大乘修行位階實證(五)地上菩薩

第030集
由 正偉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螢幕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現在您所收看的節目,是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三)」,是 平實導師的著作《法華經講義》的導讀課程。

在上一集的節目中,我們已經順序地從初信位講到了要入地了,也講到了要能夠入地,在菩薩道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位階。入地之後就成為真正的不退菩薩,因為行不退;所以要入地所需要的福德、功德、智慧,它甚至要遠超過於之前的位階。因此,在佛教史上,即使像是世親菩薩這樣子德慧兼備者,被稱為千部論師,但也因為福德不足,距離入初地僅一步之遙,或者說最多只能算初地的入地心,而無法完成初地的滿地心。

世親菩薩生活於公元四世紀,他的同母異父的哥哥就是無著菩薩。由於世親菩薩是再來人,從小就表現出異於常人的天分,例如他的老師覺親曾經與數論外道辯論,被對方所破後喪命,所以世親就著作了《七十真實論》辯破了數論外道,因此出名。當時印度佛教最大的部派是說一切有部,世親前往說有部的大本營克什米爾的罽賓國,裝瘋賣傻地學習了有部中最出名的《大毗婆沙論》,並且發現了其中的缺失之處;回到家鄉以後他就著作了《俱舍論》,本論出世後,支持的聲浪超過了原本的《大毗婆沙論》,成為了二乘佛法中最重要的論著。由於佛法的法義深又廣,所以《俱舍論》並不容易學習,又被稱為《聰明論》,意思是說學了這部論就會變聰明,或者說只有聰明人才能夠學會這一部論,這一本書反而成為說一切有部的根本論了。

世親菩薩在這個時期,大量著作了二乘的論典高達五百部,所以被叫作五百論師。此時來到摩竭陀國的世親,他看見了哥哥無著所著述的《瑜伽師地論》等,因為當時他的心中不理解大乘的妙義,於是他就嘲笑著說:「嗚乎!無著哥哥在森林裡修學了十二年禪定,禪定沒修成,卻創造了這種東西,成了背駝子的宗派了。」還說了一些其他誹謗的話。後來無著菩薩知道了,憐憫弟弟,也知道時節因緣到了,可以用方便善巧來度化世親迴小向大,無著菩薩便要兩位弟子去向世親誦讀《無盡慧所說經》,然後再誦讀《十地經》。世親菩薩聽完了《無盡慧經》之後,心裡想著:「那這樣子的話,大乘教法在因地上是好的,但是在證果上面卻散逸了。」聽完了《十地經》後,他心想:「唉呀!原來大乘的教法不但在因地上是好的,在果證上更妙啊!而我卻作了誹謗正法的罪業啊!」

他知道自己大錯特錯了,此時的世親既慚且愧,想要割去自己的舌頭來懺悔之前詆毀大乘的罪業,但哥哥派來的弟子告訴他:「不如你趕快去找無著菩薩,他可以救你的罪。」於是世親就來到無著的身邊,哥哥告訴他:「你的罪太重,不是割舌頭就能懺悔的,唯有用你的聰明才智來護持大乘,廣說大乘教法,寫論典來註釋經典,這樣子才有可能滅此重罪。」所以世親開始向無著學習。據說世親很快地就學完了所有的大乘教法,並且當兄弟兩人在談論法義的時候,世親辯才無礙,無著的辯才反而不如弟弟世親。世親菩薩後來將全部的時間都用來講述大乘經典的妙義,以及著述大乘的論典,又著述了五百部,前後加起來超過了一千部,所以就被人家稱為千部論師。也因為專心護持大乘正法,所以世親菩薩後來只住在摩竭陀國,不再出外遊方,並且當哥哥離世後,他接任了下一任的那爛陀寺的住持,直到晚年才帶著弟子們去尼泊爾,看到了當地的比丘身上穿著袈裟在耕田,他感歎著佛法的衰敗如斯啊!就在當地過世了。

但即使如此,祖師說無著菩薩證入三地,而世親菩薩呢,因為曾經誹謗過大乘正法的惡業,那一世他只能夠鄰於初地,最多只有初地的入地心,所以要進入初地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啊!又好像各位有沒有聽過佛教界流傳的一句話呢?說「唯識三年,俱舍八年」,意思是說,學習唯識只需要三年時間,而學習《俱舍論》得要八年時間。那這一句話就是在打臉世親菩薩囉?他捨棄了二乘部派的論點迴小向大,向無著菩薩修習唯識種智,並且終生戮力弘傳唯識妙法,結果中國佛教界竟然說學唯識學很簡單,只要三年時間,而學《俱舍論》很困難,要八年時間。從這一句話,觀眾們就可以看出佛教界的錯誤有多麼的根深柢固,一派錯亂至斯啊!

接下來我們來看,修證入地後聖性種性的十地位階,所應該完成的六觀。初地到三地要完成「住觀」,對於布施、持戒、忍辱、般若波羅蜜多的修習,依於第八識真如心而如實地履踐修行,能安住真如(安住安忍)。初地完成一切法如鏡中像的「鏡像觀」。二地有能力去改變自己的內相分,要快要慢、範圍的大小都可以由自己決定。三地修學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等等,配合著道種智無生法忍而修,因此發起了廣大的意生身能度化眾生;三地滿心證得「猶如谷響」的現觀。以三地滿心的境界,如此可安住於地上境界至十地,他開始屬於諸佛菩薩中的一分子了,能與諸佛菩薩一起安住,此時對佛菩薩的依止依歸就更深了,對於諸佛菩薩惟奉命而行。三賢位的菩薩雖然也是奉命而行,但有時仍會有一下子的猶豫,三地菩薩則是連一絲絲暫時的思量考慮都不會有。

四地焰慧地要完成「行觀」,入地以來首次開始第一次以大乘法真如佛性觀八正道,隨時檢查自己對於八正道是否如實地一一履踐。

五地要完成的是「向觀」,觀行眾生是如何地趣向生死,眾生趣向之觀;觀行菩薩又是如何地趣向生死,以此增進自己的道種智。由十因緣的流轉黑品法而廣觀行,眾生有第八識阿賴耶識所以向生死流轉;再逆向觀行由十因緣的流轉白品法,廣觀行一切有情及種種法,是否皆由第八識阿賴耶而來,故能深入現觀眾生的無明本質到底是什麼?於是現前照見現象法相中,眾生對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生滅不瞭解,所以有流轉生死;有生之法則必有滅,於外道所說的一切觀點,什麼諸法有因生、諸法無因生、諸法共生、諸法他生,菩薩在這個時候都能夠滅盡無餘。諸法從何處而來?皆由第八識阿賴耶識而來,但眾生不明瞭這一點——有生之法由第八識阿賴耶識而來,有無明故有行,有行故有識,有識故有名色等等,眾生之行即是如是的趣向於生死。推到名色,名色由往世的六識所造,為何眾生會有此行?因為有無明,如是觀行將無明滅掉,就可以說是向觀的完成。

六地「重觀」因緣法,因緣法的流轉比四聖諦的觀行更為深細。因緣觀,也就是十因緣、十二因緣的觀行大多是在心所法上,要一一細觀這些所經歷的心所法,而且是依於真如心的觀行、依於道種智的觀行,將心所法一一全部觀行完成,解脫境界具足,所以必須入無相行;在六地之前則是大部分住於有相觀。

七地則要依止真如無相而修「無相觀」,他要修行「無妨行於相中,而心地無相」,相無礙於心,但一個不留心就會落入有相;然而唆使的是六識,第八識清淨無礙,不斷地依止真如修無相觀,至滿心位的時候呢,方便般若波羅蜜多成就,無相觀大部分都成就了,於是第七地遠行地也就成就了。

八地、九地、十地要完成的是「一切種智觀」,自此入佛菩提道修行的三大阿僧祇劫中的最後一大阿僧祇劫了!入八地後大部分的時間是在無相觀中,由於習氣種子隨眠已經斷盡了,只剩下無覆無記的種子變異生死,觀行更微細的心所是如何運行的,要修願般若波羅蜜多,全部都在種子的變異上修,所以八地叫作一切種智觀——一切種子智慧的觀行,這個觀行成就了,便有了力般若波羅蜜多。因此八地菩薩又被叫作「大力菩薩」,於相於土得自在,而不是只在神通上面,是因為他完成了至八地的道種智的原因。

八地之後四無礙辯開始生起了,所以九地滿心則四無礙辯就全部成就了,例如 富樓那尊者具足四無礙辯,也就是說力般若波羅蜜多已經完成了。入於十地,在種子上觀察,全依如來而觀,更為深入一切種子的智慧,甚微細難知。十地完成了,見大寶蓮花王宮殿,此時放光上照諸佛如來,驚覺一切九地菩薩來到法會;十方如來放光加持這一位十地菩薩,餘光則加持九地眾菩薩,讓大家得到了百千萬三昧,於是這一位十地菩薩就成為受職菩薩,也就是成就了等覺菩薩的位階。

等覺與妙覺地,由於種子已經清淨,所以叫作無垢地,但仍然不是究竟佛,因為成佛的成所作智尚未現起,而上品的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也還沒有得到。

講到這邊,我們為各位極其簡略再簡略介紹了在菩薩道五十二個階位上,對於每一個階位的「忍辱心決定」,也就是安忍以及得決定心的內容。這些教法,雖然 世尊在三乘經典中多所宣說,明載於文字,但現今的佛教界,幾乎聽不到這一類的教法,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現在在正覺講堂之外,很難有人實證三乘菩提果,很難有人實證三乘見道的果位,所以任何未證果的人,只要他宣說此類法教,立即就會引來聽眾詢問:「那這個演說的老師,你自己在這些位階上有沒有實證呢?是在哪一個位階啊?」為了避免這一類尷尬的問題,所以眾說法者都儘量不提這方面的教法。

然而 平實導師常說:對於一般的凡夫而言,最困難的法忍在於要否定自己,才能夠斷除身見我見。可是,現今眾大師們都叫大家要把握自我、要作自己,要抓住六字洪名打死不放,要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但這一些教法,是教導弟子們盡力去維持我見與我執的運作啊!這樣子即使是二乘初果的證得,都變成了不可能了。而對於好不容易已經進入了正覺講堂修學正法的同修而言,二乘法的法忍還算是簡單,只要肯依著親教師的教導,次第地觀行三界我、我見的虛妄,要完成二乘的見道位斷身見我見並非太困難的事情。對於大乘法的法忍才叫作艱難,光是在大乘法上見道的法忍心決定就已經非常的困難了,所以 平實導師出世弘法以來,才會有一批一批退轉的人,但這正是末法時代修學正法的常態。

法忍不能成就,背後的原因常常是因為福德的不足,因為在二乘的見道位上,他只要對施、戒、忍、生天的福德可以接受實踐,他就可以滿足二乘見道的福德所需,而大乘法從十個信位開始,每一個位階都有要求對應的內外福德的善業;福德難以滿足的背後原因,則是眾生的心性很難轉易,艱難復艱難。

好,今天時間的關係,就先為各位介紹到這一邊。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點擊數: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