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036集
由 正源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視頻弘法節目。這一集我們繼續闡釋 平實導師所著《法華經講義》就《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所演繹的義理。
上一集說到《悲華經》中記載了 釋迦牟尼佛往昔因地在過恆河沙等阿僧祇劫的刪提嵐世界善持大劫時,是無諍念轉輪聖王下的大臣寶海梵志。經中說:寶海梵志在七年中殷勤供養當時住世的 寶藏如來以後,並且供養了僧眾,然後教導閻浮提內一切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後,睡夢中看見了三個景象;其中第二個景象看見了轉輪聖王和王的一千個兒子,幾乎都是一世又一世取得臉孔像豬等動物的身體,到處奔走吃著各種的蟲,然後換自己被無數眾生咬食,最後只剩下一具白骨。寶藏如來為梵志解釋這景象,就是聖王等人雖然能安住於布施、調伏、善攝身口三福業事,卻以此功德發願求諸天或轉輪聖王的福報,結果正是展轉生於無量生死的愚癡人。寶海梵志就藉此機緣,先勸請轉輪聖王要發修證佛菩提的誓願,才能捨離這種種苦。
梵志進一步勸說:「大王!今者已供養佛,已種善根,是故於三寶中應生深信。大王當知,先所供養佛世尊者,即是來世大富之因;愛護禁戒,即是來世人天中因;今者聽法,即是來世智慧因也。大王!今者已得成就如是等事,便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鼓勵轉輪聖王已有供養如來的大福業、宣導持守禁戒的清淨業,又種下了聽聞正法的智慧種子,就應該要發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成佛大願。然而聖王卻回答梵志:「我今不用如是菩提;我心今者愛樂生死,以是緣故,布施、持戒、聽受妙法。梵志!無上菩提甚深難得。」就是世間諸業雖然都是生死業,但他心中對此仍有愛樂;由於這個緣故,他才布施、持戒、聽受妙法,求取世間福報;何況無上菩提甚為艱深,極難獲得。
梵志因此又說明佛菩提道具有清淨、無濁等二十九種殊勝的果報,繼續勸請轉輪聖王:「大王!是道如是,能到安樂之處乃至涅槃,是故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聖王聽了,提出他的疑惑:眾生必須先種善根,才能依所種善根多少、勝劣,而各自受善不善乃至凡聖的果報。如今 寶藏如來出世,佛壽是有限的八萬歲,還是不能幫這世界一切眾生都斷除惡業,令他們種善根;何況這世界中乃至只要有一個人沒有善根,如來就不能為一切眾生普遍宣說斷苦之法;無善根的人,畢竟是無法令他斷除種種苦惱的。然後又說:「我今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行菩薩道時修集大乘,入於不可思議法門,教化眾生而作佛事,終不願於五濁之世穢惡國土發菩提心。我今行菩薩道,願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世界眾生無諸苦惱。若我得如是佛剎者,爾乃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不願意在五濁惡世的污穢國土,只願在一切眾生都無任何苦惱的清淨世界成佛。
這時 寶藏如來就入於「見種種莊嚴」三昧,作神足變化放出大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各千佛土,顯現微塵數等佛世界種種莊嚴。這些世界有的有佛,有的無佛;有的世界三乘都有,有的世界只有大乘菩薩摩訶薩;有五濁弊惡世界,也有無諸濁惡的清淨微妙世界;有世界壽命無量,也有世界壽命短促等,數量種類無量無邊啊!
轉輪聖王看見 如來化現無量諸佛世界種種莊嚴後,就叉手向 佛請問:「這些菩薩各個是以怎樣的行業攝取清淨世界?以怎樣的行業攝取不淨世界?又行何業能得壽命無量?以何業行而壽命短促?」寶藏如來回答:「大王當知,諸菩薩等以願力故,取清淨土、離五濁惡。復有菩薩以願力故,求五濁惡。」就是諸佛攝取清淨世界或五濁穢惡國土,都是依因地行菩薩道所發誓願各個有異,依這不同的誓願力而成就的。
因為轉輪聖王前面已經表明,不願對五濁惡世污穢的國土來發菩提心,而誓願只在一切眾生都沒有任何苦惱的清淨世界成佛;現在聽聞 如來開示之後,就稟白 如來:「世尊!我今還城,於閑靜處專心思惟,當作誓願。如我所見佛土相貌,離五濁惡,願求清淨莊嚴世界。」就是要回去專心思惟,自己發願成就的清淨莊嚴世界應該具有哪些更具體的內容。
轉輪聖王就用七年的時間,摒除心中對世間諸欲的追求,在住處靜坐入定思惟,定中看見了十方如微塵數諸佛清淨莊嚴世界;聖王就以所見,依隨自己的意願取其中上妙清淨的景象,然後拿著寶海梵志送給他的妙蓮花,去到 寶藏佛前,合掌長跪向 如來稟白:「世尊!我今真實欲得菩提,如我先於三月之中以諸所須,供養於佛及比丘僧,如是善根,我今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願取不淨佛土。」接著又發了許多誓願,例如:「令我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世界之中無有地獄、畜生、餓鬼。一切眾生命終之後,令不墮於三惡道中。世界眾生皆作金色,人天無別,皆得六通……」就是轉輪聖王這時不再以供養 如來和僧眾的殊勝功德求取轉輪聖王的世間生滅福報,而真正發起了求證無上正等正覺的佛菩提大願,祈願在沒有三惡道的清淨世界成佛,不願以不清淨的世界為佛土。
寶海梵志接著又一一勸請轉輪聖王的一千個王子發成佛的大願,這千王子都求清淨莊嚴世界成佛;另外還有「八萬四千小王,各各別異作殊勝願,人人自取種種莊嚴上妙佛土。」以及「九十二億眾生亦各發願,取種種莊嚴勝妙佛土」也都發願在清淨國土成佛,佛世界中也沒有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
接下來,梵志又勸導自己的八十個兒子,也就是 寶藏如來的兄弟們發願成佛。首先長子海地尊心中有疑惑,就請問梵志:「我如今發願,究竟當取清淨國土,或者不清淨國土?」梵志回答:「若有菩薩成就大悲,爾乃取於不清淨世界。何以故?欲善調伏眾生垢故,如是之事汝自知之。」然後海地尊等梵志的八十個兒子,就分別發願在不淨世界、人壽八萬歲至兩千歲時成佛。
當知建構佛土,成就佛果,唯有大慈大悲攝受無量眾生方能成就,猶如《地藏經》中 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開示:想證得千福莊嚴相好佛身,當須久遠度脫一切受苦眾生。因此,像無諍念轉論聖王的大王子觀世音菩薩發願:「願我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受諸苦惱、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墮大闇處,憂愁孤窮、無有救護、無依無舍,若能念我、稱我名字,若其為我天耳所聞、天眼所見,是眾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惱者,我終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八王子普賢菩薩發願:「我今所願,要當於是不淨世界修菩薩道;復當修治莊嚴十千不淨世界,令其嚴淨如青香光明無垢世界,亦當教化無量菩薩,令心清淨無有垢穢,皆趣大乘,悉使充滿我之世界,然後我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是發願要在因地行菩薩道時,以大慈悲竭盡心力教化不淨世界眾生,免除他們的苦惱,讓他們心清淨沒有污穢垢染;然後攝受這些清淨無垢的眾生到勝淨莊嚴佛土,再教導這些菩薩一路直往,快速成就佛道。而發願在不淨世界成佛的菩薩,則是由於在因地就已成就大悲心,願意在成佛之後繼續攝受調伏仍有深重煩惱垢染的眾生。
寶海梵志又勸導他的三億弟子發願成佛,其中弟子樹提摩納先提問:「什麼是菩提?什麼是助菩提法?什麼是菩薩修行菩提?什麼是繫念得於菩提?」梵志回答時說到「布施、持戒、多聞以及思惟都是助菩提法」。樹提又問:「如來不是說『布施的果報,就是未來能獲得大財富及廣大眷屬;護持禁戒,獲得生天的果報;廣博多聞,能獲得大智慧』?如來也說,懂得思惟之法,就能夠度過生死。」
梵志就再為他說明:「摩納!若樂生死故行布施,是故大富。摩納!若善男子、善女人,心向菩提,為心調伏,故行布施;為心寂靜,故持禁戒;為心清淨,無有愛濁,故求多聞;為大悲故,思惟修道;其餘諸法,智慧方便成就助求。摩納!是名助菩提法。如是修行,即是繫念得菩提也。」說如果樂著生死而行布施,就獲得世間廣大財富的果報。其實心向菩提的善男子、善女人,是為了調伏自心而捨棄財物行布施;為了令心寂靜,不造作身口意業,而嚴持禁戒無有違犯;求多聞,讓心清淨,不會因為愛樂污濁的事物,而生起貪瞋癡的煩惱;為了圓滿救度一切眾生的大悲心,因而要仔細思惟如法修道,才能自度度他;其餘的法,也都是依於智慧和方便來助益成就菩提,這樣才能稱為助菩提法。時時以修證佛菩提的作意,一心繫念著大乘菩提的實證,來修行這些助菩提法,就是繫念而證得佛菩提。
寶海梵志進一步勸導弟子們:這佛菩提道是清淨的,應當專心發願使它成就;佛菩提道是無濁染的,因為斷除三界世間的貪瞋癡煩惱,心已經清淨;又因為煩惱已經斷除,所以佛菩提道也是正直無有諂曲的;佛菩提道是安隱的,依之次第修行乃至可以得到大乘涅槃的果證。梵志勸請弟子們都應當發成就無上正等菩提的大誓願,隨著自己的意願攝取清淨或不清淨的世界,求取莊嚴的佛土。
樹提摩納首先發願:「我今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此不淨世界所有眾生,少於貪婬、瞋恚、愚癡,不犯非法,心無愛濁、無怨賊想,捨離慳悋、嫉妬之心,離邪見心、安住正見,離不善心、求諸善法,離三惡心、求三善道,於三福處、成就善根,於三乘法、精勤修習,爾時我當成無上道。」然後寶海梵志的三億弟子除一千人,其餘咸共同聲發願,於此世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寶藏如來皆為一一授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乃至毘婆尸、尸棄、毘尸沙婆,最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些弟子雖然都發願要在不淨世界成佛,但其世界眾生已少貪瞋癡等煩惱,就是心性大多已清淨,而具有善根,所以最後的 毘婆尸佛壽命八萬歲,尸棄佛七萬歲,毘尸沙婆佛六萬歲,意味著這世界雖然不是純一清淨,但也不是五濁惡世。
剩下的一千弟子先前都是讀誦毘陀外典,然後再歸依寶海梵志,其中最受敬仰的婆由比紐率先發願:「世尊!我今所願,當於五濁惡世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此厚重貪欲、瞋恚、愚癡多惱眾生,說於正法。」對於婆由比紐這五濁惡世成佛的誓願,梵志解釋:「是菩薩大悲成就故,於五濁世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眾生無有救護、無諸善念,其心常為煩惱所亂、諸見所侵;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能大益無量眾生,善能為作擁護,依止舍宅燈明,兼復度脫於生死大海,教令安住於正見中,使處涅槃服甘露水,是菩薩摩訶薩欲示現大悲故,願取如是五濁惡世。」是說五濁惡世眾生煩惱深重,為種種邪見所侵擾卻少有善知識願意來教導,因此他們沒有救護,難以生起善念;如果在五濁惡世成佛,就能大大地利益無量眾生,善巧教導扶助他們,讓他們有舍宅可以安止,有明燈可以依恃,而度脫生死大海,教令他們安住正見中,得到涅槃的安樂如同飲甘露水一般,所以菩薩摩訶薩大悲示現的緣故,就願意攝取這五濁惡世成佛。
其餘九百九十九人及寶海梵志又如何發願?下一集再繼續來說明。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