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如來壽量看佛菩薩悲願(二)

第035集
由 正源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弘法節目。這一集我們繼續闡釋 平實導師所著《法華經講義》就《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所演繹的義理。

上一集我們說到諸佛示現成佛,是為了應現諸佛在因地行菩薩道時與眾生所結善法緣有關,更與諸佛因地所發別願有關。因為諸佛依最初受三歸依時所發佛弟子通願——四宏誓願,就是要度盡無邊眾生,要成就無上佛道;所以最後身菩薩示現降生在一世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成佛,目的就是要度化這個世界無量無邊的眾生,也都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像 釋迦牟尼佛在《悲華經》中開示:往昔過恆河沙等阿僧祇劫的刪提嵐世界善持大劫時,有一位轉輪聖王名叫無諍念,當時住世的 寶藏如來在回答轉輪聖王請問時,就說:【大王當知,諸菩薩等以願力故,取清淨土、離五濁惡;復有菩薩以願力故,求五濁惡。】(《悲華經》卷2〈大施品 3〉)就是不論清淨世界,或五濁的穢惡國土,都是依諸佛在因地行菩薩道時所發誓願各個有異,由這不同的誓願力而分別成就的。例如 阿彌陀佛發願在沒有畜生、餓鬼和地獄這三惡道,且人壽無量的純一清淨世界成佛,因而成就了依報、正報都極為莊嚴的極樂世界。

那麼 釋迦世尊又為何選擇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人壽百歲時成佛?在 世尊宣講《悲華經》的法會中,有一位寂意菩薩摩訶薩聽聞 世尊講述:栴檀世界過去先佛 日月尊如來和之後紹繼佛位的 蓮華尊佛,都是在清淨勝妙的國土成佛,佛壽都有三十中劫之久。寂意菩薩對於 世尊為何不選擇在唯一大乘的清淨莊嚴世界成佛,卻選擇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人壽百歲時成佛,並且要為四眾學人宣說三乘佛法,而不是只說大乘法,心中生起了疑問,於是當場向 世尊稟白,請 世尊開示這其中的原由。

藉著寂意菩薩請示的問題,世尊回答說:「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以本願故取淨妙國,亦以願故取不淨土。何以故?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大悲故,取斯弊惡不淨土耳。是故吾以本願,處此不淨穢惡世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跟 寶藏如來回答無諍念轉輪聖王一樣,世尊告訴寂意菩薩:諸佛都是在因地菩薩位時,發了誓願取清淨勝妙國土,或取不清淨國土;在汙穢弊惡不淨的娑婆世界成佛,也是因為 世尊在因地菩薩位時就成就了極大悲心的緣故。藉此 世尊就對與會菩薩們宣說此事的因緣,還特別強調:「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善受善持。」就是要大家仔細聆聽,並且好好思惟、繫念,然後善加領受、憶持,如來是成就怎樣的大悲心?是如何堅定發了要在這五濁惡世人壽百歲成佛的大誓願?

世尊接著開示說:祂在因地行菩薩道時,是無諍念轉輪聖王下的一名大臣,名字叫作寶海,是一個在家修行的梵志。寶海梵志有一個兒子,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出生的時候,還有百千諸天共同來供養,因此就取名叫寶藏。寶藏長大後就剃除鬚髮、法服出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還號寶藏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接著就立即開始轉法輪,令百千無量億那由他諸眾生等,得生人、天或得解脫。如是利益諸天、人已,與百千億那由他聲聞大眾,恭敬圍遶,次第遊行城邑聚落,漸到一城,名安周羅。這安周羅城,就是無諍念轉輪聖王治理的城邦,寶藏如來就和聲聞大眾在去城不遠的一個叫「閻浮」的園林中停留安頓下來。

這時轉輪聖王知道 寶藏如來和僧眾們來到閻浮林安止,心中生起了一個念頭:「我今當往至於佛所,禮拜、圍遶、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就恭敬地來到 如來所在,如法如儀頂禮佛足,並在 如來默然允許後,除了衣服、飲食、臥具、湯藥四事具備外,又再捨棄全部自己所用珍愛貴重之物乃至僮僕使從,足足供養 如來和僧眾三個月。轉輪聖王也還勸請王子和國中諸小王、大臣、人民:「汝等今者亦當如是捨所重物,諸供養具、僮使僕從,以奉施佛及諸聖眾。」大眾聽聞後,也都歡喜受教奉行。

而同一時間,轉輪聖王的大臣寶海梵志,因為是修行有果德的在家人,善於觀天相占卜吉凶,也能觀察面相預知未來,算是眾生的功德田,也非常清楚世間福業的弊端;為了讓大眾未來都能獲得世出世間的勝妙果,因而周遍到於閻浮提內,男子女人、童男童女一切人所,乞求所須。爾時,梵志先要施主:「汝今若能歸依三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然後乃當受汝所施。」時閻浮提一切眾生,其中乃至無有一人不從梵志受三歸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既令諸人受教誡已,即便受其所施之物。就是要求布施給他的人,一定都得先歸依佛法僧三寶,以及發成就無上佛道的大願,才會接受對方布施的物品。他就以這要求對方歸依三寶,並且發願成就大乘無上菩提的方便善巧,令百千億無量眾生安住於布施、調伏、善攝身口三種福業;就是布施植福、調伏貪瞋癡、善攝身口不造惡行,並且發起成佛的大誓願。

而寶海梵志也前往 寶藏如來所在,懇求 如來應允他如同轉輪聖王一樣備辦珍妙貴重的四事等物,供養 如來及僧團整整七年;如來也默然許可。等到七年供養圓滿,梵志關心著:我已經以方便教導那麼多閻浮提一切眾生發大乘佛菩提心,誓願要成就佛道,但也很想知道轉輪聖王和諸王子們各自發了什麼願?於是心中生起一個念想:「若我來世必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度未度者,解未解者;未離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悉令得離;未滅度者,令得滅度。定如是者,我於夜臥,當有諸天魔梵、諸龍及夜叉等,諸佛世尊、聲聞沙門、婆羅門等,為我現夢說此聖王之所志求,為求人王?為求天王?為求聲聞、辟支佛乘、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就是如果他所發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救度眾生的大願,必定能夠成就,那麼應當有諸天等,乃至佛世尊在他睡夢中示現,讓他知道轉輪聖王發了怎樣的誓願。

後來,寶海梵志睡夢中夢見了三個景象。第一個景象是光明,由這光明就看見了十方如恆河沙數諸佛世界的每一尊如來,祂們都各賜給梵志一朵殊妙的蓮花,每一朵蓮花中間的花臺都有七寶做成的寶蓋,寶蓋上都有日輪像,每一日輪都射出六十億道光,而這些光明都進入到寶海梵志的口中。接著梵志看見自己身型高大整整一千由旬,並且就像明鏡一般清淨無垢;又看見自己肚子裡有六十億那由他百千尊菩薩,一一都在蓮華上盤坐,受用著三昧正定。梵志又看見猶如太陽般光亮的花鬘,圍遶著他高廣的身體,同時也都飄揚著音樂,美妙勝過諸天的天樂。這是夢中的第一個景象。

寶海梵志看到的第二個景象,是轉輪聖王全身都是汙血,面容像豬一樣,還四處奔走吃著各種的蟲,吃完之後又坐下來在惡臭的樹下,換成無量無數的眾生來吃他的身體,最後只剩下白骨骷髏。轉輪聖王的神識離開白骨之後,又反覆不斷地受生取得身體,但是經歷的過程也都跟前一生一樣。然後梵志又看到轉輪聖王的一千個王子,或者面容像是豬,或者是象,或像是水牛、獅子、狐、狼、豹、獼猴等,他們一生又一生反覆受生死亡的過程,也都跟轉輪聖王一樣。只有一位求聲聞解脫果的王子,有天上花朵作成的瓔珞裝飾身體,可是卻坐著窄小破舊的水牛車往南奔馳,走在不正確的道路上。

第三個景象,寶海梵志看到了四王天的四大天王、忉利天主釋提桓因,還有色界初禪天大梵天王,都來到他的所在,告訴梵志說:「您四周十方如來賜給您的無量妙蓮華,您如今應該先取一朵給轉輪聖王,接著一千個王子也都各給一朵,其餘給諸小王子們,剩下的再給你的孩子以及其他的人。」梵志聽到了以後,就如這天王們所說,把花全部都取出來送了出去。

夢見這三個景象後,寶海梵志就醒過來,憶念夢中所看見這些情景,他馬上就知道轉輪聖王愛樂生死,貪著世樂,發的願卑下。而諸王子中大多也都是發卑小下劣的願,只有發心求聲聞乘的王子,夢中所見才以天花作為瓔珞,但仍然是乘坐著水牛車奔走在錯誤的道路上。梵志也明白:由於他教導閻浮提內一切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因此夢中能見到光明,也見到十方無量世界諸佛世尊;又因他滿足七年供養 寶藏如來及僧團,所以夢中看見十方諸佛賜給他蓮華;也因為他發無上正等正覺大乘菩提心的緣故,所以夢見十方諸佛授與他七寶蓋。

至於「所見蓮華臺中見日輪像,有無量光明入我口中,及見大身滿千由旬,七寶蓋上以日為飾,及見腹中有六十億百千菩薩,在蓮華上結加趺坐,三昧正受。」這其中代表的意涵,以及夢中第三個景象,梵天等天主告訴他「應當將諸佛所賜給的妙蓮花都送出去一事」,中間的道理則是他所無法理解的,於是梵志決定前往請示 寶藏佛,請求 如來幫他解除疑惑。

後來,寶海梵志去拜見 寶藏佛請求開示——梵志心中概略推知的景象,如來開示內容又更加詳細;梵志所無法推知的景象,如來也為梵志解除了疑惑。例如,寶藏佛為梵志解說夢中第二個景象說:「有諸癡人住三福處,所謂布施、調伏、善攝身口。如是人等,當生魔天,有退沒苦;若生人中,受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所求不得苦;生餓鬼中,受飢渴苦;生畜生中,無明黑闇有斷頭苦;生地獄中,受種種苦。欲得不離如是諸苦,是故安住修三福處,願求天王、轉輪聖王,或欲主領一四天下,乃至主領四四天下;如是癡人食一切眾生,是眾生等復當還食如是癡人;如是展轉,行於生死不可得量。梵志!如是夢者,即是久受生死之相貌也。」就是說除了人間有八苦,三惡道更有無明、飢渴等無盡的種種苦,生到天界也還是有報盡退沒下墮之苦;所以能安住於三福業事,卻以此發願求諸天或轉輪聖王的果報,正是展轉行於無量生死的癡人。

寶藏如來所說正是轉輪聖王及發願求聲聞菩提以外的其他王子們。寶海梵志聽完了,就藉這個機緣懇切勸導轉輪聖王說:求人天果報的人都猶如愚癡的嬰兒,不知要厭離諸苦;因為他們離善知識故,不作正善願故,不行精進故,應得者不得故,應解者不解故,應證者不證故,癡如嬰兒無所識別。唯菩提心能離諸苦,無有遺餘而反生厭。世間生死,數數受苦,而更甘樂,遂令諸苦轉復增長。說只求人天果報,就是背離真正善知識諸佛如來法教真義,他們不是發正確的善願,不是行於正精進,應該修得的智慧不修,應該消除的煩惱不解,應該實證的法不證,猶如嬰兒一般愚癡到無法識別;唯有發修證大乘菩提的佛菩提心才能捨離諸苦,不再有絲毫的苦剩餘,也不再欣樂於人天果報。因為在三界世間輪轉生死所承受一而再、再而三無窮盡的種種苦,就已經取代了生滅無常短暫的樂,更會導致諸苦反覆不斷增長。

接著寶海梵志又會如何勸導轉輪聖王?聖王又會如何回應呢?我們下一集再繼續說明。

阿彌陀佛!


點擊數: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