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037集
由 正源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視頻弘法節目。這一集我們繼續闡釋 平實導師所著《法華經講義》就《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所演繹的義理。
上一集說到《悲華經》中記載,釋迦牟尼佛往昔在過恆河沙等阿僧祇劫的刪提嵐世界善持大劫時,為無諍念轉輪聖王的大臣寶海梵志,經過梵志殷切勸導,聖王和他一千個王子,以及八萬四千小王,還有九十二億眾生,都發願在清淨、沒有三惡道的世界成佛;梵志的八十個兒子,則分別發願在不淨世界、人壽八萬歲到二千歲時成佛;至於梵志的三億弟子,除其中一千人,其餘都發願要在眾生心性多已清淨、少貪瞋癡等煩惱,而具善根的不淨世界成佛。以上這些菩薩發願成就的佛土,絕大多數是純一清淨世界,如轉輪聖王和王子、小王和九十二億眾生等;少數如梵志的兒子和大多數的弟子,雖然發願在不淨世界成佛,但也不是五濁惡世。
寶海梵志的其他一千弟子,其中婆由比紐首先發願要在五濁惡世成佛,並且要為這惡世中還有著厚重貪欲、瞋恚、愚癡等諸多煩惱的眾生演說正法,讓他們可以得到救護。當時住世的 寶藏如來授記他會在未來將近二恆河沙等阿僧祇劫後,在東方的袈裟幢世界成佛,佛號金山王如來。
接著,九百九十九弟子發願後,寶藏佛分別授記他們將來會陸續在娑婆世界簡稱賢劫的善賢劫中成佛。如來解釋:「何因緣故,名曰娑婆?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是故彼界名曰忍土。時有大劫,名曰善賢;何因緣故,劫名善賢?是大劫中,多有貪欲、瞋恚、愚癡、憍慢眾生,有千世尊成就大悲出現於世。」像賢劫初佛 拘留孫如來人壽四萬歲,第二佛 伽那迦牟尼如來人壽三萬歲。第三佛 迦葉如來所發的願是:「爾時人民壽命損減,初入五濁,所有眾生厚重貪婬、瞋恚、愚癡、慳悋、嫉妬,行於邪見,隨惡知識,諸不善根、以覆其心,於諸善根、心沒退失,遠離正見,邪命自活。伽那迦牟尼般涅槃後,正法滅已,一切眾生,盲無慧眼、無所師宗,人壽二萬歲,爾時我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要在賢劫最初進入五濁、人壽二萬歲時成佛。
可見娑婆世界賢劫千佛所住的時劫,並不都是五濁惡世。像接下來要發願的梵志弟子毘舍耶無垢,他就發願:「我願於此世界賢劫中,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於五濁惡世之中,如迦葉佛所有國土。」毘舍耶無垢解釋說:迦葉佛示現般涅槃後,正法滅沒,人壽減少至一萬歲,「布施植福、調伏貪瞋癡、持守禁戒不造惡行」這三福業都已不存在了;這時候的眾生,善心轉變甚至滅失,遠離信、戒、聞、慚、愧、捨、慧七聖財,把惡知識當作世尊、法王,永遠無心學習三福業的事,那當然就會遠離這三善行,反而努力造作三惡行,智慧的光明被種種煩惱染污遮覆了,以致看不清而無法分辨善惡虛實,根本沒有一絲修學三乘佛法的欲想。乃至到了人壽百歲時,眾生甚至不知善法的名字,何況有能行信進念定慧五善根的人。因此他發願:「五濁惡世,人民壽命稍稍減少,乃至十歲刀劫復起,我於爾時當從天來擁護眾生,為現善法,令離不善法,乃至安住十善法中,離於十惡煩惱諸結,悉令清淨,滅五濁世眾生。乃至人壽八萬歲,爾時我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時眾生,少於貪婬、瞋恚、愚癡、無明、慳悋、嫉妬,我於爾時,為諸眾生說三乘法,令得安住。」就是要在娑婆賢劫的五濁時期,以菩薩身分來人間教導眾生遠離種種煩惱,使令清淨,直到娑婆世界不再有和五濁惡世相應的眾生,乃至人壽八萬歲時才下生成佛。
寶海梵志千位弟子中最小的名為持力捷疾,他發願:「賢劫諸佛垂成佛時,願我在初奉施飲食,般涅槃後收取舍利,起塔供養。」就是護持賢劫每一尊佛,從初成佛到般涅槃後。而他除了護持諸佛正法外,也勸化一切眾生安住於禁戒、正見、定心以及聖賢教導的種種威儀中;並且在刀兵、飢饉、疾疫三劫時教化一切眾生,令安住十善業道、六波羅蜜及四攝法中,以斷除眾生三災的種種苦惱,甚至滅除劫濁、命濁、眾生濁、煩惱濁、見濁這五濁。寶藏佛授記他為賢劫最後一尊佛,佛號樓至如來。
聽完大家發願,寶海梵志思惟:我如今已經教化勸導無量無邊百千億那由他眾生,令他們發成佛的大願,可是這些大菩薩除了婆由比紐外,大多發願離不淨土,在淨妙世界成佛;發願在賢劫不淨世界成佛的其他菩薩,也幾乎都不在五濁惡世。梵志感慨:五濁惡世眾生煩惱厚重,能作五逆,毀壞正法,誹謗聖人,行於邪見,離聖七財,不孝父母,於諸沙門、婆羅門所,心無恭敬,作不應作、應作不作,不行福事、不畏後世,於三福處、無心欲行,不求天上人中果報,勤行十惡,趣三不善,離善知識,不知親近真實智慧,入於三有生死獄中,隨四流流沒在灰河,為癡所盲,離諸善業,專行惡業。這些眾生都是被諸佛世界所不能容忍接受而被擯棄的,所以聚集到娑婆世界賢劫五濁惡世來;尤其是人壽千歲以下更是捨離種種善業,造作種種不善的業行,一個個積累邪見重惡的罪業,猶如大山一般深重;可是賢劫千佛大悲不成,不取如是弊惡之世,令諸眾生流轉生死,猶如機關無有救護、無所依止、無舍無燈,受諸苦惱而反捨放,各各願取淨妙世界。反之,淨土世界眾生都已自己能夠善於調伏煩惱,他們內心都已清淨而生起信進念定慧等善根,並且努力精進於各種善的業行,所積聚的這些善業功德已經可以供養無量諸佛,獲取無量世出世間的可愛異熟果報了,又再被諸佛淨土容納攝受,而能獲取更多的利益。
因此,寶海梵志首先就稟白 寶藏如來:「世尊!乃至來世,過一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入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後分,賢劫中人壽千歲,我當爾時行菩薩道,久在生死忍受諸苦,以諸菩薩三昧力故,要當不捨如是眾生。世尊!我今自行六波羅蜜調伏眾生,如佛言曰:『以財物施,名檀波羅蜜。』」乃至「我今為是眾生專心莊嚴,精勤修集六波羅蜜。我為一一眾生種善根故,於十劫中,入阿鼻地獄受無量苦,畜生、餓鬼及貧窮鬼神、卑賤人中,亦復如是。若有眾生,空無善根,失念燋心,我悉攝取而調伏之,令種善根,乃至賢劫,於其中間,終不願在天上人中受諸快樂,惟除一生處兜術天待時成佛。」就是到了賢劫進入五濁,人壽減至千歲時,梵志願意來人間行菩薩道,雖然因而要長久在生死中忍受種種苦,甚至落到地獄、畜生、餓鬼及貧窮鬼神、卑賤人中,都是因為不捨這些罪業深重的惡世眾生,要全部攝受調伏他們,讓他們有因緣可以種善根;所以,除非到了最後身菩薩要在兜率天等待時劫下生成佛,否則在賢劫之中,他都不會為了要受用快樂而求願生在天上或人中。
而寶海梵志祈願在五濁惡世精勤修集六波羅蜜,固然是為了繼續成就無上佛道,但主要還是要教導、讓惡世眾生知道,堅固精勤地修集布施等六波羅蜜行菩薩道就是為了成就究竟佛果。例如梵志向 寶藏如來稟白:「我於無量百千億阿僧祇劫,堅固、精勤、修集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或有菩薩於過去世,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菩薩道,堅固、精勤、修集般若波羅蜜;未來之世或有菩薩,未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菩薩道,堅固、精勤、修集般若波羅蜜;是故我今當於來世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修菩薩道,令諸善法無有斷絕。」由於過去和未來都會有無數眾生想當菩薩,卻不知道要以發成就無上佛道的誓願,努力修集六波羅蜜,才是正確的行菩薩道。因此,梵志發願要在未來世成就佛道,而在這之前的無量百千阿僧祇劫中,也要堅定不移地精勤修集六波羅蜜,讓種種善法即使在五濁惡世也不會斷絕,這樣這些濁劣眾生雖然生在無佛住世的惡世中,也仍有受用智慧光明和善法清涼的因緣,不致盲無所從,永遠淪墮於惱熱之中無法出離。
乃至到了人壽一百二十歲以下,眾生的煩惱更加厚重,六根放逸,不行八正道,反行八邪法,不僅不知求菩提,乃至不求天上人間的善業果報;甚至行於五逆,毀壞正法,誹謗聖人,離諸善根,貧窮下賤,無所畏忌;身口意造作無量無邊的種種惡行,甚至以能造作惡行而互相稱揚讚歎。總合的來說:「如是眾生斷諸善根,離善知識,常懷瞋恚,皆悉充滿娑婆世界,悉是他方諸佛世界之所擯棄,以重業故。於賢劫中壽百二十歲,如是眾生業因緣故,於娑婆世界受其卑陋,成就一切諸善根者之所遠離。」
寶海梵志就向 寶藏佛發願:「世尊!願我爾時從兜術天下生最勝轉輪王家,若自在王家,處在第一大夫人胎,為諸眾生調伏其心,修善根故。」就是為了令五濁眾生調伏其心,修諸善根,發願在這賢劫人壽少於一百二十歲時,從兜率天下生五濁弊惡世界,八相成道成佛。寶海梵志思索要成就的大悲,他的心量廣大無邊,總共發了因地、果地共五百誓願;這五百大悲願一一都極為悲切,令人聞之動容,嘆莫能及。像已經 寶藏如來授記淨土成佛的無諍念轉輪聖王、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阿閦菩薩等諸菩薩摩訶薩,及一切大眾、天龍、鬼神、乾闥婆,人及非人等,聽完都即刻從座位起身,叉手合掌,向梵志頭面敬禮,甚至悲泣涕淚,而以偈誦讚歎梵志。
正當寶海梵志在 寶藏佛前右膝著地請求如來授記時,不只刪提嵐世界,十方猶如一佛世界全部微塵那麼多的諸佛世界,大地都現起六種震動,也有大光明遍照世間,還飄灑著種種勝妙的花朵;十方無量無邊阿僧祇諸佛世界的諸如來,都派遣無量菩薩摩訶薩來到刪提嵐世界;這些菩薩們除了禮拜、供養 寶藏佛之外,又各受本國如來指示,以三讚歎法讚歎寶海梵志。
首先是讚歎梵志初發心就已能發如此廣大的悲願,成就大悲菩薩的善名,遍十方如一佛土微塵數的無量佛世界,都能普聞而稱揚讚歎。其次讚歎梵志,為了令未來諸菩薩也都能成就大悲,因此向無量無邊眾生勸導宣說種種大悲救護眾生無有斷捨的善願,又以發成就佛道的誓願勤行六波羅蜜,為眾生竪立正法幢,於菩薩道能有所遵循。
第三,大悲菩薩以及 釋迦牟尼佛的稱號,還有所有的大悲願,未來世會繼續存在如一佛土微塵數阿僧祇劫這麼長久的時間,教導百千億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讓他們都安止於所發成就無上佛道的大願,乃至前往向諸佛如來求願,也都不退轉;他們有的發善願,有的求取淨妙國土,隨順所攝取眾生的根性而加以調伏;這些求願者,都能獲得如來授記未來成就無上佛道。像這樣的眾生,在未來經過如一佛土微塵數的時劫之後,就會在如一佛土微塵數時劫這麼長的時間中,在十方如一佛土微塵數的諸佛世界,次第成佛而轉正法輪,繼續利益眾生。能夠有如此長遠廣大的殊勝利益,也都是受到大悲菩薩及 釋迦牟尼佛大悲之名和所發的悲願感召所致,因此一切學人都應當讚歎大悲菩薩!
接下來 寶藏如來對於寶海梵志的發願,又如何開示?等下一集再詳細來說明。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