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修行位階實證(三)信位–六住

第028集
由 正偉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螢幕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現在您所收看的節目,是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三)」,是 平實導師的著作《法華經講義》的導讀課程。

現在的進度還是在經文中「忍辱心決定」這一句,本段經文所說的是能正修學《法華經》的久學菩薩的狀況相貌。雖然只是一句,但是文字背後卻蘊含著無數的法義。上一集的課程中,我們說到了經論裡面講到證得初果須陀洹的聖者,仍然有可能退失到凡夫的心性,可能有人還是不明白,為什麼證得菩提位階又會再退失?

我們可以用另一個角度來看,在《雜阿含經》中說到證果之法,不是因為能思、能知,懂得思惟法義,就能夠成就證果這件事的:【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經法,諸比丘崇向,而於經法異信、異欲、異聞、異行思惟、異見審諦忍,正知而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意思是說,這個無生無滅的涅槃法,不能被信感知,不能被愛好感知,或者不能被口傳感知,不能被理論的深思感知,甚至不能被見解的沉思,乃至不能因為審思了四聖諦就可以接受到。

【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願廣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佛告諸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而不覺色貪,我先眼識於色有貪,而今眼識於色無貪如實知。若比丘眼見於色已,覺知色而不起色貪,覺我先眼識有貪,而言今眼識於色無貪如實知者。諸比丘!於意云何?彼於此為有信、有欲、有聞、有行思惟、有審諦忍不?」答言:「如是,世尊!」「歸於此法,如實正知所知所見不?」答言:「如是,世尊!」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說。】如果是現象界世俗諦上的觀行,例如眼見色,只覺知色而沒有因色生貪,成就如此的境界,而且如實知見,這是可以被信解所感知的經驗,可以被愛好感知,可以被口傳感知,可以被理論的深思感知,可以被見解的沉思,乃至審思了四聖諦就可以接受、感知到的。

【諸比丘!是名有經法,比丘於此經法崇向,異信、異欲、異聞、異行思惟、異見審諦忍,正知而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這就是說,世尊所說的非現象界、非世俗諦,也就是這個無生無滅的涅槃法,它不能被信所感知、經驗,它不能被愛好感知,不能被口傳感知,或者不能被理論的深思惟感知,甚至不能被見解的沉思,乃至不可能因為審思了四聖諦就可以接受到感知。也就是說,涅槃這件事情,它是必須要被實證的。

在《瑜伽師地論》裡面也是這樣子說:【當知涅槃是內證法:謂離信故,乃至離見審察忍故。】意思是說,涅槃法是自己自內所證,涅槃有其實質可證得,其實就是離五蘊十八界。所以呢,信的本身不是涅槃,見不是涅槃,審察、安忍都不是涅槃,因為它們都還在五蘊十八界中;這些只是通往涅槃路途上會經過的風景。也就是說佛菩提道上,依解脫道來說證得四果說為有餘依涅槃,才能夠叫作無學位;而菩薩道上呢,則是初地菩薩永伏性障如阿羅漢,早已有能力入涅槃而不入,斷盡煩惱種子現行,在此之前仍然有應斷而未斷的煩惱。

所以就佛菩提道的五十二階位來說,每一個位階都有它所應證、應斷、應完成的內容,才能夠說於此位階心得決定而不動搖,也就是每個位階,各有各應完成的忍辱心決定。要作到心決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將所證、所現觀的智慧,廣行在自己普遍的每一個剎那的現前觀行上,最後才能完成這個位階的滿心位,它會隨著個人的福德、智慧、定力及煩惱的斷除程度,而呈現有不同的進度與結果。所以每一個階位都有它的入地心、住地心與滿地心,每個人在同一個位階上,所要花費的時間也會截然不同。

以下我們就極簡略地依照經典,為各位簡略的介紹菩薩道五十二個階位所應該完成的忍辱心決定。五十二位階是指十個信位,簡稱十信位,然後是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等覺菩薩、妙覺菩薩,加在一起總共有五十二個位階。凡夫第一次發起對於大乘佛法的欽慕,以及願意修學佛法的心,就可以說他已經是初信位了。但是,從初信位到十信,得要完成的項目說為六堅——六種堅固,不但要實證彼位的智慧,還要能夠安忍、安住而不會改變,所以一般人要滿足這樣的十個信位,是非常困難的。

從初信位到三信位要完成「堅信」,也就是堅定地信受世間真有佛法僧三寶可以依止,而自己未來呢,也一定會成為三寶中的一分子,於此堅信而不會改易,以這樣的程度作基礎,才能夠向上進入四信位。四信位要完成的是「堅法」,於真實佛法的存在有堅固的所知與所信受;也就是對於什麼是三寶的內容,雖然還沒有證悟第八識如來藏,但是對於三寶的真實義,不是斷滅、也不是恆常,它是離斷常兩邊,而能歸於第一義諦如來藏這樣的法義能夠堅住安忍。五信位要完成的是「堅修」,基於四信位完成的內容,對於三乘菩提雖然還沒有絕對的把握,但願意堅定地付之實修而不會畏懼。

六信位要完成的是「堅德」,因為對於三寶的信願滿足,對於如何修行到十信位的道路,願意以實際的行為而付之實修。七信位要滿足的是「堅頂」,對於修行到十信位的實修已經至頂了。八信位到十信位要完成的則是「堅覺」,也就是一路以來,跟隨真善知識修學正確的佛法,而不是那一些錯誤的、相似的假佛法。所以呢,這一位菩薩他對法的覺知是正確的,因此在八信到十信位中,他對真正的佛法有了一個正確的認知,而且付之實修,所以對於正確的大乘佛法完成了無誤的認知,也走上了實修的道路了,這個認知與實修本身都是正確的,因此他的十個信位是堅固的、堅定的,不容易被轉移的,也就是他能夠安住在安忍當中;這些安忍完成了,才能夠說完成了十信位的實證。

也就是說,如果對於有真實佛法,它可以讓我們解脫於三界,可以成就佛果大涅槃,佛法是非斷非常,但是有真實義可證可得,成佛久遠需要歷經三大阿僧祇劫等等,如果說對於這些佛法的大義尚且不知,或者心有所疑惑而不能夠自我確認,這都是不堅固,尚未完成十信位的修證。所以,自從 釋迦文佛出世以來,佛法看似昌盛,佛教徒看似人數眾多,但那都只是表相,實質上能入住位的菩薩並不多。更悲哀的是,現在流傳在佛教界的知見,多有錯亂謬訛之處,而且積非成是,變成劣幣驅逐良幣,這種情況在末法時期又更為的嚴重,造成了現在全球佛教界的佛弟子們,想要圓滿十信位,成為一件甚難甚難的事情了。

但即使是完成了十信位的菩薩,在大乘道上仍然只是凡夫菩薩,他並沒有莊嚴福德所成的瓔珞可言,所以必須要更努力地修學更上的十種住位,也就是讓自己成為習種性的菩薩。進入習種性的菩薩,開始有了佛菩提道上第一種瓔珞莊嚴,叫作銅寶瓔珞,雖然在此之前並沒有這種瓔珞寶,那麼表相光明如同黃金,但只是銅質所成,還不能算是真金所成。

習種性由十信位向上而得,所以呢他仍然帶有許多的凡夫習性的存在,仍然住在習氣種性當中,所以如果有現出如諸般凡夫的習氣現行,那也就無可稀奇了。也因為習氣尚存,十個住位的修學中,還有許許多多的法要修學,在習氣熾然的情況下,如果一旦依止於習氣,起慢心甚至是惡心,那麼就有可能會立即退轉,不但可能會退轉到凡夫位,甚至會放棄佛法的修行,離開佛道又回到外道法中去,這也不算是稀少的事情。

初住到十住要完成的項目說為六忍——六種安忍與安住而且不會轉易。有一些菩薩聽到忍辱心、安忍這些名詞的時候,一開始會以為是指忍不住的苦痛,我要強壓下去忍氣吞聲,那種強壓下去的不叫安忍,而是叫作不能安忍,因為內心當中是不接受的;那麼是不是說,自己能接受了這件事情,不驚不疑、心平氣和,因為在道理上是正確的啊,所以呢我不得不接受,這樣子算不算安忍?這仍然不是安忍。

我們打個比方,螢幕前已經為人父的男眾菩薩們,還記得自己當年小孩出生的狀況嗎?小孩剛出生時,我們第一眼見到小小的嬰兒,心中無比地激動,知道這是自己的孩子,但在我們內心深處是否會有一種覺得怪怪的,特別是第一次作父親的時候,心中雖然明白這是自己的骨肉,但還是有一點奇異的感覺,也就是總是覺得有一點點的不踏實感,怎麼忽然小孩就出現在眼前了?但隨著時間過去,身為新手爸爸忙前忙後,忙到晚上也沒辦法睡,有一天,不知是哪一天,忽然就發現了自己對孩子的那一種一絲絲的陌生感、驚異的感覺消失了。那是因為在每天的忙和當中,我們的意根已經完全的接受了這是我的孩子、這是我的骨肉;透過與這個孩子的朝夕相處、推乾就溼,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完全的接受了,心得決定了,再也不會懷疑,這就叫作安忍,心決定了。這需要一段實行、實踐的過程,而不只是第六識意識心片刻的認知同意就可以成就的。

初住到三住位要完成的是「信忍」,實修布施、持戒、忍辱,依於十信位的基礎而修行,對於三寶及三乘菩提具足信心、信力,依止實修而漸漸地具足諸般功德,不是只有聞熏即可,而是能具足對三寶、對法的信心。所以呢,這三個住位的名稱,初住是「發心住」菩薩,能發起深心;二住是「治地住」菩薩,善於修對治以及冶煉;三住是「修行住」菩薩,已經住於修行的菩薩。

四住位要完成的是「法忍」,也就是在精進度上面的實修,加上了精進力,對三乘菩提法可以如實地安忍,更勝於前三個住位,所以可以叫作「生貴住」,出生尊貴而安住。五住要完成的是「修忍」,更加上修習靜慮禪定,於三乘菩提的智慧、於心住一境的定力上,有了靜慮的力量加入而安住,因此又更勝之前。六住要完成的是「正忍」,也就是前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都已經成就了以後,有能力去實修最後的智慧度,如實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依三乘菩提修學四諦觀與十二因緣觀等等;在解脫道上他就能完成身見、我見的斷除,完成二乘的見道位;於大乘道能發起見道前的四加行,他能夠接受並且安忍於能取與所取皆是空,也就是能現前觀行能取的七轉識是空,所取的根身、器世間、六塵等等也是空,一切五蘊十八界法皆由空性而來。

所以六住位斷我見、證二乘須陀洹果,這個位階是極其重要的,如果六住位不能夠真實滿足,後面的位階就會變得空中樓閣,所以六住位所實證的叫作「正忍」——正安忍位,意味著如果正安忍位無法完成,則未來的階位就會成為夢幻泡影了。從六住位進入七住位,是菩提道上,特別是大乘佛菩提道上面是一個很重要的過程與階段,世尊在《菩薩瓔珞本業經》中,特別交代了這件事情。

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先為各位介紹到這一邊。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點擊數: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