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026集
由 正偉老師開示
各位螢幕前的觀眾們:阿彌陀佛!
您現在所收看的節目,是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三)」,也就是 平實導師的著作《法華經講義》的導讀課程,現在的內容進行到《法華經講義》第十四輯的第231頁。
在上一次的課程中,正才老師已經為大家介紹了《法華經》中〈從地踊出品第15〉的正文內容,我們講到了經文中:【爾時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是諸菩薩等,志固無怯弱,從無量劫來,而行菩薩道,巧於難問答,其心無所畏,忍辱心決定,端正有威德,十方佛所讚;善能分別說,不樂在人眾,常好在禪定,為求佛道故,於下空中住。我等從佛聞,於此事無疑;願佛為未來,演說令開解。】現在的進度是在「忍辱心決定」這一句,本段經文所說的是能正修學《法華經》的久學菩薩,他們的狀況與相貌。
忍辱是菩薩的六度之一,許多學佛人開始學佛時,會以為忍辱就是那些過去忍不住的事情,吞不下的怨恨,現在我學佛了,所以要大度大量;明明是不合理的事,不應該接受的事,現在也要強迫自己吞下去,這樣子才叫作修行好。所以呢,在學佛人的世界,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事情:明明不能接受,自己氣得不得了,卻要假裝出一副微笑不在意的樣子,然後大家就會稱讚他忍辱修得好啊!像這樣子只會裝飾表相,在面子上作功夫的結果,就是自己內心的貪瞋癡並沒有改變,只是學會了隨著環境去作變色龍;自己的性障習氣不曾改變,只是把它隱藏起來,擺出一副上人相以博取別人的眼光,這樣子的話,未來到了有一天終於自己能夠作主,不必在意別人看法的時候,這個人就會原形畢露、荒腔走板,這種情況也是世間法中的常態。
甚至是遇到某件事情的本身就是錯誤,還危害到大眾的利益,當事人卻顛倒黑白、視而無見,認為說要與人為善,不要為難別人,認為要存好心、講好話、做好事,把昏昧、和稀泥當作是自己的修養好,事情的本質(是與非)反而不重要了。在中國傳統的社會中,也常常會把這一種不分善惡,只管討好大眾的冬烘先生當作是人間作人的典範,所以世間的處世哲學有一條就叫作「是非最好作人情,勿管他人凍與饑」。
影響所及,本應該在佛門之中,應該要是解脫至上、修行第一,可是在過去的數百年當中,絕大部分的人就只是在混日子、和稀泥,為了名聞利養而互相標榜:我說你是菩薩轉世,你就說我是佛祖再來;我稱讚你持戒精嚴,你就回敬我是禪定高深。大家都選擇活在謊言之中,還要抱團取暖,美其名為「僧讚僧,佛法興」,就這樣子過了一世,全然不管戒律當中對於未證言證的嚴格規定,也不想去深入事實的真相,更不理會 世尊在《長阿含經》中殷切的交代:「四雙八輩,是謂如來賢聖之眾,甚可恭敬,世之福田。……(四雙八輩)是為法鏡,使聖弟子知所生處,三惡道盡,得須陀洹,不過七生,必盡苦際,亦能為他說如是事。」
佛陀明白地宣誓,只有四雙八輩才是祂真正的賢聖弟子,才是佛法的明鏡;也就是至少得要得證初果須陀洹,才能算是 佛的賢聖弟子。《法華經》在這個地方就特別提到了這件事,不懂經文、自己未有證果的人會說:忍辱心決定,是指這個修行人能夠忍住不順心、不樂意的境界啦!與修證沒有關係啦!比較可惜的是,即使是被譽為近代中國佛門龍象的太虛大師,在解釋本段經文的時候,似乎也沒有看出 世尊在這裡的苦心。
太虛大師說:【此七頌、頌時期難信。言我等因從佛聞,以信佛故信佛所言,並不疑心此事。惟此少時教化無量菩薩令住不退之道,實不易信,願佛為未來者解說,免致疑謗招罪也。】(《法華經講演錄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太虛大師講述。)他就只是單純地在字面上解釋,含糊地一筆帶過而已。然而此處的偈頌:「巧於難問答,其心無所畏,忍辱心決定,端正有威德,十方佛所讚;善能分別說。」把它對應到前面經文的本體則是:【此大眾諸菩薩等,已於無量千萬億劫,為佛道故懃行精進,善入、出、住無量百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習諸善法,巧於問答,人中之寶,一切世間甚為希有。】它與我們一般人所謂的把痛苦吞下去,並沒有什麼直接關係。
如果還是有疑問的話,我們來看看黃寶生老師新譯的經文:【這些無量無數的菩薩大士已經修習梵行數百千千萬那由他劫,在長夜中確立信心,善於依據佛智進出百千三昧門,修習大神通,修成大神通,通曉佛地,善於合誦如來法,具有大精進勇猛威力,令世人驚訝不已。】(《梵漢對勘妙法蓮華經》(簡體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591。)而偈頌部分的新譯文則是:【聰明睿智,意志堅定,肢體端正,容貌可愛,無所畏懼,明了正法,受到世界導師們稱讚。在樹林中獨自修行,居住虛空無所依傍,這些佛子精勤努力,一心追求進入佛地。】(《梵漢對勘妙法蓮華經》(簡體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595。)
我們將偈頌與經文對比,將兩種譯本對比之後,就會發現 世尊所說的「忍辱心決定」這一段的意思,它非常的重要。它說的是一位久學菩薩,一位能進入正修行《法華經》的行者,他們所應該具備的先備福德資糧,以及往前走一路上的階位次第;也就是一位菩薩由因地到成佛,順序應該修集與完成的道業。所以這一段經文與偈頌並不只是勸告新學菩薩要難信能信而已,更重要的是 世尊告訴了我們「菩薩的修行位階」。
我們也許會覺得很奇怪,鳩摩羅什大師所翻譯的《法華經》是公元五世紀以前的本子,而現代的新譯本則是十二世紀的手抄本,這兩個本子在這一段經文的內容上,可以說是一模一樣的,明白說明:能夠信受修學《法華經》的人就是久學菩薩,久學菩薩應該要完成哪些的修證,他會出現哪些的相貌、內容。大家可能會覺得奇怪的是,為什麼幾百年來,有著無數的法師宣講與注釋《法華經》,卻幾乎沒有一個人提到這一件事情?連當代佛門龍象的太虛大師解釋《法華經》的時候,也只是用幾句話含糊其辭,隨手帶過,這與原經文裡面所說的是不一樣的,這是為什麼呢?好!我們可以用兩個代表整體中國佛教的例子,就可以理解了。
第一個例子,廣欽老和尚生前指定傳悔法師接任土城承天禪寺的住持,這位法師生前曾經用了很多的時間來「拜法華」,那是當時教界常見的修行方式,把《法華》經本打開,一句一拜,或者一字一拜,拜上個幾個月、幾年,認為這就是修行的方式。但各位合計合計,這樣子一個字一個字地拜上一輩子,對自己道業的進步,菩薩位階的向上,幫助是大還是小呢?抑或是一點幫助也沒有?他的師父廣老是用這種修行方式嗎?
第二個例子,請各位回想看看,在華文佛教的教界,諸山長老居士多有講經說法、著作等身者。那請問各位:有沒有曾經看過、聽過哪位出家、在家的大德,教示過菩薩修行的位階,每個位階應斷、應學、應成就的內容呢?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幾乎沒有!從來沒有法師、居士依著佛經,依著自己的修行經驗教導我們菩薩五十二個階位的實證內容與修證。一方面這些大德會不斷地說著善財歷經五十三參而圓滿修行,但另一方面,卻沒有一個大德能夠教導弟子五十三參每一個階位的內容與實證,更不要說是要求弟子去判斷自己在菩提道上已經完成的階位為何,下一個目標又要如何修學,彷彿所有的佛弟子都尚未進入菩薩道的修行,包括講經的法師、居士自己也是如此,所以師父與徒弟就不得不成為大乘菩提的門外漢。
過去百年以來,華文的佛教世界,間或有大德宣說四雙八輩、四向四果的內容,雖然說錯的占大多數,絕大多數連什麼是初果須陀洹的實證都說錯了,但至少有人嘗試地在宣講。可是即使所說的是正確,也不過是二乘解脫道上的內容,它違背了中國佛教一向強調自己是大乘佛菩提道,明明師父自己受的是三壇大戒,發的願是要成佛、作菩薩,嘴上卻宣說著錯誤的二乘法的內容,那麼本質上就變成了掛羊頭賣狗肉的詐騙了。
那麼,各位觀眾認為是什麼原因,造成華文佛教界的這一種根本上的錯亂呢?大家覺得過去華文佛教大部分的弘教大德們,為什麼在修學的次第上,說的大多是二乘道的四向四果,而不說大乘的五十二階位呢?佛法修證的內容上,講的是要得到解脫與解脫知見——解脫是說講者自己完成的修證果位,而解脫知見則是為了要完成這個果位所應修行完成的實質的內容與項目。如果自己沒有完成某一個位階的解脫,那就不能夠真實的宣說,並且指導弟子去完成該位階的實證。就好像各位會讓一個沒有開過飛機的教練,帶著我們開飛機上天嗎?又好像自己不會游泳,就不可能手把手地指導學生學習游泳。各位敢接受一個自己不會游泳的教練,去指導我們下水游泳嗎?這樣的教練自己不會游泳,就叫作不得解脫;那麼,這一位教練教導我們的游泳知見就可以相當於解脫知見,則大家認為他所說的解脫知見可信嗎?他能不能夠幫助我們學會游泳呢?答案當然都是否定的。以前北投的大法師還在世時,曾說過:「你們不要管我有沒有開悟,只要我能讓你們開悟就好啦!」那麼各位可以判斷看看,這是真實語還是場面話呢?
好的,那麼各位認為在過去的幾百年間,弘法講經的這一些大德們,大多數有沒有完成大乘佛菩提道上的解脫呢?很悲哀也很實際的說:「沒有!」所以這些大德能不能夠用自己的經驗,宣說大乘道上的解脫知見,並且指導弟子完成那些位階呢?答案當然也是:不行!沒那個能力。這就是為什麼絕大部分的大德不敢、也不能宣說大乘五十二階位的修證的根本原因。那就是自己沒有實證果位,也不明白大乘法上五十二位階的內容——因為師父的師父,師公師祖自己也不懂。
各位再往下判斷看看:這些大德們大多數有沒有完成二乘菩提上的解脫,也就是四向四果呢?沒有!所以,他能不能用自己的經驗,宣說二乘道上解脫知見,指導弟子完成四向四果的位階呢?不行!從大多數的情況上來看,他們連初果須陀洹斷身見我見的內容都說錯了,我們就可以瞭解這裡面實際的狀況。很不幸的,這就是過去數百年,甚至是上千年來華文佛教界教界的真實情況。
今天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先為各位解說到這一邊。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