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资料
第026集
由 正伟老师开示
各位屏幕前的观众们:阿弥陀佛!
您现在所收看的节目,是由佛教正觉同修会为各位准备的“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三)”,也就是 平实导师的著作《法华经讲义》的导读课程,现在的内容进行到《法华经讲义》第十四辑的第231页。
在上一次的课程中,正才老师已经为大家介绍了《法华经》中〈从地踊出品第15〉的正文内容,我们讲到了经文中:【尔时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是诸菩萨等,志固无怯弱,从无量劫来,而行菩萨道,巧于难问答,其心无所畏,忍辱心决定,端正有威德,十方佛所赞;善能分别说,不乐在人众,常好在禅定,为求佛道故,于下空中住。我等从佛闻,于此事无疑;愿佛为未来,演说令开解。】现在的进度是在“忍辱心决定”这一句,本段经文所说的是能正修学《法华经》的久学菩萨,他们的状况与相貌。
忍辱是菩萨的六度之一,许多学佛人开始学佛时,会以为忍辱就是那些过去忍不住的事情,吞不下的怨恨,现在我学佛了,所以要大度大量;明明是不合理的事,不应该接受的事,现在也要强迫自己吞下去,这样子才叫作修行好。所以呢,在学佛人的世界,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事情:明明不能接受,自己气得不得了,却要假装出一副微笑不在意的样子,然后大家就会称赞他忍辱修得好啊!像这样子只会装饰表相,在面子上作功夫的结果,就是自己内心的贪瞋痴并没有改变,只是学会了随着环境去作变色龙;自己的性障习气不曾改变,只是把它隐藏起来,摆出一副上人相以博取别人的眼光,这样子的话,未来到了有一天终于自己能够作主,不必在意别人看法的时候,这个人就会原形毕露、荒腔走板,这种情况也是世间法中的常态。
甚至是遇到某件事情的本身就是错误,还危害到大众的利益,当事人却颠倒黑白、视而无见,认为说要与人为善,不要为难别人,认为要存好心、讲好话、做好事,把昏昧、和稀泥当作是自己的修养好,事情的本质(是与非)反而不重要了。在中国传统的社会中,也常常会把这一种不分善恶,只管讨好大众的冬烘先生当作是人间作人的典范,所以世间的处世哲学有一条就叫作“是非最好作人情,勿管他人冻与饥”。
影响所及,本应该在佛门之中,应该要是解脱至上、修行第一,可是在过去的数百年当中,绝大部分的人就只是在混日子、和稀泥,为了名闻利养而互相标榜:我说你是菩萨转世,你就说我是佛祖再来;我称赞你持戒精严,你就回敬我是禅定高深。大家都选择活在谎言之中,还要抱团取暖,美其名为“僧赞僧,佛法兴”,就这样子过了一世,全然不管戒律当中对于未证言证的严格规定,也不想去深入事实的真相,更不理会 世尊在《长阿含经》中殷切的交代:“四双八辈,是谓如来贤圣之众,甚可恭敬,世之福田。……(四双八辈)是为法镜,使圣弟子知所生处,三恶道尽,得须陀洹,不过七生,必尽苦际,亦能为他说如是事。”
佛陀明白地宣誓,只有四双八辈才是祂真正的贤圣弟子,才是佛法的明镜;也就是至少得要得证初果须陀洹,才能算是 佛的贤圣弟子。《法华经》在这个地方就特别提到了这件事,不懂经文、自己未有证果的人会说:忍辱心决定,是指这个修行人能够忍住不顺心、不乐意的境界啦!与修证没有关系啦!比较可惜的是,即使是被誉为近代中国佛门龙象的太虚大师,在解释本段经文的时候,似乎也没有看出 世尊在这里的苦心。
太虚大师说:【此七颂、颂时期难信。言我等因从佛闻,以信佛故信佛所言,并不疑心此事。惟此少时教化无量菩萨令住不退之道,实不易信,愿佛为未来者解说,免致疑谤招罪也。】(《法华经讲演录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太虚大师讲述。)他就只是单纯地在字面上解释,含糊地一笔带过而已。然而此处的偈颂:“巧于难问答,其心无所畏,忍辱心决定,端正有威德,十方佛所赞;善能分别说。”把它对应到前面经文的本体则是:【此大众诸菩萨等,已于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懃行精进,善入、出、住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习诸善法,巧于问答,人中之宝,一切世间甚为希有。】它与我们一般人所谓的把痛苦吞下去,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如果还是有疑问的话,我们来看看黄宝生老师新译的经文:【这些无量无数的菩萨大士已经修习梵行数百千千万那由他劫,在长夜中确立信心,善于依据佛智进出百千三昧门,修习大神通,修成大神通,通晓佛地,善于合诵如来法,具有大精进勇猛威力,令世人惊讶不已。】(《梵汉对勘妙法莲华经》(简体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页591。)而偈颂部分的新译文则是:【聪明睿智,意志坚定,肢体端正,容貌可爱,无所畏惧,明了正法,受到世界导师们称赞。在树林中独自修行,居住虚空无所依傍,这些佛子精勤努力,一心追求进入佛地。】(《梵汉对勘妙法莲华经》(简体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页595。)
我们将偈颂与经文对比,将两种译本对比之后,就会发现 世尊所说的“忍辱心决定”这一段的意思,它非常的重要。它说的是一位久学菩萨,一位能进入正修行《法华经》的行者,他们所应该具备的先备福德资粮,以及往前走一路上的阶位次第;也就是一位菩萨由因地到成佛,顺序应该修集与完成的道业。所以这一段经文与偈颂并不只是劝告新学菩萨要难信能信而已,更重要的是 世尊告诉了我们“菩萨的修行位阶”。
我们也许会觉得很奇怪,鸠摩罗什大师所翻译的《法华经》是公元五世纪以前的本子,而现代的新译本则是十二世纪的手抄本,这两个本子在这一段经文的内容上,可以说是一模一样的,明白说明:能够信受修学《法华经》的人就是久学菩萨,久学菩萨应该要完成哪些的修证,他会出现哪些的相貌、内容。大家可能会觉得奇怪的是,为什么几百年来,有着无数的法师宣讲与注释《法华经》,却几乎没有一个人提到这一件事情?连当代佛门龙象的太虚大师解释《法华经》的时候,也只是用几句话含糊其辞,随手带过,这与原经文里面所说的是不一样的,这是为什么呢?好!我们可以用两个代表整体中国佛教的例子,就可以理解了。
第一个例子,广钦老和尚生前指定传悔法师接任土城承天禅寺的住持,这位法师生前曾经用了很多的时间来“拜法华”,那是当时教界常见的修行方式,把《法华》经本打开,一句一拜,或者一字一拜,拜上个几个月、几年,认为这就是修行的方式。但各位合计合计,这样子一个字一个字地拜上一辈子,对自己道业的进步,菩萨位阶的向上,帮助是大还是小呢?抑或是一点帮助也没有?他的师父广老是用这种修行方式吗?
第二个例子,请各位回想看看,在华文佛教的教界,诸山长老居士多有讲经说法、著作等身者。那请问各位:有没有曾经看过、听过哪位出家、在家的大德,教示过菩萨修行的位阶,每个位阶应断、应学、应成就的内容呢?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几乎没有!从来没有法师、居士依着佛经,依着自己的修行经验教导我们菩萨五十二个阶位的实证内容与修证。一方面这些大德会不断地说着善财历经五十三参而圆满修行,但另一方面,却没有一个大德能够教导弟子五十三参每一个阶位的内容与实证,更不要说是要求弟子去判断自己在菩提道上已经完成的阶位为何,下一个目标又要如何修学,彷佛所有的佛弟子都尚未进入菩萨道的修行,包括讲经的法师、居士自己也是如此,所以师父与徒弟就不得不成为大乘菩提的门外汉。
过去百年以来,华文的佛教世界,间或有大德宣说四双八辈、四向四果的内容,虽然说错的占大多数,绝大多数连什么是初果须陀洹的实证都说错了,但至少有人尝试地在宣讲。可是即使所说的是正确,也不过是二乘解脱道上的内容,它违背了中国佛教一向强调自己是大乘佛菩提道,明明师父自己受的是三坛大戒,发的愿是要成佛、作菩萨,嘴上却宣说着错误的二乘法的内容,那么本质上就变成了挂羊头卖狗肉的诈骗了。
那么,各位观众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华文佛教界的这一种根本上的错乱呢?大家觉得过去华文佛教大部分的弘教大德们,为什么在修学的次第上,说的大多是二乘道的四向四果,而不说大乘的五十二阶位呢?佛法修证的内容上,讲的是要得到解脱与解脱知见——解脱是说讲者自己完成的修证果位,而解脱知见则是为了要完成这个果位所应修行完成的实质的内容与项目。如果自己没有完成某一个位阶的解脱,那就不能够真实的宣说,并且指导弟子去完成该位阶的实证。就好像各位会让一个没有开过飞机的教练,带着我们开飞机上天吗?又好像自己不会游泳,就不可能手把手地指导学生学习游泳。各位敢接受一个自己不会游泳的教练,去指导我们下水游泳吗?这样的教练自己不会游泳,就叫作不得解脱;那么,这一位教练教导我们的游泳知见就可以相当于解脱知见,则大家认为他所说的解脱知见可信吗?他能不能够帮助我们学会游泳呢?答案当然都是否定的。以前北投的大法师还在世时,曾说过:“你们不要管我有没有开悟,只要我能让你们开悟就好啦!”那么各位可以判断看看,这是真实语还是场面话呢?
好的,那么各位认为在过去的几百年间,弘法讲经的这一些大德们,大多数有没有完成大乘佛菩提道上的解脱呢?很悲哀也很实际的说:“没有!”所以这些大德能不能够用自己的经验,宣说大乘道上的解脱知见,并且指导弟子完成那些位阶呢?答案当然也是:不行!没那个能力。这就是为什么绝大部分的大德不敢、也不能宣说大乘五十二阶位的修证的根本原因。那就是自己没有实证果位,也不明白大乘法上五十二位阶的内容——因为师父的师父,师公师祖自己也不懂。
各位再往下判断看看:这些大德们大多数有没有完成二乘菩提上的解脱,也就是四向四果呢?没有!所以,他能不能用自己的经验,宣说二乘道上解脱知见,指导弟子完成四向四果的位阶呢?不行!从大多数的情况上来看,他们连初果须陀洹断身见我见的内容都说错了,我们就可以了解这里面实际的状况。很不幸的,这就是过去数百年,甚至是上千年来华文佛教界教界的真实情况。
今天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为各位解说到这一边。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