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012集
由 正倖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節目。今天我們要依聖 平實導師的《法華經講義》內容來說。
我們接續經文:這些來自下方的無數菩薩們,他們沒有問訊「遊步輕利不?」因為他們都在虛空中住,不管怎樣走來走去都不會累啊!而且這時不是依人間色蘊身的 釋迦如來而作問訊,是依自己的第八識真實如來與自己境界,向應身如來 釋迦牟尼佛而作問訊,所以就沒有問訊是否「遊步輕利」了,就只問訊說:「少病少惱、安樂行不?」
應身佛在人間,因為眾生有病,所以應身佛也會有病。因為這是為了利樂人間的眾生,才來人間取得這個人身,獲得人身的規則就是這樣。即使你已經是佛,也一樣要依這個規則來人間示現。所以 維摩詰菩薩說:「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道理是一樣的。而是因為大悲心,特地來人間示現而取得了這個人身,這個時期的人身若是一定會生病的,菩薩因大悲心而前來人間受生時,當然就會跟著有病,所以他說的「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就是這個道理。
既然應身佛是為了這裡某一些人得度的因緣成熟了,所以來示現在人間受生,既然是這樣,當時的人類之身是會生病的,那麼應身佛當然也同樣會有病。所以報身佛不必有金剛手菩薩來護持,不必有密跡金剛來護持,但是應身佛就需要有密跡金剛來護持。因為應身佛有肉身,人類才能親近;既然有肉身,而肉身是會毀壞的,當然為了眾生的緣故,密跡金剛就一定要好好保護,否則就是眾生的大損失。如果生到了欲界天去,就沒有病痛;可是諸佛成佛如果是在欲界天成佛,咱們人類可就無緣得聞佛法了,所以還是要希望諸佛盡可能來人間示現,應身佛的世尊如果病了,我們就好好服侍。
眾生有病,應身佛當然也跟著會有病,當然得要問訊「世尊少病不?」所以應身佛也得要每天去托缽,如果不吃飯就不能維持這個色身。其實祂根本不必來人間,因為隨便一個初果人捨壽後就不必再來人間了,在欲界天上日子多好過?又如阿羅漢也不必再來人間,如果你證得了慧解脫,而當菩薩不入涅槃,那麼捨壽後可以生在色界天,也不必來人間。可是成為阿羅漢,迴小向大成為菩薩以後為什麼還要繼續來人間,來受人間種種疾病、痛苦?都因為不捨眾生。所以下來人間受生示現的應身佛,當然與人類同樣會有病,那麼菩薩們當然得要問候「世尊少病不?」
在五濁惡世度化眾生很辛苦!世尊處理凡夫比丘、比丘尼非常忙,有時才有機會入室宴坐,大家覺得 世尊應該很煩才對;可是 世尊心裡面沒有煩,就只是:事情來了,該處理就把它處理,處理完了就沒事,剩下的就是僧眾自己的事。僧眾的一些日常行政雜事,交給 彌勒菩薩去處理,彌勒菩薩代替 世尊來統御僧眾。(編按:一般人在表相上看 世尊)應該是有很多煩惱,所以要問訊 世尊:「少煩惱不?」得要這樣問訊,這是基本的禮儀。
「安樂行不?」如果在天界利樂眾生,或者像這六萬恆河沙數的菩薩,以及他們所率領的徒眾之中,來利樂眾生,那當然是「安樂行」;可是在人間有非常多的橫逆境界,都得要 世尊親自去應付。成佛之後,外道們一天到晚都在誹謗;當年 釋迦如來在人間,不但外道們誹謗,佛門裡面還有愚弟子提婆達多與善星比丘,一樣在私底下誹謗 如來,這真的叫作內外交攻。
一般人無法想像 佛陀的境界,也無法想像諸大菩薩們的境界。當有人說阿賴耶識不是如來藏時,就是為眾生作佛事的最好機會,可以把古人講的六識論、七識論、八識論、九識論、十識論,在這一次機會全部楷定下來,確定人類就是八個識,再也不能亂說了;為了利樂眾生,應該作的就去作,心中沒有瞋也沒有恨,那就沒有煩惱。導師辨正法義時,就只是如實宣演辨正,並且還有法樂伴隨著,大家聽得很歡喜;出書辨正法義的表相上看來似乎有煩惱,實際上都沒有煩惱。表相上看是不安樂的,其實卻是安樂的,因為這是送上門來的機會,使 導師寫出更勝妙法義的書籍,來利樂更多人,因此使得這一切所作都是安樂行。
為何所作是「安樂行」?因為有「無生法忍」,也有「無生忍」,就能夠來作「安樂行」,諸佛當然更是如此。可是在人間的應身佛,攝受眾生時都是很辛苦的,因此菩薩來問候時應該要問「是安樂行不?」這才是正確的問訊法。這四位「唱導之師」大菩薩們,向 釋迦牟尼佛問訊請問:「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不?所應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這是在人間度眾生,特別是在五濁惡世的年代度化眾生時,初見 世尊一定要問訊的內涵。為什麼單說五濁惡世的眾生才會這樣?譬如你在人壽八萬歲或八萬四千歲的時候,在人間成佛度眾生就不會這麼辛苦;因為人壽八萬四千歲的時候,人類確實少病少惱,來人間示現成佛而度化眾生時,你的時間也多,度眾生時都屬於「安樂行」,因為不會有眾生來擾亂及背後誹謗;可是若在五濁惡世時,眾生病苦很多,煩惱也很多,所以這時來人間示現成佛,各種利樂眾生之行,其實並不安樂。
以前 世尊在人間遊化,為了把法送給大家,走路兩百五十公里到鹿野苑去度化五比丘,都沒有嫌累。人壽八萬四千歲的時候,彌勒菩薩來人間成佛,就不用六年苦行,今晚出家、明天成佛;那時度化眾生,不太需要長途「遊步」,所以也不必問「輕利不?」因為車子或飛機都很方便。
可是在這五濁惡世,又是沒有飛機車子的年代,你就得要請問:「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不?」那麼八萬四千歲的時候,也不用問「所應度者,受教易不?」因為很容易度,人如果活到八萬四千歲,心性都夠調柔,所以眾生一定很容易度,因此就不用問訊了。但是五濁惡世的人,學的教訓不夠多,而且智慧很膚淺,所以不容易度,要教導五濁惡世的眾生是很辛苦的,所以見了在五濁惡世示現的 世尊,一定要問訊:「所應度者,受教易不?」接著要問:「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在五濁惡世教化眾生很辛苦,常常要講到口乾舌燥;若是在八萬四千歲的時候,教化眾生就不必這麼疲勞!所以將來 彌勒佛度化眾生時,比較沒什麼疲倦。這是因為眾生能夠活到八萬四千歲,一生所學到的教訓夠多了,世間智慧也很好,很容易教化;因此 彌勒菩薩來人間成佛度眾生時,他教化眾生就不會很疲倦。可是五濁惡世的眾生,世間智慧本就不夠,教訓也學得不夠多,釋迦如來教化眾生的過程中就一定很疲倦,所以必須問訊說:「教化眾生得無疲倦?」
四大菩薩就把他們的問訊作了一個綜合的問訊,以重頌這樣說:「世尊安樂少病少惱,教化眾生得無疲倦?又諸眾生受化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這就是菩薩弟子們以及聲聞弟子們,見了 世尊的時候應該要問候的常法,這樣才能叫作問訊。
【爾時世尊於菩薩大眾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諸善男子!如來安樂,少病少惱;諸眾生等,易可化度,無有疲勞。所以者何?是諸眾生,世世已來常受我化,亦於過去諸佛恭敬尊重,種諸善根。此諸眾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妙法蓮華經》卷5〈從地踊出品 15〉)這時 世尊在這些菩薩大眾之中就這樣說:「正是這樣子啊!正是這樣子啊!諸位善男子!如來是安樂的,很少病痛,也很少有煩惱;我度化的眾生們也是容易而可以化度的,我也沒有什麼疲勞啊!為什麼呢?因為這一些眾生們,一世又一世歷經多世以來,一直都接受我的教化,他們也曾經在過去諸佛座下恭敬尊重,而且作出供養來種下種種的善根。這些眾生們才一看見我釋迦如來,聽聞了我所說的妙法之後,都能夠立刻信受,進入如來的智慧之中,除了以前是修學小乘法的人。像這樣的人,我如今也都讓他們可以聽聞到這一部《妙法蓮華經》,進入諸佛的智慧之中。」
這四大菩薩問訊完了,世尊在菩薩大眾之中回答說:「就像是你們所講的這樣子!就像是你們所講的這樣子!諸位善男子啊!如來安樂,少病少惱;諸眾生等,也是易可化度,我也沒什麼疲勞。」當這裡的眾生不安樂時,世尊就跟著不安樂;這裡的眾生有病有惱,世尊取得這個人身時也不免病與惱;這裡的眾生顯然無明深重,五濁所纏,是難以化度的,為什麼回答說「易可化度,無有疲勞」?因為 世尊所度的眾生非常多,娑婆世界中被 世尊所化度的眾生,難以計算;而人類的肉眼所能看到的只是一個小部分,沒有辦法全部看見,不知道實際上 世尊所化度的眾生,有很多的層次差別,而那些層次不是人類的肉眼所能看見。世尊所度的眾生,還有許多不同層次的有情:有諸方的菩薩,也有天界的菩薩,也有在鬼神道裡的菩薩等等;這一些眾生就很容易度化,因為這些眾生跟著 世尊受學正法以來,不是只有一劫、二劫,而是已經無量劫、無量世,一直都追隨 世尊,接受 如來的教化;並且這些菩薩們,也在過去諸佛,一一奉侍供養恭敬讚歎受學過,已經種了很多的善根。
所以這些眾生一開始看見了 釋迦如來應身示現時,才剛剛聽聞 如來所說,就全部都能夠信受了,所以這一些人很容易進入 如來的智慧之中。從這裡來看 如來這時候所說的,其實不是講應化身的肉身是否疲勞等等;如來有三種意生身在利樂眾生,不單單是這個肉體的應身佛。所以回答說:「如來安樂,少病少惱;諸眾生等,易可化度,無有疲勞。」可是有一種人就很難化度,就是在人間學習小乘法的人類眾生;若是喜愛學習小乘法的人,你要教他悟解大乘,那就非常的困難;即使如此,世尊也要教導他們修學二乘法;只要他們已經修學了二乘法,雖然依舊只是凡夫,當未來有後佛來人間成佛時,他們就有因緣可以證得解脫道;乃至在後佛的教導下,也有可能迴小向大。但是除此以外所有的菩薩們,世尊都要教導大家能夠聽聞「此經」,進入諸佛的智慧中。那麼「此經」是《妙法蓮華經》,就是如來藏;如來藏就是《妙法蓮華經》。
但是「此經」並不容易聽聞,所以有很多人學佛幾十年以後始終聽不見。就像古時候嵩嶽慧安禪師,他捨報前,萬迴和尚來看他,兩個人是故交,重逢當然很高興,握手猖狂談論,越談越大聲,可是他們究竟說了什麼呢?旁邊的人都聽不懂,於是那個公案的記載說:「旁侍傾耳都不體會。」一句話也沒聽懂,等於是沒聽見一般。這就是說,侍奉在旁邊的侍者,傾耳過去都同樣是無所聞;明明兩個禪師講話,震天價響,結果他們在旁邊,甚至把耳朵靠過去了也還是聽不懂,所以叫作「聽無」。(閩南話:聽不懂)
平實導師演說「此經」如來藏二十多年了,但是兩岸佛教能有幾人聽到了?全都是沒聽到,所以「此經」真的不容易得聞!真正聽到「此經」,是說你找到如來藏之後,終於聽懂禪師在講什麼了,這時才是真正聽到「此經」的人,可是這真的很難,很不容易啊!然而對於這一些菩薩摩訶薩等大眾而言,他們無始劫以來,已經曾於「諸佛所種諸善根,恭敬奉養承事尊重」,並且多劫以來接受 釋迦如來的教化,像這樣的人,當然全部都要讓他們聽聞到這一部經;只要聽聞到「此經」,就進入諸佛的智慧了。
所以,還沒有找到這一部經之前——在證悟「此經」如來藏以前,把《般若經》請出來讀時,每一個字都認得,結果呢,經中講的是什麼意思?依舊不懂。有許多人把《金剛經》請出來讀了,每一個字都認得,但卻說不懂其中的含義;就是讀了以後說:「這部經講的就只是一切法空,我全都知道了。」那就表示他真的還不知道,因為真要知道的人,一定不會說《金剛經》是講一切法空。因為《金剛經》明明告訴你說「此法真實,無斷無滅」,怎麼會是說一切法空?所以那些自稱懂得《金剛經》而說是一切法空的人,都是不懂《金剛經》的凡夫,顯然他還沒有真的聽聞到《金剛經》。
即使他聽人家大座主講了幾十遍的《金剛經》,其實也是沒有聽到「此經」,因為全部都是「聽無」。同理,聽受《法華經》時也是一樣的道理,當他聽到善知識講得非常勝妙,而依舊是「聽無」時,表示他還沒有如實理解。所以想要真正懂得「此經」並不容易啊!可是對於那些菩薩們來說,世尊都已幫他們親聞「此經」而且「入於佛慧」;這表示 世尊所度的眾生不是只有人類,人類只是祂所度眾生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只因為 世尊若沒有示現為人身,這些人類就無法得度,所以 世尊不能示現為天身來度化人類,必須示現為人身來度化,但是諸天的天主、天人都可以來聽聞。所以 世尊所度眾生極多,並且都要教各個所度的眾生「得聞是經」,而且要入於諸佛的智慧中。
由於時間的關係,這一集我們就談到這裡。
祝您:色身康泰、道業增上!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