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行品(八)

第008集
由 正嫺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為諸位觀眾菩薩們準備的「三乘菩提系列—法華經講義」,導讀 平實導師所講解的《法華經》法義。

我們緊接著看下列經文說明如下,經文這樣說:「又夢作國王,捨宮殿眷屬,及上妙五欲,行詣於道場;在菩提樹下,而處師子座,求道過七日,得諸佛之智;成無上道已,起而轉法輪,為四眾說法,經千萬億劫,說無漏妙法,度無量眾生。後當入涅槃,如煙盡燈滅。」有時又會夢見自己當上國王;夢見自己當國王時,一定會有宮殿,也有許多的眷屬;在王宮之中所領受的五欲,當然是人間最勝妙的,然而能夠捨離,因為他是菩薩。若是單單說四個字「上妙五欲」,諸位也許很難想像、如實理解。人間的五欲,色聲香味觸,誰沒有領受過?每天都不離財色名食睡五塵,大家都有啊!那為什麼要叫作「上妙」?

例如我們在人間啊,如果一襲衣服是以絲綢織成的,請裁縫工夫很好的師父來縫製,穿起來都沒有感覺到有縫,就好像天衣無縫—天衣是不用縫的,就覺得說:「啊!這樣的衣服很貴呢!也花了一、兩萬塊錢呢。」就算很貴。可是如果現在去精品店看的話,一套西裝要價四五十萬、六十萬元,還算是普通的,不算是最貴的,四、五十萬元一套的西裝,他們還看不上眼。

諸位也許還沒有想到說「這有什麼上妙的」,例如吃得很好,以前中國有一個富人叫作石崇,他吃飯很會作文章,他吃的飯叫作「金包銀」,為什麼呢?以前沒有白米,古人都吃糙米;白米可得要精工細雕一般慢慢去舂,才會有白米;現在叫作精碾的白米,大家都已經吃慣了。以前富人才吃得起白米,普通人都是吃糙米。因為石崇的廚師把白飯煮好之後,每餐都要吃白米,廚師拿了蛋來,把蛋白去掉,剩下蛋黃,白米飯煮好了以後要用蛋黃拌一拌,然後再去炒。所以他吃飯時,每一粒米飯一咬開,外面是金黃色的,裡面是白色的,這叫作「金包銀」,他們認為這樣才叫作過生活。

古時候官場有一句話說:「為官三代方知穿衣吃飯。」作官要富有,就得三代貪汙累積下來,到了第三代時才懂得什麼叫作過生活。中國古時候那個最有錢的石崇,富可敵國,他比國王還有錢;但也就因此成為犯上,國王隨便找個藉口,後來就被殺,財產全部籍沒。

「籍沒」就是「造典籍、列冊、沒收」,這叫作籍沒。那籍沒的典籍都要呈給皇帝看,記載所沒收的黃金多少、白銀多少、其他財產多少、妻一名、妾幾名、妃幾名。所以有錢人太過享受,超過皇帝,那可不行,傳聞開來以後,皇帝就找個理由把他抄家,全部籍沒。所以國王的五欲是人間最勝妙的,即使是宰相、丞相都要注意,要小心而不能超過;若是超過了,皇帝沒有處置他,下一個繼承上來的皇帝也會處置他,和珅就是這樣被處置的。其實和珅應該知道自己會有那個下場,是因為乾隆需要這個佞臣,所以他貪汙就由著他貪,等於是讓他替皇帝的兒子保管那一些錢財,沒有人敢動他;當乾隆才剛死了,嘉慶一即位,馬上就抄了和珅的家;是因為他太富有,超過國家,已不是富可敵國,而是富超全國。所以說啊,國王的五欲是人間最上妙的,一般很難想像他們怎麼享受;如果等而下之,什麼酒池肉林,那已經是不堪入目了,不足道哉,所以說國王的五欲是最上妙的。

如果您是依據這個〈安樂行品〉,具足這四法去行,後末世為人講《法華經》,如理作意而不杜撰,將會夢見自己當國王,雖然有宮殿、有眷屬,也有上妙五欲,卻全部捨棄;捨棄後當然不是去當乞丐,而是去當「乞法」—乞求正法,所以「行詣於道場」,離開王宮走向一個應該要去的地方,在那邊有一棵覺悟之樹(就是那個樹下)坐下來參究。關於菩提樹,我們這個年代說這一種樹叫作菩提樹,並不是因為坐在這一棵樹下可以證菩提,而是因為 佛坐在這一種樹下證悟菩提,所以大眾改稱它為菩提樹。所以將來 彌勒菩薩成佛時,他坐在某一棵樹下參禪證道以後,他身後的那一棵樹,不一定是現在這一棵樹的模樣,也許是另外一種樹,就稱為菩提樹。

將來您在一生補處時下生人間,出家後參禪時,也許覺得這一棵樹有大蔭,可以擋住太陽好參禪,那就坐下來,在那棵樹下證道成佛,那棵樹就會被大眾叫作「菩提樹」。菩提名之為覺悟,「菩提樹」就表示那是有佛覺悟之樹。並不是那一棵樹可以使人覺悟,而是因為諸佛在那一棵樹下坐,所以那一個種類的樹以後就被稱為菩提樹。但是諸位未來世成佛的時候,坐在哪一種樹下參禪成佛,就得看因緣。總之不會是稀稀疏疏擋不住陽光的,但若是在寒冷的地方,您可能選擇一棵沒有什麼樹葉的樹旁坐下來參究,成佛以後,那一棵樹也會被稱為菩提樹;但是通常不會在寒冷的地方成佛,而是會選在不很冷的地方來成佛,才方便捨棄一切,成立僧團。

坐在菩提樹下「而處師子座」;當您成為妙覺菩薩來到人間,要示現成佛的時候,不管坐的那個地方,也許是石頭,或者一堆草,只要您坐在那裡參禪成佛,那就是師子座。成佛之後有莊嚴報身,也有化身佛,那麼應身佛就隨順眾生的因緣示現,跟眾生看來是一模一樣的,也一樣要吃喝拉撒。這「師子座」,從聲聞人來看,是以草木為座;如果是以諸地菩薩所見的報身佛,那就是金玉為座,這是不一樣的。但在人間成佛時,就是得隨順人間的因緣,不管祂坐的是什麼,都叫作「師子座」;所以當年 釋迦如來坐的是牧人供養的一大把細草,就坐在那一把柔軟的細草上面參究成佛,那就是應身 釋迦如來的「師子座」。

「求道過七日」,釋迦如來是悲願特深,所以在人壽百歲時來示現成佛;大部分佛陀在人間示現,很少是百歲時來示現的,因為這是最難度的眾生:具足五濁。通常是一千歲、兩千歲、五千歲或者一萬歲乃至八萬四千歲時來人間成佛,那時只要出家參禪七天就行了。可是在這個五濁惡世中成佛,必須要作到讓人信服說:「像這樣的難行也作得到,我們真的沒辦法,所以祂真的是佛陀。」都是因為眾生的五根不具足,五力還沒有發起,只好這樣示現。

釋迦如來六年苦行,每天只吃一麻一麥;甚至有一天出定時,發覺頭上竟然有鳥巢;因為祂那一次入定時間太久,母鳥以為那是一個木頭雕成的人形,就在祂的頭上築了巢;後來出定時發覺頭上鳥巢中還有幼鳥,若這一動,那母鳥會害怕而不敢再來,小鳥就得餓死,於是又重新入定很久,等到幼鳥長大會飛了,然後才出定。

後來又再示現說:苦行不能使人成佛,因為成佛不是靠苦行能夠成就的,而是要靠智慧來成佛;所以改修不苦不樂的中道行,就去河邊沐浴淨身,然後接受牧牛女的乳糜供養,也就是摻了牛奶煮的粥;再接受牧童供養的一大把細草,然後走到菩提樹下坐下來參究,終於夜半明心出現大圓鏡智,天亮之前又眼見佛性發起成所作智而成佛。有這樣難行能行的過程,眾生也就信受了:「佛陀是經過六年苦行的呢!我們都作不到。後來祂放棄苦行參禪,發起智慧就成佛了。」於是大家就相信了,佛法才能弘揚起來,才能廣利眾生。

若是在人壽五百歲、一千歲、兩千歲時來人間成佛,就用不著這麼辛苦了;因為那時的人們若是能夠活到五百歲、一千歲,一生所學的教訓已經夠多了,有世間智慧來判斷那一尊佛是不是真正的佛陀,所以原本不信佛的人,最後也信受佛了。因此那時成佛的菩薩,在菩提樹下「坐道場」七天就夠了,就可以示現成佛「得諸佛之智」。但是得要記住前提:這是演講《法華經》的菩薩在夢中的事情喔!是在夢中求道過七天以後成佛。這是說啊,在夢中先當國王當了很多年,然後夢中出家過七天成佛,成就無上道之後,起身為眾生宣演無上之道,也就是運轉三乘菩提法輪;這時就是「為四眾說法」;這樣說法經過了千萬億劫,度了無量眾生,因為祂演說了無量無邊的無漏妙法。接著就會示現入涅槃,入涅槃時所示現的五蘊猶「如煙盡燈滅」一樣。

所以在夢中夢見當國王、捨宮殿、眷屬等,然後成佛轉法輪、入涅槃,也不過就是一場夢,可是每一個細節您都沒有錯過。在這一場成佛大夢中,就有許多有緣的眾生在夢中被您度了,有的人成為阿羅漢,有的人入地等等。這不是夢話,因為如來藏的功能差別,您並不瞭解啊!所以有時在夢中度了人,但自己都沒有警覺,因為您可能醒過來時全都忘記了。弘法對您而言,是日常的事情、是平常事,不會去記憶它;有時有些眾生入夢來被您度了,而長劫與短劫是有差別的,但您並不知道。例如極樂世界一天,所經過的時間相當於我們這裡一個大劫,也許在夢中去到極樂世界某一個菩薩的夢裡面,聽聞他一場說法;然後您醒過來,如果這不是尿床夢,那會瞭解那個菩薩所說的法是什麼義理,當時有了勝解。醒來以後也許沒有具足記憶,但是當您以後遇到了某一個場合,需要把那個法演說出來的時候,就能夠直接講出來。

所以啊,度人的事不能只限定在清醒位中,您的證量越高,這種狀況就會越多;在夢中度人那是法界中的規矩,不是同修會的規矩啊!所以親教師們如果在夢中為人家引導印證,這是法界的規矩,是如來藏種子界裡的規矩,不是同修會所能管制的。所以假使誰夢見哪個親教師幫他引導,說他開悟了,這不是我們管得著的事。不但我們管不著,諸佛菩薩也管不著;因為這是如來藏法界的事情,誰都管不著。所以當您作這種夢以後,第一個要作的事,就是醒來之後確定一下:這是不是尿床夢?怎麼樣確定呢?如果是尿床夢,會跟膀胱急有關;而且是跳躍式的、沒有邏輯性的,那就是尿床夢。如果它是有邏輯性的,一環扣一環,完全順著世間邏輯在進行的,那就不是尿床夢。

長劫入於短劫,短劫入於長劫,是有事上與理上的差別;所以當您為人如實演說《法華經》以後而作了這個夢,跟黃粱一夢完全不一樣,因為黃粱一夢只是世俗法中的一場妄想;如果您具足了這四個「安樂行」法,也特別具足了那兩個「親近處」,使您能夠在末法時代,如實而圓滿的演述《法華經》時,那麼您作這個夢,它就是如理作意的,完全符合邏輯去完成了這個過程,就表示那個晚上,在那短短的一場夢中,已經度了不少眾生了。

那麼最後說到這個「後當入涅槃,如煙盡燈滅」,就會有很多人誤會說:「在夢中,最後夢見自己將會入涅槃,入涅槃以後就是什麼都沒有了。」那豈不是跟斷見外道一樣了嗎?這個「如煙盡燈滅」,講的其實就是夢中的五蘊如同「煙盡燈滅」,可是如來藏還是真實存在。假使是真實的成佛,就會具足三種意生身,應身佛示現入滅以後,莊嚴報身都仍然存在色究竟天宮中,繼續為諸地菩薩們演說一切種智。所以「煙盡燈滅」的前面說「如」,是好像煙盡燈滅,而不是真的煙盡燈滅;只是應化身在人間示現入涅槃,成為碎身舍利,但實際上並不是斷滅空。

「若後惡世中,說是第一法,是人得大利,如上諸功德」。最後說啊,如果在末法時代,特別是到了最後即將法滅的惡世之中,也能夠這樣為人演述《妙法蓮華經》—演說這一部無上第一義的「此經」如來藏,這一個人所獲得的偉大利益,就如同這一品〈安樂行品〉中所說的具足各種功德。世尊這樣子告訴我們:想要提昇證量,想要快速攝取廣大佛土,就要發願未來世一定要為人如實演講《法華經》:「這一世作不到,沒有關係,我又不是發願這一世要講,我發願未來世沒有人能如實演講時,我就出世為大眾如實演講此經,那我就往這個目標努力前進。」

當這個大願發起了以後,一世又一世去努力修行,最後總是有機會可以出世為人演述《法華經》的。只要能夠依照經中說的這四種「安樂行」法來為人演述,就會得到這一品中所說的各種大利益。所以聽到這裡,就要記住〈安樂行品〉這四個「安樂行」法,同時也要發願將來要為人如實演講《法華經》。不要以為說,發了這個願,只是發著玩的,因為諸位已經被授記將來 彌勒菩薩來人間成佛時,都是要當阿羅漢的人。當阿羅漢以後接著聽聞 彌勒佛講解般若,也在 彌勒佛的教外別傳之下證得「此經」如來藏了;當《般若經》講完時,彌勒佛又講了《解深密經》或者《楞伽經》,您們就可以入地了,所以不要小看自己喔!只要實證了,是真實義的菩薩,那麼在未來世,這就是必然會實現的事。您所要作的就是努力去把自己應該具備的條件加以圓滿,只要條件圓滿了,那麼 彌勒菩薩來人間成佛而示現入涅槃以後,這是可以作、也應該作的事,就是如實為人宣演《法華經》。所以諸位得要找機會在佛前發願喔。

今天就說到這裡,謝謝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