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24集
由 正齡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節目,今天這個單元我們繼續來看〈安樂行品〉的第三個安樂行法。
上次我們說到,自己恭敬於三寶時,才會得到大眾的恭敬。悟後自以為是而無視經典、訶佛罵祖,將只能停留在自己所知有限的層次中,一生無法再進步,而且對三寶沒有深入的了知,很容易落入狂禪裡。
今天要從《法華經講義》第十二輯328頁開始。佛陀為我們開示的第三個安樂行,正是強調對於「佛、法、僧」要有深入的理解與恭敬。可是這裡的「佛」與「法」,講的不是聲聞緣覺的佛、不是聲聞緣覺法,而是講大乘教的佛及佛法;而「僧」不是指凡夫僧,也不是單指這個地球上的聲聞僧,而是說十方世界的菩薩僧。因為證悟後進修而得道種智的勝義菩薩僧,才有能力講《妙法蓮華經》,當然就不會去歸依凡夫僧,而是歸依於十方世界一切菩薩摩訶薩們,也就是歸依十方世界菩薩僧團。因為十方世界諸大菩薩們隨意來來去去,智慧境界不可思議,當然要對那些大菩薩們作大師想、放在心中。所以能夠恭敬於三寶,也能如實顯現出來,當要出來演述《法華經》的時候,才有智慧將三寶的實質顯示出來;反之,如果不能如實瞭解三寶的實質,就無法如實宣演《法華經》,講《法華經》時一定會被人家挑毛病,而無法成就安樂行。
講《法華經》的時候,除了不應該輕視眾生外,還要對眾生有大悲想,所以不可以直接對眾生說他們聽不懂,這樣眾生會生起煩惱;這樣一來,不同根器的眾生就有不同的反感情緒及行為顯現出來,結果都不再來聽經了,只剩下對這位說法師具足信心的人留下來。可是他們聽久了,也會聽出這位說法師只是依文解義,而受到他們的惱亂;今天這個徒弟來說「師父這邊講錯了」,明天又一個來說「哪邊又矛盾了」,這樣就不能順利講下去。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沒有遵守 世尊說的「安樂行」。如果有遵守這第三個安樂行,一切聽經的人不管聽懂或聽不懂,不管是不是聽出有毛病,都不會和他計較。這是因為他很有大悲心,雖然有些地方說錯了,但眾生能體會他對大家是有大悲心的,看在這個情分上,也就不說話了;大家就聽取所要聽的,錯的部分就略過了,那他也可以安樂地繼續講下去。因此如果恭敬於三寶,眾生也會想:「這個人不管有沒有證悟,至少對三寶很恭敬,這是我應該學習的。」於是大家依教奉行,那麼講《法華經》就不會有人來惱亂於他。
此外還有一個好處:「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得好同學就會同見,同見就會同行。世尊門下無二法,就是同一個「成佛之道」,只有方便說與究竟說的差別。所以這第三個安樂行是一定要遵守的;當大家都成為「同學」而不是「異學」時,所見就會相同。道場之所以會產生紛爭,大部分原因在於不同學,各自學不同的法,於是就互相比較、產生摩擦等等。在正覺同修會裡大家同學的是如來藏,如果有人要來學離念靈知,就不是同學;因為這是落入意識境界裡了,落入識陰中沒有斷我見。所以「得好同學」也是一種福報。
如果是「異學」,那就有一群人要離開道場獨立出去,因為不是同學,所見不同就會有紛爭、就會鬧分裂,最後是成就破和合僧的重罪。古時聲聞法的部派佛教,也是因為所學不同導致所見不同,有些聲聞凡夫僧們不接受上座部長老的說法,堅持己見,於是就分裂出去了;分出去以後,凡夫僧團中又因為各人的所見不同,又繼續分裂出去,最後達到十八個部派之多。但那與菩薩僧團無關,那是聲聞法中分裂的事。
上座部長老們都是聲聞法的阿羅漢,並不是菩薩!和馬鳴、龍樹、提婆,乃至篤補巴、多羅那他等菩薩們一脈相傳下來的菩薩僧團無關。聲聞部派佛教的第一次分裂,只因為一個很簡單的原因,那就是:「阿羅漢是不是自證自知的?」明明 佛在《阿含經》中已經講過了:「阿羅漢們自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知如真。」都是自己清楚知道不受後有,如實而知的。如果不能確定自己來世不受後有,就不是阿羅漢,一定是凡夫;不然就是菩薩留惑潤生,不取涅槃繼續行菩薩道。
聲聞部派分裂為十八個部派,都是因為所學不同而有法義認知不同,所以自古以來實證的菩薩僧團沒有分裂過,因為菩薩們不會搞分裂;會分裂的人都是解悟者或者是凡夫,最後則是成就破大乘勝義和合僧的重業,老死之前還是得要對眾懺悔滅罪。而大乘勝義菩薩僧團都是同學,所以不會分裂。如果所學相同,同學之間一定會互相攝受;如果不是同學,這人遲早就會離開,那就是搞分裂。可是自古以來勝義菩薩僧團並沒有分裂的記錄,那是因為菩薩所教的從佛世以來一脈相傳,都是同一個如來藏妙法,知道所有業行全都會落謝在自己的如來藏裡面,不會失落而不報,所以一切的菩薩就依這樣的法繼續弘揚下去。
好同學間可以互相砥礪、互相增上,大家共讀《法華經》時,互相提醒沒有注意到的地方,對於經中的真實義就能共同提升;因此當有這些好同學共讀這一部《妙法蓮華經》——也就是如來藏妙法,那麼就有能力為人演述《法華經》,當然就會有大眾前來聽受。所以說「得好同學」時,不但能夠共讀《法華經》,同時也可以「得大眾而來聽受」;大眾在這樣勝妙說法的熏陶下,久了就能夠「受持」心不退轉;能夠受持就能夠「讀誦」時時在轉經。換句話說,能夠轉經就是能誦,能誦的人就能為人解說,能為人解說當然也可以註解:說已能書。如果不能註解,至少也可以將經中的文字抄起來讓它流傳。甚至於可以進一步教導別人同樣「受持、書寫、供養經卷」,不斷傳出去以後,最後就是大家一樣,都對此經「恭敬、尊重、讚歎」。
所以菩薩們度眾生都不是躲在深山老林中,像佛世時 維摩詰菩薩住在毘舍梨城,示現大富長者相度化眾生;而 文殊師利菩薩則是長年在大海龍宮中,為龍族講解《妙法蓮華經》。行菩薩道就是一直為眾生作事,不斷付出;當然有個前提,就是要有智慧來為眾生作事,而不是用凡夫僧的境界一直為眾生作事,這樣就會覺得很辛苦、成效有限。再說成佛是福慧雙雙圓滿的,猶如一隻大金翅鳥的一對翅膀,一定是兩邊一樣壯碩才能展翅翱翔;如果一邊因為受傷或長久不用,那麼受傷或長久不用的那邊,就不能發揮功能,這隻金翅鳥就無法飛得高、飛得遠了。壯碩的翅膀就譬如單修慧的一邊,受傷的翅膀就譬如福德一直小小、少少的,福慧沒有同時增長,如何能高飛、遠飛?道業將如何能快速前進?
所以 平實導師說福德是最難修的,可是福德也最好修。假使有遇到因緣,越困難的任務去作成功,那個福德就越大;在越困難的環境中去修福德,所得的福德就最大。就像在正法時期眾生心性好,不會任意誹謗如來藏;而末法時期的眾生善根不足,還會人云亦云,為眾生演說如來藏妙法,就容易被抵制、打壓;但是如果能夠成功轉變眾生不誹謗,進而能夠信受如來藏妙法,這樣所得福德就很大了。但是凡事都須有過程,就像同修會也是經過二十多年的摧邪顯正,不斷在宣導「六識是生滅法,如來藏才是常住真心」,才慢慢有人接受而不再一面倒地詆毀 平實導師是自性見者。可見能救得一個人離開邪見,那個福德是不可限量的。又如淨土經裡有說:在娑婆世界持八關齋戒一日一夜,勝過在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極樂世界的一天等於娑婆世界一個大劫,那麼在娑婆世界難行能行持續修下去,那福德自然可以快速增上。所以在佛道修行上,佛陀可以為我們加持智慧,可是福德若不夠,佛陀加持了智慧也沒用;福德是要自己身體力行去修集的。
所以能「得好同學」,就有後面:【共讀誦是經,亦得大眾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歎。】(《妙法蓮華經》卷5)等等的效應出來,但這前提是要成就 佛所說的第三個安樂行法「對於眾生起大悲想,而於三寶有深心的恭敬」,自然能夠順利演說《法華經》,而且度眾生也能很順利。
接著 世尊又用一首偈,再一次宣說這個道理,加強大眾的印象:【若欲說是經,當捨嫉恚慢、諂誑邪偽心,常修質直行。】(《妙法蓮華經》卷5)這是說:「想要為大眾宣說這部《法華經》的人,應當先捨棄嫉妒心、瞋恚心、憍慢心、諂媚心、誑惑心、邪見心以及虛偽的心,而且是心地直爽地修行。」因為如果有諂、有誑、有邪、有偽,心地就不直爽;而有嫉、有恚、有慢,與眾生就不相應,這就很難度眾生了。由於這樣的身口意行無法讓眾生與他相應,所以當他在講《法華經》的時候,聽眾可能會一個接一個離開。
所以要「常修質直行」,使自己的心的質地改變成為直爽而不彎曲,這樣常修質直行的人,就像 常不輕菩薩一樣,總是「不輕蔑於人」,對一切人都加以尊重;而心地不直的人,在人前說的是一套,背後作的又是一套,表裡不一,那麼這種心地不直的人,與「此經」如來藏就不相應。為什麼這樣呢?因為這部經典裡面說的如來藏妙義和三寶真義的深廣與奧妙,不在他所知的範圍裡。如果他能夠深入了知,那麼心地就會變直了;心地直了就不會輕蔑人。菩薩在尚未遠離胎昧之前,誰都不知道自、他是不是什麼人再來,所以不應該輕蔑於人,因為正法中也是什麼樣的人都需要的。平實導師舉例說:【例如一架飛機在天上飛,只是掉了一顆螺絲釘,那飛機可能就栽了!所以不要看輕一顆小小的螺絲釘,這一顆小小的螺絲釘若是裝錯了,把送油管磨損了,然後就起火燃燒而摔機,可就死掉幾百條人命。】(《法華經講義》第十二輯,正智出版社,頁345。)那麼大家想想看,那顆螺絲釘重要不重要?當然很重要啊!所以「不輕蔑於人」,在人間弘法時是很重要的,因為在人間行菩薩道的人,大部分還沒有離開胎昧,那就無法瞭解別人過去世的修行成績,或許是菩薩再來。所以就以 平實導師這一世為例來說,導師這一世從歸依學佛到破參,前後才只有五年多,很多人都無法相信的。那時也真的沒有人信,後來 導師開始說了一些法來度人。有一次有因緣去找一位法師談念佛的事,但對方根本就不信;由於那位法師當時「輕蔑於人」,輕視 導師是一個初學者,結果就是失去大好的法緣。所以應該尊重於 佛的教導,不要輕蔑於人,因為眾生的因緣難可思議。但是那位法師後來也開始講真如、佛性,也講開悟,雖然有所改變,可惜卻是走偏了。
所以說正法是毒藥,因為正法毒會「毒死凡夫的五陰十八界」。五陰十八界被正法毒死了,法身慧命才有機會活轉過來;但是一旦走偏了,法身慧命死了,就可能要過個幾劫才有可能活轉過來。所以「輕蔑於人」有無量無邊過失,菩薩絕對不可輕蔑於人,因為每一個人的過去世,都很難思議;就如 佛在《本生經》裡面講那些阿羅漢們、菩薩們的過去世,而在這一世有實證及各種遭遇的事,那都不是偶然,更不是編造的故事。還沒離開胎昧前,每個人的因緣都難可思議,而輕蔑於人會有無量過失,就會在後面漸漸顯現出來。
接著是「亦不戲論法」。戲論於法,拿法來開玩笑,這也有無量無邊過失。尊重法很重要,並且要從心裡面發出來,然後於身行、口行之中顯現出來。應該如何尊重法?就是不能對法作任何戲論的事,不許將法拿來開玩笑。而尊重法有很多細節要注意,譬如不要將經典隨意擺放、或拿到洗手間看等。能夠尊重法,就會尊重十方大菩薩們,也會尊重十方諸佛,這時候說法就不可能戲論法了。如果輕視於人,或者戲論於法而不尊重於法,也會讓人生起疑惑而想:「這個人是實證者嗎?這個人的道業修得好嗎?真是菩薩摩訶薩嗎?」一旦人家在心中生起疑悔,那就不好度人了。還有一種情形也是不尊重法:好為人師、喜歡洩漏密意來吸引別人成為弟子。在對方沒有正知見又沒有參禪過程的情況下,將導致他的智慧無法生起而不相信,隨後就開始謗法,這也會有無量過失。佛陀說這個就是犯了「法毘奈耶」——違犯了法戒,這是法上的戒律,不是施設行為規範的十重戒、四十八輕戒,不是犯菩薩律儀戒或聲聞律儀戒,而是這個法本身就已經存在的戒律;這是三界中的最重戒,犯了法毘奈耶就是虧損法事、虧損如來,死後得下地獄,這也是不重法而產生的大過失。
更不好的就是當面對人家說:「云汝不得佛。」一個人才剛發起滿腔的菩薩心,就被這一桶冰水給澆熄了,整個冷掉了。大家想一想,這樣對自己的福德有多大的虧損?這是虧損很大的福德,因為度一個人發起菩薩性的福德,是勝過度無數人得阿羅漢。雖然說法是平等的,任何一個人都可能有因緣,就像禪師說的「生緣處處」;因此固然要隨順因緣才幫眾生開悟,但是也不能疏忽了鼓勵眾生發菩薩心、建立信心,努力在五十二個階位裡面勇猛往前走,去利樂眾生,讓正法久住,這樣才是講《法華經》的人所應該要作的事。
未完的部分,請您繼續收看下一位親教師在第十三輯的說明。
時間的關係,說明到這裡,感謝您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一切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