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行處與親近處(二)

第105集
由 正德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今天我們要來繼續探討「菩薩行處與親近處」。

在末法時代要為眾生宣講如來藏妙法,佛陀說要先安住於「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菩薩行處在前面一集已經解說,主要在說實義菩薩轉依如來藏真如法性,覺知心行六度波羅蜜時,不是行於色受想行識五蘊諸法,而相應的作意是行於沒有覺知心現行,也沒有覺知心所依之處、沒有能取與所取;於法無所行、無所得的真如妙境之中,能夠現觀五蘊諸法之所從來不生不滅的如實法相,如是來降伏貪瞋等我執煩惱,清淨自心。

而為眾生說如來藏妙法的時候,佛陀特別針對現出家相的實義菩薩,作了許多親近處的遮止;例如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等權貴人士,也不親近外道修行人,不親近世間殺豬宰羊等惡律儀的人。假如這些人存著好心主動來聽法的場所,實義菩薩就隨宜說法而不對這些人生起任何希望或者希求。同時,也不應當面對女人的時候,生起淫欲想而為她說法,也不樂於見到她們;如果為了托缽而入於施主的家裡,也絕對不要與小女孩,或者未出嫁的女人,或者寡婦共同說話。假如在機緣上要為女人說法,不能露齒而笑,也不能露出胸膛;就算為了法,也不能對女人有關係親密、感情深厚的情況出現,更何況是其他與法不相關的事情。

佛陀嚴格的約束出家實義菩薩的種種律儀與親近處,尤其是在末法時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末法時期的眾生善根微小,對於三寶的看待,多數都會流於眾生心相應的煩惱中。眾生心所追求、所看重的,多數是世俗表相上的名聲,如果是常常與國王、大臣等權貴人士往來的僧眾,如果是住於華麗裝潢、金碧輝煌的高廣寺院中的僧眾,如果是經營世間龐大事業體生意興隆的僧眾,在眾生的眼裡看來,就變成是有成就的大法師;這樣的大法師卻未曾對信眾宣講佛法中最重要的清淨解脫法,例如解脫道的斷我見、斷我執,或者佛菩提道的開悟,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人無我的般若解脫。而眾生對於這樣的大法師趨之若鶩,多以有所得、有所求的心,希望求得覺知心在煩惱上的滿足;甚至於與出家人雜處,發展出親密的關係或感情,完全沒有擇法眼簡擇辨別佛教的出家法師所應有的解脫律儀應當如何、不應當如何,乃至有的已徹底失去了佛教僧寶的出家行處了,都懵無所知。

此時在寺院中的出家僧眾,自己沒有實證佛法,完全沒有能力安住於清淨戒行與菩薩行處,要如何為大眾宣說如來藏妙法呢?一旦讀誦了《法華經》的經文,不必解釋,大眾就已經從經文的文意聽出來,他所追隨的僧眾已經違背了 佛陀的教誡了,又要如何面對信眾在經文上的請問與解說呢?倘若此時寺院中的出家人是開悟的實義菩薩,自己還沒有到達實證菩薩阿羅漢的解脫果,在權貴利養與女色的環境雜染下,煩惱現行而與他們關係密切、感情深厚,眾生看待這位出家的實義菩薩,就會認為與眾生自己是一樣的。這位實義菩薩不能決定堅固的安住於菩薩行處,不能柔和的善於觀法、順法,就會有所畏懼與恐怖,進而在權貴利養與女色面前膽怯示弱,那就不能清淨的演說如來藏妙法了。

因此,佛陀說末法時代要為眾生演說如來藏妙法的出家菩薩,最初的親近處就是:「常好坐禪,在於閑處修攝其心。」在其他經典中也提到,末法時代出家的實義菩薩,為了護持 佛陀的正法寶藏如來藏妙法,要為眾生廣為宣說顯示,應當安住於這樣的親近處。經中說:【於當來世法欲盡時、謗正法時、滅正法時,犯戒徒黨大強盛時、熾然追求順世外道惡呪術時,劫濁亂時、有情濁時、壽命濁時、煩惱濁時、諸見濁時,菩薩摩訶薩當於爾時應住三處而為依止。何等為三?所謂應住阿蘭若處、應住諍息滅處、應住佛菩提處。】(《大寶積經》卷46)佛陀說:當來世佛法將要滅盡的時候,如來藏正法被誹謗的時候、被滅的時候,或者違犯佛戒的徒黨大為強盛的時候,佛門弟子公然地追求順世外道唯物論、不探究事實真相的說詞;在劫濁、有情濁、壽命濁、煩惱濁、種種見濁這樣的五濁惡世時節,出家的實義菩薩於當時應安住於三處作為依止。哪三處呢?就是所說的應住於阿蘭若處,應住於紛諍息滅之處,應住於所實證的佛菩提行處。

這部經中所說的應當安住的這三處,與《法華經》所說的最初親近處:「常好坐禪,在於閑處修攝其心」是同樣的道理的,因為住於阿蘭若處,就是離於亂心如法修行觀心。實義菩薩轉依真如觀四念處、觀五欲六塵、觀名聞利養,皆不取不求、不貪不厭,這就是住於紛諍息滅之處,然後於如來所制禁戒常念修行;這樣的修攝其心,雖然在大街小巷村落城裡等方所中行住坐臥,而能遠離酤酒家、婬女家、王家、賭博之處、醉客之處、歌舞伎樂之處。這些出家所不應親近的行處,都能攝心而不前往;能夠這樣的轉依真如修攝其心,就是住於佛菩提處,即是出家實義菩薩的坐禪之處,而不是世俗所認知的:於固定處所盤腿打坐攝心的表相坐禪。

這個真實道理,在《維摩詰經》中,維摩詰大士以方便力示現色身有疾病而臥病在床,並且心中念著:佛陀大慈大悲;難道不會垂憫他嗎?當時 佛陀知道 維摩詰意念所想的是什麼,就指示舍利弗到 維摩詰的住所問候色身疾病,但是舍利弗說他沒有堪能可以擔起替 佛陀去問候維摩詰大士疾病的任務。因為曾經有一次,舍利弗在樹林中的樹下靜坐的時候,維摩詰對他說,他那樣的靜坐不是真正的宴坐。經文的記載是這樣的:【舍利弗!不必是坐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於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是為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維摩詰所說經》卷上)

維摩詰大士告訴舍利弗:不必以身體這樣的正襟危坐的方式,來作為宴坐。所謂的宴坐,是不在三界中現身意,那才是真正的宴坐;不從滅盡定起而現種種身口威儀,才是真正的宴坐;不捨清淨道法,而現凡夫的種種貪瞋癡事相,那才是真正的宴坐;心不住於內法也不住於外法,是為宴坐;於所有的見解都不動心,這樣修行三十七道品,是為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

這裡所說的宴坐,指的就是禪坐,或者說是坐禪,也就是不落於有無二邊的般若中道實相境界,猶如經文所說的不於三界現身意;但是五蘊十八界諸法都繫屬於三界,無法脫離三界,維摩詰大士說不於三界現身意才是坐禪,很明顯的,所指必定不是五蘊身的盤腿打坐,不是意識心的制心一處靈明覺了,因為這都是在三界中現身意的行相;而法界中唯一可以在三界中、卻不在三界中現身意的,就是出生五蘊十八界、與五蘊十八界同時同處的如來藏心體。也就是說,開悟證得如來藏心體轉依不退的實義菩薩,不必於林間樹下盤坐,以無能取所取、無我無所得的真如為行處,那就是坐禪,就是宴坐了。

而入於滅盡定中的時候,意識心滅了,意根的受與想也滅了,身體的息脈都斷了,完全沒有任何心念可以發動種種威儀,維摩詰大士卻說,這樣的滅盡定不是宴坐,得要能在滅盡定中而仍然現種種身口意威儀的才是宴坐;這樣的宴坐,指的當然就是實義菩薩的真如行處了。因為真如心體沒有身,也沒有身施設,隨順於七識心現種種威儀,於六塵諸法不分別而無受無想,這就是宴坐。

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這完全翻轉了世間人以及二乘人的認知了。修行三十七道品的過程,就是除掉凡夫的煩惱與心性,不貪、不瞋、不造惡,解脫生死即非凡夫而是賢聖;賢聖的心性,不會造作凡夫具足貪瞋癡煩惱的行為。如今 維摩詰大士卻說「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所說的當然不是現象界五蘊的修道除煩惱、證解脫的事相,指的就是每一位有情皆有的如來藏,心體不生不死,本來解脫具足清淨道法,真實如如的運行著所出生的五蘊十八界,恆隨眾生的貪瞋癡煩惱,成就貪愛、瞋恚、愚癡等凡夫事;而真如心體永遠無我、無人、無分別,不與種種熱惱相應,能以這個真如行處為菩薩行處的實義菩薩,才是真懂得坐禪宴坐。

最後說「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平實導師在書中說了:「阿羅漢得要斷盡思惑才能入無餘涅槃中,菩薩卻是不斷思惑煩惱就已經入於這個涅槃當中。」(《維摩詰經講記》第二輯,正智出版社,頁41。)這是因為實義菩薩斷我見、斷見惑證得自心如來藏時,即能以般若智慧現前觀察:如來藏心體無色受想行識,沒有六根、六塵、六識等十八界;本來無生,沒有老、病、死等憂悲苦惱,不生不死即是寂滅寂靜的涅槃。實義菩薩的意識心能夠這樣現觀而安住於菩薩行處,這才是真正的宴坐。因此,《法華經》中 佛陀說,出家的實義菩薩要常常時喜好坐禪,在於閑處修攝其心;這個坐禪即是 維摩詰大士所說的宴坐。出家的實義菩薩,無論是在靜室中坐禪,或者在度眾說法時,都要以大乘宴坐的威儀作為親近處,然後遮止不應親近之處,以遠離世間對三寶的譏嫌。

除了這個親近處以外,佛陀還說了菩薩第二親近處。第二親近處就是要在一切法空的如實相作現觀,一切法空的表相與一切法空的如實相是不一樣的;聲聞、緣覺修解脫道的過程所現觀的,都是蘊處界諸法無常、苦、空、無我,這就是一切法空的表相;信受 佛陀所說有個法是寂滅、清涼、真實,即是不生不滅的涅槃,於內於外沒有恐怖焦勞,所以能確實斷除我見、我執、我所執。二乘聖者雖然得證解脫果,捨報以後能入無餘涅槃,但是不能現觀哪個法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清涼真實的涅槃,因為沒有實證涅槃本際如來藏的緣故。而實義菩薩要在末法時期宣說如來藏妙法,必須要能夠現觀一切法空的如實相,有這個現觀作為法的親近處,才能如實解說諸法實相如來藏的勝妙法義。

要如何觀一切法空的如實相呢?《般若經》中須菩提已經為我們向 佛請示了:【「世尊!云何觀諸法如實相?」佛言:「觀諸法空。」「世尊!何等空觀?」佛言:「自相空。是菩薩用如是智慧觀一切法空,無法性可見,住是性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26)須菩提請問 世尊:「要如何觀諸法的如實相?」佛陀就說了:「觀諸法的空性。」須菩提又問:「世尊!您指的是什麼樣的空觀呢?」佛陀說:「我說的是諸法自相空的現觀。得菩薩法的實義菩薩,運用這樣的般若智慧觀一切法空,諸法的本質沒有表相的法性可見,安住於這樣的空性法性中修菩薩法,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菩提。」

佛陀說要觀諸法自相空,首先我們要瞭解什麼是諸法的自相。以色受想行識五蘊為例,色蘊的自相就是質礙相與敗壞相,受蘊的自相就是領受相,想蘊的自相就是取六塵相,行蘊的自相就是造作相,識蘊的自相就是了別相。這些五蘊法的自相,為何菩薩觀其如實相時,卻是空無自相呢?說要以這樣自相空的空觀智慧,現觀一切法無法性可見,也就是一切法無所有性的空性,才得以證得佛菩提果。很明顯的,這個空觀絕對不是五蘊諸法無常、苦、空、無我的無常空,因為二乘聖者修解脫道的時候,就是在五蘊諸法的自相中現觀:現觀五蘊自相無常,無常不能常住所以是苦,是苦的法就是無我的法,無我所以是空。因此,五蘊的無常空,就是從五蘊的自相中去現觀得到的,這樣的無常空就不是五蘊的如實相,而是五蘊不真實的表相。所以五蘊的真實相,指的就是五蘊的本來面目,也就是五蘊的虛妄相是由什麼法呈現出來的;能夠呈現五蘊虛妄表相的法,就是五蘊的實相。

佛陀在《般若經》中說,五蘊的實相沒有色受想行識,但也不是離於色受想行識,因為是由非色受想行識的法,藉因緣變化現起有情,然後依於所變生出來色法的功能與相貌,施設五根的名稱而說「色蘊」;依於六根所觸六塵,現起了別所變現內相分境的功能,施設六識的名稱;依於六識領納六塵境界受的功能,施設「受蘊」的名稱;依於六識取六塵相了知的功能,施設「想蘊」的名稱;依於六識於六塵境造作的功能,施設「行蘊」的名稱。所以五蘊沒有真實自體,這個非色受想行識的法,就是實相心第八識如來藏;由如來藏藉因緣變生現起有情諸法,依照諸法的功能法相施設五蘊的名稱,因此第八識如來藏就是五蘊的實相。

實義菩薩已經親證了五蘊的實相第八識的所在,能夠現觀第八識與五蘊同時同處,但是卻沒有五蘊的法相,諸法皆是第八識隨順著因緣而現起,猶如大海隨順著漩渦的捲動出生了聚沫,隨順著境界風現起海浪,隨順著雨水的衝擊出現了水泡,隨順著陽光的照射,海面猶如鏡面一般出現了光影與影像;聚沫、海浪、水泡、光影與影像等,都是由大海出生與顯現。就像這樣的道理,第八識隨順所含藏的業種、煩惱種與父母之緣,變生了有情猶如聚沫的色法五根,現起了六識的識浪、種種境界受等法;所以說,色受想行識等法,都是由第八識所出生與顯現。第八識自體沒有五蘊的虛妄法相,現觀第八識自體空無五蘊法相而說第八識自體自相空;同時現觀五蘊沒有自體,都是第八識藉因緣所變化而說五蘊自相空。實義菩薩以實相的自相空智慧觀察一切法空,這樣的空觀才是般若中道的空觀,才是諸法的如實相,才是菩薩法的親近處。

好,那我們今天先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


點擊數: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