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行處與親近處(一)

第104集
由 正德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今天我們要來探討的主題是「菩薩行處與親近處」。

娑婆世界中的眾生,在 佛示現滅度以後,善根漸漸轉少了,有人在沒有實證佛法的情況下,卻以增上慢的心態,宣稱是開悟或者是解脫的聖者,因為要貪圖自身的利益與大眾的供養而增長不善根;沒有實證佛法,所以心就不實並且功德淺薄。如果遇到有人在法義上提出質疑或者辨正,那他自己不能正面回答,也無法忍受學人的不同意見,所以就瞋心很重、心地汙濁,只喜歡別人阿諛奉承諂媚,而不能直爽的接受佛法大意的探討。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有菩薩不願意在娑婆世界奉持、讀誦、廣說《法華經》,但是也有許多菩薩對 釋迦佛非常的尊敬與孝順,發大誓願,要在 佛入滅後的五濁惡世護持、讀說《法華經》。但是要作這麼困難的事情啊,並不是只依靠發大誓願就能夠達到;因此,菩薩在 佛入滅後的五濁惡世,若要為眾生演說《法華經》,釋迦佛說:首先必須具備能安住於菩薩行處與親近處的本事,才能為眾生演說圓滿究竟的一佛乘妙法,也就是如來藏正法。

這裡所說的菩薩行處,除了一般所熟悉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度波羅蜜的作意以外,最重要的就是以實證如來藏而轉依的真如法性為行處,也就是《金剛經》所說的,不於色聲香味觸法生心,無所住而生其心,以無所住心行六度波羅蜜才是菩薩行處。如同《般若經》中所說的:【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相應作意,應知是為菩薩行處。】(《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84)經中所說的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等,指的就是第八識如來藏自心特有的法性,真實而如如,具備一切法的功能差別,有七種性自性能藉緣出生諸法,有真實自體,不是因緣所生的虛妄法。自體的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永遠不會被改變,一切有情的自心如來藏平等無差別,本來無生而不會壞滅,無論佛出世或者不出世,如來藏自體的法性是決定性的。諸法安住於三界世間的本源,這個本源即是諸法的實相,是涅槃的本際,體性如虛空,無人無我,迥無一法可得,不可思議的無所得境界;菩薩要以這些如來藏自心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法性相應的作意行六度波羅蜜,才是 釋迦世尊所說的菩薩行處。

為什麼 世尊說在末法時代,菩薩要宣說如來藏妙法的經典,應當安住於這樣的菩薩行處呢?因為到了末法時代,眾生在缺乏善根的情況下,增上慢的有心人為了貪圖自己的利益與供養,為了取悅於信眾,所說的佛法已經流於世俗化了;追求定境神通或者與鬼神打交道,或者從事於世間的事業招攬信眾,一切所作完全偏離佛法中解脫道與佛菩提道的真修實證,反過來卻以世俗的有所得法,例如高廣寺廟的興建,於佛學思想研究建立權威,世俗事業群的多寡等等作為吸引信眾的號召力,以世俗的成就作為修行的功德。那在這種環境下,如果有實證佛法的菩薩想要宣說如來藏妙法的經典,所說的法一定與教界那些有名氣的山頭所說相背悖離;因為如來藏妙法是無我、無人、無所得的法,如同經中所說的:【道俗相反自然之數,道之所樂,俗之所惡;俗之所珍,道之所賤。】(《雜譬喻經》)道俗相反猶如解脫與生死輪迴必然是相反的道理是一樣的,修道樂於寂滅寂靜,而世俗卻是樂於聚眾攀緣,厭惡遠離與寂靜;世俗所最珍貴的就是寶愛三界中的五蘊我,而修道卻是斷我見、斷我執與我所執,輕賤於三界中的五蘊我與我所。

宣說如來藏妙法必定要解說如何是真正的實證解脫,如何是真正的開悟佛菩提,如何是一切法空無所有的涅槃真義;而這些佛法的精髓,都是如來藏所蘊涵的實相法要,卻要面對著已經世俗化的教界的反彈。因為宣說如來藏妙法,等同於影射世俗化的教界大師們是沒有實證佛法的凡夫,等同於要剝奪他們自身的名聲、地位、利益與供養,所以他們就不能忍於如實宣說如來藏妙法的菩薩,生起瞋恨心而帶頭誹謗安住於菩薩行處的善知識。當大眾看到或者聽聞到教界各山頭有名氣的名師,指責菩薩善知識不和諧、不尊重出家人,把教界搞得烏煙瘴氣,甚至於顛倒地指責菩薩善知識所說真實如來藏,即是外道神我的主張、是邪魔外道;那善根淺少的大眾多數會跟著誹謗,不信受一切眾生皆有真實如來藏。

如同 平實導師出世弘法三十多年期間被指責、被誹謗,甚至於被所幫助開悟的退轉者反咬搞破壞,無中生有創造事端,於網路平台化名或者匿名貼文謾罵侮辱;面對這樣善根缺少眾生無福的末法時代,平實導師不會因此而產生恐怖畏懼,更不會生起退心放棄弘揚如來藏正法。因為曾經於過去無量劫領受 佛陀的慈悲教化,憫念自己、饒益自己,讓自己能夠於清淨的解脫法中安隱快樂的這樣的恩德,深深的知道,只有最殊勝的法供養才得以回報一二。佛陀不辭辛勞,讓佛法能在百歲人壽眾生心性剛強、煩惱深重的娑婆世界流傳,為的就是不捨五濁惡世的眾生,發大悲心,期盼能以佛法滋潤眾生的善根,救護眾生早日進入佛菩提道修學。平實導師一向非常敬重與孝順 佛陀,所以看待 佛陀的大悲願就是自己的志願,而勇於荷擔如來家業;因為懂得敬順 佛陀,如教修行即是對 佛作法供養。

菩薩要有實證如來藏、般若道種智的解脫功德,才得以安住於菩薩行處,才有能力在五濁惡世的末法時代宣說如來藏妙法;如實宣說如來藏妙法所降下的甘露法雨,能讓眾生斷除一切煩惱,滅除一切重罪,具足還得十善之法,因此說佛與菩薩是一切善法的根本處。而有菩薩能出世宣說如來藏妙法,眾生才有因緣聽聞到真正了義的佛法,對佛法僧三寶的信根才能增長乃至具足;如同經中所說:【一切眾生以聽法故則具信根,得信根故,樂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得須陀洹果乃至佛果;是故當知得諸善法,皆是聽法因緣勢力。】(《大般涅槃經》卷25)一切眾生因為聽聞善知識如實宣演佛法的緣故,可以具備對三寶的信根;因為獲得信根的緣故,就樂於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與智慧等六度,進一步地獲得解脫果的初果,乃至獲得佛菩提道的次第修證果位。因此要知道,眾生能夠獲得種種知苦、斷集、證滅、修道的善法,都是來自於聽聞正法的因緣勢力所導致的。

如果沒有聽聞到真實善知識宣講了義的佛法,表相上看起來似乎對三寶有信,但是實質上卻是信根不具足、疑根未斷,對一佛乘的佛法存在著懷疑,對三寶的種種解脫功德境界不能正信;或者只接受現象上的無常、苦、空、無我,不接受有常恆不變的如來藏;或者口裡說無常、苦、空、無我,但是卻不能修學無常想、苦想、無我想、不淨想,不能修學四聖諦法與十二因緣法,因此不能畢竟的免除不造作十惡的根本過失與罪業。所以,安住於菩薩行處的實義菩薩,在末法時代護持 佛陀的如來藏正法,雖然值遇世間眾生不知恩報,盡是以怨報德;邪見執著深重,迷惑實相、愚癡顛倒無智,於 佛陀正法與善知識沒有信心,終日隨逐惡友生起種種惡慧,充滿著貪愛無明種種煩惱,但那正是實義菩薩修菩薩行處的因緣所在。

因為實義菩薩對於眾生不會冀望、不曾冀求有一絲一毫乃至一字讚美之言,盡未來劫所修的菩薩行,未曾有過一念是為自己著想;只是希望度脫一切眾生,讓眾生得到清淨的解脫法,永遠出離生死之苦。實義菩薩是眾生在生死黑暗中,走向佛法寶藏光明之處的導引者。法的本質即是無我、無所得,因此實義菩薩但為眾生修菩薩道,使眾生能夠到達安隱的本來解脫彼岸,故菩薩行處必然不取不求。就像經中 佛陀告訴善現:【「於意云何?若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為行在何處?」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行在勝義諦,此中現行及現行處俱無所有,能取、所取不可得故。」】(《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30)佛陀告訴善現:「你的意下如何?如果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是行在何處呢?」善現答覆說:「如果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那是行在勝義諦,於勝義諦中六識心的現行以及現行的處所都無所有,能取的分別與所取的六塵境不可得的緣故。」

善現指的就是須菩提,他是 佛陀座下解空第一的弟子,也就是開悟了以後,對於般若空性的證解與現觀非常專精的一位尊者菩薩。佛陀問須菩提的就是問:何處是菩薩的行處,而說為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須菩提回答說:菩薩行處,行在沒有六識心現行,以及沒有六識心現行所依的內六處的勝義諦法中;這個勝義的法,是沒有能取諸法的覺知心,以及所取的六塵諸法可得的。而能安住於無能取與所取的法中,又能夠隨順與支持菩薩有能取與所取功能的覺知心,行於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萬行的,即是甚深極甚深的真如心如來藏。實義菩薩轉依如來藏無能取所取、無我無所得的真如法性,行於自利利他的菩薩萬行;真如法性不取不求,故實義菩薩也是不取不求,這樣才是菩薩行處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如果菩薩開悟以後,雖然發起了般若的智慧,但是不能轉依自心如來藏的真如法性,降伏覺知心的執著心性,使得覺知心仍然如同未悟之前一般,處處行於色受想行識我之中,以五蘊我人有所得想精進的行六度,仍然不是菩薩行處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就算他口中懂得說般若,也不是 佛陀所說安住於菩薩行處能宣演如來藏妙法的菩薩。因為覺知心安住於色受想行識五蘊我之中,必然與貪瞋等煩惱相應,一旦他遇到有人恭敬供養,乃至讚歎修證的功德,即不能忍於無所得而隨起貪著,生起增上慢以及種種慢心;遇到有人反對而誹謗正法,乃至於對人身作無根誹謗的時候,必定不能忍於無所得而起瞋心,或者生起怖畏之心,乃至於生起了退心。在這種情況下,說法的人自己的心不能如同真如心那樣清淨,就不能如實的宣講如來藏妙法了。

也就是說,《心經》所說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很明確的在說,實證自心如來藏而能現觀如來藏本來自在、離能取、所取真實如如的菩薩,轉依真如法性而以無我、無所得為菩薩行處的時候,以般若智慧照見如來藏沒有六識覺知心的現行法相,沒有六識覺知心現行所依的內六處,沒有色蘊的質礙相,沒有六塵的領受相、取像了知相、造作相與分別相,與五蘊同時同處卻完全沒有五蘊的法相,照見五蘊完全沒有自相,皆是如來藏的空性法相;如是不壞五蘊法相,而照見五蘊本是如來藏所生所現,本來無生故沒有老病死諸苦。這即是實義菩薩所自受用的般若解脫功德,這樣的般若解脫功德是與無所得相應的;這個無所得是來自於無能取與所取的實相法性,不是意識心以思惟五蘊的無常、苦、空、無我的無常空智慧。因為五蘊的無常空無屬於毀壞相,是本無今有、已有還無沒有實性的虛妄法,因此沒有般若波羅蜜多不生不滅的中道本質,就不是菩薩實相智慧所行之處了。

換句話說,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行處,指的必定是自心如來藏無人無我的真如無所得;轉依於這樣的無所得,才能如同《心經》所說的:【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由於真如心如來藏自體沒有五蘊十八界諸法,沒有無明,本來不生,沒有老病死,也沒有無明滅盡、老病死滅盡的事情可得,所以沒有苦集滅道的修證可得,因此沒有所謂的解脫智慧可得;一切都無所得的緣故,實義菩薩轉依這樣的真如般若中道實相,心中沒有任何五蘊生死苦惱的罣礙;沒有罣礙的緣故,對無自體猶如幻相而有相貌顯現的五蘊法,不會產生恐怖;對於自性清淨體性如虛空的如來藏心含藏五蘊生死煩惱種子,也不會產生恐怖;從此遠離對五蘊假我執著為真實的顛倒想,而安住於五蘊的本來面目——也就是本來不生不死的涅槃本際,世世行於菩薩行處直到成佛。

可見 佛陀在經中特別強調,在末法五濁惡世的時代,想要以無怖畏心宣說如來藏妙法,應當入於菩薩行處,這是有其因緣背景存在的。如果覺知心不能安住於實相般若中道實性的殊勝解脫功德,對於虛幻不實的五蘊假我,在現象界中有著生住異滅會產生恐怖;也會對於自性清淨心的如來藏,卻含藏染汙種子的空性法性產生恐怖,因而不能確實遠離顛倒想斷除我見。在自己不能受用般若解脫功德的前提下,如何能夠履行所發的護法大願,為人解說難信難入、甚深難解的如來藏妙法呢?因此,實義菩薩在末法時期弘傳與護持如來藏正法,確實履行實踐 佛陀所教誡的菩薩行處是非常重要的。

那我們今天就說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


點擊數: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