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行處與親近處(三)

第106集
由 正德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今天我們要繼續來探討「菩薩行處與親近處」。

上一集最後說到,佛陀對實義菩薩在末法時期宣說如來藏妙法的教授教誡,必須安住於第二個法的親近處,也就是要常常樂於現觀一切法空的「如實相」。這個如實相就是要以這個般若空自相空的智慧,現觀一切法空、無有法性可見,安住於這個空性中修學六度乃至十度波羅蜜,才能證無上佛菩提果。因為一切實義菩薩如實悟入如來藏以後,都能現觀如來藏無能修者、無所修的法,無能行者、無所行的法,無見聞覺知者、無所見聞覺知的法,無我、無我所,真實、無盡、常住、明淨,一切聖法都是由此真淨法性所成就;由於如來藏的真淨法性,才能顯現聖者所修證的無邊功德。因此必須清楚明白,一切法空、無有法性可見並不是斷滅空無,指的是一切法生起的根本——第八識如來藏,體性如虛空而具備了沒有三界有性的空性;這個能生萬法的空性,藉緣所變化現起的五蘊諸法,都是幻化而有,沒有真實自體性可得。現觀如來藏有真實自體自相空,與所幻化的五蘊諸法無自體自相空,才可說是一切法空、無所有性,這才是 佛所說「本來無生而能生萬法的空性」。

如果是初發心修學大乘的菩薩,或者是開悟以後不願意信受善知識的教導與開示者,無法以如來藏心本來具足相應的真空妙有、真如無所得法性為方便,現前觀察與色受想行識同時同處的如來藏心體,沒有五蘊法相可得,也沒有五蘊的無常相可得,也沒有諸法自相空、無所有的智慧可得;如果沒有獲得現前的如實相空觀,對於《般若經》所說的自相空,會以為是一切都空而感到驚嚇、畏懼、恐怖,因此就會猶豫不決,乃至退轉於大乘佛菩提的修學。

所以《法華經》中 佛說:【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妙法蓮華經》卷5)菩薩摩訶薩現觀一切法的如實相,指的是現前觀察的法性真實不虛、遠離顛倒,對於六塵諸法遠離覺觀而如如不動,於一切法皆無所依止、無所繫屬故無所起、無所退,真如法性永不變異故不轉變,體性猶如虛空,無二法故一切無所得、無所有性。

虛妄不實沒有自體的法就是顛倒法,五蘊沒有真實自體,也沒有自在性,都是因緣所成而暫時幻有,因此說五蘊諸法是顛倒事;而五蘊諸法都是不離六塵覺觀的分別、領受、了知與造作,沒有止息的時候啦。五蘊諸法必須依止於三界世間而生滅,繫屬於業果與煩惱而有起有退;五蘊諸法在每一期生死中不斷地流轉變異,是因緣相對待有所得的法。所以五蘊諸法的生滅無常空,絕對不是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得、無所有性的一切法空如實相。

五蘊中的眼根必須和色塵相對,耳根必須和聲塵相對,乃至意根祂必須跟法塵相對,都是二法;緣於眼、色二法生眼識,三事和合生觸,觸緣受而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等法的聚集;乃至於說能了知這些生死苦的過失,最後滅除這些苦的聚集遠離生死,這些都是有所得的法。有所得的法都不是無二之法,無二、無所得的法才能具備無所有性。《心經》所說的無色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就是無二之法,所表顯的就是無所得、無所有性;《心經》所說的這個心,就是實相心如來藏。實義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的時候,不是行於色受想行識,也不是離於色受想行識,以中道現觀一切法無所得、無所有性;因為實義菩薩是安住於無我、無所有性的諸法根本如來藏的真如法性中,色受想行識皆歸攝於如來藏的緣故。

佛陀在《法華經》中,針對菩薩現觀一切法如實相時,所現觀的心的體性開示如下:【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妙法蓮華經》卷5)佛說:「猶如虛空無所得、無所有性的心,是斷絕一切語言道的;本來不生,沒有生死繫縛所以不用出離;無始以來就存在,沒有始起可得;其性本空,無名可名;自相空故,無相可得;真實無所有、無所得;猶如虛空無量可數,沒有方所所以無邊可以界定;無二法無所依止,無可障礙而遍一切蘊處界。觀諸法性皆無自性都非實有,但以顛倒無明的因緣而有的緣故,為諸有情種種宣說,令得正解遠離顛倒。」

佛陀說,無所得、無所有性的心,斷絕一切語言道。所謂的語言道,就包括了「顯境名言」與「表義名言」兩種。表義名言,也就是能夠詮釋意思表示的種種音聲差別,這些音聲差別即是各國各地用來溝通的種種語言;那顯境名言,顧名思義就是顯現境界的功能,能夠把境界顯現在覺知心中的心與心所法,就稱為顯境名言。例如眼識能了別色塵青黃赤白的總相,而這個總相以外所未了別的境界相呢,例如青或者黃的層次差別,由「作意」這個心所法來了別;而此色塵到底是可意的或者不可意的,或者非可意、非不可意的,由觸心所來了別;而到底所觸的色塵被眼根所攝受,或者色塵對眼根有所損害,或者非攝受非損害,由「受」的這個心所法來了別,因此而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所分別、所觸、所受的色塵相內容,由「想」心所法取相了別,這就是產生種種語言文字意思表示的因;對於所觸、所受、所了知的色塵產生哪一種類的造作,就由「思」心所來了別。

眼識如此,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都是同樣的道理。也就是說,六識與所相應的心所法對於六塵的見聞覺知功能,就是顯境名言;見聞覺知的當下,就是由六識與心所法把如來藏藉五根觸五塵所變現的內相分境界顯現在覺知心中。換句話說,六識對六塵的見聞覺知,縱然離開表義名言的語言文字,仍然不離語言道,因為六識現起與所相應的心所法的功能,就是顯境名言。無論意識心是處於種種禪定境界的離念靈知,或者與五識同在的五俱意識,都不能離開語言道,所以絕對不是 佛陀所說的現觀「一切法空,如實相」時所現觀的心體。這個心體斷絕一切語言道,表示這個心體不對六塵見聞覺知,所以不會有顯境名言出現,更不會有表義名言可以產生啊!當然就不會有任何這些意思表示的法,因此說是無一法可得的真實空。這樣的法性是無始以來就存在的,本來無生而不可磨滅,無生無死的緣故,本來解脫而不需要出離法,這就是無能修者、無所修法,故說不生、不出、不起。而五蘊諸法都是有生、有滅的苦法,必須經由八聖道出離法的修證來斷除苦的聚集,斷除五蘊諸法的生因,才能夠得到寂滅而不起。因此,既然五蘊法不離語言道,有生、有滅、有起,那麼現觀五蘊諸法的無常苦、無我空,絕對不可能成為一切法如實相的空觀,這是非常明確而毋庸置疑的。

佛陀又說「一切法空,如實相」是「無名、無相,實無所有」,那這個部分還是以五蘊為例來作對比的解說,容易瞭解一些。「名」指的就是雖然無形無色,但是在受用果報上有功能差別的行相出現,因此依據功能差別而給予名稱;例如受想行識,在六根觸六塵時,有領納境界受、生苦樂受的功能行相,故稱為受蘊;在六根觸六塵時,有取境界相了知的功能行相,所以稱為想蘊;在六根觸六塵時,有對六塵起心造作的行相,所以稱為行蘊;在六根觸六塵時,有對六塵識別總相的功能行相,所以稱為識蘊;因此說受想行識是有名有相的法。

而色蘊則是依據四大積聚的形狀與功能,給予眼根、耳根乃至身根的名稱,例如眼如葡萄朵,耳如新卷葉,鼻如雙垂爪,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顙。依於眼根觸色塵而現起了別色塵的識,就稱為眼識;依於耳根觸聲塵而現起了別聲塵的識,就稱為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都是同樣的道理。因此說五蘊皆是有名有相的法。法界中有名有相的法都是因緣所生的法,沒有真實自體性,是經由顛倒虛妄分別而有;在現象上存在的時候,猶如《金剛經》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佛陀說:「一切生滅有為之法,如夢境、如幻化、如水泡、如境中影像、如露滴暫住、如電一般疾速滅失,應當依於一切法空如實相的空觀智慧,作這樣的現觀。」

佛陀在經中常常開示,沒有人會對曾經的夢境去把它當作真實的認知,而對魔術師藉工具所幻化出來的假象,也不會認知為真實;海面上受到雨水衝擊所出現的水泡,變化無常而沒有自主性;鏡中的影像離了光影就不能顯現;水氣凝聚在草地上的露滴只是暫時而住,遇到陽光就不見了;現前的閃電來得疾、滅得快,瞬間就消失。就像這樣子,夢幻泡影等都是虛妄不實無所有,既然是無所有也就無自性可得,當然就沒有無所有性存在了。也就是說,僅從這些表象現觀無所有,並不是一切法空的如實相,重點在於《金剛經》中 佛陀說,安住於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法,這個法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無名無相,於六塵中如如不動;不取五蘊的生滅無常相,而從實相的無所有性演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才是一切法空的如實相。

否則,如果沒有真實空不生不滅的常住法如來藏為五蘊的本際,每一世的五蘊生了、滅了就成為空無;沒有與五蘊同時同處的常住法得以貫穿並儲存其生死的痕跡與業種而持續不壞失,又如何能被顯現出如夢境、如幻化、如影像的幻用呢?必須要有魔術師才有無量的幻化事出現,要有鏡子、有光影才能有前後無量的影像出現,要有海水才能有無量的海浪水泡出現;單純的夢境、影像、水泡等,不可能自己存在,自己出現的。因此,無名無相的如來藏含攝了在因緣中所幻化的無自性諸法,色不離空,空不離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一切法空、實無所有的自性,真實不虛、無生無滅。實義菩薩如實通達甚深法性,了知無名無相的如來藏心體,沒有高下、長短、黑白、是非、美醜、有無可得,是平等法而無有絲毫可以執著,無所執著即能無障無礙;因為執著虛妄則被虛妄所障礙,執著真實則被真實所障礙,實義菩薩已轉依所通達無所有性、無所得的甚深法性的緣故啊!

諸佛菩薩為眾生說眼處乃至意處,說色處乃至法處,說眼界乃至意界等諸法差別,並不是毀壞平等無分別法性而說佛法,而是隨世俗的因緣於一切法假立名相,為諸有情方便宣說而無執著。佛在《般若經》中就說了:【我不自壞諸法法性,但以名相方便假說,令諸有情悟入諸法法性平等,出離生死證得涅槃。是故, 善現!如來雖說諸法差別,而不名為壞諸法性。……諸菩薩摩訶薩住一切法,但假名相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而於其中無所執著。】(《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25)佛陀說:「我不是自己毀壞了諸法平等無差別的法性,而是以名相作為方便假說,讓諸有情悟入諸法的法性都是無所有、無分別的平等法性,而得以斷除我執、我所執出離生死,證得不生不死的涅槃。因為這樣的緣故,善現!如來雖然於一切法假立名相說諸法差別,而不可說為是毀壞諸法平等的法性。……諸菩薩摩訶薩安住於一切法,以假立的名相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而於一切法都無所執著。」

佛陀告訴我們,實相心如來藏的心體離於一切語言道,無名、無相、無所有性,所以心體藉緣所變生現起如夢幻泡影的諸法,也同樣是言語道斷、無名、無相、無所有性而平等無差別。佛陀為了讓諸有情能夠悟入諸法法性,皆是無所有性的平等空性,驗證假立名相的蘊處界等不是真實有,因此而能夠斷除對蘊處界的我執與我所執,也不再執著有真實的蘊處界生死可得;這份執著去除以後,在分段生死中行菩薩道,就能夠遠離顛倒想,也不會有恐怖與障礙。

因此,實義菩薩證空、無相、無願三昧,但是不會執著空、無相、無願,實證真如不執著真如,實證法界不執著法界,因為真如、法界、實際、空、無相、無願的法性,都是如來藏心體無所有性的平等空性。由於這樣的平等空性,真性常如、永不變異的緣故,所以安立了「真如」這個名稱;一切聖法都是緣於此平等法性為因而出生的緣故,所以安立了「法界」這個名稱;由於平等空性不顛倒的緣故,所以安立了「實際」這個名稱;由於平等空性無名無相,永絕一切相的緣故,所以才安立了「無相」這個名稱;由於平等法性無我、無我所的緣故,所以安立了「無願」這個名稱。

實義菩薩雖然安住於空、無相、無願、真如等所假立的名相中,為眾生宣說如來藏妙法,但是於其中無所執著,因為菩薩是安住於 佛陀所開示教導的「菩薩行處」與「法的親近處」的緣故。所以如果有人批評實義菩薩「一天到晚長年都在說如來藏,講解一切法真如,就是執著如來藏、執著真如」,這樣說的人也等於在誹謗 佛陀,說 佛陀是在執著佛法,其實在顯露他自己是完全不懂般若、不懂大乘法的愚癡人。

好,那我們今天就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


點擊數: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