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资料
第105集
由 正德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今天我们要来继续探讨“菩萨行处与亲近处”。
在末法时代要为众生宣讲如来藏妙法,佛陀说要先安住于“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菩萨行处在前面一集已经解说,主要在说实义菩萨转依如来藏真如法性,觉知心行六度波罗蜜时,不是行于色受想行识五蕴诸法,而相应的作意是行于没有觉知心现行,也没有觉知心所依之处、没有能取与所取;于法无所行、无所得的真如妙境之中,能够现观五蕴诸法之所从来不生不灭的如实法相,如是来降伏贪瞋等我执烦恼,清净自心。
而为众生说如来藏妙法的时候,佛陀特别针对现出家相的实义菩萨,作了许多亲近处的遮止;例如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等权贵人士,也不亲近外道修行人,不亲近世间杀猪宰羊等恶律仪的人。假如这些人存着好心主动来听法的场所,实义菩萨就随宜说法而不对这些人生起任何希望或者希求。同时,也不应当面对女人的时候,生起淫欲想而为她说法,也不乐于见到她们;如果为了托钵而入于施主的家里,也绝对不要与小女孩,或者未出嫁的女人,或者寡妇共同说话。假如在机缘上要为女人说法,不能露齿而笑,也不能露出胸膛;就算为了法,也不能对女人有关系亲密、感情深厚的情况出现,更何况是其他与法不相关的事情。
佛陀严格的约束出家实义菩萨的种种律仪与亲近处,尤其是在末法时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末法时期的众生善根微小,对于三宝的看待,多数都会流于众生心相应的烦恼中。众生心所追求、所看重的,多数是世俗表相上的名声,如果是常常与国王、大臣等权贵人士往来的僧众,如果是住于华丽装潢、金碧辉煌的高广寺院中的僧众,如果是经营世间庞大事业体生意兴隆的僧众,在众生的眼里看来,就变成是有成就的大法师;这样的大法师却未曾对信众宣讲佛法中最重要的清净解脱法,例如解脱道的断我见、断我执,或者佛菩提道的开悟,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人无我的般若解脱。而众生对于这样的大法师趋之若鹜,多以有所得、有所求的心,希望求得觉知心在烦恼上的满足;甚至于与出家人杂处,发展出亲密的关系或感情,完全没有择法眼简择辨别佛教的出家法师所应有的解脱律仪应当如何、不应当如何,乃至有的已彻底失去了佛教僧宝的出家行处了,都懵无所知。
此时在寺院中的出家僧众,自己没有实证佛法,完全没有能力安住于清净戒行与菩萨行处,要如何为大众宣说如来藏妙法呢?一旦读诵了《法华经》的经文,不必解释,大众就已经从经文的文意听出来,他所追随的僧众已经违背了 佛陀的教诫了,又要如何面对信众在经文上的请问与解说呢?倘若此时寺院中的出家人是开悟的实义菩萨,自己还没有到达实证菩萨阿罗汉的解脱果,在权贵利养与女色的环境杂染下,烦恼现行而与他们关系密切、感情深厚,众生看待这位出家的实义菩萨,就会认为与众生自己是一样的。这位实义菩萨不能决定坚固的安住于菩萨行处,不能柔和的善于观法、顺法,就会有所畏惧与恐怖,进而在权贵利养与女色面前胆怯示弱,那就不能清净的演说如来藏妙法了。
因此,佛陀说末法时代要为众生演说如来藏妙法的出家菩萨,最初的亲近处就是:“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在其他经典中也提到,末法时代出家的实义菩萨,为了护持 佛陀的正法宝藏如来藏妙法,要为众生广为宣说显示,应当安住于这样的亲近处。经中说:【于当来世法欲尽时、谤正法时、灭正法时,犯戒徒党大强盛时、炽然追求顺世外道恶呪术时,劫浊乱时、有情浊时、寿命浊时、烦恼浊时、诸见浊时,菩萨摩诃萨当于尔时应住三处而为依止。何等为三?所谓应住阿兰若处、应住诤息灭处、应住佛菩提处。】(《大宝积经》卷46)佛陀说:当来世佛法将要灭尽的时候,如来藏正法被诽谤的时候、被灭的时候,或者违犯佛戒的徒党大为强盛的时候,佛门弟子公然地追求顺世外道唯物论、不探究事实真相的说词;在劫浊、有情浊、寿命浊、烦恼浊、种种见浊这样的五浊恶世时节,出家的实义菩萨于当时应安住于三处作为依止。哪三处呢?就是所说的应住于阿兰若处,应住于纷诤息灭之处,应住于所实证的佛菩提行处。
这部经中所说的应当安住的这三处,与《法华经》所说的最初亲近处:“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是同样的道理的,因为住于阿兰若处,就是离于乱心如法修行观心。实义菩萨转依真如观四念处、观五欲六尘、观名闻利养,皆不取不求、不贪不厌,这就是住于纷诤息灭之处,然后于如来所制禁戒常念修行;这样的修摄其心,虽然在大街小巷村落城里等方所中行住坐卧,而能远离酤酒家、淫女家、王家、赌博之处、醉客之处、歌舞伎乐之处。这些出家所不应亲近的行处,都能摄心而不前往;能够这样的转依真如修摄其心,就是住于佛菩提处,即是出家实义菩萨的坐禅之处,而不是世俗所认知的:于固定处所盘腿打坐摄心的表相坐禅。
这个真实道理,在《维摩诘经》中,维摩诘大士以方便力示现色身有疾病而卧病在床,并且心中念着:佛陀大慈大悲;难道不会垂悯他吗?当时 佛陀知道 维摩诘意念所想的是什么,就指示舍利弗到 维摩诘的住所问候色身疾病,但是舍利弗说他没有堪能可以担起替 佛陀去问候维摩诘大士疾病的任务。因为曾经有一次,舍利弗在树林中的树下静坐的时候,维摩诘对他说,他那样的静坐不是真正的宴坐。经文的记载是这样的:【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维摩诘所说经》卷上)
维摩诘大士告诉舍利弗:不必以身体这样的正襟危坐的方式,来作为宴坐。所谓的宴坐,是不在三界中现身意,那才是真正的宴坐;不从灭尽定起而现种种身口威仪,才是真正的宴坐;不舍清净道法,而现凡夫的种种贪瞋痴事相,那才是真正的宴坐;心不住于内法也不住于外法,是为宴坐;于所有的见解都不动心,这样修行三十七道品,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
这里所说的宴坐,指的就是禅坐,或者说是坐禅,也就是不落于有无二边的般若中道实相境界,犹如经文所说的不于三界现身意;但是五蕴十八界诸法都系属于三界,无法脱离三界,维摩诘大士说不于三界现身意才是坐禅,很明显的,所指必定不是五蕴身的盘腿打坐,不是意识心的制心一处灵明觉了,因为这都是在三界中现身意的行相;而法界中唯一可以在三界中、却不在三界中现身意的,就是出生五蕴十八界、与五蕴十八界同时同处的如来藏心体。也就是说,开悟证得如来藏心体转依不退的实义菩萨,不必于林间树下盘坐,以无能取所取、无我无所得的真如为行处,那就是坐禅,就是宴坐了。
而入于灭尽定中的时候,意识心灭了,意根的受与想也灭了,身体的息脉都断了,完全没有任何心念可以发动种种威仪,维摩诘大士却说,这样的灭尽定不是宴坐,得要能在灭尽定中而仍然现种种身口意威仪的才是宴坐;这样的宴坐,指的当然就是实义菩萨的真如行处了。因为真如心体没有身,也没有身施设,随顺于七识心现种种威仪,于六尘诸法不分别而无受无想,这就是宴坐。
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这完全翻转了世间人以及二乘人的认知了。修行三十七道品的过程,就是除掉凡夫的烦恼与心性,不贪、不瞋、不造恶,解脱生死即非凡夫而是贤圣;贤圣的心性,不会造作凡夫具足贪瞋痴烦恼的行为。如今 维摩诘大士却说“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所说的当然不是现象界五蕴的修道除烦恼、证解脱的事相,指的就是每一位有情皆有的如来藏,心体不生不死,本来解脱具足清净道法,真实如如的运行着所出生的五蕴十八界,恒随众生的贪瞋痴烦恼,成就贪爱、瞋恚、愚痴等凡夫事;而真如心体永远无我、无人、无分别,不与种种热恼相应,能以这个真如行处为菩萨行处的实义菩萨,才是真懂得坐禅宴坐。
最后说“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平实导师在书中说了:“阿罗汉得要断尽思惑才能入无余涅槃中,菩萨却是不断思惑烦恼就已经入于这个涅槃当中。”(《维摩诘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页41。)这是因为实义菩萨断我见、断见惑证得自心如来藏时,即能以般若智慧现前观察:如来藏心体无色受想行识,没有六根、六尘、六识等十八界;本来无生,没有老、病、死等忧悲苦恼,不生不死即是寂灭寂静的涅槃。实义菩萨的意识心能够这样现观而安住于菩萨行处,这才是真正的宴坐。因此,《法华经》中 佛陀说,出家的实义菩萨要常常时喜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这个坐禅即是 维摩诘大士所说的宴坐。出家的实义菩萨,无论是在静室中坐禅,或者在度众说法时,都要以大乘宴坐的威仪作为亲近处,然后遮止不应亲近之处,以远离世间对三宝的讥嫌。
除了这个亲近处以外,佛陀还说了菩萨第二亲近处。第二亲近处就是要在一切法空的如实相作现观,一切法空的表相与一切法空的如实相是不一样的;声闻、缘觉修解脱道的过程所现观的,都是蕴处界诸法无常、苦、空、无我,这就是一切法空的表相;信受 佛陀所说有个法是寂灭、清凉、真实,即是不生不灭的涅槃,于内于外没有恐怖焦劳,所以能确实断除我见、我执、我所执。二乘圣者虽然得证解脱果,舍报以后能入无余涅槃,但是不能现观哪个法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清凉真实的涅槃,因为没有实证涅槃本际如来藏的缘故。而实义菩萨要在末法时期宣说如来藏妙法,必须要能够现观一切法空的如实相,有这个现观作为法的亲近处,才能如实解说诸法实相如来藏的胜妙法义。
要如何观一切法空的如实相呢?《般若经》中须菩提已经为我们向 佛请示了:【“世尊!云何观诸法如实相?”佛言:“观诸法空。”“世尊!何等空观?”佛言:“自相空。是菩萨用如是智慧观一切法空,无法性可见,住是性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6)须菩提请问 世尊:“要如何观诸法的如实相?”佛陀就说了:“观诸法的空性。”须菩提又问:“世尊!您指的是什么样的空观呢?”佛陀说:“我说的是诸法自相空的现观。得菩萨法的实义菩萨,运用这样的般若智慧观一切法空,诸法的本质没有表相的法性可见,安住于这样的空性法性中修菩萨法,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菩提。”
佛陀说要观诸法自相空,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诸法的自相。以色受想行识五蕴为例,色蕴的自相就是质碍相与败坏相,受蕴的自相就是领受相,想蕴的自相就是取六尘相,行蕴的自相就是造作相,识蕴的自相就是了别相。这些五蕴法的自相,为何菩萨观其如实相时,却是空无自相呢?说要以这样自相空的空观智慧,现观一切法无法性可见,也就是一切法无所有性的空性,才得以证得佛菩提果。很明显的,这个空观绝对不是五蕴诸法无常、苦、空、无我的无常空,因为二乘圣者修解脱道的时候,就是在五蕴诸法的自相中现观:现观五蕴自相无常,无常不能常住所以是苦,是苦的法就是无我的法,无我所以是空。因此,五蕴的无常空,就是从五蕴的自相中去现观得到的,这样的无常空就不是五蕴的如实相,而是五蕴不真实的表相。所以五蕴的真实相,指的就是五蕴的本来面目,也就是五蕴的虚妄相是由什么法呈现出来的;能够呈现五蕴虚妄表相的法,就是五蕴的实相。
佛陀在《般若经》中说,五蕴的实相没有色受想行识,但也不是离于色受想行识,因为是由非色受想行识的法,借因缘变化现起有情,然后依于所变生出来色法的功能与相貌,施设五根的名称而说“色蕴”;依于六根所触六尘,现起了别所变现内相分境的功能,施设六识的名称;依于六识领纳六尘境界受的功能,施设“受蕴”的名称;依于六识取六尘相了知的功能,施设“想蕴”的名称;依于六识于六尘境造作的功能,施设“行蕴”的名称。所以五蕴没有真实自体,这个非色受想行识的法,就是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由如来藏借因缘变生现起有情诸法,依照诸法的功能法相施设五蕴的名称,因此第八识如来藏就是五蕴的实相。
实义菩萨已经亲证了五蕴的实相第八识的所在,能够现观第八识与五蕴同时同处,但是却没有五蕴的法相,诸法皆是第八识随顺着因缘而现起,犹如大海随顺着漩涡的卷动出生了聚沫,随顺着境界风现起海浪,随顺着雨水的冲击出现了水泡,随顺着阳光的照射,海面犹如镜面一般出现了光影与影像;聚沫、海浪、水泡、光影与影像等,都是由大海出生与显现。就像这样的道理,第八识随顺所含藏的业种、烦恼种与父母之缘,变生了有情犹如聚沫的色法五根,现起了六识的识浪、种种境界受等法;所以说,色受想行识等法,都是由第八识所出生与显现。第八识自体没有五蕴的虚妄法相,现观第八识自体空无五蕴法相而说第八识自体自相空;同时现观五蕴没有自体,都是第八识借因缘所变化而说五蕴自相空。实义菩萨以实相的自相空智慧观察一切法空,这样的空观才是般若中道的空观,才是诸法的如实相,才是菩萨法的亲近处。
好,那我们今天先到这里了。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