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行處、菩薩親近處(五)

第103集
由 正元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上個單元我們講到「兇戲」。前面說的兇戲是「相扠」跟「相撲」;「那羅」就比較文雅一點,純粹比力氣與技巧。若是比較小型的「那羅」,例如雙方把手肘放在桌子上,互相抓著對方的手掌角力,看誰贏,也是屬於「那羅」,就是小型的比較力氣。蒙古摔角也是屬於「那羅」,純粹角力,不許打人;可以把對方摔倒,只要對方背部著地,就算你贏,屬於比較文雅的摔角一類。又如柔道,也是屬於「那羅」,柔道是不許打人的,屬於角力這一種,就是「那羅」。

那麼這些事,從菩薩戒來說,都屬於違犯律儀,所以菩薩不應該去參加,或是跟這些人互相往來。因為你是學菩薩行的人,你又是受持《法華經》的人,不應該去看那個東西,那個叫作「相扠」。

還有「種種變現之戲」,就是現代講的魔術。變魔術,不是只有魔術師會變,有些法師也會搞。以前達賴喇嘛就搞過魔術騙人,他在法座上突然間就懸空浮起,哇!大家崇拜得不得了;後來被拆穿了,原來是搞魔術,想要讓人誤會他有神通。以前還有附密宗的外道,也是附佛法的外道,就是喜饒根登、義雲高他們那些人,他們搞法求甘露,後來魔術師也把他拆穿了,其實只是中國古代的菌類快速生長術;結果有些佛教長老應邀前往參加,就被利用了。搞魔術是沒有實證佛法的時候才會利用的,如果你真的有法上的實證,那妙法都講不完了,哪有閒情逸致去搞那個魔術?不過俗話說:「師父不作怪,徒弟不來拜。」只要搞了怪,那徒弟想不通其中的關節時,就會覺得說:「哇!我師父好厲害。」於是大家就爭先恐後來供養。可是你們看那些慧解脫的阿羅漢們,有誰會魔術?沒有一個人會魔術,可是他們才是真正的聖人。

這一些東西全都屬於世俗法,而且是嚴重違背世俗的。魔術為什麼會被列進來,說菩薩不應該親近?是因為它跟世俗邏輯不符合。為什麼能夠變得出來?表示它屬於障眼法,障眼法就是欺騙,菩薩應該遠離。所以有時候吃飯時,你把電視打開一看,剛好人家在播出拆穿魔術的節目;有一個節目是專門在拆穿魔術的,它告訴你為什麼看起來這樣,其實過程是怎麼樣。說明魔術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安排,當你不瞭解時,看不出它的破綻,證明那都是一種不誠實的行為,目的是用來娛樂世俗人。

這意思就是說,你是修「此經」的人,是依止如來藏的人,如來藏沒有不誠實過,如來藏無量劫以來都是該怎麼樣就怎麼樣,祂不會說:「這某甲,他很尊重如來藏,所以他即使殺人放火,我也不要讓他下地獄,我還是幫他生欲界天讓他享受。」如來藏始終不會如此,永遠都是秉公處理,因果律的執行就是如來藏在執行,祂的功德就是這樣。那你依止如來藏——也就是依止此經,這個《妙法蓮華經》既然說的是實相,你就不應該跟那個變魔術的、喜歡欺騙別人的混在一起,所以這一些都是不應該親近的。這就是「菩薩行處」講的「親近處」。

這個「親近處」還有後續的內容:【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豬羊雞狗,畋獵漁捕諸惡律儀;】(《妙法蓮華經》卷5)也就是說,你身為菩薩,這一些人你是不應該親近的。哪一些人呢?例如旃陀羅,就是殺雞、狗、牛、羊的屠夫。菩薩以慈悲為懷,所以不應該親近。假使你每天去跟那個屠夫親近,看見他又要殺掉一隻羊,你難道眼睜睜看他殺嗎?不能!你一定要救那一隻羊,那他沒羊肉可賣,怎麼辦?你只好把牠買下來,救牠一命。你每天去親近他、每天跟他買羊,他才不用殺羊,他就等著你送錢來買羊就好了。

那你利樂眾生,是要這樣利樂的嗎?當然不應該這樣利樂!因為那一種是惡律儀。這應該要勸化大家:「不要去吃羊肉,他就不會去殺羊。」應該這樣去勸化才對,而不是去親近他,然後每天向他買羊。這是不符合菩薩律儀的,所以菩薩布施是應該有智慧,不應該把錢那樣用來亂布施。所以對於屠夫,菩薩是不應該親近的。因為屠夫是有兇心的,他們殺羊的人,一見了羊,馬上聯想到該怎麼下刀。有一句成語叫作「庖丁解牛」,這個專門殺牛的人,他一看見牛就馬上起一個念頭:「要從哪裡下刀?」他們有殺心,菩薩不應該跟有殺心的人在一起。所以凡是發願這一世或未來世你要講《法華經》,也就是要宣講如來藏妙法的人,就不應該跟屠夫親近。

還有「畜豬羊雞狗」。「畜豬羊雞狗」的人,他的目的是為了養大讓人家去殺,所以這樣的人是不應該親近的。另外,「畋獵漁捕」也是惡律儀,「畋獵」就是打獵的人,古時候打獵的人是用弓箭、用刀槍,現在打獵的人是用獵槍。「漁捕」,漁就是釣魚、網魚的人;捕,例如有人用網子做陷阱捕捉動物,甚至用捕獸夾去抓野獸,都是很殘忍的。

那你身為菩薩,就不應該跟這一類殺害眾生的人互相親近。可是雖然不親近,也不能就因此排斥,例如他們有時候來找你,因為以前曾經是朋友,或者以前曾經是同學,後來繼承家業而在市場裡每天殺雞、殺鴨,賣雞肉、賣鴨肉,有時候也會來找你,你卻不可以說:「對不起!你都在殺生,我不見你。」不能這樣,還是要開門接見他。但是你得要為他說法,又不能對他有什麼期待,不能期待說:「我為他說了一場法,他就馬上改變,不再殺雞、殺鴨。」不能這樣想,那是他的因緣;他的因緣該怎麼樣,你就隨順那個因緣。但是你為他種下善種,讓那個善種慢慢去發酵、去成長,時間久了以後他自己會去改變;如果這一世改變不了,就等未來世。因為未來世償還果報的時候,他就會想到:「我過去世是不是常常殺害眾生,所以我現在要被殺?」他會想到的!不要以為動物被殺的時候,什麼都不知道;動物只是不能講話,牠不是聽不懂。

所以你看那一些牛、狗、豬、羊,如果養熟了,常常跟牠講話,牠都會聽懂;你如果叫牠來牠就來,叫牠走牠就走,叫牠吃牠就吃,叫牠坐下牠就坐下,牠們聽得懂,只是不會講話來表達意思而已。牠們跟我們一樣,同樣是八識心王具足的,所以牠們顯然也能夠判斷。你如果養寵物,對牠好,牠會對你忠心耿耿,原因就在這裡,因為牠知道你的心意。所以那一種人,你不要希望說,為他說了一場法,他就會改變。他可能到未來世成為豬、成為羊,要被人家殺的時候,才會想起來:「我過去世可能也是這樣殺豬,所以今天我要成為豬,反過來被人家殺。」不要以為牠們不會想,牠們會想,只是不會講而已。因此當那一些「諸惡律儀」的人來找你,你不要期待說,為他說一場法以後他就會改變,不要期待,所以說心中「無所悕望」。

此外還有:「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妙法蓮華經》卷5)這就是菩薩的行止!聲聞人他們只求自了,不管眾生。眾生怎麼樣痛苦,他們根本不掛念,想的就是自己能夠離開痛苦就行了,只想自己解脫痛苦就行了。佛陀當初度我們的時候不是這樣的意思,所以我們秉承 佛陀的意思,也不應該親近那種人。因此說,凡是求聲聞法的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菩薩都不應該親近。

所以菩薩對這些人是不應該親近的,凡是求聲聞的人都不應該親近。他如果想要求聲聞法,有因緣時你就為他說一點,不必講到很詳細,讓他斷我見就夠了。不要幫他證二果、三果、四果,只要讓他斷我見,讓他七次人天往返,看未來世有沒有機會轉變成菩薩。但是不要親近他,菩薩妙法當然也不會傳給他。《法華經》是多麼勝妙的法,怎麼可以傳給聲聞人呢?真的不應該傳給聲聞人。因此菩薩不應該親近這一類的聲聞人,不管他是出家眾、在家眾全都一樣。不但如此,見了他們連問訊都不問訊。所以見了他們時,你不必說:「你近來好不好?」不必問訊。不必問他近來好不好,他是聲聞人,不論他好與不好,將來都要入涅槃,你何必跟他問訊?問訊的目的是什麼?是因為要長久住世,所以才要問好;希望他未來世財富很好,身體很好,眷屬很好,什麼都很好,可以輕易行菩薩道,才要跟他問好。而他反正要滅掉五陰入涅槃,近來或未來世的好與不好,都無所謂!所以你不用向他問訊,因為他是聲聞人。

你們看 佛陀就是這樣教誡弟子的,所以 佛陀也是不喜歡聲聞人。因此那些要入無餘涅槃的人,佛陀連挽留都沒有挽留,都是說「汝自知時」,就讓他們直接入涅槃去了。因為知道那是定性聲聞,不可能轉變。因此以後遇見了聲聞人,不要跟他們問好;都不必問訊,因為這是 佛陀的教導。如果有時候他們來跟你請問一些法,那你就隨宜演說一些大乘法,就觀察他們的狀況怎麼樣;如果已經在聲聞道上有一點動搖,不再堅定地要證阿羅漢果、要入無餘涅槃出三界,這時你就可以為他「隨宜說法」。你就告訴他成佛之道是多麼勝妙,佛道是多麼好;你可以概略為他說一說,先引生他對佛道勝妙的理解,然後希望將來他可能會因此而對佛道有愛樂之心,目的只在這裡。

但是你不要期待說:「他可能明年就會行菩薩道。」你不用這樣期待,因為種性是很難改變的。種性,有聲聞種性、緣覺種性、菩薩種性、不定種性以及無種性,這五種裡面,不定種性是有可能改變的,但是聲聞、緣覺種性是很難改變的。而菩薩種性也是很難改變,菩薩種性是一旦發起了,一世又一世行菩薩道下來,菩薩種性就會很堅固,你想要轉變他是不可能的。他對眾生就是會有悲愍心,想要去利樂眾生;自己任何利益都得不到也沒關係,就只是要利益眾生,你要改變他是很困難的。所以三種種性都很難改變。

如果他本來是無種性,很難發起三乘菩提的種性,但也不是不可能。假使他被人家誤導了發起聲聞種性,走入聲聞道,當你跟他隨宜說法以後,他可能就會轉變;因為他本來是無種性的人,被人家影響而走入聲聞道,那你跟他說明了三乘菩提的相同處跟相異處,他瞭解了,他會判斷說:「那成佛之道還是比較好!雖然是要很辛苦,要很長久,但卻是究竟的!那我入了無餘涅槃也沒有意義。」也許他就這樣被你轉變了,所以他就變成菩薩種性,因為他本來就是一個無種性的人。若是不定種性,要改變他就更容易了。所以不要從現在的狀況就去斷定一個人,然後說他是不可能轉變的。因為有很多人其實本來都是屬於不定種性的人,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的人本來都是菩薩種性的人,只是被誤導而走入聲聞道去。有些六識論的法師、居士們,其實很多人本來也是菩薩種性的人,只是被誤導了,所以錯把聲聞解脫道當作是菩薩的成佛之道。

所以你要去觀察對方是無種性的人,或是不定種性而被誤導了,或者是菩薩種性的人被誤導了,或者他本來就是很堅固的聲聞種性。你都要去觀察,就在為他「隨宜說法」之中去作一個判斷;觀察出來以後,你就看他應該修學什麼法,然後就隨著他最適宜的法門來為他說法。但是你心中不要期待他會立即轉變,否則你會很失望,以後見了他連開口都不想開口,那就不是菩薩了。菩薩雖然不跟這些人親近,不跟他們同住,但是他們如果有時候來拜訪你,來跟你論法,你得要「隨宜說法」,但心中不要有所希望。這就是「菩薩行處」跟第一種「親近處」。

最後祝福大家:身心康泰、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點擊數: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