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行處、菩薩親近處(二)

第100集
由 正元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上個單元我們講到「住忍辱地」要能「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妙法蓮華經》卷5)。也就是說,對於人家來追隨、修學正法,當他們的慧力不是很好時,你也不能生氣!有的大師動不動就開罵:「你這麼笨!我已經跟你講那麼多次了,還聽不懂!」很多大師都會這樣罵。但是你身為菩薩摩訶薩,想要為人講解此經,卻不可以這樣;你得要柔和、得要善順對待不懂的有情,所以講話不能卒暴,行為也不能卒暴。「卒」就是匆促之間直接反應出來,一下子就反應出來,於是劈哩啪啦就罵起來;「暴」就是脾氣暴躁,對追隨你學法的人,不應該這樣子。

菩薩在成佛之道的過程中,一時一刻都不能離開四攝法;四攝法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你看!不但要有布施的法,而且還得要「愛語」,講話要柔和,不能動不動就惡口罵人。所以說,攝受眾生真的需要柔和,要「柔和善順而不卒暴」,才有資格為眾生演說如來藏妙法,以及演說《妙法蓮華經》。這是因為這個法太難讓眾生信受,《法華經》所說的法,對於那一些愚癡無智的寡聞凡夫而言,會認為是天方夜譚。所以末法講《法華經》時,是要能如實講而不是依文解義,也不是單單作科判就可以,否則一般學人是聽不進去的。

所以你如果發願要為人講《法華經》,不但要「住忍辱地」,而且心地要夠柔和。眾生有所疑,你要能有耐心為眾生解疑。並且眾生有心要學這個法時,你得要善順;心地要和善,而且要隨順於眾生心中的所想。當他想要親證這個如來藏妙法蓮華時,那你要隨順他,要次第教導他,不要嫌他笨。所以口德很重要;因為有時候一句話把一個人的希望澆熄了,那他就不再抱著那個希望,也不會繼續去努力。也許一個很有菩薩種性的好人才,可能因此就被埋沒。因此口德真的很重要,別輕易嫌棄人家,說將來無法出世度眾生;隨便輕易嫌棄別人,表示他的口德不好,就表示他的心不夠和善,是不能講《法華經》的。

那麼,除了柔和、和善外,還要再加上「隨順」;眾生的心性,你不要一時之間就想要改變他們;你如果一時之間就要改變他,這就很難度他。比如說,一個生來就是個急性子的人,你偏要他講話慢慢講,做事慢慢做,走路慢慢走,這會把他憋死。你就讓他一點一點去改,不要急著要求他一下子全部改好,那是不可能的!另外有的人,他向來就是慢半拍,可是他願意做事,那你一定要他講話、做事像機關槍一樣快,也是不可能的。你如果勉強要他做那麼快,他會很緊張,每天不曉得要死掉多少細胞,他會覺得自己學習起來很痛苦!所以你要順應眾生的心性,還要看他適合放在哪個位置上,就讓他在那個位置上安住。

這就是說,你想要講《法華經》,一定要有這些前提,你自己的心性要夠調柔,能夠忍辱;當眾生不信而提出質疑時,你要能夠有耐心,不會覺得煩躁,能為他解疑而心不卒暴。否則的話,眾生一問,立刻就罵起來:「你急著問幹什麼,後面自然會講,你何必現在問?」他就開罵了。那眾生一聽,心裡就好難過:「我只是有疑惑想要解答,你就罵我。」他會覺得難過,以後都不敢問了。不敢問,他就不會進步,那你要等到何時才能成佛?

除了如此,還得要「心亦不驚」,這樣的心可不容易。因為在末法時代,你專講如來藏妙法是有危險的;這不是現在才有的事,古時候就已經發生過了。以前提婆弘揚如來藏妙法,結果被刺殺了!所以,末法時代如實宣講《法華經》時生命是有危險的,但是不要驚懼,該講的還是要講。但是,「心亦不驚」不代表你都不作提防,對於安全的事項還是得要提防,如果完全都不作任何的預防,那叫作愚癡。這就是「心亦不驚」,有那個膽識。有膽識的人,必須要兩個字具足:「膽」跟「識」具足。不能有膽無識,有膽無識就是莽撞。所以菩薩要有膽識:有膽也要有識,要能分辨清楚,什麼事該作,什麼事不該作。

「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妙法蓮華經》卷5)這就是說,除此以外,還要在法上有所實證。如果法沒有實證,公開為人家講解《法華經》,人家聽了會說:「那些都是神話,你也信?還敢出來講!」人家會這樣說。所以除了柔和、忍辱、膽識、善順眾生以外,還要「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於法無所行」,這只有證如來藏的人才有辦法作到,也就是要證得「此經」;這是因為三界中無論任何法,都是於法有所行,不可能無所行。

把三界任何一界的有情,從他的五陰十八界來看;乃至於無色界有情,十八界只剩下三界,五陰只剩下受、想、行、識,你從他們那麼少的有情成分去看,也都還是「於法有所行」,不可能「無所行」。因為他的覺知心住於四空定的境界中,仍然是有緣於定境的行陰,仍然是「於法有所行」,不離行苦。如果是在人間,十八界具足,當他打坐一念不生,住在離念靈知裡面,那是十八界都有所行的,不是像無色界,只有意根、法塵、意識等三界有所行。無色界的天人,只剩下意根、意識跟定境法塵,剩下這三界,十八界的其他界已經不見了,可是人間是十八界具足的;無色界的三界都還算是有所行,何況是人間的離念靈知?正是具足十八界的有所行!當然就不可能說他「於法無所行」。

於三界萬法中都「無所行」,就只有如來藏真如境界。只有證得如來藏而現觀真如以後,才能夠瞭解《法華經》在講什麼;這時才懂得什麼叫作「於法無所行」,這就是實相法界的智慧。有這樣的智慧而觀察諸法的如實相,不是諸法的性空相、如虛相,才符合這段經文說的「菩薩摩訶薩行處」。密宗應成派中觀一天到晚講緣起性空,他們何曾懂得什麼叫作緣起,又何曾了知什麼叫作性空。緣起不是無因而起,緣起是有因有緣才能生起的;必須是有一個本住法為因,由這個萬法的因,藉著眾緣而生起諸法,否則究竟是什麼藉著眾緣來生起諸法?總不會是眾緣和合就能生起諸法,否則就成為 龍樹所破斥的諸法是「共生」而有的。所以一定是有因有緣而生起的諸法,才能夠說諸法「緣起性空」。所以當應成派的所有中觀師否定了第八識真實有的正因後,所說的緣起性空都只是諸法「共生」而有,這是完全不懂緣起性空的道理。

所以說,一定要證得如來藏,知道「此經」如來藏,才有智慧、有能力「於法無所行」,然後可以「觀諸法如實相」。懂得「此經」的人,是不講外於如來藏的諸法緣起性空,而是講諸法緣起性空的時候,其實就是「如實」的。一切生滅有為法,不斷的生住異滅當下,卻是如實而不虛。不是蘊處界如實不虛,而是因為它所依的如來藏如實不虛;才能夠因為「如實相」的緣故,悟後進修而次第到達佛地。如果諸法都是緣起,所以其性本空,那麼五陰壞掉以後就是斷滅空,斷滅空的主張是有很多的問題;既然諸法無常故空,成為斷滅空之前的這些諸法,又是從哪裡生出來的?是無因生嗎?是自生嗎?是共生嗎?都不可能!除非從他而生,但事實上也不可能,而且早被 龍樹菩薩在《中論》裡破斥過了。

所以,「性空」是依於生滅有為的蘊處界而說,但是「蘊處界」依什麼而有?蘊處界不可能自生、共生、他生、無因生,那些都只是緣而已!不可能自生,不可能無因生,根觸塵而生六識,那六根、六塵要是真的能共生六識,有情界可就同於無情一樣。所以根觸塵而生識,那六根、六塵也只是六識出生的緣,還得要有根本因共同運作才能出生六識,不可能藉根、塵二法的緣就能「共生」識。根與塵相觸而生識,這根與塵只是緣,可是根與塵一定有它的所因,那就是如來藏。否則,《阿含》中 佛陀說的「有因有緣世間集」,就要改為「無因有緣世間集」了。所以他們說的法,早就被 龍樹菩薩破盡了,但他們竟然能把 龍樹菩薩的《中論》給曲解以後亂講一通。

事實上,他們所說的緣起性空都是:於法有所行,而觀諸法如虛相。根本不是諸法「如實相」,是如虛的。所以這些人都自稱是行於「不分別」,其實本質還是有分別;都是口說不分別,心卻不能行於不分別。可是講《法華經》的菩薩摩訶薩的境界,是要比「行不分別」更高,是能「行不分別」之後,還要「不行不分別」,這樣才是菩薩摩訶薩。有一些學人都誤會「無分別」的真義!

學佛的最初階段,就是要告訴你:怎麼樣把心安止下來,所以用五停心觀的方法來修止;這本來就無可厚非,一定要先對治一下散亂心,讓心安定下來發起未到地定,然後才可以好好在實證上面用功。但是用功前要先建立正知見:「無分別心是另一個心,是第八識真如;而我們的覺知心是有分別的,是生來就有分別的。乃至將來成佛的時候,覺知心還是能分別的,不是成為無所分別的愚癡人。」要先把散亂心修止而調柔下來,然後以這個能分別的覺知心,去尋找另一個不分別的心;那個不分別的心是本來就不分別的,是另一個心,名為真如或是如來藏、阿賴耶識,在這裡就稱為「妙法蓮華經」,這樣就會生起無分別智,不是要把本來很聰明的覺知心變成無分別。

這樣證得以後,就會生起了知第八識本來無分別的智慧;是證得無分別的第八識境界,而覺知心有實相無分別的智慧出生。既是無分別的智慧,一定是有分別才能有智慧!菩薩證的是無分別的智慧,無分別但是有智慧。知道什麼是無分別的,然後就懂得法界的實相,智慧出生了。證得這個法界實相,有了無分別的智慧,而且如實轉依完成以後,不可以說:「什麼都不要分別,我要轉依如來藏。所以人家罵我,我也當作聽不懂;人家來我家偷東西,我也當作不知道;因為我要轉依如來藏,所以我不該分別。因此,人家在辱罵佛教三寶時,我也當作不知道,我要有心量,要不分別,不該去分別!」這叫作愚癡。所以,菩薩「亦不行不分別」,你要轉依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你自己的心性應該如此修行才能成佛;可是你在護持正法、弘揚正法、利樂眾生、救護眾生時,得要有分別心來運作。

知道說:眾生這樣會走入歧途,將來死後果報悽慘,你要為他們分別出來,讓他們懂得如實修行;不能看著眾生正在造惡業、正在謗正法,將來會下墮三惡道,結果你說:「我不要分別。」那就眼睜睜看著他們死後下墮嗎?不應該這樣!所以這時要行於分別:「不行不分別」,不能夠像如來藏那樣過日子!要能夠分別眾生現在所作的事情,會不會導致死後下墮惡道?有的眾生正在破壞正法,但有的眾生其實無意破壞正法,只是無心之過,或是不小心造了大妄語業,這些人你都得救!不論他們是善心、惡心,你都得救。這時你要把你的分別功能拿出來運用,所以這時不該行於不分別的境界中,不能夠說:「我就住在我的如來藏無分別的境界裡面,因為我的如來藏是不分別的,所以我就不分別。」

說句老實話,覺知心能夠真的不分別嗎?不行!如果真的不分別,應該掉到水溝裡面也不知道,那才叫作真的不分別;並且掉進去以後,還不知道被水淹了,也不知道摔痛了,才能說是真的不分別。可是這個基礎也不成立,因為他走路時就已經是分別了,他能舉手投足就表示已經分別了。如果他真的不分別,連腳底有沒有踩到土地都不知道,也沒看見、沒聽見,他如何能走路?如何能舉手投足?真的不分別時,就是睡著無夢的時候;眠熟時能不能走路?不能!因為六識都不存在、不分別了。但他們在路上走著,六識都在了知,就不應該說是無分別。所以真正的無分別心,是另一個第八識心,不是這一個覺知心識陰六識。菩薩證得另一個心,就是「此經」如來藏;證了以後,現觀祂的不分別,覺知心自己卻不可以不分別;因為覺知心自己還得要繼續分別,智慧才能增長,然後才能救護眾生,才能護持正法,才能次第成就佛道。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先介紹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