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行處、菩薩親近處(一)

第099集
由 正元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這個單元我們繼續跟大家介紹 平實導師所寫的《法華經講義》,接下來從〈安樂行品〉開始。

經文接著說:【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為難有;敬順佛故,發大誓願;於後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世尊!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云何能說是經?」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文殊師利!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親近處?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揵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讚詠外書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親近諸有兇戲、相扠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豬羊雞狗,畋獵漁捕諸惡律儀;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無所悕望。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若於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悕求。」】(《妙法蓮華經》卷5)

首先,我們來解釋這一品品名的意思,再來用白話解說。現在是〈安樂行品第 14 〉,「安樂行」就是說,身為菩薩應該怎麼作、如何行,才能在「後惡世」受持、護持、讀誦、演說這部《法華經》,而不會產生不好的結果,也能夠更長久地利樂眾生,這就是〈安樂行品〉所要說的內容。但是這到底是誰為大眾請法的?就是大智 文殊師利菩薩!到這個時節就是他應該為大眾來請求 世尊為大家開示的時候。因為這部經講出來後,未來世的眾生大多無法接受。文殊師利是早就看見這個問題,所以為大家來向 世尊請示:未來世要怎麼樣來行「安樂行」,才能夠讓這部經長久住世。這就是 文殊菩薩大慈大悲的所在。

接著用白話來解釋這一段經文:「這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稟白佛陀說:『世尊!這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們,非常地難得和稀有;由於他們恭敬孝順佛陀的緣故,發起了大誓願;他們都願意在佛陀入滅後的五濁惡世中,護持、閱讀、演說這部《法華經》。世尊!菩薩摩訶薩於佛陀入滅以後的惡世中,應該如何才能為人演說這一部《法華經》?』

佛陀告訴文殊師利說:『如果菩薩摩訶薩,於我入滅以後的惡世想要為人演說這部經典,應當安住於四法之中。第一法、要安住於菩薩所行的處所以及所親近的處所,才能為眾生演說這部經典。文殊師利!如何是我說的菩薩摩訶薩所行的處所?如果菩薩摩訶薩住於忍辱的境界中,心地柔和、善於隨順眾生而不匆促與暴烈,心中很穩定也不驚懼;又加上能夠依於真實法而沒有任何心行(也就是依如來藏境界所見都無任何心行),如此觀察諸法如實的法相,但也不會因此而行於不分別的境界中,這便是我說的菩薩摩訶薩所應行的處所。如何是我所說的菩薩摩訶薩應該親近的處所?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不親近各種外道梵志和尼揵子等,也不寫造世俗法中的各種文筆,不讚歎歌詠外道書籍以及順世外道、反順世外道等人;也不該親近各種含有兇戲、相扠相撲以及角力等種種廣作變現的魔術遊戲。也不可以親近屠夫以及畜養豬羊雞狗,和在野外打獵打漁、捕捉野生動物等種種惡律儀的人們;有時候遇到這一類的人前來相見時,就為他們方便說法,心中都沒有存著什麼希望。也不可以親近求證聲聞法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也不應該對他們問訊;若是在寮房中,若是在經行處,若是在講堂中,都不與求聲聞法的人一同共住或休息;假使他們有時前來相見,就隨著方便而為他們演說適合他們的大乘粗淺的法,心中對他們都沒有什麼希望或請求。』」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這時 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向 佛陀稟白說:「世尊!這八十萬億那由他的菩薩們是非常難有的。」為什麼難有?這是說一般而言,大家都對五濁惡世的眾生有所恐懼,因為在五濁惡世中的眾生是很難相處的;如果人壽可以增長到五百歲,五濁就減少很多。但是人壽百歲的時候,眾生還是無明居多,所以心性惡劣的人多,善良的人少;信根少的人很多,信根圓滿的人很少;當你從眾生的五根、五力的善法來看時,所觀察到的就是這個樣子。所以前面總共有三批弟子,都是已經被授記將來會成佛的人,結果都說將來要在他方世界演說此經。但這八十萬億那由他菩薩們不一樣,他們願意在十方世界中,不論是什麼樣的世界,乃至娑婆的五濁惡世,他們都願意演說此經而無所畏懼。所以說,這樣的諸菩薩確實是甚為難有!

真正的菩薩一定是敬順於 佛,而願意發大誓願。如果對 佛敬順,就不能違背 佛所說。若是對 佛所說的,他偏要反其道而行,這種人且不說恭敬於 佛,連對 佛都不願意順從。佛陀說不應該讓外道法滲入佛法中,佛陀說不應該以表相佛法來驅逐了義佛法、抵制了義佛法,他們偏要連 佛陀的話都不隨順了,心中怎麼可能有恭敬心呢!可是這些菩薩都不一樣,跟那三批被授記成佛的弟子都不同;那三批迴小向大的菩薩,他們都不願在五濁惡世來講解此經,也就是不願意在五濁惡世來講解如來藏妙法以及三世諸佛的不可思議境界。可是這八十萬億那由他菩薩就承擔起來,不論這五濁惡世是多麼地難以弘揚這個如來藏法,他們仍然願意住在五濁惡世來弘揚這個妙法,所以這真是「敬順佛故」而「發大誓願」。

像這樣子願意在後惡世來護持此經、閱讀此經、演說此經,真是太難得了!因為這《妙法蓮華經》專講唯一佛乘菩薩藏妙法,這真的是如來藏妙法。這如來藏妙法本來就已經很難演說了,而且更要把 釋迦如來如何演說《法華經》等等不可思議的廣大甚深的妙法,發願在五濁惡世為人講解說明,這更是難得!所以說:「這些菩薩確實甚為難有!」「甚為難有」的主要原因是敬順於 佛,能「敬順於佛」才是真的大心菩薩。

那麼 文殊菩薩這樣讚歎這些菩薩以後,他當然要為這些菩薩設想,因為要求菩薩們在五濁惡世演說這樣的《法華經》,這是很難令人相信的經典;佛陀在世宣講時,當場都有五千聲聞凡夫退席,何況是五濁惡世,佛陀已經不在人間了。所以 文殊菩薩當然要為大家請求說:「世尊!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云何能說是經?」也就是代替大眾請 世尊開示。在後末世,不是 佛陀還在世時,也不是正法時期、像法時期,而是到了末法時期的後期,叫作「後末世」。那麼在這種惡世裡面,要怎麼樣才有能力,也才能成功地演說這部《妙法蓮華經》?

這時 佛陀就開示 文殊師利說:「如果菩薩摩訶薩,在後惡世想要演說這部《法華經》的話,應當安住於四個法之中。」這四個法裡面的第一個法,就是安住於兩個菩薩行處以及兩個親近處。這裡講的菩薩摩訶薩,主要是指後末世的出家菩薩,特別是指三賢位中的出家菩薩;也就是說,出家的菩薩又已經證悟了,所以有能力演說《妙法蓮華經》,但是還在三賢位中,因此就有許多事相是需要注意的。這裡當然是指出家菩薩,特別是指現聲聞相的出家菩薩,不是現在家相的出家菩薩。

為什麼是這樣?在後面 世尊的開示中就可以顯示出所演說的對象正是如此的出家人。菩薩摩訶薩在後惡世想要演說這部經典的時候,有四個法是他所應當安住的;如果能安住於這四個法中,於後末世演說這部《妙法蓮華經》時,就不會有大問題出現。第一個法就是安住菩薩行處以及親近處,由於第一個部分的法具備了,就可以為眾生演說《妙法蓮華經》。佛陀又解釋說:「文殊師利!什麼是我所說的菩薩行處?」就開示說:「如果菩薩證悟成為摩訶薩以後,安住於忍辱的境界中,心地柔和、善良,而且能夠隨順於眾生,並且心性不急躁也不暴烈,而他心中沒有驚懼。」這是第一個部分。

那第二個部分是什麼?就是「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若是具足這兩個法,就叫作菩薩摩訶薩的行處。這個「行」當然是有它的意涵存在,換句話說,當你講出勝妙的、令人難以理解的佛法時,這個實相境界的智慧妙法,眾生是很難理解的。因為連阿羅漢都不懂,何況是聲聞六識論的凡夫們,當然更是無法理解,所以當你如實演講出來時一定會被罵,不可能不被少聞寡慧的眾生辱罵;那時你得要行於忍辱,要住在忍辱的境界中——「住忍辱地」。

所以,弘揚如來藏妙法,在末法時代是相當困難的,這不是容易的事情,越到末法時就越困難。我們現在距離法滅的時候還有九千多年,弘揚如來藏妙法就已經很不容易了,到了「後惡世」還會更困難。所以 佛陀說,到最後法即將消滅的那八十年,在人間為眾生演說如來藏妙法,它的困難度,好比頂著須彌山在海水上行走一樣困難。就好比你挑著一擔很細的毛草、一碰火星就會燒掉的細草——好像棉花一樣細的乾燥細草,挑著進入大火中行走而不被燃燒,就像那樣困難。

所以 平實導師常常教導大家說,弘揚如來藏妙法會被眾生辱罵。你要怎麼樣才不會生氣?很簡單!你就是要接受,接受就是佛法中所說的「忍」。當你接受眾生無理的辱罵時,就不必辯解也不必生氣。可是要一般人真的很難接受,被無端辱罵要他們怎麼接受?平實導師說:「你要信受一句話:眾生本來如此。」或者說「眾生本來如是」。你若是想要期待眾生聽到你演說如來藏妙法而不辱罵你,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眾生大多是愚癡的,大多是具足無明的。就好像一隻雞,牠生來就是要啄米、啄蟲,你叫牠一生都不要啄米、啄蟲,那是不可能的事,因為雞本來如是!就好像你叫一隻鴨子進了水而不會浮起來,那是不可能的,因為鴨子本來如是!所以,你所弘揚的佛法是甚深微妙的,而眾生的根器絕大多數是聽不懂的,因此當然就不會接受你所說的甚深微妙法,你本來就應該接受這一點;你既然心裡接受了,那就不會生氣。

除非對方的誹謗會對正法有負面影響,或者可以用來作機會教育利益學人,否則就不需要寫書回應對方。所以,你想要在「後惡世」弘揚此經,一定要住在忍辱的境界中——「住忍辱地」。「地」就是境界!就是要住在忍辱的境界中。可是忍辱並不是用壓制的,而是要有智慧;你如果有智慧,知道眾生本來就是這樣,也知道你這個法本來就是很深妙的,少聞寡慧的眾生是很難瞭解的。那你接受、瞭解了,當他胡亂誹謗時,你自然就不會生氣;當你有智慧來面對逆境時,自然而然就能不忍而忍,是不必忍就已經「住忍辱地」了。

可是「住忍辱地」,你就都不作事嗎?那也不行!因為你如果住於忍辱地中,就覺得事事跟你無關,都不處理,那你就是在放任這些眾生下墮惡道。所以你雖然住於忍辱地,根本不生氣,但也得要告訴他們,讓他們知道自己錯在何處,讓他們懂得自己的說法確實是錯了,又為什麼錯,讓他捨壽前可以懺悔,以免死後下墮惡道。你還得要為他們設想,所以你該為他們解釋的法,還是要為他解釋;不能一舉把他推翻,就只說:「你這個法是錯的;但是為什麼錯?我不跟你講。」菩薩不能這樣,這樣就不是真忍辱,而是已經生氣了。所以 平實導師回應別人挑戰法義時,不但為他們講,還要為他們講得很詳細,要面面俱到為他們說明。為什麼?因為不是生氣而寫的,是心存善念想要救護他們,希望他們捨壽時懂得懺悔、免墮惡道。這樣才是真正的「住忍辱地」。這樣安住時,不但有生忍,也有法忍,這才是真正的「住忍辱地」。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先介紹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