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草喻品(二)

第145集
由 正齡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節目,今天我們要繼續來看《法華經》〈藥草喻品〉的內容。

上次說到 佛陀永遠平等地為眾生演說一味法,那就是唯一佛乘的法;因為 佛陀證得平等法,觀待眾生也是平等的,因而為眾生演說的也是平等之法。眾生五陰其實是不平等的,因此能夠說眾生平等,是因為眾生都具有同一體性的實相法;每位眾生都因為有這真如性的實相法,所以說眾生平等。而平等並不是說現象上的平等,也不是說緣起性空是平等的;現象是永遠不可能平等的,而緣起性空一旦緣散滅了,一法也無,並沒有平等可說;因此,我們不會說同樣都是無,所以叫平等,這是沒有意義的。佛陀將聞法眾生的根性分為五類:小藥草、中藥草、上藥草,還有小樹與大樹。上次談到小藥草,之所以稱為小藥草,是因為他們聽聞 如來說法,是無法證得實相法的,故不能成為證悟的菩薩;這類眾生是指欲界人間的眾生,及欲界、色界諸天的天人、天主等。

今天我們接著來看其餘四種根性的眾生,從 平實導師講述的《法華經講義》第七輯31頁的經文開始看:【知無漏法能得涅槃,起六神通及得三明,獨處山林常行禪定,得緣覺證是中藥草。求世尊處我當作佛,行精進定是上藥草。又諸佛子專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決定無疑是名小樹。安住神通轉不退輪,度無量億百千眾生,如是菩薩名為大樹。佛平等說如一味雨,隨眾生性所受不同,如彼草木所稟各異。】(《妙法蓮華經》卷3)

這段經文的大意是說:如果聽聞如來說法的人,能夠了知無漏法而且能夠證得有餘及無餘涅槃,乃至已經發起六神通而獲得三明(也就是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獨處於山林之中常常行於禪定的境界,得到了緣覺的果證,這一類有情就是被 如來法雨所潤澤的中等的藥草。假使有人是追求 世尊所住的境界,希望自己將來也可以作佛,像這樣行於精進的決定心中而絕不改變,這種人就是上等的藥草。此外還有 如來的真子,專心於佛菩提道,心中常運行於慈悲的境界中,自己也確定知道將來一定會作佛,因此心中決定而毫無懷疑,這一種人就稱為小樹。還有人可以安住於六神通中,並且能為眾生轉不退法輪,可以度化無量億百千的眾生,這樣的菩薩就是 世尊的法雨所滋潤的大樹。釋迦如來平等宣說成佛之道唯一佛乘,就如同是一種法味的法雨,然而隨著眾生的心性及根基的不同,各自所能領受的法雨也就有所不同,猶如那三種藥草以及小樹、大樹的體相差別,由於根性有大、小之別,所能稟受的法雨也就各不相同而有所差異。

這段經文講的是中藥草、上藥草及小樹與大樹。佛陀說:「知無漏法能得涅槃,起六神通及得三明,獨處山林常行禪定,得緣覺證是中藥草。」所以中藥草是指已經知道無漏法而可以證得涅槃的人。能得無漏法且捨壽時可以入無餘涅槃,這是說二乘法中的慧解脫阿羅漢,乃至證得慧解脫的二乘聖者繼續進修,發起了六神通及三明,成為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了,都是中藥草。而這樣的大阿羅漢獨處於山中常常行於禪定,進而證得緣覺果了,也還是中藥草。佛世時,所有的阿羅漢,不論是不是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都有修學緣覺法;所以這些阿羅漢,不論是慧解脫的阿羅漢,或俱解脫阿羅漢,甚至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也都精通因緣法,也都有獲得緣覺果,但都是 佛陀這段經文中說的中藥草。在佛菩提道中,如果不是菩薩,不論是二乘法的修證多高,甚至緣覺聖者,最多只是中藥草。

接著是上藥草,佛陀說:「求世尊處我當作佛,行精進定是上藥草。」上藥草是願求如來的境界,希望在 世尊這裡可以求得實證的佛法,將來可以成佛。在一般宗教裡,是沒有辦法向教主開口求說將來也要成為教主的;其他宗教只有唯一的教主,可以成為教主,其他人都只能是信徒,或者是教主身邊的大將,不可能也不敢發願想要成為教主。但是佛教可以,諸佛如來希望所有眾生都能成佛,所以佛教是平等的,諸佛是最平等的。菩薩敢發成佛的願心,而向 佛陀請求教導應該如何修行,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但是只是這樣求,也還不是上等藥草,還必須要「行精進定」。也就是要很精進地求佛以及修行,希望自己將來可以作佛,而且心中還得要下定決心不會有疑,這是說定心所已經成就了。要成就這個定心所卻是很不容易的,因為光求還不算,還要下定決心而開始努力精進修行,這才算有定心所了。很多所謂的佛弟子,這一個定心所其實是沒有的,就像淨土法門中很有名的一句話說:「念佛一年,佛在心田;念佛兩年,佛在眼前;念佛三年,佛在西天。」越念佛離他們越遠了,因為越念越沒信心,越念越覺得這條修行路渺茫,不知道可不可以達到往生極樂世界的境界?不知道這樣念佛到底對不對?所以一般想修學佛法的人,剛開始學佛都很精進,但是一段時間後就又回到世間法上去了,顯然他們是沒有定心所的,心不得定,所以無法行精進定。

在同修會中,大家進禪淨班修學,剛開始可能還會觀望一下,但是慢慢地會發覺,要成佛必須先證得諸法本源,才能入內門修習。因此就開始很努力,想要圓滿證悟的條件;或者有人已經參加過精進禪三了,雖然辛苦也還是願意再接再厲來求證這個真實法,如此一直努力下去,繼續留在同修會內,至死也不退卻,這真的是「行精進定」。雖然有人不一定求此世能開悟,但知道這是真正成佛之法,雖不要求在此世一定要證悟,也會持續待在同修會內,不願意棄捨這難得的正法緣;因為,大家知道與正法道場的正法緣不能輕言捨離,這種精進的心念確實讓人感動!

所以說菩薩種姓尊貴,連三明六通大阿羅漢的種姓,都不如一位剛發菩提心的凡夫菩薩。因為定性阿羅漢只要捨壽就會永離世間,對眾生沒有多大的作用,所能利益的眾生很有限;而一位剛發心的凡夫菩薩,一世一世地行菩薩道,三大阿僧祇劫不退轉,就成為上藥草了,當然就遠勝過不迴心的阿羅漢們了;所以即使可以入無餘涅槃的二乘聖者,也只是 如來認定的中藥草而已,菩薩種姓尊貴也由此可證。

接著是小樹,佛說:「又諸佛子專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決定無疑是名小樹。」佛的弟子專心佛道,因為有基本的定力,所以能夠專心於佛道。這是說專心——制心一處、心不攀緣——於追求佛道的實證。如果不是一心志求佛道的實證,而是三心二意,一下想學佛求證悟,一下子又跑去學其他法;譬如修學神通,其實這時學的都只是鬼通,並不是神通,因此就不求證佛法實相了,這就不是專心佛道。所以專心佛道時,就是要依著佛道的次第修學。猶如修學神通要有次第,也要配合禪定的證量來修學;也就是要配合心性——性障的伏除,及智慧的程度來修學,才會事半功倍。

而在大乘佛法中,修學神通要在三地心後修學,才容易成就而不被鬼神所干擾。所以在什麼階位該修學什麼法,就依著次第去修,這才是專心佛道;而專心佛道的結果,就可以證悟般若。接著證悟後次第進修,就必須要「常行慈悲」。這樣子精進修行,要到什麼時候才可以「常行慈悲」呢?要到三地後心,就是即將成滿三地心之前,這時還要修四禪八定,再修四無量心,也就是: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心;有了慈無量心,就可以「常行慈悲」。因此大乘法中說的梵行圓滿,就是三地滿心前的四無量心;四無量心修成了,就是「常行慈悲」的菩薩;所以,三地後心即將滿三地心之前,都還只是「小樹」。

而四無量心具足修證之後,要再修證五神通,之後就可以藉三地心的無生法忍與五神通,發起三地滿心的現觀,就可以進入四地,而化身到他方世界去度化有緣眾生。為什麼三地即將滿心前還稱為「小樹」呢?因為這時候雖然已經不將世間一切法看在眼裡,而「專心佛道,常行慈悲」,自己也確定未來一定會作佛,而且心中已經「決定無疑」。但是由於還無法完成三地滿心的現觀,所以加修五神通後,就可以化身到諸佛世界去,遇到有緣的眾生就以化身為他們說法,這時才算是「大樹」。所以菩薩還未發起意生身能力之前,就還算是「小樹」。

最後是 如來定義的大樹:「安住神通轉不退輪,度無量億百千眾生,如是菩薩名為大樹。」三地滿心開始,有五神通可以用化身到諸佛世界,去度化「無量億百千眾生」;只要眾生的願與菩薩相應,菩薩就以化身去為這些眾生說法。三地滿心菩薩還不想取證漏盡通,能證滅盡定而不取證,故意留惑潤生,所以這時是「安住神通」而為眾生「轉不退輪」;由於這時菩薩轉法輪可以「度無量億百千眾生」而不退轉,才可以叫作「大樹」。「大樹」菩薩在人間沒有人不恭敬,如果有眾生造下謗法或謗菩薩的惡業而不知悔過,大樹菩薩就入夢中來教化這個眾生,直到這個眾生接受菩薩的教誨,願意懺悔,而可以免除下墮地獄的業報。

小樹和大樹的差別在哪裡?主要在於攝受眾生的限制。由於小樹沒有意生身,也沒有五神通可以在眾生的夢中教導眾生,所以只看表相或以神通來衡量菩薩的眾生,就不會恭敬小樹菩薩,而對有鬼通的凡夫則是既恭敬又崇拜。可悲的是,他們不瞭解那些有鬼通的凡夫,對小樹菩薩卻都很恭敬;因為他們知道小樹菩薩值得恭敬。所以小樹菩薩在人間,不但不會受到一般凡夫俗人恭敬,有時候還會被心性惡劣的眾生詆毀、謾罵;只有真正想要修學佛法的人,才會恭敬於小樹菩薩。所以小樹菩薩與大樹菩薩由於發起意生身能力的有無,而被眾生敬仰的程度有所不同,也因此所能攝受的眾生也有所不同。

大樹菩薩不但可以攝受學人,也可以攝受俗人;而小樹菩薩只能攝受學人,最多只是同時能攝受中藥草及上藥草,對於俗人是無法攝受的,才會有一句話說:「神通度俗人,智慧度學人。」從這裡也可以知道,如果滿足三地心了,卻還沒有智慧發起意生身,而延遲到五地時才發起意生身,這樣的三地滿心菩薩依然不屬於大樹。要能夠以意生身到諸佛世界,去度化無量億百千的有緣眾生,才能稱為大樹。佛陀將聞法眾生分為這五類,各位菩薩可以衡量一下:自己是屬於小藥草、中藥草?還是上藥草?或者說自己什麼時候可以成為小樹、乃至大樹?應該要如何來走這條佛菩提道?是不是應該努力不懈往前邁進?

接下來,佛陀作一個結論說:「佛平等說如一味雨,隨眾生性所受不同,如彼草木所稟各異。」佛陀說法的時候,並沒有限制小藥草、中藥草不要來聽聞大乘菩提。我們可以從阿含部諸經裡面,看到大乘經典被結集成小乘經典,譬如《大般泥洹經》、《央掘魔羅經》等;另外《長阿含經》,其實也都是佛菩提道的經典。雖然這些大乘經典被聲聞人結集成聲聞解脫道的經典,可是 佛陀說法時,這些經典所說出來的本質其實是大乘經典,卻被聲聞人結集成小乘解脫道的經典,其中大乘法義已經消失不見了。可見 佛陀當年演說大乘經時,並沒有拒絕聲聞人聽,也沒有拒絕諸天天主來聽,佛總是一味平懷,該說佛菩提時就說,任何人要聽都可以來聽聞,所以說「佛平等說如一味雨,隨眾生性所受不同」。

但是,聲聞人聽了以後,只聽懂其中有關解脫的內容,結集之後阿含部的經典,就變成只說解脫道的法義;而菩薩聽了,能夠領解所有法義,結集下來就是菩薩道的大乘經典,內容則是佛菩提道。這就是「如彼草木所稟各異」,因為稟性是那樣子,所能承受的就是那麼多。所以,假使是諸天天人還沒有證悟,聽聞了以後回到天上去,講的佛法就變成人天善法,因為他的稟性就是人天善法,這就是「小藥草」。聲聞人聽了變成《央掘魔羅經》、《大般泥洹經》,或是變成《長阿含經》那一類,所以他們就是「中藥草」。其實有很多經典,特別是增壹阿含部、雜阿含部裡面,有很多經典本來都是大乘經典;甚至有的經典,本來就是唯識增上慧學的經典,可是由聲聞人結集起來以後,變成阿含部的那些聲聞解脫道的經典,因為他們的稟性就是「中藥草」,所能領解的就是這個程度。

上藥草雖然是菩薩種姓,由於尚在凡夫位,還聽不太懂大乘經典,因此是沒有資格參與經典的結集。所以 佛陀示現大般涅槃後,有資格參與經典結集的小藥草、中藥草,與小樹和大樹,聽聞同樣内容的二轉法輪及三轉法輪的經典後,由於稟性不同,所能領受的法雨也就各不相同。中、小藥草聽聞及結集的結果,就變成解脫道的阿含部經典;而小樹與大樹菩薩領受與結集出來的,是大乘般若與方廣經典。

既然 佛陀說法是為了度眾生成佛,而沒有一點點吝法之心,那麼 佛陀的本懷是什麼?就是要為眾生演說佛菩提的成佛之法,卻隨著眾生各自的稟性不同,所能領受的法雨就各不相同,而有這五種根性的差別。心量小的人,只能猶如小藥草、中藥草,從 如來所演說佛菩提法中,只聽到解脫道的法義;而心量大的人,就如同小樹與大樹一般,能夠聽到真正佛菩提的法義,而可以專心佛道以及安住神通轉不退輪,度無量億百千眾生。

佛菩提道的修行是很長遠,也很辛苦的,但是途中有很多法可以實證而享受法樂,這種情況要到三地心後成為大樹了,就不再覺得辛苦了。所以 平實導師勸勉大家要趕快滿足三地心,成為大樹菩薩。想要成為大樹菩薩,一定要擴大心量,並修集大福德,這主要在於是否具有能夠無怨無悔為眾生、為正法不斷付出的心態,也不計較自己世間法上的利益。但是很多人不太重視福德的修集,實際上在佛菩提道中每一個階段的慧學,都必須有大福德作支撐,福德修得越快,慧學也就增長得越快。要怎樣才能快速修集福德呢?護持正法。而護持正法中,又以破除邪見的福德最快、最大。因為殺人不過一世之命,邪見害人則是無量百千億世的法身慧命都不得出生。因此,救護眾生不落入假佛教,或者落在常見、斷見等邪見中,不但讓正法更鞏固,還可以使得眾生在未來世有正法可以修學,不會走入邪見宗教裡,這樣的功德是最大,也是最殊勝的。

所以佛菩提道雖然很難修證,只要有真正的正法存在,又有真善知識教導,加上如實努力修集廣大福德,不但福德修集快速,慧業也可以快速增進。各位菩薩不要忘了 佛陀的本懷在於教導眾生佛菩提道,不在於讓眾生唯得解脫入無餘涅槃。祈願各位菩薩能早日成為小樹菩薩,繼續往大樹菩薩邁進。

時間的關係,說明到這裡。感謝您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一切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