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三三昧(上)

第132集
由 正子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弘法節目,目前導讀的主題,是以 蕭平實導師著作《法華經講義》為藍本,本單元進入〈信解品 第4〉。

我們接續上一集所說,既然大迦葉阿羅漢,都會說出第二轉法輪顯說的般若句子:【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為。】(《妙法蓮華經》卷2)顯然這是依不生不滅法如來藏的角度,來看待一切如來藏所生的生滅法;既然阿羅漢在經論裡面都有這麼說,就表示大阿羅漢們都是不否定第八識的存在。假使有人宣稱他有證果,或者成為阿羅漢了,結果他竟然還在否定第八識,不懂第八識的內容,我們就知道此人根本啥都不是,只是一個不懂真實佛理的眾生。這是最基本、也很容易判斷的事實,因為當佛教徒,還否定第八識的時候,意思代表著這個人沒有修行,無法真的斷我見。

因為依據 佛陀以及菩薩聖教量說,入無餘涅槃時,是要滅掉十八界全部,他自然會想:「無餘涅槃是斷滅空。」變成一無所有,這時候要他把識陰否定掉就不可能了,因為他必然會恐懼,產生「因內有恐怖」的心念;「因內有恐怖」的人,一定害怕入無餘涅槃時需要滅盡十八界全部的聖教量教導,怕成為斷滅空,就一定會想要留著有一些東西——細意識不滅,不敢滅掉五陰中的識陰,於是也成為「因外有恐怖」的凡夫眾生,永遠都無法證得聲聞果。所以,如果有誰自稱證果,證阿羅漢,或自稱證三果、初果,結果他卻是在否定根本所依的第八識,我們就知道他一定是個說大話的凡夫眾生。

或許也有人會說:「我不害人,做人盡本分就好,為什麼需要學佛?」聽起來也對,而且學佛還說要「除糞」,要持戒,把我們講得這麼不堪。讓我們再舉示經典中 佛陀教導的例子,如果不害人,我們只做好人好事,在無量生命流轉生死中,比對於能夠懂得歸依三寶的比丘眾、佛弟子們,具有到彼岸的智慧與心量有何差異?

在《六度集經》中,記載著佛陀時代,印度國內有好人家奉請 佛陀以及數千比丘到家中,恭敬供養上好飲食、臥具滿七日。當時外面下著大雪,行人絕跡。佛陀指示阿難尊者:「告訴全體沙門,我們現在都返回精舍去。」阿難尊者稟白 佛世尊:「這家主人態度恭敬肅穆,並沒有顯示不供養的意思啊!世尊卻說要返回精舍?況且外面正下著大雪,出門回精舍去,實在讓大眾無處可以托缽呢。」世尊告知阿難尊者:「這主人的心意已經終了,不會再布施供養比丘眾了。」於是,佛陀就帶領全體沙門,庠序回返精舍。

第二天,世尊告知阿難尊者:「你再去那位主人那兒托缽看看。」阿難尊者依著 佛陀指示,去造訪那位主人家。那家的守門人,再見到阿難尊者竟然都不理睬了,形同陌路。於是阿難尊者返回精舍,稽首長跪,如實向 世尊稟白發生的情形,阿難尊者還好奇地詢問 佛陀原因:「他們恭敬供養之心,怎麼會如此短暫就消失殆盡呢?」佛陀因此向阿難尊者解說這位主人家與 佛陀的過去因緣。在久遠劫之前,當 世尊還是一位菩薩,於山林之中清淨修行,時時都懷著慈心,悲愍眾生長苦輪轉於三界,菩薩立志要拯救眾生。有一次,修行人衣服裡有蝨子,感覺身子發癢,修行心念受到干擾,於是探手往身內抓到蝨子。看著小蝨子,修行人心中不忍,旁邊正好有獸骨,就緩緩將蝨子放置於枯骨中;這蝨子在枯骨中得到七日之食,最後才死亡。這樣子,經歷輾轉生死,菩薩修得成佛,廣行弘法、教化眾生,就是今日的 釋迦如來。

世尊開示阿難尊者,當初 佛世尊以慈心救濟蝨子微薄的生命,以枯骨布施,讓蝨子得以存活七天。想想看,對於宿世曾經救命的恩人,報恩之心,僅僅以上好食品供養滿七日,就不願再多作供養;有這樣心胸的人,又如何能期待他願意再向其他沙門眾作供養?以此而觀,凡夫有情與持戒修行之三寶僧眾的心量,差異極大,讓我們探討其原因。

請恭讀《六度集經》經文中 佛陀開示:【持戒清淨無欲高行,內端己心,表以慈化,恭惠高行比丘一人,踰施凡庶累劫盡情也。所以然者?比丘擁懷佛經,有戒、有定、有慧、解脫、度知見種,以斯五德慈導眾生,令遠三界萬苦之禍矣。】(《六度集經》卷3)經文中開示,歸命三寶又持戒清淨,依教導修行的比丘,心心念念都是依止於 佛陀教導有關解脫、解脫知見,精進修行,循序捨離三界五欲貪著,以免除沉淪生死;比丘們能夠以法安住其心,於內自求端正己心,行誼高潔,顯現於外,再以慈心化導眾生。比丘僧以己利利人的胸懷,依佛戒、禪定、智慧,自身有能力得解脫,再以解脫知見慈心廣度眾生。比丘僧能以這五種佛法的智慧功德,逐漸引導眾生,使令遠離輪迴三界種種萬苦的禍害。

以此而觀,若能供養一位內心擁懷佛法、且高潔修行的比丘,對有情生命的利益與價值,遠遠超過累劫供養無量無數的凡夫庶民啊!因為凡夫有情心量的層面,都很短暫膚淺,都只活在眼前生死五欲之中,世世隨著業力牽引而流轉,不懂得能夠超越生死的解脫智慧,自救都沒有能力,哪能夠度化利益無量的大眾呢?可見,我們每一期短暫的生命,若能有真實佛法的滋潤,世世提升修行道業,縱使會遭逢生活中的逆境、不如意,也能夠懂得於三界生死中隨緣化作佛事,也是值得。

如同之前所說,世尊依著弟子們心性逐漸增廣,堪任修習大乘經典才開始宣說佛法大義——常、樂、我、淨的宗旨。然而,由於往昔劫熏習佛法的時程不同,難免聽聞者會有疑義,因為佛陀時代,外道們也說有一常不壞滅而住於身中的「我」,種類繁多;所以 世尊於初轉法輪時,建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廣破常見外道,一切外道所說之「我」,全都落入生滅變異的蘊界處之中,沒有任何解脫三界的功德。世尊破盡外道之後,於第二轉法輪廣說般若,說眾生身中之如來藏空性心不生不滅;乍聽之下,豈不是等同於外道想像所說的不生滅的「我」嗎?如來在經典中,早就預說一般眾生的心想疑惑了。

讓我們再分享《楞伽阿跋多羅寶經》中,世尊開示:【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2)佛陀開宗明義指出,世尊所說的如來藏不同於外道所說之「我」。這如來藏有時又稱為空、無相、無願,都是在形容其體性特質。空、無相、無願就是解脫三昧,這解脫三昧又可分兩個層次來說,其一是蘊處界法的空、無相、無願三昧,以及另一個如來藏法的空、無相、無願三昧。蘊處界的法,是聲聞修行者所觀察的目標,五陰無常終歸於空,十八界無常也終歸於空,六入也無常空;因為空,所以無相,既然無相,也就不會再有願求,所以心能止息。心能止息的緣故,捨壽之後不再起後有之心,於是無我;無我的緣故,不再有「我」受生,這就是解脫,聲聞乘所說之解脫三昧。

而大乘菩薩法所說之第八識——如來寶藏識,依於祂的體性本質而說空性,祂沒有三界的形體,故稱為空;由於空的緣故,就沒有相貌。當我們意識心證知此空性的緣故,確認意識自己的無常空,以及藉緣而生起的種種法,都是因緣而起,所以是緣起性空;也能確認藏識空性之本無所得,於是其意根就心無願求,得以證解脫。然而,能夠從大乘以及聲聞兩方面如此理解之後,可以得知,聲聞法的三三昧僅僅只是表相,得依大乘如來藏之三三昧為根本依止。依於如來藏之雙具空性與有性,而有三三昧可說;以其常住法界而永不斷壞的緣故,所以方便說之為「我」,如此之理才是究竟了義佛法。

經中又說,如來藏有時又說為如、實際、法身等各種不同名稱,都是指真如第八識;世、出世間一切法皆依真如立名,輾轉從真如出生的緣故,無有一法不以真如為最終的所依。所以真如是一切法的本源、一切法的法性、一切法的實際;所以第八識就是一切法出生的根本,所以又稱為法身。

我們說明到此,下一集再繼續和大家分享。

敬祝各位菩薩:身心康泰、福慧增長!

阿彌陀佛!


點擊數: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