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有十種人可為其演說此經(上)

第117集
由 正融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弘法節目,目前所講的是「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

我們繼續來講《妙法蓮華經》第三品〈譬喻品〉中的內容。現在我們要繼續來看,什麼樣的人才可以為他宣講《妙法蓮華經》呢?佛世尊開示說:有四種人是可以為他們講《妙法蓮華經》的,就是:【若有利根智慧明了,多聞強識求佛道者,如是之人乃可為說。若人曾見億百千佛,植諸善本深心堅固,如是之人乃可為說。若人精進常修慈心,不惜身命乃可為說。若人恭敬無有異心,離諸凡愚獨處山澤,如是之人乃可為說。】(《妙法蓮華經》卷2)

也就是說,世尊接著就說明,是什麼樣的人可以為他們演說《妙法蓮華經》。第一種的人是指那些:「若有利根智慧明了,多聞強識求佛道的人,如是之人乃可為說。」那麼這是說,這個人除了是根性猛利之外,他也有智慧,所以當下他聽了法義之後,就能夠即時的聽懂,並且可以深入了知而通達你所說的道理;又加上他能夠多聞而不會拒絕,並且他又是尋求佛道的人,像這樣的人,你才可以為他宣說這一部《妙法蓮華經》。

我們常常說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最怕的就是得少為足,有些人稍微聽了兩三年的佛法,就誇大口說:「所有的佛法我都懂了,你別再跟我講佛法了。」這就是典型的貢高我慢的人。如果說他能夠虛懷若谷、謙下不慢,也能夠不以得少為足,他就會想說:「我多少也可以來聽聽看,假使在一百句之中,有個兩三句是可取的,若是因此讓我攝受了,那麼我可就得利了。」所以這一類人他是願意多聞的。可是智慧不夠又不是聰明了達的人,往往在稍微熏習了一、兩年之後,他就覺得自己滿滿一百很了不得,然後不管是誰為他說一些什麼法,他都會拒絕接受。像這樣的人就是少聞者,少聞的人一定會有一個固定不變的結果,那就是叫作寡慧。因為他所聽聞的層面實在是太侷限,而且也太狹窄了,並且這種人他還有一種特性,就是聽了就會忘記,記性不好,總是記不住。然而「多聞」的人,他同時一定也是「強識」的;也就是會記住而不會忘記,即使是說他在短時間之內聽了很多法,但是他能夠掌握住這個核心法義,他只要稍加融會整理思惟之後,就能夠有很強的力量把它記住。

為什麼「多聞」以後就能夠「強識」呢?這是因為他在多聞以後,繼續再聽很多法義的時候,都能夠遵循著法脈正義而可以勝解;因為這是他先有了勝解,之後當然就能夠記住不忘。所以說,假使是沒有勝解的話,就沒有辦法記得住。進一步來說,只有聽懂了才能夠記得住,若是聽不懂的話,僅僅是去記那些語言文字,那是沒有用的。因為在多聞以後,有了牢靠的核心作基礎,跟著水平就會提升了,因此針對某一些法,只要聽聞之後就會有了勝解;當勝解以後念心所自然也就能夠成就了。因此我們說「多聞」之後,就可以「強識」,也就是說,因為有了勝解所以產生了念心所。世尊就吩咐舍利弗說:「如果有人是多聞強識的一類人,而他又是求證佛菩提道的,這才可以為他演說《妙法蓮華經》。」這是第一種你可以為他演說《妙法蓮華經》的人。

接著,佛開示可以為他演說《妙法蓮華經》的第二種人。經文這麼說:「若人曾見億百千佛,植諸善本深心堅固,如是之人乃可為說。」這是說:如果有人在過去很多劫以來,曾經面見過億百千尊佛,並且也曾經於一一佛的所在之處都能夠以善心修集植種了各種見道的善法資糧,在他的深心之中,道心已經是非常的堅固而不可動搖,像這樣的人,才可以為他演說《妙法蓮華經》。也就是說,第二類的這種人,即便是當他聽到人家說:「你修解脫道就好了,因為一世修行就有可能可以成就阿羅漢的果證,你為什麼非要那麼辛苦的修學佛菩提呢?這可是要三大阿僧祇劫那麼長久的時間!」可是他在聽了之後照樣的不為所動。心中仍然非常堅定的想著說:「我就是要修學佛菩提,哪怕是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我也是照樣不畏懼。」因此,若是遇到有這樣的人,你舍利弗就可以為他演說《妙法蓮華經》。

接著,佛繼續開示可以為他演說《妙法蓮華經》的第三種人。世尊開示說:「若人精進常修慈心,不惜身命乃可為說。」這是說:如果有人很精進,並且常常在修習慈心觀;他每天都在設想如何能夠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為了眾生他可以不惜身命而去努力,像這樣的人,你才可以為他演說《妙法蓮華經》。事實上,凡是捨棄自我而要為了利益眾生,又可以不惜自己的色身性命,那確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相對的,我們也要這麼說,也就是說,當你在真正的行菩薩道的時候,同時也要考慮到自己身命的安全,這是基本要有的心態;這是因為我們先要能留得有用之身,之後才能夠為正法、為眾生作更多的事情。然而,若是當局面必須是要你出面去努力奮戰的時候,那麼這個時候,你就得要義無反顧地出面去奮戰,就應該要「不惜身命」來護持正法。我們知道菩薩都是從大悲中出生的,如果不是有滿腹的大悲心,那就沒有資格當菩薩;因為菩薩必定是深入地「常修慈心」,才有可能隨時的為眾生而不惜身命。當然確實也有許多的菩薩是深修慈心觀,一心直往的願意不惜身命為眾生的法身慧命來奮鬥,世尊說:「像這樣的人,舍利弗你才可以為他演說《妙法蓮華經》。」

接著,再來看可以為他演說《妙法蓮華經》的第四種人。經文開示說:「若人恭敬無有異心,離諸凡愚獨處山澤,如是之人乃可為說。」這是說,還有一種人,他平時就對三寶很恭敬而沒有二心,也就是說,三寶的事就是他的事,所以他一定會把佛法能不能夠利益眾生的事情,看作是首先最重要的;同時「從來沒有二心」,他既不會因循苟且而有私心,同時他也會有智慧能夠離開那些凡夫和二乘愚人的羈絆。他會離開凡夫以及二乘愚人的羈絆,都是因為想要在證道以後出來利益眾生,因此他不會去攀緣於權勢、錢財、眷屬等等;並且能夠一個人獨處於山林水澤之中,一心努力求證佛菩提,進而想要利益眾生,如果遇到了這樣的人,你才可以為他演說《妙法蓮華經》。

在這裡所講的「獨處山澤」,是針對那些出家以後想要求悟的人而說的,所以他們要遠離憒鬧,平時不跟人家有所來往,這樣才能夠專心在道業上面來努力。如果說是針對在家人而說的「獨處山澤」,那就是指不攀緣,不會說今天打電話給張三,邀約明天要來泡茶聊天;等到明天泡茶聊天之後,又想著不久還要打電話給李四,相約改天再去遊山玩水。「獨處山澤」的人,絕對不會像這樣去攀緣,即使是常常住於鬧市之中,他也是能夠心無攀緣的專心於道業上面來努力,這當然也是等同於「獨處山澤」。世尊對舍利弗說,如果是這樣的人,那麼他就有資格可以聽受《妙法蓮華經》,善知識就可以為他演說這個極難令人信受的甚深妙法。

接著 世尊又再開示,另外還有六種人也可以為他們演說《妙法蓮華經》的。是哪六種人呢?我們繼續來看經文:【又舍利弗若見有人,捨惡知識親近善友,如是之人乃可為說。若見佛子持戒清潔,如淨明珠求大乘經,如是之人乃可為說。若人無瞋質直柔軟,常愍一切恭敬諸佛,如是之人乃可為說。復有佛子於大眾中,以清淨心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說法無礙,如是之人乃可為說。若有比丘為一切智,四方求法合掌頂受,但樂受持大乘經典;乃至不受餘經一偈,如是之人乃可為說。如人至心求佛舍利,如是求經得已頂受,其人不復志求餘經,亦未曾念外道典籍,如是之人乃可為說。】(《妙法蓮華經》卷2)

首先,先來看第一種的人,世尊開示說:「又舍利弗若見有人,捨惡知識親近善友,如是之人乃可為說。」這是 佛對舍利弗吩咐說:「如果你看見有人,他能夠捨離惡知識而來親近善知識,又或者是能夠親近同學正法的善友,像這樣的人,你就可以為他演說《妙法蓮華經》。」經文中在這裡就指出要有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要捨離惡知識,第二個條件是要親近善友;這兩個條件都必須要具足,缺一不可。

我們知道捨離惡知識的人,往往他並不一定就會親近善知識或者親近善友。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們的善根還不夠,所以只能夠先遠離惡知識;至於親近善知識,那需要的機遇往往就不只是一世、兩世的因緣了。如果說他是這一世才來親近善知識,他每週也都會來聽善知識講經說法,但是他往往在聽經聞法以及在功德迴向了之後,轉眼之間,他對於今天聽聞到的法義很快的就忘光了;回家以後又去繼續過著他的世間法,心志不能專注在道業上用功。所以說他:一、不會努力求證悟,二、也不會去努力修集福德或者修除性障;總之,他全部都不會去作。他就只是來聽聞,聽聞了之後就打包起來,就這麼存放著;等到下一次來聽經的時候才又打開,跟著再把它聯結起來,下課之後又同樣的再把它打包擱置。這就表示說,他跟善知識的緣還很淺。雖然他在捨離惡知識以後,卻並不一定就能夠親近善友或者是親近善知識;假使說他有因緣能夠親近善知識,但是對於善知識所作的教導,他也不一定就能夠頂戴受持信受不疑,這是因為他的信位功德還不具足的緣故。

再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如果從他修學佛法以來還只是三生、十世的話,那他就還不符合 佛所說的這一類人應得的機緣可以聽聞到《妙法蓮華經》。因為在修學佛菩提的信位過程之中,開始從初信位,末了到十信圓滿,最快也要一個大劫,慢的人還得要一萬大劫。一個大劫可能是幾千億年,那麼一萬大劫呢?那真的是太長了而難以計數!所以各人有各人的因緣,那是強求不來的。雖然說度眾需要努力去做,但是能不能度得來,卻是要隨緣的,因為要度之人所處在的信位階段不盡相同,有的人在初信位,有的人在二信位,有的人在三信位;有的人精勤努力一大劫就可以滿足十信位,有的人卻要一萬大劫!

因此,當我們看到一大群佛教徒都只是把行善當作學佛,我們也不要心灰氣餒,因為在修行的過程中,一定是要按部就班穩固基礎,要先經過初信位乃至到十信位的修行,都必須得要先修好人天善法,累積福德資糧之後,才得進入初住位;那麼再之後,還得要好好地去為眾生作種種的布施,這些都是在修行過程中應該要積極先去作為的。如果說大家持續精進修行,已經能夠六住滿心,或者說般若正觀現前——七住滿心,更甚至於能夠見性——到了十住位的滿心的位階;也就是說,當你終於明心見性成就了實證佛法的首要目標,這對於一般學佛人來講,那真的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大事。因為當他們聽說有人證悟了,這是他們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其實不只他們是這樣想,也有大法師是這樣說,說:「你講什麼體究念佛、實相念佛?那是大菩薩們的事!我們算什麼?」這可是鼎鼎有名的大法師所講的。那麼你說說看,若是你可以開悟明心,在第七住位之中滿心不退,那是不是一件非常值得歡喜而要鼓勵的事呢?當你開悟了之後,再來就要發大悲心,看看我們在什麼地方、在什麼層面可以為眾生作事,也可以來幫助眾生讓他們可以早日轉進,這就是我們悟後所應該要作的事情。所以,能夠捨棄惡知識的人,卻不一定便能夠親近善友,這是因為他往世修學的次法還不具足,這一世實修正法的因緣也還不夠的這個緣故。如果他在捨棄了惡知識之後,又很快速地親近善友,那這種人一定會信受《妙法蓮華經》,這也表示說他的善根淳厚,哪怕是當別人在說「《妙法蓮華經》是後人創造的」,他也有慧力能夠加以辨別,立刻就會在他的心中生起這樣的念:「不對!他講錯了!」因為在他的深心之中,早就已經是非常堅定的確定:「這是佛說的。」像這樣的人,你當然可以為他演說《妙法蓮華經》。

其次我們再來看,什麼人是可以為他演說《妙法蓮華經》的第二種人。世尊開示說:「若見佛子持戒清潔,如淨明珠求大乘經,如是之人乃可為說。」這是說,如果有佛弟子受持戒律是很清淨的,無論是受持五戒、八戒、式叉摩那戒、比丘尼戒、比丘戒或者是菩薩戒,他都不會去違犯戒律,而能夠清淨的持守,就好像是清淨的明珠一樣,同時他也在努力的勤求大乘經典,像這樣的人,你才可以為他演說《妙法蓮華經》。也就是說,第二類的這種人,當有人跟他講:「修解脫道可以成就阿羅漢果證。」他可是連想都不會想要去修二乘菩提的解脫道法,因為他就是一本初衷的只是想要修學大乘法,像這樣的人就是有菩薩根性的人。有菩薩根性的人,當他聽到二乘法的時候不會生起喜樂之心的,所以即使說他讀完了《阿含正義》,他的觀行完成了,也證得阿羅漢果,這個時候他也還是會把它丟開而說:「這不是我要的。」他就是一心只想要明心見性當菩薩,想要能夠利樂眾生,像這樣的人,他絕對不是為了一己之私才來精勤修學佛菩提法的。

相反的,如果是那些愛樂修學二乘解脫道的人,一天到晚就只是想著:「我要趕快出離三界生死。」對於高堂上的父母、孩子以及家親眷屬,他也不想要去理會,也沒有想要去度他們求得智慧、求得解脫,他一心就只是想著自己要入涅槃,像這樣的人就不能叫作佛子。因此必須是「持戒清潔,如淨明珠」,而且還要是深心想要「求得大乘經」的人,這樣的人,你才可以為他演說《妙法蓮華經》。

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個單元就為您講到這裡。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