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身十號六妙德(五)

第083集
由 正潔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延續上面的單元,我們先複習一下,我們第二次同樣引用《優婆塞戒經》〈息惡品〉關於如來十號而來作一個解釋的時候,已經把《心地觀經》關於一佛寶有三身,還有這一個六種微妙功德講說了。那我們也引用了這個《楞嚴經》,告訴菩薩們「如來」就是自覺已經圓滿,然後還能夠覺他,所謂的「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那原文的話,在《楞嚴經》卷6是:【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那從這一個「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再綜合這個《心地觀經》,我們再簡單地從如來十號的第一號「如來」來說。第一個你已經知道了,一切諸佛如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無不從這一個密嚴莊嚴地這個阿賴耶識,所謂的一切眾生皆本自具足的這一個第八識如來藏,從這裡具足一切成道的因緣,修學這一個法寶而能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才能叫作「如來」,也才能一切如實語,無有遺漏;而這樣的如來,一佛寶具足這樣子六種微妙功德。

請記得,這裡我們就引用來解說為什麼如來才是真正的阿羅漢、應供?除了祂是具足圓滿無生、具足圓滿殺賊之法之外,六種微妙功德當中一佛寶:第一,祂具足這個無上大功德,祂是無上大功德田,然後祂是於一切眾生有大恩德。為什麼有大恩德?因為從祂的自受用身化現成他受用身,還有變化身來,讓一切眾生能夠遠離一切煩惱生死,能夠究竟涅槃。當然我們說過了,為什麼新的翻譯叫「應」,舊的翻譯叫「應供」;如來叫作「應供」的道理,也是因為我們供養的對象是田。田有三種:功德田、報恩田,還有貧窮田。佛當然絕對不是貧窮田,而功德田跟報恩田是我們必定需要供養的部分;貧窮田的話,不是我們的優先,雖然也是要顧念眾生,要跟眾生結緣、要來攝受佛土。而依功德田跟報恩田——無上大功德田、無上大福德田——報恩田當然就是只有佛才稱得上,也才是真正的第一應供。

好,再來底下的話,我們說「覺了二諦」——世俗諦,還有勝義諦(真諦),都完全二諦圓明,因為二生死、二無明、二障都已斷除,我們才說祂是「等正覺」,我們說這就是跟一切種智、跟四智圓明相應,我們說這樣子就是證得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那底下的話,我們講到「明行足」,嚴格講就是相對於五分法身當中的戒、定、慧。

上一個單元最後講到了「更不復生諸有之中,故名善逝」。我們講說了除了二十五有之外,佛——無上正等正覺——更是遠離了這個五陰區宇;遠離了五陰區宇,而不是像二乘人勉強可以說遠離二十五有,只有這樣子的能夠遠離、能夠滅盡這一個五陰區宇。依我們上一單元所說的《電子報》平實導師所闡述的法義,這樣的佛才真正可以說是具足五分法身當中的解脫法身。因為祂的戒、定、慧行,因為祂從一開始親近善友(佛寶跟僧寶)而聽聞正法;而依於法寶當中的「教法寶、理法寶、行法寶」乃至「果法寶」(教、理、行、果)而聞、思、修、證。依這樣的聞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修戒、定、慧行——所謂的行法寶;而終於具足瓔珞莊嚴,而十地滿心上生色究竟天上之天宮,而能夠成就真報身(所謂的自受用身)。這樣的整個過程當中必定是戒、定、慧行已經圓滿,而說祂能夠圓滿解脫身,所謂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第四個)五分法身中的第四分。就是因為祂完全解脫了,所以才有辦法叫作「善逝」;遠離一切束縛、遠離一切煩惱,無有一法能夠束縛祂,這才是大乘法所說的「善逝」。

好,再來:「知二世界:眾生世界、國土世界,……。」(《優婆塞戒經》卷3)我們之前在第一回合引用《優婆塞戒經》講說十號的時候,講到這個「世間解」,就是能夠完全如實正解了知,能夠依這樣的智慧而解說《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那這裡我們要特別來解說的是,眾生世間還有國土世間的理解而稱為「世間解」,絕對不只是那樣子的一個狹隘的部分。舉例來講,以我們凡夫所見,乃至尚未成佛的所見,您所見的這一個器世間都是您的內相分。之前我們在破斥琅琊閣「相似佛法」的時候,我們有引用過了一個恆河水,四類不同的眾生有四種不同的見。我們說一個恆河水,餓鬼所見這個是膿血之流;人所見是水,是清涼之水;天所見可能是琉璃莊嚴寶地。魚所見、畜生所見、傍生所見,我們就不說了,我們就依於這個人眼、餓鬼眼、天眼所見,簡單來解說這裡的世間解。人有人的有情世間,就因為他的有情世間,他有這樣子的正報,有這樣子的人的果報身,所以他所見的,跟餓鬼依於他的餓鬼的五蘊這個有情世間,乃至天人依他天人的五蘊,他的五根的不同、這個業報的不同,這樣子所謂的外六入、內六入的不同;所以人眼所見、餓鬼眼所見、天眼所見,依於這樣的人、餓鬼、天有情世間五陰的不同,人、天、餓鬼五陰的不同,人、天、餓鬼所應該受用的這個依報自然也就不同。

而一水四見,或是我們剛剛只是簡說的一水三見,這之所以會一水有三見,那請問一下,那到底這個恆河是清涼水咧?是琉璃莊嚴寶地咧?還是膿血?稍微思惟一下就知道這三類凡夫,因為他們的凡夫心性,所以他們有造作這樣子的五陰,有這樣的五取蘊,有這樣的業報身,所以他們所見的,在一個恆河水這同一個時空下,他所見就不同,這就是遍計所執所導致。那遍計所執所致的話,您所見的頂多也只是二所現影故當中,五根、五塵、法處所攝色當中的這些「遍計所執色」。

那這邊要再多引申解說一下的,在《瑜伽師地論》乃至這相對應的《顯揚聖教論》,乃至是《雜集論》、《集論》,乃至所謂的《攝大乘論》,都有提到一個名相叫作「遍計所起色」。我們簡單的唸一下《瑜伽師地論》的一個論文,《瑜伽師地論》卷72:【復有餘二相:一、本性相,二、影像相。云何本性相?謂先分別所生及相所生共所成相;云何影像相?謂遍計所起,勝解所現,非住本性相。】這裡所要簡單說的,就是這個名相「遍計所起相」,這是影像相。我們簡單問一句,我們說有肉眼、有天眼、有慧眼、有法眼、有佛眼,那請問一下,如果以佛眼所見,佛眼知不知道人眼、天眼、餓鬼之眼所見是什麼?大概沒有一個學佛人會愚癡到說,佛眼不知道這三種眾生他各自依於這樣子的有情世間而所見的器世間各自的遍計所執性、遍計所執色是什麼。

問題來了,佛雖然知道,可是佛有沒有遍計所執?沒有!簡單來說,因為時間有限,佛眼所見就是這裡的「遍計所起色」。當然這裡的遍計所起色,不是只有佛眼所見,一切眾生所見也可以都是遍計所起色當中依於自身我、法二執未斷而所見的遍計所執色;是遍計我執、遍計執相應的,我執、法執相應的,而與這個正報、依報相應的。可是還是回到這一個問題,那請問外面的世界,既然我所見,我是人,我所見的是水,那外面的世界,天所見、餓鬼所見是不同;那到底外面的世界是什麼?到底外面的器世間是什麼?對不起,真正如實了知的只有佛。我們從這一點來提醒菩薩們,真正有資格說是「世間解」的只有佛。

好,那我們再來繼續下面一個如來十號:【善知方便調伏眾生,名調御丈夫。】(《優婆塞戒經》卷3)這個跟前面的十號,這裡是第七,「善知方便調伏眾生,名調御丈夫」,菩薩們只要敏感一點就知道了,這裡跟前面的比較不同了,就是已經特別去講到「調伏眾生」。那以我們剛剛引用的《楞嚴經》卷6所說,前面所說的都是「自覺已圓」而成就五分法身、一切種智,所以我們說「等正覺」是一切種智、四智圓明是真報身;而「明行足」是自覺的部分,相應五分法身的戒、定、慧;而「善逝」——善於遠離、善於解脫,是五分法身當中(戒、定、慧、解脫)特別相應於「解脫」。當然您也不可能說跟戒、定、慧無關,跟後面的解脫知見無關,我們只是講說比較相應、比較強調。

那再來,剛剛才解說過了:「知二世界:眾生世界、國土世界,名世間解。」因為完全如實了知有情五陰世界,乃至完全如實了知器世間,不是只有內相分的部分,還關於外相分的部分。那我們方便多嘴說一句,就因為佛如實地了知,而諸地菩薩乃至於相於土自在的八地菩薩,如實地、多分地了知這樣的國土世界,所以才能夠於相於土自在,而才能夠一剎那頃就能夠往來無量無邊的國土。好,那這裡的世間解,我們就把它對應成五分法身的最後一分,也就是解脫知見。

好,具足前面從「等正覺」叫作具足五分法身,而來說祂是依於從莊嚴地,從阿賴耶識這樣子的一切種子識,而開始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而開始來修學,而終於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為如來,而說祂是真正的大功德田,是有大恩德,而說祂是最上值得供養的田。再來第三個說是等正覺,就是真報身,就是第一次成就佛果,有生無滅的一切種智、四智圓明具足而成就五分法身,而說明行足,而說善逝、世間解、調御丈夫這個部分,就已經是慢慢地趨向於所謂的「自覺已圓,能覺他者」,相應於「能覺他者」的部分而來解說。而這個分野就是在於這個世間解能夠解說,有具足這樣子的知見,就如同小乘的十智裡面有盡智,也有無生智。如果硬要去把小乘的扯到這十號當中,不是說他真是如來,小乘的話,「如果是定性聲聞人他有盡智,他能夠不受諸有、不受後有,方便講他是善逝;可是他有盡智,他未必能夠解說——有無生智。我們無妨把這個盡智跟無生智,把它跟善逝、世間解稍微對應,這樣子作一個理解,而說它是解脫、解脫知見的差別;當然記得這只是一個方便,以大乘無生智、大乘盡智,都一定是只有諸佛如來才能夠斷盡二種生死、二種無明、二障,才有資格說。

好,那依於這樣子的《本生心地觀經》的三身,還有六種微妙功德;還有《楞嚴經》的這樣子的「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還有我們剛剛說的成就五分法身、一切種智,四智圓明,我們再來講到這一個「善知方便,調伏眾生,名調御丈夫」,我們說這個就是自覺之後的覺他。那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先簡單的先只解說到這裡。

我們先看下一個:【能令眾生不生怖畏,方便教化離苦受樂,是名天人師。】(《優婆塞戒經》卷3)在自覺覺他來講,這裡當然是一定是屬於覺他。而且這裡的眾生,主要的還是更相應於五乘教法當中人乘、天乘,或是三乘佛菩提的弟子,可是連人、天乘可能尚未滿足,或者說小乘尚未斷我見,大乘尚未明心的部分,這是一個簡略來說。那對這些眾生來講,他能見的主要都是三界六道,那我們方便來說就是天人師,就是滿足二乘具足天、人的福德。可是重點還是真正的離苦受樂,還是必須要斷除三乘菩提所要相應的分段生死的苦、無餘涅槃的樂;乃至這一個變易生死的苦,而證得真常我淨,如來的真正的樂。好,這也是覺他的部分。

好,我們說「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我們要依這樣子再來說:【知一切法及一切行,故名為佛。】(《優婆塞戒經》卷3)依於前面的只有佛才具足一切種智、四智圓明,依三大阿僧祇劫來不斷地死死生生,乃至這樣子斷了分段生死、斷了煩惱障的現行之後(像舍利弗之後) ,還繼續的迴小向大,續修地上菩薩所應修學的無生法忍;乃至到了八地能夠於相於土自在,真正的是無相,也無功用行,已經遠離了、斷除了這個五陰區宇當中的色陰、受陰、想陰。可是請記得,在《華嚴經》當中也有講到,八地菩薩他已經能夠了知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是多少微塵所成、是幾個極微所成,那這樣子的八地菩薩比諸於佛卻還是遠遠有所不及。因為即使您成為八地入地心菩薩,您也不過成就了三大阿僧祇劫當中的前兩大阿僧祇劫而已。

而八地菩薩離佛的智慧還有差了多遠呢?我們就依《華嚴經》相關的經文,我們來解說一下。經文裡面有說到:八地菩薩入地之後,他每一念心、每一剎那所修、所證,他都遠勝於前一剎那;不是只有一倍、兩倍、三倍,是算數無法譬喻之倍。換句話說,八地菩薩入地之後一剎那所證就遠勝過、超過前面兩大阿僧祇劫所證所修了,不管是五明當中的哪一明。那您想一想,這樣的八地菩薩還要一大阿僧祇劫才能夠成佛,請問八地所證跟佛地所證差了多遠?

好,那最後一個,我們說:【能破四魔,名婆伽婆。】(《優婆塞戒經》卷3)這個部分,為了要相應大乘法義的部分,那因為時間有限,我們就只簡單地引用窺基菩薩在《大乘法苑義林章》當中所謂的〈破魔羅義林〉,我們來作一個簡單的演釋就好了。《大乘法苑義林章》卷6〈破魔羅義林〉:【魔有二種:一、分段品魔,二、變易品魔。《法花經》中〈安樂行品〉說:「如來亦復如是!以禪定智慧力得法國土,王於三界。而諸魔王不肯順伏,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其有功者心亦歡喜,於四眾中為說諸經令其心悅,乃至又復賜與涅槃之城,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其歡喜,而不為說是《法華經》。」】前面這裡引用了這一段論文,告訴我們《法華經》〈安樂行品〉,在前面的經文當中,還是在方便示現中城——途中的這一個二乘的涅槃城而已。所以底下窺基菩薩又說了:【此說二乘先所破滅,】前面說的都是在二乘,在還沒有迴小向大之前,他所能夠證得的,所能夠破的、滅的四魔的部分,或是說二障的部分。【故知但是分段之魔。煩惱障品既障二乘,說之為魔;所知障品障於菩薩,明知亦魔。】這裡就是把這樣子的四魔,分成大乘的跟小乘的,依於煩惱障跟所知障而說。

【《勝鬘經》說:「有作四聖諦、無作四聖諦,如來應正等覺初始覺知,然後為無明㲉藏眾生方便演說。既分二死、二蘊、二煩惱,明知天魔亦有二類。」】(《大乘法苑義林章》卷6)這裡的二死、二蘊、二煩惱,指的是兩種死魔相應所知障、煩惱障,所以有兩種死魔;二蘊當然指的就是兩種蘊魔;二煩惱就是兩種煩惱魔。所以明知天魔應該也要像這樣子,有所知障、煩惱障相應的兩類的天魔。那在其他的部分,我們時間所限,我們就不說。我們最後就只是來說一下,當然這只是個人的淺見而已,當不得真實,菩薩的方便就來思惟一下,思惟看看是不是如理而已。

好,死魔來講、蘊魔來講、煩惱魔來講,依所知障、煩惱障來講,其實都是滿容易的,譬如說,我們說小乘的死魔,這個不用說是分段生死相應的三界六道,二十五有相應的死;大乘的死必定是要成佛之後,才斷的那一個變易生死。那死魔是如是,五蘊魔呢?五蘊魔當然是以小乘偏向於煩惱障來講,這一個魔來講(五陰魔來講),他的五陰魔當然指的是五取陰而產生的二十五有。然後大乘的所知障相應的成佛之後才能夠殺掉的五蘊魔呢,當然就是相應剛剛所說的五陰區宇,詳情請參閱 平實導師殊勝的法寶《楞嚴經講記》相關五陰區宇解釋的部分。

再來煩惱魔部分,您無妨就依於這樣子的一個相應的分段生死、相應的煩惱,還有這一個所知障——無始無明——相應的煩惱。煩惱其實嚴格講,廣義的煩惱不是只有煩惱障相應,窺基菩薩曾經說過,煩惱的意思就是擾亂。凡是讓你擾亂,不管是擾亂小乘(二乘)者或是擾亂大乘者,讓你不得斷盡二乘乃至大乘相應的死魔,乃至二乘、乃至大乘相應的五陰魔,這都叫作煩惱。而這一種煩惱以大乘來講,它必定主要也是指這個煩惱障習氣隨眠,以大乘來講一定是所知障的,這也是煩惱。因為剛剛說過了,煩惱的廣義是包括所知障跟煩惱障,雖然小乘的煩惱障其實只有煩惱障現行,可是這裡的大乘要斷的煩惱魔,它必定包括煩惱障(初地以上才能夠斷的習氣隨眠的部分);就如同舍利弗尚瞋、孫陀羅難陀還有貪淫的習氣,不是真實的阿羅漢,還有真實的那樣子的現行。

好,那最後一個天魔,小乘偏向二十五有講的天魔,當然指的是他化自在天的天魔。那大乘的天魔呢?無妨就是我剛剛跟菩薩們說過了,這是我自己的揣測而已,菩薩們就方便以之為您簡擇的基礎就可以。因為諸地菩薩——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乃至上至十地,您如果讀《華嚴經》或是讀相關的經典,譬如說《瓔珞本業經》或是說《十地經》的部分,都有講到初地菩薩他可能會變現來擔任這一個四天王天,那二地可能就是忉利天,這樣子一直而上的欲界六天。那天魔來講,您無妨就說,如果硬要把這個天魔,因為這邊窺基菩薩沒有解釋,這純粹只是我個人的揣測;這天魔來講的話,您無妨來講,菩薩也要能夠越過六地,有時候講是七地,所擔任的他化自在天魔這一個部分。這個天魔部分不管是大小二乘,在四種魔當中,他都是指一個有情,而不像前面的死魔也好、蘊魔也好、煩惱魔也好,都不是有情類的部分。

好,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就先講到這裡。

祝願菩薩們:一切吉祥如意、修學正法無礙!

阿彌陀佛!


點擊數: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