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佛乘(一)

第054集
由 正光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的弘法節目,這個主題名為「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的《法華經講義》這本書來加以說明。今天所要講的子題是「唯一佛乘」。

由於已有幾位親教師說明了《妙法蓮華經》卷1〈方便品〉一部分的內容,再由後學接著說明;如果不先對前面幾位親教師所說的內容加以說明,恐怕會有菩薩們不知道為何會有以下的偈語突然出現,所以在解說之前,先回到前面幾位親教師所說的內容略為說明以後,再來進行 佛的偈語開示。在經中,舍利弗兩次向 佛請示什麼才是諸法的實相,佛都不願意開示,直到舍利弗第三次請求以後,佛才答應舍利弗的請求。當 佛要開始宣說什麼是諸法實相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這時 佛也不加以制止,就讓這五千人退席。為什麼?佛知道這些人罪根深重,也是增上慢人,無法安住隨後所要開示的甚深微妙的諸法實相義理,所以 佛不加以制止而讓這五千人退席。

待這些人退席以後,佛才開示:「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貞實。」也就是留在會場聽法的人,才是真正的善根深厚、堪能受法的人。接著 佛開示一句很關鍵的話:「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也就是諸佛誕生人間說法,就是要讓眾生「開、示、悟、入」大乘的佛菩提道,而不是二乘的解脫道,所以 佛才會在經中開示:「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不僅如此,佛接著還開示: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也是同樣地為眾生開示「唯一佛乘」。這就是說,不僅是 釋迦牟尼佛為眾生演說大乘法,十方三世諸佛也同樣地為眾生演說大乘法,都是要讓眾生開示悟入佛菩提。

佛提示了重點以後,接著說了一些偈語讓會場的大眾能夠加深印象,這些偈語,前面已有一位親教師說了一部分,後學接著這位親教師後面繼續加以說明。這些偈語如下:【若人信歸佛:如來不欺誑,亦無貪嫉意,斷諸法中惡;故佛於十方,而獨無所畏。我以相嚴身,光明照世間,無量眾所尊,為說實相印。】語譯如下:【如果有人信受且歸命於如來:如來一定不會有欺誑的行為,也沒有慳貪、嫉妒的想法或者作意,因為如來已經斷除了一切諸法中的一切惡;由於這樣緣故,佛於十方世界中,都是唯我獨尊而無所畏懼。我釋迦牟尼佛以三十二種大人相莊嚴自己,我以光明照耀世間,為無量大眾之所尊奉,我誕生人間就是要為無量大眾宣說實相印。】

這一段偈語,佛開示有四個重點:第一個重點,如來不欺誑眾生;第二個重點,如來已斷諸惡;第三個重點,佛誕生人間,就是要讓眾生開、示、悟、入佛菩提,而不是二乘菩提;第四個重點,佛所開示的實相印,就是一切有情的生命實相、諸法實相。首先談第一個重點,如來不欺誑眾生,也就是如來不會欺騙眾生、誑惑眾生。如來於因地行菩薩道時,必然會受持菩薩戒,為什麼?因為菩薩戒乃是千佛大戒,不受持菩薩戒,非但不能成為真正的菩薩,而且未來也不會成就佛道;唯有受持菩薩戒,而且持戒清淨,未來才能成為真實義的菩薩,乃至於未來成就佛道。在菩薩十重戒當中,就有不妄語這個戒律,也就是菩薩的身口意行都是如實的、如法的,不會欺誑眾生;也是 佛在因地行菩薩道時,於億百千那由他多劫中,口無四種過失,那就是沒有妄語、綺語、惡口、兩舌之身口意行。這告訴大眾,如來所說的一言一語都是如實語,沒有欺誑眾生。所以 佛才會在《金剛經》開示:【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也就是 如來從來沒有二說,凡是會二說者,所說的必然是不如實語、是妄語。

譬如,佛開示「這個諸法實相,菩薩可以實證」,只要菩薩依照佛的開示,去具足圓滿證悟諸法實相所應具備的次法條件;也就是菩薩去廣行六度萬行,它包括了福德、定力與智慧的三種資糧,未來於參禪因緣成熟時,得以一念相應慧而證得諸法實相,也就是親證了一切有情的生命實相,現前可以觀察真的如佛所開示的一樣。既然佛早已親證諸法實相,透過佛的聖言量來告訴菩薩們,當菩薩依照佛的開示如實去實行時,未來就可以親證諸法實相。表示這個諸法實相、一切有情的生命實相真的可以親證,並且可以為菩薩們重複驗證;並不是如應成派中觀行者釋印順所說的「那是不可知、不可證的」,因為釋印順他不是佛法的實證者,而是透過意識思惟想像得來的玄學者、考證者。

既然佛在因地行菩薩道不欺誑眾生,成佛之後必然會有三十二大人相當中的廣長舌相能覆蓋其面,乃至於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正如 佛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1的開示:【爾時,世尊從其面門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熙怡微笑。】亦如 佛在《佛說阿彌陀經》的開示:東方、西方、南方、北方、下方、上方世界,各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然而佛的三十二大人相,並不是成佛時一時全部具足,而是在因地行菩薩道時修集福德漸漸而有,一直到佛地才圓滿具足。正如 佛在《優婆塞戒經》卷1的開示:【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身力,何時成就?」佛言:「善男子!初修三十二相業時。」】也就是菩薩在十住位的初住位,就已經開始在修集三十二大人相了。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菩薩不是在十信位就開始修集呢?」這是菩薩尚未圓滿十信位對佛的開示具足信心,也沒有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所以尚未開始在修集菩薩六度萬行應有的福德與智慧,也沒有開始在修集三十二大人相應有的福德;唯有菩薩圓滿十信位以後,開始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因而轉入了十住位廣行六度萬行以後,才開始修集三十二大人相的福德;所以說,菩薩在初住位才開始修集三十二大人相的福德了,一直到佛地,三十二大人相才圓滿具足。

接下來談第二個重點,如來已斷諸惡,也就是佛已經斷除二障,那就是煩惱障與所知障。所謂的煩惱障,又名為一念無明,可分為見惑及思惑。所謂的見惑,就是不知道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的虛妄,尤其是把識陰六識當中的意識,當作是真實我,以此來入涅槃、證涅槃;像這樣不正確的見解所產生的迷惑,導致眾生不斷地輪迴生死,就叫作見惑。所謂的思惑,就是對三界不正確思惟所產生的迷惑,導致我執、我所執不斷,因而在三界當中不斷地輪迴生死。如果眾生對於見惑及思惑能夠正確了知,將見惑及思惑斷除,就能夠成就阿羅漢果。又,煩惱障它包括了煩惱的種子現行與習氣種子隨眠。定性的二乘四果人,能夠斷除煩惱的種子現行,於捨壽後可以入無餘涅槃,永不再〔於〕三界現身意。菩薩阿羅漢雖然也可以如二乘四果人一樣斷除了煩惱的現行,可是菩薩不入無餘涅槃,反而生起了一分思惑潤未來生,繼續在地上階位的無生法忍的道種智用心,繼續斷除二乘人所不能斷除的煩惱習氣種子隨眠,直到七地滿心證得念念入滅盡定的證量為止,才斷除了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隨眠。

由此可知,一者,如果不斷除一念無明的分段生死,就會障礙眾生入無餘涅槃。二者,三乘人所斷的煩惱有共與不共,共同的部分,則是斷除了煩惱的現行;不共同的部分,則是菩薩斷除了二乘人所不能斷除的煩惱習氣種子隨眠。三者,二乘人只要精勤用功,一世之中可以斷除煩惱的現行而證得阿羅漢果;菩薩卻是用一大阿僧祇劫來斷除煩惱的現行而證得阿羅漢果,乃至於菩薩還要用一大阿僧祇劫去斷除煩惱的習氣種子隨眠。此中最大的差異,是二乘人現觀蘊處界及諸法等法虛妄而證得阿羅漢果;菩薩則是實證諸法實相來現觀蘊處界及諸法等法虛妄,以及菩薩現觀自己現在就在無餘涅槃中,所以不急著入無餘涅槃,反而悟後起修,一直拖到第一大阿僧祇劫的到來才斷除煩惱的現行而證得阿羅漢果,以及故意生起一分思惑潤未來生,繼續在無生法忍以及斷除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隨眠用心,一直到七地滿心才斷除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隨眠。

由此可知,菩薩用了兩個阿僧祇劫來斷除煩惱障,所以菩薩的智慧及福德等,不是定性二乘人所能知、所能證,名為菩薩不可思議。既然七地菩薩尚且無三界愛的煩惱種子現行及習氣種子隨眠,已無任何慳貪、嫉妒的想法或者作意的惡念存在,更何況是在七地菩薩以上的佛,還會有這些不善的惡念等煩惱嗎?想也知道,當然沒有!如果有人主張成佛以後,還要用佛慢來恐嚇人、來壓制人,表示這些人都是假佛,而且還是連最基本的佛法知見也沒有的凡夫一個。

所謂的所知障,就是迷於諸法實相的真實理所產生的障礙,也就是對於成佛所應斷的煩惱及所應證的法不知、不證、不斷,因而障礙菩薩成就佛道。像這樣的煩惱無量無邊,所以所知障又名為「過恆河沙數上煩惱」。如是上煩惱,屬於沒有善惡的無記性,它沒有作用,而且潛藏著不容易被眾生發現,所以菩薩才要用一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來斷除。當菩薩圓滿十地而轉入等覺位修行,所欠缺的就是福德,因此菩薩要用百劫的時間專修福德,只要眾生有所需要,不論是菩薩的內財或者是外財,統統布施出去,最後得以圓滿等覺位、轉入妙覺位,於人間誕生而成就佛道。像這樣子斷除了煩惱障及所知障的諸惡,才能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如果不是這樣子而說已經斷除二障的諸惡而成佛,那不是真佛,而是假佛,不僅是大妄語而成為斷一切善根的一闡提人,而且也造下籠罩及誤導眾生走上外道法的大惡業。

接下來談第三個重點,佛誕生人間,就是要讓眾生開示悟入佛菩提,而不是二乘菩提。佛在人間轉三次法輪,那就是初轉阿含時、二轉般若時、三轉唯識種智時。初轉法輪的阿含時,佛告訴弟子們:蘊處界及諸法等法無有一法不是虛妄的。待 佛的弟子們觀察蘊處界及諸法等法虛妄而成就初果,乃至於成就四果,對 佛的開示具足信心而言聽計從;佛觀察聖弟子證悟的因緣成熟,於是開始進行第二轉法輪的般若時,開示蘊處界及諸法等法攝歸於不生不滅的空性如來藏,是為空性如來藏的局部體性;所以原本是生滅不已的蘊處界及諸法等法也就變成不生不滅了,這也是 佛為什麼要說般若經系的原因。此外,佛為了讓聖弟子們證悟,旁開教外別傳的證悟法門,讓原本是菩薩本質而示現聲聞相的聖弟子們證悟而恢復菩薩的身分。待 佛觀察聖弟子們已經入地了,而且聞熏唯識種智的因緣成熟了,於是開始進行第三轉法輪的唯識種智時,讓菩薩們熏修無生法忍智,未來可以成就佛道。

佛三次轉法輪的過程來看,初轉阿含時,乃是 佛的方便施設。正如 佛在《妙法蓮華經》卷3的開示:【作是念已,以方便力,於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眾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還。今此大城,可於中止,隨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隱。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歎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隱。」於是眾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隱想。】也就是說,佛從佛菩提道當中,特別析出解脫道的法,讓二乘人勘破蘊處界及諸法等法虛妄,得以出離三界生死。所以說,二乘人所證的解脫道的法,只不過是 佛所示現的一個化城,並不是最究竟,也不是 佛的本懷。

佛知道成佛要經歷三大無量數劫,但是眾生心性怯弱及畏懼佛道久遠而不肯精進修行,所以在修行過程中,特別從佛菩提道的法當中析出解脫道的法,讓聖弟子們證得四果的阿羅漢,得以止息及生安隱想。佛則觀察聖弟子們聞熏般若的因緣成熟,將此化城化去,正如 佛在《妙法蓮華經》卷3的開示:【若眾生住於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也就是說,佛誕生人間,觀察五濁惡世的眾生心性怯弱,所以一開始不講唯一佛乘,而是將唯一佛乘分為三乘,先開示二乘法,然後再開示菩薩法,讓菩薩未來得以成就佛道;這也是 佛在經中所開示的道理:「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說到這裡時間已經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裡,剩下的第四個重點,就留到下次繼續說明。

阿彌陀佛!


點擊數: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