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慢、增上慢故,不信阿羅漢不是佛

第053集
由 正源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視頻弘法節目。

在上一集節目中,我們說到修六念同時也是在修忍,因此修習六念也稱為修「六念忍」。而法華會中,釋迦世尊即將開演《妙法蓮華經》時,當場竟然就有「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退席;因為他們都認定「阿羅漢就是佛,佛就是阿羅漢」,不能接受還有阿羅漢所未知、未證的諸佛智慧和證量。而這五千退席的四眾弟子之所以不信、不能接受、不能安忍於「阿羅漢不是佛」的根本原因,世尊說:【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優婆塞我慢,優婆夷不信。】(《妙法蓮華經》卷1)就在於他們都懷著增上慢,都還有我慢。

世尊說這些人是增上慢和我慢。彌勒菩薩在根本論《瑜伽師地論》中定義說:【妄觀諸行為我、我所,令心高舉,故名我慢。於其殊勝所證法中,未得謂得,令心高舉,名增上慢。】(《瑜伽師地論》卷89)先來說說我慢。彌勒菩薩定義我慢是「妄觀諸行為我、我所,令心高舉」,就是專指虛妄認知身口意行為我、我所;因為三界一切眾生顯現的身口意行,不離色受想行識五陰的全部或部分,因此也可以說我慢就是虛妄認知五陰為我、我所,因而哪怕是對五陰只有極微細的執著,都是有我慢。譬如 釋迦世尊在《中阿含經》開示:【復次,阿難!有五盛陰:色盛陰,覺、想、行、識盛陰。謂比丘如是觀興衰:是色,是色習,是色滅;是覺、想、行、識,是識,是識習,是識滅。若此五盛陰有我慢者,彼即滅也。阿難!若有比丘如是觀時,則知五陰中我慢已滅,是謂正知。】(《中阿含經》卷49)是說觀五陰興衰,而於五盛陰有我慢;因為五陰就是具體的我,這正是因我起慢,是對自己五陰所攝的法,不是面對他人而生起的慢。這就很清楚說明,我慢的內容就是對自己的存在仍有喜樂,也就是因我起慢的意思;是純粹對自己的存在有所喜樂,不是面對別人時生起的由分別比較而生的慢,更不是面對別人時明明知道自己不如別人而又在心中生起的過慢,就是有過失的慢。

因此,如來所說的我慢,是因自我的存在而覺得喜樂,因自我很聰明而覺得喜樂,因自我能常住不斷而覺得喜樂,這才是 如來說的我慢。簡單說,就是「因我的存在而覺得喜樂」,這是包括了色陰自我和覺知心自我,也包含了識陰我所;也就是說,包括識陰的心所法受、想,以及識陰藉心所法而運行出來的一切心行的過程,只要這些繼續存在而於心中覺得有所喜樂或覺得自在,都屬於我慢的內容。假使對自我的存在仍有喜樂的作意,就成為我慢相;有我慢相存在,捨報之後就無法不生起中陰身,就會再度受生入胎或受生於欲界或色界天;或者雖無中陰身,卻一定會因無色界定的緣故而受生到無色界去,絕對無法脫離三界生死苦;這都是由於喜樂有自己存在著,這就是我慢相的功能。

所以,我慢是極為微細的煩惱;平實導師也曾說:聲聞菩提證阿羅漢果所應斷的五上分結中,最難斷的就是這個我慢。例如,導師在《勝鬘經講記》中開示:【三果取證完畢了,接著就是要斷五上分結了。可是五上分結很微細,五上分結中的其餘四個結就不談它,因為那些諸位都很容易懂,可是其中一個最難斷的就是我慢,我慢就是因我起慢,不是與人比較而生的慢心。譬如說,小孩子出生後二十幾天、三十幾天,他的眼睛已經可以看得出父親、母親等等,當他可以了知父母時,他的我慢就差不多已經百分之百現起了,因為他已經有你、我的分別了,有一個與別的有情相對的自己存在;喜樂有自己存在,就已經是我慢了。當他覺得自己的生存是很重要的,那就已經是我慢了,這個其實是最難斷的。如果這個我慢斷了,你去觀察自己的五上分結時,將會發覺其餘四個結已經都不在了,那就是四果人了,成為慧解脫了。】(《勝鬘經講記》第三輯,正智出版社,頁18-19。)

甚至因此,導師說:【甚至於覺得自己現在已證得三果解脫而很歡喜,誤以為是已證四果,也是我慢,這是稍微細一點了;這都是對自我存在而有喜樂,就是我慢了;仍然是因我而起慢,不是相對別人而起慢。若是住於非想非非想定中,只剩下已不生起自己是否繼續存在的認知的覺知心,入定前不願將定中的這個最細意識覺知心滅除,正是三界中最微細的我慢,因此就無法實證滅盡定。】(《勝鬘經講記》第二輯,正智出版社,頁244-245。)這個時候這個三果人就無法成為俱解脫阿羅漢,雖然他四禪八定、甚至五神通都具足,有漏已盡,卻仍然不能像未具足四禪八定、五神通的慧解脫阿羅漢一樣,於捨壽時就能出離三界生死;因為這個三果人還有無明漏。導師在《法華經講義》就解釋說:【所以乃至證得八解脫以及部分已證得滅盡定的人,都還要再修不放逸行,因為他們還有無明漏未斷。那無明漏是指什麼呢?是喜愛於非想非非想定中的覺知心繼續存在,在《阿含經》中 世尊說這叫作我慢。】(《法華經講義》第一輯,正智出版社,頁100。)

這說明了我慢很難覺察,當然也就容易被誤會乃至不信。很難覺察是說:正如前面所引 平實導師的開示,三果人都很難發覺到這個我慢的存在,所以他無法成為四果阿羅漢,無法取受現般涅槃,除非有人為他開導我慢的真實意涵。等而下之,一般世間人在下意識中,也就是意根自住的作意中,常常因為自我的存在而存有極微細的洋洋得意,這種心態是很難被世人發覺的。不但世人無法發覺,乃至所謂的大修行人、哲學家也不知道這種慢的存在;像西方哲學中的笛卡兒主張「我思故我在」,正是基於我見而混合了我慢的具體事例。

而誤會則是說:不能深入於就整體佛法聞思修,而不具佛法正知見的人,總是誤以為對別人生起比較而分高下,自覺比別人高出一等,就是我慢。像很多人都說:「唉呀!你這個人,我慢深重。」這其實講錯了,那種要叫作「慢心」深重,只是一般說「憍慢」的慢,而不是「我慢」。

至於不信則是說:不能信受 如來及諸大菩薩開示:虛妄認知五陰為我、我所,乃至對五陰的極微細執著,都是我慢相。例如《雜阿含經》卷2有一段經文,敘述了 世尊與弟子間的問答,就記載了這樣的情況:【比丘白佛:「善哉所說,歡喜隨喜。更有所問:世尊!云何得無『我慢』?」佛告比丘:「多聞聖弟子,不於色見我、異我、相在;不於受、想、行、識見我、異我、相在。」比丘白佛:「善哉所說,更有所問:何所知、何所見,盡、得漏盡?」佛告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比丘!如是知,如是見,疾得漏盡。」爾時會中復有異比丘,鈍根無知,在無明殼,起惡邪見而作是念:「若無我者,作無我業,於未來世,誰當受報?」】就是對於弟子請問「該如何斷除我慢」這個問題時,世尊回答說:「就是不能虛妄認知色、受、想、行、識五陰為永不壞滅的真實我;也不能遠離五陰、不能離開五陰去尋覓真實不壞的我;又,雖然真實我不離五陰,但也不要以為真實我與五陰是混同為一不可區分。」弟子又再提問:「該怎麼樣認知,以怎麼樣的見解,才能證得欲漏、有漏、無明漏這三漏都已斷盡的解脫涅槃?」世尊回答說:「就是對於所有的五陰,不論是在過去、未來、現在,不論在內、在外,也不論粗細、美醜、遠近,必須確認這一切的五陰和真實不壞的我之間,有著非我、不異我、不相在的關係;這樣斷除了更微細的我慢之後,就能快速證得斷盡諸漏的涅槃解脫。」

這裡 釋迦如來已經明確告訴弟子有一個真實不壞我,是與五陰有著「五陰非我、不異我、不相在」的關係;但是還是有鈍根無知的異比丘、愚比丘,被無明殼所籠罩,生起了惡邪見,當場就起了懷疑:如果五陰的一一陰都不是真實我,那就找不到真我了,那一切所行而造作的善惡業就沒有一個可以歸屬的我,未來世又有誰會去受報呢?顯示出即使 世尊在世的時候,也還是有一些比丘,往往聞法之後隨即就會產生異見而生異忍、異修、異行;當時的這種比丘,在佛教僧團之中被稱為異比丘,表示在當時的佛門中往往有這種不與眾比丘正見相同的這些人。這些人我慢具足,對於 如來宣說「阿羅漢仍不是佛」時,也一定會大大的懷疑,不能信受;所以當 世尊準備開講更勝妙的《妙法蓮華經》時,更是不能安忍,因而當場就退席,這種情況也就不是難以理解的事了!

然而歡喜自我存在的我慢,發展到修行以後,就進一步產生了增上慢。增上慢是什麼呢?在《阿毘達磨品類足論》中有一段論文說:【增上慢者,於所未得上勝證法,謂我已得;於所未至上勝證法,謂我已至;於所未觸上勝證法,謂我已觸;於所未證上勝證法,謂我已證;由此正慢、已慢、當慢,心高舉、心恃蔑。】(《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1)這裡未得、未至、未觸、未證的上勝證法,就是前面《瑜伽師地論》說的「殊勝所證法」。以較為廣泛的分類來說,增上慢有兩類:一種是世間法裡的增上慢,另一種是出世間法的增上慢。世間法中的增上慢叫作「未得謂得」,譬如在禪定上的虛妄誇口,實際並未證得某個禪定境界,卻向人誇口宣說已證得,這就是未得謂得的增上慢。

至於出世間法中的增上慢叫作「未證言證」,就是二乘菩提和大乘菩提中,不論是二乘的四向四果,或者大乘的菩薩五十二階位乃至究竟的佛位實證上面。平實導師說:【真正的「增上慢」,主要是二乘菩提的未證言證,以及大乘菩提的未證言證;或者進而誇大其辭,沒有證而自稱他證得,然後再往上高推。】(《法華經講義》第二十五輯,正智出版社,頁231-232。)導師強調:【「增上慢」最主要的還是在大乘法上,因為二乘的增上慢,雖然罪責很重,但是比起大乘法的增上慢來,又不算什麼了,相形之下顯得渺小了。所以大乘法上的增上慢要很小心面對,因為證真如的事,到底是有證或沒證,這是一個很嚴肅的事,這會成為很大的增上慢。如果沒有證,誇口說有證,那就是增上慢。】(《法華經講義》第二十五輯,正智出版社,頁233。)因為這是嚴重違犯菩薩十重戒中的大妄語業果,必定下墮地獄。

而前面《法華經》經文中,釋迦世尊還評斷那些退席的比丘、比丘尼說:【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妙法蓮華經》卷1)既然已經是「實得阿羅漢果」,就二乘菩提來說是「應證已證」,不是未證言證,可為何這裡 世尊還是要說他是增上慢人?平實導師在《法華經講義》第二十五輯最後總結「法華大意」的時候解釋說:【沒有不信第八識的阿羅漢,但是有不信《法華經》的阿羅漢,不信《法華經》的人並不完全是凡夫僧。這就是說,聲聞人證得阿羅漢果而不肯迴心於大乘法中,他在佛菩提道中,仍然要被稱為「增上慢人」。】(《法華經講義》第二十五輯,正智出版社,頁282。)因為在法華會上,已經證得聲聞漏盡阿羅漢的阿若憍陳如等四眾弟子,對於 如來開示:「佛所得法甚深難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都還難以理解,因而心中想著:「佛說一解脫義,我等亦得此法到於涅槃,而今不知是義所趣?」也就是說,仍然有為數不少的弟子,包括已證得阿羅漢果的在內,對於這些 佛所說的深法,心中都仍然有著懷疑。但是他們如果能於大乘佛菩提心中安忍,願意接受「阿羅漢仍不是佛」,繼續留下來聽聞 如來開演法華妙義,進而迴心大乘,這樣的阿羅漢於眾生的究竟解脫才有裨益;否則自以為已經究竟,一心只求自己解脫入涅槃,於佛法長久弘傳及眾生道業的增上,又有什麼幫助呢?難怪 世尊仍要評斷他們是「增上慢人」!

這五集的「阿羅漢不是佛」單元,我們就探討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