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佛乘(二)

第055集
由 正光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的弘法節目,這個主題名為「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主要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的《法華經講義》這本書來加以說明。今天繼續前一集的子題「唯一佛乘」。

前一集已說明三個重點,今天繼續第四個重點,那就是 佛所開示的「實相印」,就是一切有情的生命實相、諸法實相。這個實相印,一切有情皆有之,所以經中才會開示「一切有情皆有真如佛性」。這個真如佛性,又名為法身、如來藏、阿賴耶識等名,祂在一切有情身中。正如 佛在《大方等如來藏經》的開示:【如是善男子!我見眾生種種煩惱,長夜流轉生死無量,如來妙藏在其身內,儼然清淨如我無異。是故佛為眾生說法,斷除煩惱、淨如來智,轉復化導一切世間。】也就是說,這個實相印就是一切有情的生命實相、諸法實相,祂在一切有情的五陰世間中,與有情的五陰世間和合運作。不僅如此,還與共業有情的實相印共同出生了有情的五色根所依止的山河大地器世間,讓有情得以在器世間裡生活。所以 玄奘菩薩才會在《成唯識論》卷4開示:【又諸聖教處處皆說:「阿賴耶識變似色根,及根依處器世間等。」】也因為實相印出生了五色根及意根,來攝取山河大地器世間的外五塵,再由實相印變現了與外境相似的六塵相分,以此來連接外境。有了相分的出現,必然會有了別性的七轉識的見分來分別相分,就有了眾生所了知的諸法出現。

由於眾生不知道自己種種的見聞覺知境界都是實相印所直接、間接、輾轉出生的,不知道這些境界及了知諸法都是自己的自心現量,以為真實有外境為自己所接觸及領納,因而在種種境界中造作了種種的善惡業,導致自己不斷地輪迴生死。佛出現在人間,了知眾生輪迴生死及不能成就三乘菩提的根本,所以為三乘人開示二主要道,那就是解脫道及佛菩提道。

佛為二乘人所開示的解脫道,就是要讓定性的二乘人斷除了分段生死而了生脫死,以及入無餘涅槃,不再[於]三界輪迴生死。然而二乘人入無餘涅槃,那是蘊處界及諸法等法皆滅的寂靜境界,也是 佛在經中所開示的涅槃寂靜的道理。由於二乘人不需要實證實相印,所以 佛教導二乘人如何滅盡蘊處界及諸法等法。譬如,教導聲聞人四聖諦、四念處觀、八正道等法;教導緣覺人十因緣、十二因緣;讓定性的二乘人斷結證初果,乃至於證四果,於捨壽時得以滅盡自己的蘊處界及諸法等法而入無餘涅槃,永不再[於]三界現身意。

佛教導菩薩不僅讓菩薩們得以解脫分段生死,而且也讓菩薩們證得實相印;然後菩薩依所證的實相印的實際理地來觀察,那是迥無一法存在極寂靜的境界,也是 佛在經中所開示的三法印當中的涅槃寂靜的道理。菩薩依所證的實相印來修行,依次來進修二轉法輪的般若智慧,以及三轉法輪的唯識種智,進而斷除了煩惱障的現行、習氣種子隨眠及所知障的隨眠,最後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所以說,菩薩親證了實相印,未來窮盡將近三大阿僧祇劫就能成就佛道。如果沒有親證這個實相印而說他已經成為勝義僧菩薩,乃至於成佛了,那都是自欺欺人的大妄語人。

接下來,佛又開示另一段偈語如下:【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若我遇眾生,盡教以佛道;無智者錯亂,迷惑不受教。我知此眾生,未曾修善本,堅著於五欲,癡愛故生惱。以諸欲因緣,墜墮三惡道,輪迴六趣中,備受諸苦毒。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長;薄德少福人,眾苦所逼迫。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深著虛妄法,堅受不可捨;我慢自矜高,諂曲心不實。於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亦不聞正法,如是人難度。是故舍利弗!我為設方便,說諸盡苦道,示之以涅槃;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妙法蓮華經》卷1)

語譯如下:【舍利弗!你應該知道,我在因地原本就立下了誓願而想幫助一切眾生,將來如同我釋迦牟尼佛一樣而沒有任何差別。如同我以前在因地所立下的誓願,如今已經滿足完成了,就是要化度一切眾生,都令大眾進入佛菩提道中。假使我遇到的任何眾生,全部都教導他們修得佛菩提;可是沒有智慧的人,他們聽了佛菩提道的法,心中總是產生了種種錯亂迷惑而不能領受我的教導。我知道這一些眾生,往昔以來不曾修過善業根本,很堅固地執著於人間的五欲境界,因為愚癡和貪愛的緣故而出生了種種的煩惱。也由於種種五欲的因緣,因而下墮於三惡道而不斷地輪迴六趣當中,不斷地在漫漫長夜中領受了各種痛苦和毒害。在人間受生入胎以後,其形體是非常地微小,一世又一世都要增長那個微小的形體成為人身而受種種苦;這一些人其福德是淺薄微劣的,也是缺少福報的人,所以被種種苦痛所逼迫。出生成長以後,往往又不慎進入了無邊邪見的樹林之中,於是落入或有、或無等兩邊的邪法中;又由於依止於兩邊的斷常等邪見,後來具足演變成六十二種外道見。

這一些少福的眾生深深地貪著於各種虛妄不實的法相,堅固地受持而無法捨離;這些人都是很貪著於自己,因而產生了憍慢貢高的心,心中總是有所求而有諂媚委曲的不實心態。這些人於千萬億劫中,總是無法聽聞到諸佛的名字,也不能夠聽聞到正法,像這樣的人是很難以度化的。由於這個緣故,舍利弗!我釋迦牟尼佛就為這樣的眾生施設各種方便,為大眾解說各種能夠斷盡苦惱的方法,以不生不死的涅槃來示現給他們;我釋迦牟尼佛雖然演說了涅槃,但是這個涅槃並不是真的滅了什麼而成就的;因為諸法從無量劫以來,本身一直就處於寂滅相中,所以涅槃並不是斷滅空;佛弟子們以此來修行佛菩提道以後,未來世就可以成就佛道。】

佛的開示得到下面四個重點:第一個重點,佛陀希望眾生與祂一樣,未來都能夠成就佛道;第二個重點,不能悟入佛菩提的人,他一定是福德欠缺的人;第三個重點,眾生堅持邪見,無法悟入佛菩提,導致眾生不離斷常二邊而成為心外求法的外道;第四個重點,涅槃並不是斷滅空,祂本來就是寂靜相。首先談第一個重點,佛陀希望眾生與祂一樣,未來都能夠成就佛道。正如 佛在《妙法蓮華經》卷1曾開示:【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此事為不可。】

語譯如下:【十方諸佛國土中,同樣都只有一乘法,沒有所謂的二乘法與三乘法,除非是諸佛以善巧方便施設而說的。這二乘法或三乘法也只是以種種假名施設的文字,作為引導各種不同根性的眾生入佛法;其實十方諸佛都是為了解說諸佛所證的智慧的緣故,才會有十方諸佛出現於世間。只有大乘法這一件事是真實的,其他聲聞菩提、緣覺菩提的二乘法,都不是真實的佛法;因為諸佛終究不會以小乘法,來救濟度化眾生。

諸佛自己安住於大乘的智慧果德中,如同諸佛自己所證得的佛法,以禪定、智慧和十力作為莊嚴,用佛的智慧來度化眾生。諸佛自己證得無上大道,所證的都是大乘的平等法;既然如此,如果諸佛還以小乘法來化度眾生,乃至於僅僅只對一個人用小乘法來化度,而不肯以大乘法來化度,那麼我釋迦牟尼佛其實就已經墮入法慳貪當中了,我如果這樣作,是絕對不應該的。】

佛的開示可知,三乘法乃是 佛觀察眾生不同根性而方便施設的。譬如對於急於解脫三界生死的眾生,他們的心量小、願力小,不願意廣度眾生而成就小,佛則開示二乘的聲聞菩提及緣覺菩提的法,讓他們一世精進修行而可以證得四果,於捨壽時可以入無餘涅槃。如果對於不急於解脫三界生死的眾生,他們的心量大、願力大,願意廣度眾生成就佛道而成就大,佛則開示大乘的菩薩法,讓菩薩們依照 佛所施設的五十二個階位,以及窮盡三大無量數劫精進修行而成就佛道,讓菩薩們未來與諸佛一樣,都有佛的智慧、定力及十力等功德,可以廣度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

顯然 佛誕生人間,祂的本懷就是要讓所有的眾生都成就佛道,與 佛平等平等,而不是讓眾生成就二乘的解脫道。如果 佛的本懷,就是要讓眾生都成就二乘的解脫道,表示祂對法有所慳貪,那是不應該的。這個道理,可以從 佛三次轉法輪的過程當中來看,佛絕對沒有法的慳貪。譬如在初轉法輪的阿含時,佛則開示蘊處界及諸法等法都是生滅不已的虛妄法,讓急於解脫三界生死的人,可以依序證得初果,乃至於證得四果,於捨壽時可以入無餘涅槃、證涅槃。到了第二轉法輪的般若時,佛則開示蘊處界及諸法等法都是從實相印藉緣而出生,本來就是實相印的局部體性,生滅不已的蘊處界及諸法等法就變成不生不滅了。佛不僅讓這些本質是菩薩而示現聲聞相的聖弟子們,得以證悟實相印而恢復菩薩的身分,而且也讓菩薩們迴小向大。到了第三轉法輪的唯識種智時,由於這些菩薩們不僅有了四果的證量,而且有了地上階位的無生法忍的智慧與福德,佛則開始宣說唯識種智,讓菩薩們未來可以窮盡兩個阿僧祇劫而成就佛道。從這裡可以證明:佛沒有法的慳貪,祂對於一切眾生,未來都希望與祂一樣,都能夠成就佛道。

接下來談第二點,不能悟入佛菩提的人,他一定是福德欠缺的人。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有兩個很重要的資糧,那就是福德及智慧。福德的部分,需要長久的時間培植才能成就的;智慧的部分,只要福德圓滿具足,就可以遇到真善知識教導而成就;所以,就福德與智慧這兩者相對而言,福德不僅是智慧的基礎,而且也是較難培植的,這可用人天乘、二乘及菩薩乘來說明。在人天乘的部分,如果想要保住來世的人身,則要持五戒;如果想要生天,則須修十善業乃至於修禪定;但是不論是持五戒、修十善業,或者是修禪定,都與福德有關。

對於人天善法,仍然不離生死,而有意願想離開生死的眾生,才開始修二乘法。請問:「在人天乘尚且需要修集福德,更何況是上於人天乘的二乘,難道不是更需要福德來莊嚴嗎?」所以 佛於說明【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上漏為患、出要為上】(《長阿含經》卷20)之後,觀察此眾生能不能接受這樣的觀念?以及有沒有出離三界生死的意願?如果沒有,佛就讓這位眾生繼續去培植福德;如果有,佛知道這位眾生堪能受教,於是開示聲聞乘的四聖諦等法,讓這位眾生得法眼淨——也就是證得聲聞初果,乃至於證得四果的阿羅漢。這告訴大眾:要證得聲聞初果乃至於四果,都需要有福德來莊嚴。所以 佛才會在《優婆塞戒經》卷5曾開示「布施給須陀洹,乃至於布施給佛,得無量報」,顯然初果人已有無量福德來莊嚴。聲聞乘既如是,緣覺乘亦復如是,也需要有福德來莊嚴。

在菩薩乘部分,既然修二乘法尚且需要有福德來莊嚴,上於二乘的菩薩乘,難道不是更需要有福德來莊嚴嗎?這個道理,可從菩薩的廣行六度萬行的過程來探討。在十住位當中,前五度都是在培植福德,第六度則是在培植智慧;然而就福德與智慧兩者而言,智慧不難證,只要有真善知識教導就可以獲得,然而福德則是最難培植的。為什麼?菩薩在初住位廣行布施度,主要是在財施部分,法施及無畏施則隨緣、隨分布施,這是菩薩在修學佛法當中所應培植的道糧。如果菩薩不廣行布施,未來就沒有道糧來莊嚴自己,他在修學佛法過程中必然是困難重重及障礙很多;他尚且為每日三餐是否具足而發愁,哪還有其他的心思用來修學佛法呢?也就是說,菩薩在前五度如果沒有培植廣大的福德,是不可能碰到真善知識來教導正確的佛法知見;既然碰不到真善知識的教導,就很容易遇到邪師的邪教導,因而走上外道法。所以,菩薩培植了廣大的福德,就可以碰到真善知識的教導,因而走上正確的佛法中。所以說,就福德與智慧來說,福德最為重要,它需要長時間的培植,也是最難培植的。所以說,不能悟入佛菩提的人,他一定是福德欠缺的人;像這樣福德欠缺的人,需要很長時間及努力去培植福德以後,未來才有證悟的可能。從這裡可以證明:凡是修學佛菩提道的人,必須有廣大的福德來莊嚴才能成就。

說到這裡,時間已經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裡,至於第三、第四個重點,就留到下次繼續說明。

阿彌陀佛!


點擊數: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