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念住」

第051集
由 正源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視頻弘法節目。

在上一集節目中,我們從隨念憶持佛、法、僧、施、戒、天六種功德的六念,也稱為「六念處」的法門,既有念佛又有念僧,而且就連已證得阿羅漢果的迦旃延尊者,都具體說出了憶念佛的功德與憶念包括阿羅漢在內賢聖僧的功德,兩者內涵截然不同,由此就可以證明「阿羅漢不是佛」。

而屬於薄塵種姓、薄悲種姓,又有慢習的修行人,雖然【經於百劫值佛出世,親近承事,成熟相續,專心求證獨覺菩提】(《瑜伽師地論》卷34),卻「深心希願無師無敵而證菩提」,就是他們雖然曾長劫親近如來修學因緣觀,卻只願意未來出生在無佛之世,無師獨覺自證辟支佛果;但也只是「至極究竟畢竟離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阿羅漢果」(《瑜伽師地論》卷34)。也就是說,他們所證也只是和解脫道的四果阿羅漢同樣的果位。至於 世尊座下的阿羅漢弟子,都是聞佛音聲,依佛教導,修習因緣觀,縱使有同時實證緣覺菩提的辟支佛,當然更應該歸類為聲聞阿羅漢。所以,我們也可以說「辟支佛不是佛」,同樣不具足諸佛的福德與智慧的功德。

回來說六念處或者稱為六念住,這是大小乘佛法都認同非常重要的修行法門,而正確理解念處或念住中的「念」以及「念住」的真義,並據以如實操作,是關鍵所在;也唯有這樣正確的理解及操作念佛與念僧,才能真實分辨「阿羅漢不是佛」。因此我們要再稍作說明,讓諸位菩薩進一步瞭解。學佛人應該也聽過大小乘都有「四念處」,或稱為「四念住」的法門,就是要以正念觀身、受、心、法等這四個法:身念處要「觀身不淨」,受念處要「觀受皆苦」,心念處要「觀心無常」,法念處要「觀法無我」。其中的念處、念住,與六念中的念處、念住的道理是一樣的,我們不妨類推援引,以增進我們對這念與念住的理解。

首先,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卷28解說四念住中「身念住」的念的時候,有這樣的開示,彌勒菩薩說:【念謂依身增上,受持正法,思惟法義,修習作證,於文、於義修作證中,心無忘失。】是說身念住的念,是依五根身來增進解脫生死的修慧和證慧,先是要聽聞受持正法,並思惟其中的法義,然後對五根色身生住異滅的過程作進一步的觀察,經過不斷地現觀修習,證實此身是穢惡不淨的;因為是在現觀修習中親證這一正法的真實義,自然就能明記在心而不忘失。

彌勒菩薩接著再解說身念住的念住,這麼開示:【若審思惟:「我於正法為正受持,為不爾耶?於彼彼義慧善了達,為不爾耶?善能觸證彼彼解脫,為不爾耶?」如是審諦安住其念,名為念住。】這意思就是說,要詳細周延地思惟:「我對於身念住的正法有沒有正確受持?是不是有智慧善於理解乃至通達身念住的種種義理?藉由身念住的觀身不淨,有沒有離開對色身的執著與繫縛而如實地觸證各層面的解脫境界?」就這樣讓心念安住於詳實而正確的思惟觀察之中,這就稱為念住。

在大小乘經論中,常會說到「念」這個念字,並且強調念是佛道修學過程中持續而且重要的心所法。例如,在根本論《瑜伽師地論》卷98有這樣的聖教:【學勝利住,慧為上首,解脫堅固,念為增上。修習三學,速圓滿等。】意思是說,學人想要快速圓滿戒、定、慧三學,應當具有「學勝利住,慧為上首,解脫堅固,念為增上」這些條件。在這裡 彌勒菩薩是引據了《雜阿含經》卷29 釋迦世尊的聖教;這個部分也曾經在根本論的卷82作了詳細的解析,其中依唯識學的七種「作意」的道理,作了這樣的分析:【學勝利者,非諸作意;唯顯作意建立處所。慧為上首者,應知了相、勝解作意。解脫堅固者,顯示遠離、攝樂、方便究竟、方便究竟果作意。念為增上者,當知此顯觀察作意。】意思是說,學勝利本身不是作意,而是作意據以建立的依止處;慧為上首,就包括了了相作意和勝解作意;解脫堅固,則是顯示了有遠離、攝樂、方便究竟及方便究竟果四種作意;至於念為增上,則是顯示了觀察作意。

這裡 彌勒菩薩既然是從作意的道理來作分析,當然我們得要先明瞭「作意」是什麼意思?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中解釋說:【作意謂能警心為性,於所緣境引心為業。謂此警覺應起心種,引令趣境,故名作意。】(《成唯識論》卷3)意思是說,五遍行心所法中的「作意」心所,它的法性是能警覺心識;當面對境界的時候,會引導心識去緣取境界,這就是作意的業用。也就是說,作意心所會警覺應現起運作的心識,引導讓心識趣向所緣的境界;譬如說,當面對色塵的時候,眼識的作意心所它會引導眼識趣向色塵境去了別色塵境。

這樣瞭解了作意的意涵,接著我們就可以依 彌勒菩薩以作意的道理,對《雜阿含經》卷29中 世尊聖教的解析來理解 世尊的意旨。首先是《雜阿含經》第825經,世尊這麼說:【世尊告諸比丘:「學戒多福利,住智慧為上,解脫堅固,念為增上。若比丘學戒福利,智慧為上,解脫堅固,念增上已,令三學滿足。何等為三?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接下來在第826經中 世尊為了利益眾僧,更是慈悲地一一詳盡分說每一項條件的真義:【諸比丘!何等為學戒隨福利?謂大師為諸聲聞制戒,所謂攝僧,極攝僧,不信者信,信者增其信,調伏惡人,慚愧者得樂住,現法防護有漏,未來得正對治,令梵行久住。如大師已為聲聞制戒,謂攝僧,乃至梵行久住。如是如是學戒者,行堅固戒、恆戒、常行戒、受持學戒,是名比丘戒福利。】意思是說,釋迦世尊為了攝受眾僧的身口意三業,調伏種種惡行,所以因事制戒;讓有所違犯者,都能慚愧悔除罪業,令心歡樂,繼續安住於道業中。當面對種種境界誘引或威迫時,能夠依於戒法而獲得防護,不會造作有漏的行業;這樣經過長時間串習之後,未來就自然能直接對治這些境界,長住於清淨梵行之中。弟子們能這樣依著 如來教誡的聖戒,恆常堅固持守不犯,這就是佛弟子的「學戒隨福利」,因為嚴謹地學戒、持戒而住於福德與殊勝的利益之中。

世尊接著又開示:【何等智慧為上?謂大師為聲聞說法,大悲哀愍,以義饒益,若安慰、若安樂、若安慰安樂。如是如是大師為諸聲聞說法,大悲哀愍,以義饒益,安慰安樂。如是如是於彼彼法、彼彼處,智慧觀察,是名比丘智慧為上。】又說:【何等為解脫堅固?謂大師為諸聲聞說法,大悲哀愍,以義饒益,安慰安樂。如是如是說彼彼法。如是彼處如是彼處得解脫樂,是名比丘堅固解脫。】這兩段經文的意思是說,如來大慈大悲哀愍眾生,都是宣說有真實義的法來饒益眾生,讓眾生或者得到安慰、或者得到安樂、或者既得到安慰也得到安樂;弟子們對於 如來宣說的這些真實義的法,必須要依智慧觀察思惟,以此作意警覺其心,正確了知諸法的法相,並且作意勝解它的義理,這就是「智慧為上」。因為對 世尊所宣說具有真實義的法,依智慧思惟觀察,能了知其法相並得到勝解,接著就應當作意善修善習,並作意遠離種種無明煩惱,因而生起少分遠離煩惱的喜樂,進而依欣樂作意和厭離作意想要斷離更多的煩惱;因此就這樣樂斷樂修,就有了正確觀察諸法以伏斷煩惱的方便作意,乃至作意觸證真實的解脫;就會領會到解脫的安樂而堅固不退,這就是佛弟子的「解脫堅固」。

世尊接著又開示:【何等為比丘念增上?未滿足戒身者,專心繫念安住;未觀察者,於彼彼處智慧繫念安住;已觀察者,於彼彼處重念安住;未觸法者,於彼彼處解脫念安住;已觸法者,於彼彼處解脫念安住,是名比丘正念增上。】是說弟子受佛正戒後,尚在學戒階段,還未修習戒法圓滿,無法自然發起防非止惡的功能,這時應當作意觀察是否專心繫念於所受學如來正戒的原則與精神,讓自心或者先安住於【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增壹阿含經》卷1)的總念,或者安住於「饒益一切有情戒,修攝一切善法戒,修攝一切律儀戒」(《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3)這三聚淨戒。而在還沒有就 如來所開示的真實法作觀行之前,應當要先作意觀察自己有沒有以智慧思惟、正確理解 如來所宣說的法義,就是要作意繫念安住於諸法的正確義理;然後實際現觀時,還要再一次作意審查自己有沒有繫念安住於對法的正確理解上,以此來對現前種種行業作詳細的觀察。觀行尚未觸證真實法的理體時,應當繫念安住於實相法都是真實解脫的,作意觀察自己有沒有又落入世間生滅無常法的煩惱執著之中;等到真正觸證真實法理體時,仍應該作意繫念觀察對所證是否心得決定不懷疑,並且安住於諸法真實解脫的證解和智慧之中。這就是佛弟子的「正念增上」。

這樣就容易明白前面 彌勒菩薩開示「念為增上者,當知此顯觀察作意」的道理。雖然「學戒多福利,住智慧為上,解脫堅固,念為增上」,是快速圓滿戒定慧三學應當具有的四個條件;但是「念為增上」卻是要在「學戒多福利,住智慧為上,解脫堅固」的整個修學過程,都持續作意繫念觀察。就像《瑜伽師地論》卷28解脫身念住的念住,是要讓心念安住於詳實的正確思惟:「我對於身念住的正法有沒有正確受持?是不是有智慧善於理解乃至通達身念住的種種義理?藉由身念住的觀身不淨,有沒有離開對色身的執著與繫縛,如實觸證各層次的解脫境界了嗎?」在這一連串的思惟中,就有著持續的觀察作意存在,不斷警覺意識覺知心,時時觀察自己:有沒有正確受持正法?是不是善通達其中的法義?有沒有觸證解脫?

四念處的道理是這樣,同樣的六念或者六念住的念、念住當然也不例外;就是在修習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的每一個階段,都要安住於觀察作意的念;先要依善知識教導的正確知見,思惟觀察佛法僧等六法的真實意涵,得到真實的理解,然後繫念安住在這念想之中。通過這樣詳實的隨念觀修,正確理解佛的實義與功德,是和包括阿羅漢在內的僧,兩者是截然不同的,那自然就不會違犯認定「阿羅漢就是佛」的重大過失。但是,正確修習六念就不會去違犯認定「阿羅漢就是佛」的這種錯誤,這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正確修習六念本身其實也同時是在修「忍」;不論是念佛、念法、念僧,或者念戒、念施、念天,每一個念都同時具有修忍的實質,這樣六念才能真正修習成就,所以又稱為「六念忍」。

為什麼修六念同時也是在修忍呢?首先,不只我們在這裡說的聲聞菩提「阿羅漢不是佛」,及獨覺菩提的「辟支佛不是佛」;佛菩提的妙覺菩薩和等覺菩薩也都很清楚自己不是佛,當未來在此世界人壽八萬歲時,將要下生成佛的 彌勒妙覺菩薩,現在還不是佛;其餘等覺及十地以下菩薩也都不是佛,就更不在話下了。因此,我們在上一集節目中,引據了經教所說,在大乘法修六念是為了要積集資糧,祈願未來能證得與諸佛平等平等的智慧與福德二種莊嚴功德;而在小乘法中,未見道證果的學人修習六念,則是為了能夠快速證得道果,乃至獲得安隱涅槃。因此,不論大小乘佛法,修習六念就是為了增進道業,讓自己往上昇進到下一個階位,乃至成就究竟佛果。

然而,這個結論必須是在一個前提下才能成立——就是這個學人,不管他在小乘法中修學解脫道,或者是在大乘法中修學佛菩提道,都必須先接受自己仍尚未圓滿具足所修學解脫道或佛菩提道究竟果位,更未成佛的事實。而接受這個事實,就是心能安忍於這個事實,只是這其中的道理,我們就等下一集節目中再繼續來探討。

阿彌陀佛!


點擊數: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