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六念」之念佛與念僧談「阿羅漢不是佛」

第050集
由 正源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視頻弘法節目。

上一集我們根據阿含部經典記載:諸弟子中,釋迦世尊只提到當時僧團中領眾的 彌勒菩薩,會在「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成為 彌勒如來,並且跟 釋迦如來一樣,都是具足「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十個稱號;釋迦世尊還當場授給 彌勒尊者金縷織成的衣服。此外,阿含部經典就沒有其他弟子,被 如來宣示未來成佛十號具足,並授給金縷衣的;唯除到了第三轉法論 世尊演說《法華經》時,才授記舍利弗等阿羅漢及其餘有學、無學弟子們在更久遠的時劫之後陸續成佛,這時也才具足十號。由此可知,阿羅漢不是佛,因為很顯然如來這十號的智慧功德與福德、證量,諸阿羅漢弟子們仍付之闕如,或至少是仍不具足的,就不能稱為佛。

接下來,我們要以大小乘都認為是重要修行法門的「六念」中念佛與念僧的差異,繼續來探究「阿羅漢不是佛」這個論題。六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又稱為六念處、六隨念。念處也稱為念住,意思是說:念是能觀的智慧,處是所觀的境界,就是要以智慧來觀察所面對的境界而讓心念專住在其中。這如果說念佛或念僧,依一般人理解的持名念佛或持名唱唸大菩薩名號,可能會以為「口唸心聽」或「心念心聽」,這就是六念住中的念佛和念僧。但是其餘的四種念住就解釋不通了,因為要如何持名念法,並且於這個念法的念中住?念施、念戒、念天也有同樣的問題。可見這修六念住,並不是一般持名念佛、念菩薩的念,而是有念、有觀——先以能觀的智慧去思惟理解所念的內涵和意義,然後再住於這所觀的念中;至於隨念的意思,也是一樣的。

大乘法中提到六念的經典相當多,像《菩薩瓔珞本業經》卷1說到佛弟子應修的「十觀心所觀法」,其中之一就是:【好求佛功德,所謂六念:佛、法、僧、戒、捨、天,得一切佛功德。】另外,《菩薩優婆塞戒經》卷1聖教中說:【善男子!菩薩求於菩提之時,復有四事:一者親近善友,二者心堅難壞,三者能行難行,四者憐愍眾生。復有四事:一者見他得利心生歡喜,二者常樂稱讚他人功德,三者常樂修集六念處法,四者勤說生死所有過咎。善男子!若有說言:離是八法得菩提者,無有是處。】在這部戒經卷2更說:【善男子!菩薩修集六波羅蜜,便得如是二種莊嚴:施、戒、精進,名福莊嚴;忍、定、智慧,名智莊嚴。復有六法——二莊嚴因,所謂六念:念佛、法、僧,名智莊嚴;念戒、施、天,名福莊嚴。】因為佛是福慧兩足尊,而諸佛圓滿具足的福德與智慧功德,都是經由修習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波羅蜜,和修習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這六念才能獲得;只要欠缺其中之一,成佛就猶如緣木而求魚,是完全不可能的。從這些大乘經典聖教可以知道:包括念佛的十號功德在內的六念,是求得無上菩提、求得福德與智慧莊嚴,乃至圓滿具足諸佛功德、成就佛道所必不可缺的修行法門。

然而,不只大乘經,在二乘阿含部經典中也有多處聖教說到六念。例如《長阿含經》卷9:【云何六修法?謂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還有《雜阿含經》卷33中 世尊開示:【若比丘在於學地,求所未得上昇進道、安隱涅槃,彼於爾時當修六念,乃至進得涅槃。譬如飢人,身體羸瘦,得美味食,身體肥澤。如是,比丘住在學地,求所未得,上昇進道,安隱涅槃,修六隨念,乃至疾得安隱涅槃。】就是說還在有學位尚未見道、證果的學人,想要向上提升,求尚未獲得的道果,乃至證得無生無滅的安隱涅槃境界,這時就應當要修習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的六念法;就如同長期飢餓、身體瘦弱的人,得到美味的飲食,身體就變得豐盈潤澤一樣;修習這六隨念法,能讓未見道證果的學佛人,快速證得道果,乃至獲得安隱涅槃。

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阿含部經典中有許多地方記錄了 世尊或者世尊弟子,特別教導在家的長者居士:「依四不壞,爾今次應修於六念。」(《別譯雜阿含經》卷9)或者「汝當依此四不壞淨,修習六念。」(《雜阿含經》卷20)可見在家居士首先應生起對佛、法、僧三寶及 世尊所授聖戒等四法永不壞的清淨信,接著就依對此四法的淨信——就是四不壞信——來修六念。修四不壞淨及修六念,對於在家居士修學佛法是極為重要的;而 世尊及阿羅漢尊者開示的這二法的修學次第,也跟我們前面解說念處、念住的意思是一樣的,都是要先以能觀的智慧去思惟所念,然後再住於這所觀的念之中。

那麼六念的念,究竟是念什麼?龍樹菩薩在所著的《大智度論》有一段論文,以問答方式開示:【問曰:云何是念佛?答曰:行者一心念佛:得如實智慧,大慈大悲成就,是故言無錯謬,麁細、多少、深淺,皆無不實。】(《大智度論》卷21)意思是說,念佛就是修行人一心憶念著:佛是證得如實的智慧而成就大慈大悲,所以佛所說的一切都無有錯謬;佛所教授的一切法道,不論是粗細、多少、深淺,都是真實不虛妄的。

另外,我們從六念的另外一個名稱「六隨念」,可以更正確的理解六念的意涵。舍利弗尊者在所著的《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就解釋「佛隨念」說:【云何佛隨念?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聖弟子於世尊所,以如是相隨念諸佛,謂此世尊是如來、阿羅漢,廣說乃至佛、薄伽梵。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諸佛,見為根本、證智相應,諸念、隨念、別念、憶念,念性、隨念性、別念性、不忘性、不忘法性、心明記性,是名佛隨念。』」】(《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16)就是要隨佛世尊十種名號的功德法相來憶念佛。這是以正確的認知作為根本,對佛世尊種種功德有勝解,而能與佛世尊所證的智慧境界相應。佛弟子以佛世尊的十種功德法相來憶念如來時,不論對如來無上智慧功德的總念,或者是隨於智慧觀照後的念想,或者對各別功德或其他功德的想念,以及在久作久說中憶持不失的念;這總念、隨念、別念等種種念,都是以勝解如來功德為其體、為其自性,所以能夠明記不失,隨念憶持,這就稱為佛隨念。那同樣的,在這部論當中說到了「僧隨念」:【云何僧隨念?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諸僧,謂佛弟子具足妙行,廣說乃至無上福田世所應供。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諸僧,見為根本、證智相應,廣說如前,是名僧隨念。』」】(《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16)就是同樣以對眾僧具足清淨妙行,乃至為人天應供、是世間無上福田等功德有勝解;能與之相應,這樣來隨念憶持眾僧。

在《阿含經》中 世尊也開示了六念中「念佛」的意涵:【何等六念?謂聖弟子念如來事:「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聖弟子如是念時,不起貪欲纏,不起瞋恚、愚癡心,其心正直,得如來義,得如來正法,於如來正法、於如來所得隨喜心;隨喜心已,歡悅;歡悅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其心定;心定已,彼聖弟子於兇嶮眾生中,無諸罣礙,入法流水,乃至涅槃。】(《雜阿含經》卷33)意思是說:歸依佛法僧三寶的如來聖弟子,應當憶念關於如來的種種事;就是要正確的理解「如來」,以及「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十號的真義,然後隨念憶持不忘;這樣就能調伏貪瞋癡三毒,讓心行端正質直。由於勝解如來和如來正法的真義,而在如來和如來正法中生起了隨喜心,願修願證;接著見道有了實證,就會心生歡喜悅樂,身心就會平靜與輕安,覺受安樂;進一步心得決定不退,就能面對一切凶險眾生的阻難都沒有罣礙,進入如來法道的流水中,順著水流繼續前行,直到涅槃解脫。

同樣的,世尊也開示了「念僧」說:【復次,聖弟子念於僧事,世尊弟子善向、正向、直向、誠向,行隨順法,有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此是四雙八輩賢聖,是名世尊弟子僧,淨戒具足、三昧具足、智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所應奉迎,承事供養,為良福田。聖弟子如是念僧事時,不起貪欲、瞋恚、愚癡,乃至念僧所熏,昇進涅槃。】(《雜阿含經》卷33)意思是說:聖弟子應當憶念關於世尊弟子的事,就是要正確理解他們在解脫道的修學,都是以善向、正向、直向、誠向,隨順著 世尊的法教,趣向須陀洹的法道,然後證得初果須陀洹;乃至向著阿羅漢的法道,然後證得四果阿羅漢。這些四向四果的八輩賢聖,就是 世尊的弟子僧;其中四果阿羅漢更是具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圓滿解脫道的修學,成為人天所應奉迎、承事供養、恭敬尊重的世間良善福田。弟子們隨著這些僧眾所成就的德行來憶念僧時,也能如同清淨的僧眾一樣,不再現起貪欲、瞋恚、愚癡的煩惱,乃至憶念僧眾所聞熏 世尊教導的解脫道,進而跟著修習,也能次第向上進升證得涅槃解脫。

可見,不論大乘佛菩提道或二乘解脫道,所修習的六念法門,都是要先思惟而正確理解佛、法、僧、施、戒、天所具有的功德內涵與真義,然後隨著所理解的這些功德去憶念這六法。所以在《雜阿含經》卷20中,迦旃延尊者由於對 世尊開示有完全的理解,就明白地告訴訶梨聚落主長者:【當念佛功德,此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又說:【念僧功德,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隨順行,謂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如是四雙八士,是名世尊弟子僧,具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供養、恭敬、尊重之處,堪為世間無上福田。】

那為什麼要修「隨念」的念佛、念僧等法門?對出家的二乘聲聞弟子來說,就如同前面引述的聖教,是要「昇進涅槃」,就是要證入涅槃得解脫。但是對於迴心大乘的菩薩僧及在家菩薩,則如 彌勒菩薩在根本論《瑜伽師地論》的開示:【云何隨念三寶令心欣樂?謂作是念: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謂蒙如來、應、正等覺為我大師;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謂善說法毘奈耶中,我得出家;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謂我與諸具戒、具德,忍辱柔和、成賢善法,同梵行者共為法侶。我今當得賢善命終、賢善殞沒,當得賢善趣於後世。如是名為:隨念三寶,令心欣樂。】(《瑜伽師地論》卷31)是說學佛人對於佛法僧三寶,心中應該生起這樣的念想:「我如今獲得了三種大利益,一是蒙受如來、應供、正等覺十號具足的佛陀作為我歸依的本師;二是以如來教誡教授的正法、正戒,為我依止的法道;三是與這些受持正戒、具備德行,心性忍辱柔和而證得種種賢善正法,並且修清淨梵行的佛弟子們為同法道侶、為我依止的僧團。」心中如是想念之後,進而就會生起了這樣的作意:「由於我如今獲得這三種大利益,將來命終時,必定能夠得到賢良無缺損的善終,未來世也必定能生於善處,獲得賢明良善的人身,繼續在佛菩提道上勤行精進。」這就是由於對於三寶功德的信受與勝解而念持三寶,令心生起了欣喜悅樂,因而隨念三寶可以獲得賢良善終,未來也能往生善處,所以心生欣樂。

簡單說,就如迦旃延尊者在教導訶梨聚落主長者修習六念後,心中進而生起「我亦如是清淨信、戒、施、聞、慧,生彼天中」(《雜阿含經》卷20)的作意。因此,正如窺基大師解釋:「六隨念等,名能攝受加行資糧。」(《瑜伽師地論略纂》卷7)這六隨念的法門,都是大小乘學人在用功修學過程中攝受增進智慧與福德的資糧。然而,這大小乘共認為極為重要的隨念憶持六種功德的六念法門,既有念佛又有念僧,而且就如已證得阿羅漢果的迦旃延尊者所說:憶念佛的功德與憶念包括阿羅漢在內的賢聖僧的功德,這兩者內涵是截然不同的。這不也證明了「阿羅漢不是佛」嗎?

這一集我們就解說到這邊。

阿彌陀佛!


點擊數: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