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六念忍」

第052集
由 正源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視頻弘法節目。

在上一集節目中,我們說到修六念同時也是在修忍,因為不論大小乘佛法,修習六念就是為了增進道業,讓自己往上進昇到下一個階位,乃至成就究竟佛果。而這必須建立在不管是在小乘佛法中修學解脫道,或者在大乘法中修學佛菩提道的學人,都必須先接受自己仍尚未圓滿具足所修學解脫道或佛菩提道究竟果位的事實;也就是心能安忍於即使已經證得解脫道極果的四果阿羅漢,乃至佛菩提道修證階位已至等覺、妙覺菩薩階位,都還不具足諸佛的福德與智慧莊嚴功德;更何況自己仍未進入諸地菩薩位,或者甚至連三乘菩提的見道都無有其一。安忍接受這個事實,是修學六念過程中必須隨時繫念在心的,否則無以成就六念的功德。因此,修習六念也稱為修「六念忍」。

平實導師多年講經說法,在許多著作中簡單易懂地解釋「安忍就是接受」,像 導師在《法華經講義》第二十三輯開示:【「心得安忍」意思是心中安定地接受了,不懷疑了,這叫作「得忍」。】(《法華經講義》第二十三輯,正智出版社,頁90。)在《實相經宗通》第七輯更詳細舉例說:【大家對這一個「忍」字應該要有瞭解,並不是知道佛法或知道般若密意的真如心所在時,就算是開悟了;因為知與忍之間是有距離的,並且那個距離還真的很大。譬如說,世尊詳細開示五陰的每一陰虛妄,也把為什麼虛妄的道理都講清楚了,某甲、某乙聽完了成為阿羅漢,某丙、某丁卻只能成為初果人;可是某戊、某己都明白這些道理,你請問他的時候他也能為你講解,也能為人轉說,但問題是,他依舊無法證得初果。何以至此?因為心中不忍,他對五陰的虛妄性沒有真的安忍。佛所說的道理,他都懂,也知道五陰的全部內容和虛妄性,但他沒有心得決定;深心之中尚未接受,不接受就無忍,因此連初果都無法證得。所以佛法中說這個無生忍,「忍」字講得真好;具足知道世俗諦以後能不能證果的關鍵,並不是知或不知道的問題,而是知道以後能不能安忍,安忍就是接受。】(《實相經宗通》第七輯,正智出版社,頁241-242。)所以,修習六念之所以能夠讓自己的道業往上昇進到下一個階位,乃至成就諸佛的福德與智慧功德,成就究竟佛果,正是因為能安忍於自己所學尚有不足,能安忍於自己所修所證尚未達究竟果位的事實;能安忍接受此一事實,而仰望諸賢聖菩薩及諸佛功德,就能進一步誓願成就佛道、救度眾生。

首先說「念佛」,要隨時繫念著諸佛都具足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等十種功德名號,大慈大悲、智慧光明、功德莊嚴、神通無量、能拔眾苦。當眾生時時心想繫念佛的這種種名號的真義,就能獲得功德。例如,繫心隨念佛號「調御丈夫」,思惟佛陀能「以種種方便,說種種諸法,調伏制御一切眾生,令離垢染」;而今我連自己貪欲、瞋恚和憍慢的這些煩惱習氣,都尚且不能調御,又如何調御一切眾生呢?能安忍接受這個事實,然後時時繫念,自我修正,經久串習就能漸漸地伏御自己的貪、瞋、慢等煩惱。至於諸佛的這十種名號功德,平實導師在《法華經講義》第一輯及第四輯都有詳細的闡釋,而這個單元「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視頻弘法節目,正是依《法華經講義》次第解說,所以這裡我們就不逐一加以贅述。

那第二個「念法」,是要依跟隨真善知識受學熏習正法所得正知見為基礎,作意思惟觀察。例如,觀察諸法無我,剎那不住,像《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中 世尊有聖教說:【譬如有人以毒惡言種種毀罵,菩薩聞之,不應卒暴而起瞋心,當觀察之:「如是罵者為是誰耶?受毀罵者復是誰耶?彼此二身各十二處,眼處見色、耳處聞聲、鼻處嗅香、舌處嘗味、身處覺觸、意處知法;而是眼處,實非是我,若非我者,自他眼處誰過失耶?若有過者應須治罰。」如是觀察,俱無過失;既無過失,誰受誰罵而瞋恚耶?如是觀察,乃至法處亦復如是。十二處外更無一物,罵者受者二俱是空。以此思惟,瞋心頓息。】(《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6)就是說菩薩雖然受他人種種毒惡言語的毀罵,但應作意思惟觀察,罵者與受者無非各由六根及六塵這十二處所組成,可是仔細觀察思惟,一一根和一一塵都不足以成其為我;既然不是我,那又有誰毀罵?誰受毀罵?這樣地思惟觀察罵者、受者都是空,都不存在,其實並沒有過失者,那又要對誰生起瞋恚心呢?

世尊接著又開示:【若聞麤語應諦觀察:「如是語言何者是麤?麤語二字生不同時,麤時非語、語時非麤,剎那生滅,各不相待。二字尚無,況多毀罵。」以是觀察百千劫中,作是麤言,不成罵辱。又復觀察能罵之人及所罵法,二俱無常,剎那不住,何有瞋耶?以是當知,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不住,罵法既空,我身亦爾,同彼無常生滅不住,以不住故一切皆空。作是觀時,無量怨賊一時消滅。若離此觀取相分別,但名安忍,不得名為波羅蜜多。五蘊無我,乃至十八界等,悉亦無我,如幻如化;毀讚平等,本性空寂,亦復如是。】就是從時間剎那生滅不住的角度,去作意繫念觀察,毀罵的粗暴言語本身也是剎那不住,當一一拆解開來觀察,就不是一句粗暴毀罵的言語了;同樣觀察別人讚許我們的言語也是一樣,拆解開來,也不成其為讚許了。所以毀罵和讚許的言語都平等平等,都是如幻如化,本性空寂,又有什麼毀罵?有什麼讚許?

這些道理,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也開示了同樣要作意繫念觀察世間及以出世間的諸法來修行的法門。馬鳴菩薩說:【若唯修止,心則沈沒;或生懈怠,不樂眾善,遠離大悲,是故宜應兼修於觀。云何修耶?謂當觀世間一切諸法生滅不停,以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應觀過去法如夢,現在法如電,未來法如雲,忽爾而起。應觀有身悉皆不淨,諸蟲穢污,煩惱和雜。觀諸凡愚所見諸法,於無物中妄計為有。觀察一切從緣生法,皆如幻等畢竟無實。觀第一義諦非心所行,不可譬喻,不可言說。】(《大乘起信論》卷2)這裡馬鳴菩薩告訴學人,不可只有修止,應當止、觀兼修,否則會心生懈怠,對各種善法都不生欣樂,並且會遠離救度眾生的大悲心。而修觀,應觀世間緣生諸法生滅無常、如幻如夢,無有真實;乃至觀出世間的第一義諦真如佛性,是無名相法、是無分別法,非心所行,不可譬喻,不可言說。然而,對這些法的作意觀察,必定要先有信、有忍,願意接受,常樂觀察,就如馬鳴菩薩開示的:【云何修忍門?所謂見惡不嫌,遭苦不動,常樂觀察甚深句義。】才能成就念法的第一步。

接下來說「念僧」。僧是如來弟子,如果是賢聖僧,都是因為能忍諸惡,令道業增進,得無漏法,具戒定慧,能為世間眾生作良福田,都是我們應當恭敬的。即使凡夫僧,尚未見道、未證果,但是如果能持守正戒、清淨梵行、不妄說法,那仍然是我們應當學習的對象。因此要作意繫念觀察凡夫僧及賢聖僧都有功德,他們既然能忍於遠離世間,清淨修習出世間解脫之法,我們也應該要效法他們修忍。

第四是「念施」,平實導師開示:【念施是因為常常留意著自己的福德夠不夠,如果福德不夠,想要再往上一個層次去取證就會有障礙,因此菩薩得要時時念施。也正因如此,六度波羅蜜、十度波羅蜜都以布施為首。】(《佛藏經講義》第十輯,正智出版社,頁25-26。)布施有大功德,能布施給眾生財物、正法及心無畏懼,乃至獲得安樂;善施、惠施既是跟眾生結善緣,也能度化眾生、攝受眾生,就是攝受將來的佛國淨土;而習慣於布施,也能去除慳貪的重病。所以要常繫念布施眾生,讓他們都能得到安樂,而我們也少瞋、少惱,因此要修忍。

第五是「念戒」,如來所施設的禁戒,既能遮斷種種惡行,免於造作煩惱業;而菩薩戒更是千佛大戒,世尊開示:【十重四十八,戒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梵網經》卷2)這裡就已指明了沒有受菩薩戒而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究竟佛果是不可能的。並且受持菩薩戒:【得見千佛,佛佛授手,世世不墮惡道、八難,常生人道、天中。】平實導師也開示:【念戒是說,戒是修行三乘菩提的過程中必須要有的法,因為一般人心如猿猴把持不定,不斷地攀緣;乃至於法上的修行有所實證時,有些人還不能定下心來,依舊疑著,以致不得三昧,由於這個緣故就必須要有戒法來約束。】(《佛藏經講義》第十輯,正智出版社,頁26。)因此,我們應當要作意繫念佛所授戒以遮止貪、瞋,未來也能進一步得定共戒和道共戒,當然就要安忍於戒。

最後一個是「念天」。為什麼要念天呢?平實導師開示:【天人是怎麼樣的心行,你是證悟的人,至少要有天人的心行,所以不欺騙眾生、不惱亂眾生。這就是天。】(《佛藏經講義》第十輯,正智出版社,頁27。)就是菩薩修道的過程中,有時也要憶念諸天的功德,讓自己的身口意行符合諸天的德行。以欲界六天的天人來說,必須是持五戒並且修十善才能出生成為欲界天人,就是至少要忍於不犯五戒和修十善的事忍。像忉利天主釋提桓因雖然戰勝阿修羅,卻能忍於阿修羅王在他面前瞋恚罵詈,還向部眾們讚歎忍辱,說:【若使有大力,能忍於劣者,是則為上忍,無力何有忍?於他極罵辱,大力者能忍,是則為上忍,無力何所忍?】(《雜阿含經》卷40)又說:【於勝己行忍,是名恐怖忍;於等者行忍,是名忍諍忍;於劣者行忍,是則為上忍。】在經中,世尊就藉這樣一個事例來告訴弟子們:【釋提桓因於三十三天為自在王,常行忍辱,讚歎於忍。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亦應如是行忍,讚歎於忍,應當勤學。】(《法苑珠林》卷57)所以「念天」,就是作意繫念諸天修忍辱行而報得殊勝的福德、功德。這樣繫念的同時,自然也是提醒自己應當修忍,這雖是事忍,卻也有一分解脫的受用。

這些道理讓我們更加明白,修六念同時也是在修安忍。然而這幾集節目探討「阿羅漢不是佛」這個議題,緣起是當舍利弗尊者接連三次請求 釋迦牟尼佛開演《妙法蓮華經》,終於獲得 如來應允,可是當場竟然就有「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退席;因為他們都不能接受、不能安忍於 世尊:「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的開示。因此,世尊就說這些當場退席的四眾弟子:【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優婆塞我慢,優婆夷不信。】

平實導師在《法華經講義》進一步闡釋:【這五千個人正是如此,是標準的聲聞人,他們認為阿羅漢的證境跟 佛陀是一樣的。更有比丘、比丘尼懷著增上慢,還沒有證得阿羅漢果,就認為自己是阿羅漢了;甚至有人還沒有證得聲聞初果,已經認為自己是阿羅漢了,這些就是增上慢;因為這種慢已經被增上了,不只是慢過慢了。而這一些人所親近的優婆塞,也是個個具有我慢,換句話說,他們根本都沒有斷我見,愛樂於自我的恆時存在,這就是我慢。而這五千個人中很多優婆夷,個個都不相信「佛不同於阿羅漢」。】(《法華經講義》第三輯,正智出版社,頁8-9。)也就是說,這些當場退席的四眾弟子,之所以都認定「阿羅漢就是佛,佛就是阿羅漢」,不能接受還有阿羅漢所仍未知、未證的諸佛智慧和證量;這不信、不能接受、不能安忍,背後還有一個更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們都懷著增上慢,都還有我慢,也就是根本未斷我見。

進一步的道理,就等下一集節目中,我們再繼續的探討。

阿彌陀佛!


點擊數: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