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品(四)

第039集
由 正莉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製作的「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系列節目。今天我們繼續講「方便品」。

上一集我們概略介紹了五種不退,現在我們來看經文,《妙法蓮華經》卷1〈方便品 第2〉:【不退諸菩薩,其數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復不能知。】所謂不退菩薩,一般說位不退,就是講七住位以上菩薩;如果要再講更勝妙的行不退,就是初地以上菩薩,乃至念不退的八地以上菩薩;這些不退諸菩薩的數目猶如恆河沙數那麼多,縱然一心專念共同思求,也無法了知佛地的境界。

也許有人想:「真的是這樣嗎?」事實上確實是這樣。這就好比說,已經明心而還沒有眼見佛性的人,他無法想像眼見佛性是什麼境界。眼見佛性的人,可以在山河大地上面看見自己的佛性,也可以在窗簾上面看見自己的佛性;然而,自己的佛性不在山河大地上面,也不在窗簾上面,但是可以在那上面看見自己的佛性。佛性雖然無形無相,卻可以用肉眼及慧眼來見,也就是要有慧眼的配合,才能夠以父母所生的肉眼來看見佛性。此外,也要有動中定力,要有看話頭功夫的配合,才能夠眼見佛性。換句話說,必須具備定力、慧力以及廣大福德等三個條件來作莊嚴,才能夠在定力、慧力以及福德具足時,一念相應而在山河大地上面看見自己的佛性。如果沒有定力,縱然慧力再好,也無法眼見佛性。同樣的,如果沒有慧力,縱然定力再好,也無法眼見佛性。此外,還得要有廣大的福德莊嚴,才能蒙佛加被而眼見分明。也就是說,眼見佛性的三種資糧——定力、慧力以及福德,這三種資糧缺一不可;如果其中一種資糧還沒有具足,那麼眼見佛性模糊乃至無法眼見佛性。

各位菩薩!禪門三關真實有,三關就是本參、重關以及牢關。這三關各不相同,但同樣都是依第八識如來藏而證得,前面二關就是禪門所說的明心與見性。明心與見性是如來藏的兩個不同面向:明心就是明自本心如來藏,見性就是見自圓滿佛性。如來藏離見聞覺知;佛性不離見聞覺知,但不是見聞覺知;佛性與如來藏非一非異,不能離開如來藏而說佛性。換句話說,明心不等於見性,見性不等於明心,得要具足明心與見性,在如來藏總相上兩個層面的證得,才能圓滿真見道功德。在這裡,末學借花獻佛,謹以禪宗祖師的一首偈子,供養視頻前面的各位菩薩,那就是《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2所說:【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如天普蓋,似地普擎,一念相應,一時清淨。】祝福您!

我們話說回來,眼見佛性的境界,就算已經明心但還沒有眼見佛性的人,也無法測量。同樣的,等覺菩薩的境界不是十地菩薩所能測量,乃至二地菩薩的境界不是初地菩薩所能測量的,初地菩薩的境界不是十迴向位所能測量。縱然到了八地、十地,對於佛地的境界依舊是不能知、不能測量,因為佛地的境界難以思議,就連等覺菩薩都無法思議、無法測量了。所以 佛在《證契大乘經》卷2開示說:【正士!如來地有十。一切菩薩摩訶薩尚不能行,況諸聲聞、獨覺!……正士!是名不可言說如來智十地。】這裡經文中的十地,不是講不同的位階,而是講佛地的功德,這個「地」就是境界的意思。意思是說:諸佛如來有十種境界,一切菩薩摩訶薩尚且不能行,何況是諸聲聞與獨覺。諸佛如來的十種不可言說、不可思議的境界,就連等覺菩薩都無法思議、無法測量了,所以《法華經》說:【不退諸菩薩,其數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復不能知。】

接著《法華經》又說:【又告舍利弗:無漏不思議,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意思是說:諸佛的境界確實是不可思議的,這一些甚深的微妙法,世尊說祂如今已經具足證得了;而且世間也就只有 世尊知道這樣的真實法相,十方諸佛也一樣都知道諸佛境界的法相。因為這是唯證乃知,就算 佛世尊跟眾生明講了也沒有用,眾生聽了還是聽不懂,還是無法思議諸佛境界,所以 世尊說「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法華經》接著說:【舍利弗當知,諸佛語無異,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妙法蓮華經》卷1)世尊又開示說:「舍利弗!你應當知道,諸佛所說的言語開示並沒有差別,因此對於佛所說的法,應當要生起最大的信受力;因為世尊說法久後,一定會宣說真實法。」

這裡經文說「諸佛語無異」,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必須具足證得一切種智才能成佛,諸佛所證的內涵一樣都是一切種智。既然諸佛所證的內涵一樣都是一切種智,當然所說的法也是一樣的,所以說「諸佛語無異」,諸佛所說的法沒有差別。在《不退轉法輪經》中,佛說「如來無二」,佛門中也有一句話說「佛佛道同」。每一尊佛所說的法以及所修行的門道都一樣,沒有兩樣,一定是具足一切種智的實證才能成佛,所以說如來無二、佛佛道同。諸佛如來所證的一切種智,就是一切種子的智慧;可是每一個有情所有的一切種子都含藏在哪裡呢?《成唯識論》說每一個有情所有的一切種子都含藏在自己的第八識心中,第八識又名阿賴耶識;並且《入楞伽經》說「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入楞伽經》卷7),所以諸佛如來當然要講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妙法。

我們看《成唯識論》卷3的開示:【然第八識,雖諸有情皆悉成就,而隨義別立種種名。謂或名心,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意思是說:雖然所有的有情都有第八識,但是第八識心體隨著法義的別別建立,於是就有了種種不同的名稱。第八識又叫作心,為什麼叫作心呢?因為種種法熏習的種子,都可以收存在第八識心中,所以第八識又叫作心。因為第八識能夠集藏諸法的種子,所以當我們熏習善法,善法種子就集存在第八識心中;當我們熏習惡法,惡法種子也集存在第八識心中,所以第八識又叫作心。因為能夠積集各種法種的緣故,所以叫作心。

《成唯識論》卷3接著說:【或名所知依,能與染淨所知諸法為依止故。】意思是說:第八識又叫作所知依,因為祂能夠作為染法與淨法一切所知諸法的依止心體。因為有情眾生的一切染汙法,依止在第八識心中;諸佛如來以及諸大菩薩、二乘聖人所知的一切清淨法、無漏法,也是依止在第八識心中;所以第八識又叫作所知依。

《成唯識論》卷3接著說:【或名種子識,能遍任持世出世間諸種子故。】意思是說:第八識又叫作種子識,由於祂能夠普遍地任運執持一切世間法以及出世間法的種子,所以又叫作種子識。

《成唯識論》卷3接著說:【或名阿賴耶,攝藏一切雜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見愛等執藏,以為自內我故。此名唯在異生有學,非無學位不退菩薩有雜染法執藏義故。】意思是說:第八識又叫作阿賴耶識,因為祂攝藏一切雜染品的法種,使得這些雜染品的法種不會失壞的緣故,所以才會有我見、我執等種子,執藏我見、我愛等種子,甚至不但貪愛覺知心自己,還把阿賴耶識的功德性據為己有,這在大乘種智妙法中,叫作恆內執我。

本來阿賴耶識是主人,現在從主人心體中出生的見聞覺知心配合著意根,卻反過來把阿賴耶識的功德性據為己有,當作是自己的功德性,這就是我見、我愛、我執的結果,叫作阿賴耶性;因為有阿賴耶性,所以在異生凡夫位以及有學位的第八識,叫作阿賴耶識。第八識有了恆內執我的七識貪染種子,叫作阿賴耶識;雖然第八識祂自己絕對不會執著自己,也不會執著見聞覺知心,但是祂含藏著這些染汙種子,所以叫作阿賴耶。因為阿賴耶含有雜染種子,因為執藏分段生死種子,所以「阿賴耶」這個名稱,只限於異生凡夫位以及有學位。

所謂「異生」,就是三惡道的眾生;可是在人間還沒有證悟三乘菩提的人,廣義來說也叫作異生,因為還沒有斷除墮入三惡道的異生性種子。所謂「有學位」是說,在解脫道上就是斷了我見,初果以上到三果;在佛菩提道上就是七住位明心證真如以上,一直到七地滿心位以前,都叫作有學位。有學位的第八識,仍然叫作阿賴耶識,因為我見雖然斷了,可是我執還沒有完全斷盡,或者留惑潤生,保留最後一分思惑潤未來世生,所以叫作阿賴耶識。換句話說,阿賴耶識這個名稱,只通異生凡夫位以及有學位,而不是說無學位的不退菩薩還有這種雜染的分段生死法種的執藏。

《成唯識論》卷3接著說:【或名異熟識,能引生死、善不、善業異熟果故;此名唯在異生、二乘、諸菩薩位,非如來地猶有異熟無記法故。】意思是說:第八識心體又叫作異熟識,因為祂能引生三界生死中的善業或不善業的異熟果,這個異熟識名稱,只有在異生凡夫位、二乘以及諸菩薩位,不含攝佛地的第八識。換句話說,這個異熟的體性很寬廣,從異生凡夫位一直到等覺位,都含攝在異熟識的範圍裡面;也就是說,除了如來地以外的一切位,都可以使用異熟識這個名稱。進入如來地以後,就不能再稱為異熟識,因為如來地已經沒有異熟果報,已經沒有種子變異而熟的現象了,已經完全究竟清淨,所有種子都不再變異而熟。

《成唯識論》卷3又說:【或名無垢識,最極清淨諸無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來地有。菩薩、二乘及異生位,持有漏種可受熏習,未得善淨第八識故,……。】意思是說:第八識心體又叫作無垢識,因為究竟清淨純無漏法種所依止的緣故。這個無垢識的名稱只有在如來地才有,因為菩薩一切位、二乘一切位以及異生凡夫位,都還是或多或少的執持有漏法種,都仍然還沒有證得最究竟清淨的第八識,都還要繼續再熏習、繼續轉易第八識中的種子為純無漏的法種,才能夠成為究竟佛地的無垢識。

總而言之,第八識阿賴耶識心體,從異生凡夫位一直到佛地,都是常住不壞的心體,只是在不同的修證階段,依不同的體性立場、不同的修證層次與階段而作種種不同的名稱施設,到達佛地依舊是第八識心體。

時間的關係,我們講到這裡。謝謝您的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