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時三教(三)

第033集
由 正偉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螢幕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先問候大家:色身康泰否?少病少惱否?遊步輕利否?眾生易度否?各位現在所收看的節目,是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

在上一次的課程中,我們說到 釋迦世尊的一生,祂所安排說法的順序,由前至後是五個時段:華嚴時、鹿苑時、般若時、唯識時以及法華時。至於 佛在人間所說佛法的內容,則可以分成藏教、通教、別教、圓教,所以古德又把它們叫作「化法四教」;其中藏教、通教、別教,這三種教法可以合起來叫作「漸教」,是說佛弟子可以漸次地修行而得到成就。所以 佛所說法的種類,也可以說為是頓教、漸教、圓教三類,或者也有古德將 世尊對一般弟子所說的法教,也就是藏教、通教、別教合稱為三教,所以叫作「三類三教」。

用最簡單的方法來說,佛所說的法教可概括為「五時三教」。「五時」就是華嚴時、鹿苑時、般若時、唯識時、法華時;「三教」則是藏、通、別三教,也就是 世尊分別在初轉法輪、二轉法輪以及三轉法輪所演述的法義。其中,「藏教」就是二乘菩提,引導弟子能夠證得解脫果,也就是在解脫道中的四向四果,從初果須陀洹一直到四果阿羅漢;「通教」則是能夠證得大乘的見道位,由大乘的真見道位一直到相見道位圓滿而能夠進入初地;「別教」只針對大乘真見道位以上的菩薩一直到諸地菩薩的位階。定性的二乘人,因為他沒有證得大乘的真見道位,所以他是沒有辦法明白別教裡面的妙義的。至於最後的「圓教」,也就是《法華經》,它是直說 文佛本懷、諸佛本住境界;所以在說完《法華經》之後,世尊一生的法教由淺至深,就全部說完了,也都圓滿了、無所遺漏了。所以諸佛在接近入滅之前,都會演說這個《妙法蓮華經》。

對我們來說,以上所講到的「五時三教」的內容非常的重要,對想要實證三乘菩提的佛弟子尤其的要緊、要緊、要緊!因為太重要了,所以要說三次。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 世尊在人間說法的次第,正是對應著每一個佛弟子,由因地凡夫位漸漸地能夠走向上,一直到成佛的順序;也就是每一位佛弟子由淺入深所應該要有順序地、次第地實證的內容。在佛世時候的聖弟子們,也是依循著這樣的次第,一分一分有前後順位的,依著自己現在的程度以及自身的現量,去一樣一樣地實證以及現觀這個「五時三教」的內容。這樣子才能夠逆生死流、順著法住法位,而逐漸地成就四向四果、緣覺菩提,乃至於大乘菩提的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這三個可以合起來稱為三賢位,乃至於之後入地以後的地地增上。也就是說,五時三教的最後終點站就是《法華經》,一切到這邊都圓滿了,所以叫作「圓教」。因此藏教、通教、別教的內容,都在《法華經》中具足而增上圓滿了,所以《法華經》是諸佛世尊最後、最上的法教,因此可以說《法華經》就是邁向成佛的地圖以及最終的指南。

各位都知道 世尊曾經授記,在衪入涅以後的第一個階段是正法時期五百年,然後是像法時期;而現在無論用哪一種計算方法,都已經是末法時期了。三個時期的學佛人,他們的差別是什麼呢?在正法時代,世間正知見普遍、證果人也多;到了像法時期,則是正知見仍然普遍,但證果人變得少了;現在末法時期,則是知見已經錯誤了,所以證果人更為稀少了。會形成這樣的三個時期,背後的原因就是在於學佛的行者對於 釋迦世尊的五時三教修行的內容、次第,是否有善知識能夠住世,依著 釋迦世尊的教法來教授弟子正知見,能夠明辨其中的修行次第與內容,然後再導引、教導弟子每一個階段的修證方法;弟子們還要能夠依教奉行而實證相應的果位。所以說,以《法華經》為終點,五時三教的內容至關重要,這也就是佛教歷史上會有正法期、像法期、末法期三個時期的根本原因。

像這樣子以《法華經》為佛道終點的修學次第,世尊同樣地在《涅槃經》、《解深密經》中,也是一樣地明白演示過。所以它不僅僅是現在 釋迦佛弟子們現量實證的果位的指南,過去的諸佛也同樣地依照這個順序而漸次地成就佛道。所以《法華經》是通於過去、現在與未來恆常不變的法教。所以在 平實導師的《法華經講義》中,我們一路研讀到了這個地方,經文特別指出過去的 日月燈明如來、文殊師利菩薩,現在的 釋迦如來,乃至於未來的 彌勒世尊都可以為之證明;過去、現在、未來的諸佛,都是依循著同一個道跡而前進,這是永遠不會改變的事實,也不允許有躐等。聽到這兒,各位菩薩是不是就能夠恍然大悟,為什麼在《法華經》中,處處都請到了過去、現在與未來的諸佛菩薩來為它作證,它就是告訴我們,由凡夫位一直到成佛的修道次第啊!

再更深入地說,「五時三教」的內容關係到每一位佛弟子,包括您與我在修行的過程中,己身現量上最直接的功德受用。例如 佛在《涅槃經》裡面形容說,華嚴時就像是剛剛擠出來的牛乳,一切的教法都蘊含在裡面;阿含時就像是酪,把生乳拿去提煉變成酪;般若時就像是生酥,把酪再拿去提煉就變成了生酥;唯識時就叫作熟酥,也就是生酥再精煉就變成了熟酥;直到最後的法華時就叫作醍醐,也就是生乳經過不斷地提煉,到了最極致就稱為醍醐。這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醍醐味」,就是指說最上等的味道,這不只是一種形容詞,而是代表在修道的路上每一個實際成就的果位,它必然伴隨著斷結與證果的現量,能夠在現時就能夠自身體會箇中的功德與受用。

就好像現在有許多的修行人,只是讀書思惟,用意識心去瞭解了說:「哦!原來所謂的『我』並不是真實的存在。」這樣子就說自己斷了我見,卻成就了未證言證的大妄語業,這種情形在現在的教界、甚至在正覺講堂的內部都有。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那只是聞慧,尚未成就思慧、修慧與最後的證慧,也就是證果的智慧。至於什麼是證果的智慧?那就只在正覺講堂小參室裡面才會提到,書本上是不會提到的,這一點各位菩薩一定要謹記。所以 世尊早期所說的了義經典《央掘魔羅經》中,佛說:【我說道者,說何等道?道有二種,謂聲聞道及菩薩道。彼聲聞道者,謂八聖道;菩薩道者,謂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央掘魔羅經》卷4)意思是說:「我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菩提道,有哪些道路呢?菩提道有兩種,也就是二乘聲聞道與大乘菩薩道。聲聞之道總的來說,是八支聖道;而菩薩道所說,則是一切眾生都有本來成佛如來妙藏。」

雖然,看起來不同階段的五種法教,各有不同的性質與味道,但是它們統統都是用最初的生乳,也就是用第八識、阿賴耶識、如來藏的這個生乳,依著順序次第提煉而成的;牛乳越提煉就越純,越煉就越香,越煉就越營養,但是它的本質從來沒有離開過牛乳,如果沒有牛乳也就沒有這五種產品。所以,五時的教法都是如來藏牛奶的同一個味道,古德稱之為「五時一味」,這是說諸佛的法教,向來都只有一個阿賴耶如來藏第八識的味道,離開了這一個妙法滋味,就不會有別的東西了;也從來不會有兩種味道出現,所以《法華經》的核心也就只有一個:叫作「一佛乘」。這一點自古至今有許多人無法理解,他們認為說:「你不能夠說鮮乳的味道、酪的味道、酥的味道、醍醐的味道是一樣啊!它們明明就是不一樣啊!」就算是 世尊已經明說了:藏即阿賴耶,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他們也硬扯說:「黃金跟指環就是長得不一樣啊!因為還沒有經過輾轉的過程啊!」

所以他們不能夠認同五時皆一味。那為什麼會這樣子呢?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因為這個人他沒有見過、也從來沒有嚐到過牛乳的滋味。所以無論是生乳還是酪,或是生酥、熟酥乃至醍醐,對他來說都只是書上的一個名詞,都只存在於這個人大腦當中的想像而已;所以他無法明白為什麼五種東西各有不同的味道,卻說它們同時是同一個滋味。也就是說,只有當佛弟子能夠真正現觀自己的阿賴耶第八識,也就是入菩薩真見道位,也就是禪宗的開悟明心,此後才能夠說這個人真的口嚐到了牛乳的滋味。但是這個過程的完成非常的困難,即使是善知識勉強幫忙他,讓他見到了牛乳,但是他的心中仍然會有懷疑,不肯將牛乳放在口中;而看到牛乳跟品嚐牛乳是完全不同的事情。也就是說,即使這個人在禪三中勉強看到個影子,好像也過關了,但這一個人還是品嚐不到牛乳的美味。所以古德也說:「此事甚難,難逾登天。」這一件事情自古以來就是如此。

如果無法口嚐到牛乳的滋味,那就只能落在外門觀察。例如從淨影寺的慧遠法師開始,到天台宗的智者大師,都大略地聽聞箇中的道理,雖然也都能夠信受不疑,但是因為他們自己沒有嚐過牛乳的滋味——並沒有實證真如阿賴耶識,所以於宗義無法通達;因此當他們演說牛乳滋味的時候,不自覺地就會出現有所小的偏誤。直到唐朝 玄奘法師,才能夠以己身的現量來講說佛法的三法輪義,窺基法師接續著重說三時教;到了這個時候,五時三教的道理才真正無誤地得到彰顯,叫作通宗又通教。可惜在他們之後,接下來的禪宗證悟祖師們,大多是通宗而不通教,所以也很少有禪門祖師能夠正演說《法華經》。

所以兩千多年以來,對於大部分的佛弟子來說,他們看不出《法華經》到底珍貴在何處,也不瞭解為什麼《法華經》會是 世尊五時法教的頂峰、會是「大暢佛本懷」;於是很多人就敢於輕蔑與毀謗《法華經》,不只是學術界如此,連佛門的出家人也跟著來破壞佛法正確的義理。例如像是台灣北投的一位大法師,因為不能夠明白「五時三教」的真實義理,就乾脆直接說《法華經》是很好的神話故事,表面上是在褒讚《法華經》,實際上卻是在貶低《法華經》。

好,今天時間的關係,就先為各位介紹到這一邊。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點擊數: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