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時三教(二)

第032集
由 正偉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螢幕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各位現在所收看的節目,是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也就是本會 平實導師《法華經講義》的導讀課程。

在上一集的節目中,我們講到了 釋迦世尊一生說法可以分成五個時節,第一個時節叫作華嚴時,是在天上為大眾——為什麼樣的大眾呢?主要是來自於十方的菩薩摩訶薩——所演說的大法。但華嚴時的教法,並不是這個世界的眾生所能夠聽聞得到的。所以華嚴時之後,世尊到了鹿野苑,找到了曾經跟隨祂的五位侍者,成立了最早的比丘僧團,於是就開始了第二期的法教,叫作鹿苑時,或者阿含時。那麼這個阿含時所講的經典,主要是《阿含經》、《法句經》,然後主要的內容是在二乘的解脫道上面,但是解脫道它並不是究竟的成佛之法,所以在《法華經》上 佛說那只是一個化城——一個化現出來的影像,只是用來讓二乘人暫時休息的地方。

所以阿含時的藏教,又叫作「二誘」。也就是說,《法華經》裡面講到這一位窮子,在外流浪太久了,他不曉得自己就是長者的兒子,所以長者也不可能叫他繼承家業;因此長者有智慧,他就叫這一位窮子先留下來,用比較高的工資來引誘這個孩子先來幫忙做一些粗重的工作、做一些最普通的基本工作,先誘使這個孩子願意在這個家停留下來,然後再慢慢地培養增長這個孩子的心量。經過了十多年鹿苑時的修習與實證,跟隨 世尊的佛弟子們大部分都已經親證了解脫果的果位,基本的工作已經作完了,所以才能夠領受下一個階段的教法。

在這樣的基礎上,世尊就接下來進入了第三時說法,也就是二轉法輪的階段。接下來,佛陀就開始演說般若諸經,所以第三時又叫作般若時,像是《大般若經》諸經,或者包括了像大家耳熟能詳的《心經》、《金剛經》、《思益梵天所問經》、《金光明經》等等。世尊就開始依著「此經」如來藏的法性而演說法相,一切的法本無自性、無生也無滅、本來寂靜,因為自性就是涅槃;所以如是轉第二正法輪,說空、說萬法本空,但是空不是空無一物的斷滅,而是「空有不二」;說有本來清淨真實,這一個真實心又叫作非心心、非心相心,不是見聞覺知妄心的那一個心,也就是在《金剛經》裡面處處說到的「此經」。在《般若經》中,佛說了真如如來藏自體的總相智,以及自體法性所顯現出來的種種的法相——個別的法相,也就是別相智。

由於在般若時,主要是講說以《般若經》系列為主的大方等諸經,所以這個時期也可以叫作方等般若時。原本在鹿苑時修學二乘法已經有成就的證果弟子,聽聞了般若諸經後,開始提升自己的心量,無量世以來所累積的菩薩種性再度地萌芽起來了,不再只以入無餘涅槃為唯一的目標,所以陸陸續續發起了大心,開始勇於求學佛菩提道,開始敢成為大乘的菩薩。所以 世尊在般若時說《般若經》的時候,是三乘的弟子一起聽聞而各自得到自己的見解,應機的大乘菩薩們知道 佛在《般若經》裡面所說的空,是本心如來藏,是空的本性;但是二乘人聽聞之後,他會認為所謂的空,就是先前鹿苑時二乘人所證的寂滅空相的意思,所以定性的二乘人他會認為大乘所證的空與二乘所證的空是一模一樣的;這就是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大寶積經》卷62),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因此定性的二乘人,他認為大乘的般若空就是聲聞道的五蘊空,所以大乘法所證的佛果就是二乘法的阿羅漢,兩者完全相同。這種思想,從佛世時候定性的聲聞弟子,到部派林立的二乘佛法,到今日南傳佛教,或者是自稱原始佛教的這一些佛弟子們,一脈相承;他們不承認阿羅漢果之上還有諸菩薩聖果,認為說即使是 佛陀,也只是福報較好、波羅蜜較廣大的大阿羅漢果罷了。在北傳佛教之中,我們也常常會看到有人說:「大乘般若經所說的空、所證得的果位,與二乘法所證得的空跟證果是一模一樣的,只是大乘的菩薩不急求證果、不急入涅槃。」基本上,只要聽到這一類的說法,就知道這一些都是無法進入二轉法輪法教的佛弟子,而他們箇中的實質常常只是破壞佛法的外道罷了!

如果是菩薩種性具足、福德智慧也都具備的弟子,則是在經歷了初轉法輪、二轉法輪兩個時期的時候,就能夠漸漸地實證了真如如來藏,至少是進入了大乘的真見道位或者是相見道位。所以般若時的法教是通於三乘弟子的,因此又叫作通教。也就是在般若時,太陽已經照過了高山的山頂、照進了最深的深谷,此後陽光開始普照大地,無論是哪一種種姓的佛弟子,都能夠被佛法的光明所照射,所以叫作如日照大地,因此可以叫作通教。

所以般若時又叫作「體信」,就是說《法華經》的那一位窮子,已經為長者做了好幾年的粗工,已經見識更廣更博,也累積了相當的資財了,所以對於自己的身分開始有了一點信心了。到這個時候,長者就可以讓這個窮子開始靠近自己,讓這個久遠失散的兒子能夠漸漸地藉由靠近自己的父親,與父親同事利行,幫助父親清點家產經營事業等等,而不再畏懼於父親,漸漸能夠成為家中的一份子。也就是說,般若時之後,接下來的工作,有緣的弟子都能夠證悟宗門如來藏。進入了見道位之後,佛陀就要為他們開始演說《解深密經》、《勝鬘經》、《楞伽經》、《楞嚴經》等等;這一些是唯識種智的經典,想要理解這樣的法教經典,得要依憑著內門去親證一切法無自性的如來藏,才能夠依著自己的證量去理解真如無生無滅、本來寂靜,才能夠自知自作證自性涅槃無自性之性,至此才有能力再向上求取一切種、一切識的種種智慧。

所以以這個當作基礎,世尊才開始顯示了極了義的法相,也就是開始轉第三正法輪,說五法三自性,說七種性自性,說如何由三賢位向上、得以進入地上菩薩甚深廣大境界等等自心藏識所流露的智慧。讓這一些已經通宗的見道位弟子們,在清淨無明之後,再得以淨除無始無明的上煩惱,淨除了現行、還要淨除習氣種子;除了真如自體的總相智、別相智之外,再繼續地完成如來藏中過恆河沙數一切種子的智慧,所以叫作一切種智,也就是進入了菩薩摩訶薩地上菩薩之後所應該修學的智慧。

所以這個時期的法教,就叫作唯識種智時,也就是三轉法輪。然而如是三轉法輪的教法,它只攝受大心的菩薩,它沒有辦法攝受二乘小根小器之人;兩者是有區別的,是各別有所不同的,所以又叫作別教。因為二乘定性聲聞人即使在場聽聞了,也完全聽不懂而不能夠領信受持,這個唯識種智時,所以又叫作「領知」。也就是在《法華經》裡面,那位窮子已經不再是窮子了,而成為了大長者的員工了,因為他常常跟著長者來往共事,也就是常常跟如來藏親近;父親知道時候到了,就開始讓他進升為家中的大總管,長者把所有家中的財富庫藏,一樣一樣的全部全部都交給這個窮子去管理,讓兒子知道長者有多少多少的家產、庫藏之中有哪些種類的珍寶,並且把這些家產全部都交給兒子去管理,這就是「唯識種智時」。

到了 佛即將滅度之前,三轉法輪的諸經三藏已經全部講說完畢了,也就是華嚴時所傳授的法教叫作頓教,因為諸大菩薩摩訶薩們能夠在聽經的頓時便能領解,因此叫「頓教」。鹿苑時的藏教、般若時的通教、唯識時的法教,這三個時候所教授的是三乘佛法,所以所教授的對象是三乘種姓的佛弟子,各自各自能夠逐漸地信解而實證,因此可以把這三個合在一起叫作「漸教」。當 釋迦世尊說法到這個地步,化緣即將圓滿了,所以此時依著諸佛的常法,要開始說《法華經》了;《法華經》直說真如如來藏本來成佛的自性與功能差別,直說究竟圓滿的法教,所以說眾生一發心就已經到佛地,這正是大暢 佛之本懷。所以《法華經》它不同於前面所說的三乘法教,它不是漸教,不是華嚴時的頓教,而是最上、最圓滿的圓教。

因為《法華經》是如此圓教的教法,所以有增上慢的二乘人,有五千人當場退席不聽受,而 世尊默然,也不作阻止,因為《法華經》它本來就不是這一些未悟言悟的增上慢人、乃至於定性聲聞人所能信受的。諸佛在準備入涅槃前演說《法華經》的內容是完全相同的,都是依著自心清淨真如如來藏,說祂的體,說祂的用,說祂的性,說祂的相;體、用、性、相,凡所說者無有不圓滿的,都是依照著現量自證如來藏本來成佛的圓滿體性來說,所以才被叫作圓教。也就是第五時說《法華》時,圓教之中,如同滿月一樣的淨白,沒有絲毫的缺損。

所以五時法華時,又叫作「付業」。也就是《法華經》裡面,佛說到這個窮子已經作大總管一段時間了,長者也已經把所有的家業,都交給這一位大總管去打理;到了此時,長者看到時機成熟了,就直接告訴窮子:「孩子啊!你就是我的親生兒子,只是因為失散多年,你已經忘記了。所以這些家業,本來就全部是屬於你的,沒有一樣不是,現在我就全部交付給你了。」因此法華時,又叫作付業——託付家業。所以 世尊的五時說法,最初在天上說《華嚴經》,將此後 佛陀一生所有說法的內容先預說一遍;而最後的法華時,則是直接依著真如如來藏說眾生本來已經是圓滿之佛,並沒有一絲的缺損。

所以整理一下,世尊一生說法的前後段落,總的合起來是五個時段:華嚴時、鹿苑時、般若時、唯識時、法華時;而 佛說法的內容,可分為頓、藏、通、別、圓五教,或者把 世尊在人間所說的藏教、通教、別教、圓教合在一起說為「化法四教」,或者將藏教、通教、別教三乘教法合在一起叫作漸教,而佛法就成為頓教、漸教、圓教三類,叫作「三類三教」,這些都是在經典上面常常看到的名詞。也就是說,世尊在《涅槃經》裡面說五時教法,《解深密經》說三時教法,其實都是一模一樣的內容;總的合起來可概稱為「五時三教」,裡面明示了 釋迦世尊說法的順序與階段,其實也就是顯示了一位佛弟子在長遠的成佛道路上,應該要順序修行完成的階位。

好,今天時間的關係,我們先為各位講到這一邊。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點擊數: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