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时三教(三)

第033集
由 正伟老师开示
文字內容

各位萤幕〔屏幕〕前的菩萨们:阿弥陀佛!

先问候大家:色身康泰否?少病少恼否?游步轻利否?众生易度否?各位现在所收看的节目,是由佛教正觉同修会为各位准备的“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

在上一次的课程中,我们说到 释迦世尊的一生,祂所安排说法的顺序,由前至后是五个时段:华严时、鹿苑时、般若时、唯识时以及法华时。至于 佛在人间所说佛法的内容,则可以分成藏教、通教、别教、圆教,所以古德又把它们叫作“化法四教”;其中藏教、通教、别教,这三种教法可以合起来叫作“渐教”,是说佛弟子可以渐次地修行而得到成就。所以 佛所说法的种类,也可以说为是顿教、渐教、圆教三类,或者也有古德将 世尊对一般弟子所说的法教,也就是藏教、通教、别教合称为三教,所以叫作“三类三教”。

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说,佛所说的法教可概括为“五时三教”。“五时”就是华严时、鹿苑时、般若时、唯识时、法华时;“三教”则是藏、通、别三教,也就是 世尊分别在初转法轮、二转法轮以及三转法轮所演述的法义。其中,“藏教”就是二乘菩提,引导弟子能够证得解脱果,也就是在解脱道中的四向四果,从初果须陀洹一直到四果阿罗汉;“通教”则是能够证得大乘的见道位,由大乘的真见道位一直到相见道位圆满而能够进入初地;“别教”只针对大乘真见道位以上的菩萨一直到诸地菩萨的位阶。定性的二乘人,因为他没有证得大乘的真见道位,所以他是没有办法明白别教里面的妙义的。至于最后的“圆教”,也就是《法华经》,它是直说 文佛本怀、诸佛本住境界;所以在说完《法华经》之后,世尊一生的法教由浅至深,就全部说完了,也都圆满了、无所遗漏了。所以诸佛在接近入灭之前,都会演说这个《妙法莲华经》。

对我们来说,以上所讲到的“五时三教”的内容非常的重要,对想要实证三乘菩提的佛弟子尤其的要紧、要紧、要紧!因为太重要了,所以要说三次。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 世尊在人间说法的次第,正是对应着每一个佛弟子,由因地凡夫位渐渐地能够走向上,一直到成佛的顺序;也就是每一位佛弟子由浅入深所应该要有顺序地、次第地实证的内容。在佛世时候的圣弟子们,也是依循着这样的次第,一分一分有前后顺位的,依着自己现在的程度以及自身的现量,去一样一样地实证以及现观这个“五时三教”的内容。这样子才能够逆生死流、顺着法住法位,而逐渐地成就四向四果、缘觉菩提,乃至于大乘菩提的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这三个可以合起来称为三贤位,乃至于之后入地以后的地地增上。也就是说,五时三教的最后终点站就是《法华经》,一切到这边都圆满了,所以叫作“圆教”。因此藏教、通教、别教的内容,都在《法华经》中具足而增上圆满了,所以《法华经》是诸佛世尊最后、最上的法教,因此可以说《法华经》就是迈向成佛的地图以及最终的指南。

各位都知道 世尊曾经授记,在衪入涅以后的第一个阶段是正法时期五百年,然后是像法时期;而现在无论用哪一种计算方法,都已经是末法时期了。三个时期的学佛人,他们的差别是什么呢?在正法时代,世间正知见普遍、证果人也多;到了像法时期,则是正知见仍然普遍,但证果人变得少了;现在末法时期,则是知见已经错误了,所以证果人更为稀少了。会形成这样的三个时期,背后的原因就是在于学佛的行者对于 释迦世尊的五时三教修行的内容、次第,是否有善知识能够住世,依着 释迦世尊的教法来教授弟子正知见,能够明辨其中的修行次第与内容,然后再导引、教导弟子每一个阶段的修证方法;弟子们还要能够依教奉行而实证相应的果位。所以说,以《法华经》为终点,五时三教的内容至关重要,这也就是佛教历史上会有正法期、像法期、末法期三个时期的根本原因。

像这样子以《法华经》为佛道终点的修学次第,世尊同样地在《涅槃经》《解深密经》中,也是一样地明白演示过。所以它不仅仅是现在 释迦佛弟子们现量实证的果位的指南,过去的诸佛也同样地依照这个顺序而渐次地成就佛道。所以《法华经》是通于过去、现在与未来恒常不变的法教。所以在 平实导师的《法华经讲义》中,我们一路研读到了这个地方,经文特别指出过去的 日月灯明如来、文殊师利菩萨,现在的 释迦如来,乃至于未来的 弥勒世尊都可以为之证明;过去、现在、未来的诸佛,都是依循着同一个道迹而前进,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事实,也不允许有躐等。听到这儿,各位菩萨是不是就能够恍然大悟,为什么在《法华经》中,处处都请到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诸佛菩萨来为它作证,它就是告诉我们,由凡夫位一直到成佛的修道次第啊!

再更深入地说,“五时三教”的内容关系到每一位佛弟子,包括您与我在修行的过程中,己身现量上最直接的功德受用。例如 佛在《涅槃经》里面形容说,华严时就像是刚刚挤出来的牛乳,一切的教法都蕴含在里面;阿含时就像是酪,把生乳拿去提炼变成酪;般若时就像是生酥,把酪再拿去提炼就变成了生酥;唯识时就叫作熟酥,也就是生酥再精炼就变成了熟酥;直到最后的法华时就叫作醍醐,也就是生乳经过不断地提炼,到了最极致就称为醍醐。这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醍醐味”,就是指说最上等的味道,这不只是一种形容词,而是代表在修道的路上每一个实际成就的果位,它必然伴随着断结与证果的现量,能够在现时就能够自身体会个中的功德与受用。

就好像现在有许多的修行人,只是读书思惟,用意识心去了解了说:“哦!原来所谓的‘我’并不是真实的存在。”这样子就说自己断了我见,却成就了未证言证的大妄语业,这种情形在现在的教界、甚至在正觉讲堂的内部都有。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那只是闻慧,尚未成就思慧、修慧与最后的证慧,也就是证果的智慧。至于什么是证果的智慧?那就只在正觉讲堂小参室里面才会提到,书本上是不会提到的,这一点各位菩萨一定要谨记。所以 世尊早期所说的了义经典《央掘魔罗经》中,佛说:【我说道者,说何等道?道有二种,谓声闻道及菩萨道。彼声闻道者,谓八圣道;菩萨道者,谓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央掘魔罗经》卷4)意思是说:“我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菩提道,有哪些道路呢?菩提道有两种,也就是二乘声闻道与大乘菩萨道。声闻之道总的来说,是八支圣道;而菩萨道所说,则是一切众生都有本来成佛如来妙藏。”

虽然,看起来不同阶段的五种法教,各有不同的性质与味道,但是它们统统都是用最初的生乳,也就是用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的这个生乳,依着顺序次第提炼而成的;牛乳越提炼就越纯,越炼就越香,越炼就越营养,但是它的本质从来没有离开过牛乳,如果没有牛乳也就没有这五种产品。所以,五时的教法都是如来藏牛奶的同一个味道,古德称之为“五时一味”,这是说诸佛的法教,向来都只有一个阿赖耶如来藏第八识的味道,离开了这一个妙法滋味,就不会有别的东西了;也从来不会有两种味道出现,所以《法华经》的核心也就只有一个:叫作“一佛乘”。这一点自古至今有许多人无法理解,他们认为说:“你不能够说鲜乳的味道、酪的味道、酥的味道、醍醐的味道是一样啊!它们明明就是不一样啊!”就算是 世尊已经明说了:藏即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他们也硬扯说:“黄金跟指环就是长得不一样啊!因为还没有经过辗转的过程啊!”

所以他们不能够认同五时皆一味。那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这个人他没有见过、也从来没有尝到过牛乳的滋味。所以无论是生乳还是酪,或是生酥、熟酥乃至醍醐,对他来说都只是书上的一个名词,都只存在于这个人大脑当中的想象而已;所以他无法明白为什么五种东西各有不同的味道,却说它们同时是同一个滋味。也就是说,只有当佛弟子能够真正现观自己的阿赖耶第八识,也就是入菩萨真见道位,也就是禅宗的开悟明心,此后才能够说这个人真的口尝到了牛乳的滋味。但是这个过程的完成非常的困难,即使是善知识勉强帮忙他,让他见到了牛乳,但是他的心中仍然会有怀疑,不肯将牛乳放在口中;而看到牛乳跟品尝牛乳是完全不同的事情。也就是说,即使这个人在禅三中勉强看到个影子,好像也过关了,但这一个人还是品尝不到牛乳的美味。所以古德也说:“此事甚难,难逾登天。”这一件事情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如果无法口尝到牛乳的滋味,那就只能落在外门观察。例如从净影寺的慧远法师开始,到天台宗的智者大师,都大略地听闻个中的道理,虽然也都能够信受不疑,但是因为他们自己没有尝过牛乳的滋味——并没有实证真如阿赖耶识,所以于宗义无法通达;因此当他们演说牛乳滋味的时候,不自觉地就会出现有所小的偏误。直到唐朝 玄奘法师,才能够以己身的现量来讲说佛法的三法轮义,窥基法师接续着重说三时教;到了这个时候,五时三教的道理才真正无误地得到彰显,叫作通宗又通教。可惜在他们之后,接下来的禅宗证悟祖师们,大多是通宗而不通教,所以也很少有禅门祖师能够正演说《法华经》。

所以两千多年以来,对于大部分的佛弟子来说,他们看不出《法华经》到底珍贵在何处,也不了解为什么《法华经》会是 世尊五时法教的顶峰、会是“大畅佛本怀”;于是很多人就敢于轻蔑与毁谤《法华经》,不只是学术界如此,连佛门的出家人也跟着来破坏佛法正确的义理。例如像是台湾北投的一位大法师,因为不能够明白“五时三教”的真实义理,就干脆直接说《法华经》是很好的神话故事,表面上是在褒赞《法华经》,实际上却是在贬低《法华经》。

好,今天时间的关系,就先为各位介绍到这一边。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点击数: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