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菩提相應之法(一)

第023集
由 正慈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這個主題我們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法華經講義》這部書來為大家說明。

文殊師利菩薩為大眾說到,在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阿僧祇劫之前,有一尊佛,佛號是 日月燈明如來,十號具足。經文說:日月燈明如來【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妙法蓮華經》卷1)演說就是把法義加以推演廣說,所演說的當然都是正法,而且諸佛說法時,除了是正法以外,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初善、中善、後善,不會是龍頭蛇尾。比如,如果有法師演說《法華經》時,單單經名,可以講好幾天;可是接下來講經文時,沒幾天就講完了,那叫作龍頭蛇尾,叫作初善、中不善、後亦不善。但諸佛說法不會這樣的,一開始就是很勝妙,接下來的中間所有的過程說的都一樣勝妙,乃至到最後結尾的時候仍然是那麼勝妙;而且「其義深遠」,所說正法的道理真實有義,不是只用一些名詞堆砌起來講。

但我們看這幾百年來的佛教界,所留下來的文字紀錄號稱為佛法,本質只是用一堆佛法名相,套上一些起承轉合的字句堆砌起來,這樣只能說為相似像法。像法時期的立名,就是因為大家熟知的大師們所說的法,都是相似的佛法——也就是聽起來好像是佛法,但不是真正的佛法,因為無法使人實證,所以名為像法;因此到了真正實證的佛法不再普遍弘揚的時候,多數的大師所說都是與「佛法相像的法」時,就稱為像法時期,只剩下少數菩薩仍在弘揚真正的佛法。若是所有大師都不能演說相似像法,而只能演說世俗化的假佛法,只有一個菩薩能演說真正實證的佛法時,就稱為末法時期了。

所以,末法時期的大師們,說的都已經是違背 世尊法教的世間法,已經沒有少數大師能夠演說相似的正法了,連相似像法都不是。如果要以20世紀最有名的中國佛教界人物來講,所著作的《妙雲集》、《華雨集》等書,也一樣是用一堆佛法名相曲解以後堆砌起來,都沒有實質,其中並無正義,而且還是從根本去破壞正法的邪說,所以是末法。從一個實證的人來看,讀了會發覺書中的內容非常的貧乏。然而,實證者所說的法,一定是言之有物,一定有一個勝妙法在裡頭,然後如實解說;有時再加以譬喻,就是為了讓眾生能夠理解。如果裡面都言之無物,就表示他其實不懂,他說的法就是初不善、中不善、後也不善,都沒有真實義存在,那叫作堆砌佛法名相。要不然,就是所說的「實有」的東西,全都只是意識心的境界,這就是三百年來中國佛教的具體現象。

所以「說法有義」並不容易,你一定得要先有實證。實證了以後,說出來的有真實義、有深妙法,這是菩薩做得到的。可是其義既深又遠,那就不是菩薩們所能達到。遠的意思,是說無窮無盡。菩薩就是跟著佛學,所以能夠以一法貫通諸法,是因為跟著佛修學才有這個智慧,不是自己獨修而能有。然而諸佛所說都是「其義深遠」無窮無盡。而且「其語巧妙」,就是善於用各種譬喻、善於用世間言詞,來說明那個非世間的真如法,這叫作「其語巧妙」。

並且所說都不離本行,「純一無雜」,都是在講真如、佛性;都是說佛性由真如心起用,附屬於真如心,講的其實就是如來藏。所以三世諸佛不論怎麼說,所說都是演述如來藏妙義。即使方便從佛菩提中分一部分出來為聲聞人講解脫道勝法,仍然是依如來藏而說,否則聲聞解脫道的緣起性空,本質就變成斷滅空了。所以,三世諸佛——包括諸位菩薩——將來成佛以後說法,仍然是三句不離本行,永遠就是要講如來藏妙法。而勝義僧菩薩 平實導師出世弘法到現在,前後總共三十年了,所說也都是講如來藏,而且也沒有哪一本書是跟另一本書完全一樣的;我們看 佛陀講的經典,也沒有兩部是完全一樣的!只有《阿含經》中會有一樣的經,是因為在某處講完了,讓弟子們證得阿羅漢果;去到另一處地方,還是得要重新再講證得阿羅漢果的法。再到了第三個地方也還是一樣,因為初轉法輪就是要廣度許多人成為阿羅漢;而解脫道的法就是那一些,在不同地方所說的內涵都是相同的。可是佛菩提的法就無邊無際了,所以我們看大乘經典那麼多,想要找到兩部內容一樣的經典,是一定找不到。這就是說,同樣是一個如來藏法,雖然「純一無雜」,可是其中的法義無量無邊,才能夠說「其義深遠」。雖然「其義深遠」,所講還是以這個如來藏作為中心而說,所以依舊「純一無雜」。

並且「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清白」是說完全沒有染汙;梵行是清淨行,永遠都是離欲的;所以密宗行者們修雙身法、樂空雙運,既不清白,更不是梵行;因為梵行的修行內容都是離開欲界境界的修行,樂空雙運的雙身法假修行,自始至終都是落入欲界境界中,既不清白也非梵行。那麼諸佛絕對不可能有不淨之行,因為從七地滿心以後,你就看不見菩薩有不淨之行了。因為七地滿心以後,對於三界愛所攝的一切法,都是連習氣種子也都全部斷盡,怎麼可能還看得見他有不淨之行呢?更何況是諸佛進而盡斷一切無記性的異熟種子,沒有一絲一毫的異熟愚,當然「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既然成佛了,因為有人來求聲聞法,就為他解說能夠與四諦法相應的一切法。與四聖諦相應的一切法,就是聲聞菩提中的一切法。諸位也許想說:「這個簡單,不過就是苦集滅道,再加上八聖道去實修就是了。」但其實沒有那麼簡單,不然為什麼南傳佛法一千五百年來,沒見過一位阿羅漢呢?因為他們奉為圭臬的覺音論師《清淨道論》,再怎麼讀、怎麼修,都無法使人斷我見;至於要證三果、四果,那就更不可能了!

所以雖然說「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看來就是四聖諦、八正道,好像很簡單,其實不然,並不那麼容易,才說是「應」;意思是想要與四聖諦相應,還有許多次法得先修成。諸佛能為人具足解說許多相應於四聖諦的法,使人親證四諦法,度過生老病死苦,所以這個「應」字代表著許多意涵,包括與實證聲聞果前應該先修的種種次法——也就是「施論、戒論、生天之論」等等次法。

在四阿含諸經中,常常可見當 世尊為度化眾生入佛法時,都是先為來者宣講「施論、戒論、生天之論」,因為只有願意行布施以及持受戒法的人,同時也願意依教導鍛鍊基本的定力,才有可能相應於解脫道的清淨梵行。因此,如果某人來到佛前,聽到 佛陀說要先學布施,就覺得刺耳了;佛看到這個人聽不進去,那就只講到布施為止,不再往下講了。如果布施他聽得進去,就再為他講戒法,以及持戒的因果,讓他下一世能保住人身,不會下墮三惡道。如果戒也能聽得進去,願意領受,再為他解說要如何行十善,可以往生欲界天,以及如何修四禪八定而能往生色界天、無色界天。這就是施論、戒論、生天之論。

從演述這些次法的過程,若是聞法者都能信受,表示他的心性是柔軟和悅,性障微薄,就可再進一步為滅除眾生的貪欲,而為他說「欲為不淨、上漏為患」——欲界愛是不清淨的,而色界與無色界仍然是有漏,不離流轉生死的過患。假使聞法者也能信受,才為他解說「出要為上」——應該要出離對三界法的貪愛;然後「敷演開示清淨梵行」,告訴他五蘊虛妄的道理,讓他證得初果。這就是 世尊度人進入解脫道時的說法次第,也就是先說次法,然後說法,這樣的說法次第,在阿含諸經中處處可見。例如在《長阿含經》卷2記載:【時菴婆婆梨女取一小牀於佛前坐,佛漸為說法,示教利喜: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大患、穢汙不淨,上漏為礙,出要為上。爾時世尊知彼女意柔軟和悅,蔭蓋微薄,易可開化;如諸佛法,即為彼女說苦聖諦、苦集、苦滅、苦出要諦。】這就是 世尊度人入佛法的說法次第。

而且不但 釋迦世尊說法如是次第,過去諸佛也是如此。《長阿含經》也記載:【毗婆尸佛告守苑人曰:「汝可入城,語王子提舍、大臣子騫荼:『寧欲知不?毗婆尸佛今在鹿野苑中,欲見卿等,宜知是時。』」時彼守苑人受教而行,至彼二人所,具宣佛教。二人聞已,即至佛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佛漸為說法,示教利喜: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惡不淨、上漏為患,讚歎出離,為最微妙、清淨第一。爾時世尊見此二人心意柔軟,歡喜信樂,堪受正法,於是即為說苦聖諦,敷演開解,分布宣釋: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出要諦。爾時王子提舍、大臣子騫荼,即於座上遠離塵垢,得法眼淨;猶若素質,易為受染。是時地神即唱斯言:「毗婆尸如來於槃頭城鹿野苑中,轉無上法輪;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及餘世人所不能轉。」如是展轉,聲徹四天王,乃至他化自在天;須臾之頃,聲至梵天。】(《長阿含經》卷1)

由此可知,諸佛為度化心意柔軟的人入於解脫道清淨梵行,不會直接教導四聖諦法,而是以循序漸進的鋪陳,先說次法,待聞法者歡喜信樂,已可堪受正法了,才為他們說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出要諦;這樣聞法者就容易遠離塵垢,得法眼淨,也就是證初果了,這就好比是質地乾淨的素面布料,是容易染上顏色的。而人間只要有人證得初果,天人歡喜皆相互傳誦,很快地就傳遍欲界天,也會傳揚至色界天。

因此,行施與持戒是進入佛法中的基本行誼,是修行的基礎,一定要好好地作。但是在現今末法時期,行布施還要有一個前提是必須注意的,如 平實導師在《阿含正義》書中的開示:【假使是藏密外道在弘法,那正是破壞正法的場所,不是佛門道場,……不是真實道場,不該護持之。假使是佛門中專門誹謗本識如來藏正法的道場,或狡言詭辯說他們也是以如來藏正法為修證標的,……但他們所證的如來藏就是緣起性空,認為如來藏只是方便說,並無如來藏第八識心可以實證;這一類場所,……一樣都是破壞佛教正法的道場,一樣是無道可言,同樣是破法者,……您若加以護持,……反而是幫助他們共同破壞最勝妙的佛法,……成就破法的共業,非但沒有布施的功德,反而是以善心而共同成就破法的大惡業。】(《阿含正義》第七輯,正智出版社,頁2131。)這是行布施必須要注意的大前提。

因此,如果對於相應四聖諦法的「施論、戒論、生天之論」可以接受並願意去實行,接著也對於「欲為不淨、上漏為患、出要為上」的道理歡喜信樂,那麼再為他宣演四聖諦法,聞法者就容易觀行而得到解脫道的實證,證得初果了;如此由於有善知識的教授,可以再進而次第進修證得三果至四果,成為阿羅漢;捨壽一定可以入無餘涅槃,「度生老病死」。那麼,二乘無學聖人入無餘涅槃時,就方便說它叫作「究竟涅槃」,因為進入了無餘涅槃以後都一樣,沒有三乘的差別;假使,我們說假使菩薩入無餘涅槃,假使諸佛也入無餘涅槃,結果都與阿羅漢所入的境界一樣,不會有所差別,所以聲聞乘人所證的涅槃,也就方便稱為究竟涅槃。

這一集就先為您談到這裡,接著「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就留待下集再為您說明。感謝您的收看!

祝願您:身心安樂、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