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资料
第023集
由 正慈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这个主题我们是依据 平实导师所著作的《法华经讲义》这部书来为大家说明。
文殊师利菩萨为大众说到,在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阿僧祇劫之前,有一尊佛,佛号是 日月灯明如来,十号具足。经文说:日月灯明如来【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妙法莲华经》卷1)演说就是把法义加以推演广说,所演说的当然都是正法,而且诸佛说法时,除了是正法以外,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初善、中善、后善,不会是龙头蛇尾。比如,如果有法师演说《法华经》时,单单经名,可以讲好几天;可是接下来讲经文时,没几天就讲完了,那叫作龙头蛇尾,叫作初善、中不善、后亦不善。但诸佛说法不会这样的,一开始就是很胜妙,接下来的中间所有的过程说的都一样胜妙,乃至到最后结尾的时候仍然是那么胜妙;而且“其义深远”,所说正法的道理真实有义,不是只用一些名词堆砌起来讲。
但我们看这几百年来的佛教界,所留下来的文字纪录号称为佛法,本质只是用一堆佛法名相,套上一些起承转合的字句堆砌起来,这样只能说为相似像法。像法时期的立名,就是因为大家熟知的大师们所说的法,都是相似的佛法——也就是听起来好像是佛法,但不是真正的佛法,因为无法使人实证,所以名为像法;因此到了真正实证的佛法不再普遍弘扬的时候,多数的大师所说都是与“佛法相像的法”时,就称为像法时期,只剩下少数菩萨仍在弘扬真正的佛法。若是所有大师都不能演说相似像法,而只能演说世俗化的假佛法,只有一个菩萨能演说真正实证的佛法时,就称为末法时期了。
所以,末法时期的大师们,说的都已经是违背 世尊法教的世间法,已经没有少数大师能够演说相似的正法了,连相似像法都不是。如果要以20世纪最有名的中国佛教界人物来讲,所著作的《妙云集》《华雨集》等书,也一样是用一堆佛法名相曲解以后堆砌起来,都没有实质,其中并无正义,而且还是从根本去破坏正法的邪说,所以是末法。从一个实证的人来看,读了会发觉书中的内容非常的贫乏。然而,实证者所说的法,一定是言之有物,一定有一个胜妙法在里头,然后如实解说;有时再加以譬喻,就是为了让众生能够理解。如果里面都言之无物,就表示他其实不懂,他说的法就是初不善、中不善、后也不善,都没有真实义存在,那叫作堆砌佛法名相。要不然,就是所说的“实有”的东西,全都只是意识心的境界,这就是三百年来中国佛教的具体现象。
所以“说法有义”并不容易,你一定得要先有实证。实证了以后,说出来的有真实义、有深妙法,这是菩萨做得到的。可是其义既深又远,那就不是菩萨们所能达到。远的意思,是说无穷无尽。菩萨就是跟着佛学,所以能够以一法贯通诸法,是因为跟着佛修学才有这个智慧,不是自己独修而能有。然而诸佛所说都是“其义深远”无穷无尽。而且“其语巧妙”,就是善于用各种譬喻、善于用世间言词,来说明那个非世间的真如法,这叫作“其语巧妙”。
并且所说都不离本行,“纯一无杂”,都是在讲真如、佛性;都是说佛性由真如心起用,附属于真如心,讲的其实就是如来藏。所以三世诸佛不论怎么说,所说都是演述如来藏妙义。即使方便从佛菩提中分一部分出来为声闻人讲解脱道胜法,仍然是依如来藏而说,否则声闻解脱道的缘起性空,本质就变成断灭空了。所以,三世诸佛——包括诸位菩萨——将来成佛以后说法,仍然是三句不离本行,永远就是要讲如来藏妙法。而胜义僧菩萨 平实导师出世弘法到现在,前后总共三十年了,所说也都是讲如来藏,而且也没有哪一本书是跟另一本书完全一样的;我们看 佛陀讲的经典,也没有两部是完全一样的!只有《阿含经》中会有一样的经,是因为在某处讲完了,让弟子们证得阿罗汉果;去到另一处地方,还是得要重新再讲证得阿罗汉果的法。再到了第三个地方也还是一样,因为初转法轮就是要广度许多人成为阿罗汉;而解脱道的法就是那一些,在不同地方所说的内涵都是相同的。可是佛菩提的法就无边无际了,所以我们看大乘经典那么多,想要找到两部内容一样的经典,是一定找不到。这就是说,同样是一个如来藏法,虽然“纯一无杂”,可是其中的法义无量无边,才能够说“其义深远”。虽然“其义深远”,所讲还是以这个如来藏作为中心而说,所以依旧“纯一无杂”。
并且“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清白”是说完全没有染污;梵行是清净行,永远都是离欲的;所以密宗行者们修双身法、乐空双运,既不清白,更不是梵行;因为梵行的修行内容都是离开欲界境界的修行,乐空双运的双身法假修行,自始至终都是落入欲界境界中,既不清白也非梵行。那么诸佛绝对不可能有不净之行,因为从七地满心以后,你就看不见菩萨有不净之行了。因为七地满心以后,对于三界爱所摄的一切法,都是连习气种子也都全部断尽,怎么可能还看得见他有不净之行呢?更何况是诸佛进而尽断一切无记性的异熟种子,没有一丝一毫的异熟愚,当然“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既然成佛了,因为有人来求声闻法,就为他解说能够与四谛法相应的一切法。与四圣谛相应的一切法,就是声闻菩提中的一切法。诸位也许想说:“这个简单,不过就是苦集灭道,再加上八圣道去实修就是了。”但其实没有那么简单,不然为什么南传佛法一千五百年来,没见过一位阿罗汉呢?因为他们奉为圭臬的觉音论师《清净道论》,再怎么读、怎么修,都无法使人断我见;至于要证三果、四果,那就更不可能了!
所以虽然说“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看来就是四圣谛、八正道,好像很简单,其实不然,并不那么容易,才说是“应”;意思是想要与四圣谛相应,还有许多次法得先修成。诸佛能为人具足解说许多相应于四圣谛的法,使人亲证四谛法,度过生老病死苦,所以这个“应”字代表着许多意涵,包括与实证声闻果前应该先修的种种次法——也就是“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等等次法。
在四阿含诸经中,常常可见当 世尊为度化众生入佛法时,都是先为来者宣讲“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因为只有愿意行布施以及持受戒法的人,同时也愿意依教导锻炼基本的定力,才有可能相应于解脱道的清净梵行。因此,如果某人来到佛前,听到 佛陀说要先学布施,就觉得刺耳了;佛看到这个人听不进去,那就只讲到布施为止,不再往下讲了。如果布施他听得进去,就再为他讲戒法,以及持戒的因果,让他下一世能保住人身,不会下堕三恶道。如果戒也能听得进去,愿意领受,再为他解说要如何行十善,可以往生欲界天,以及如何修四禅八定而能往生色界天、无色界天。这就是施论、戒论、生天之论。
从演述这些次法的过程,若是闻法者都能信受,表示他的心性是柔软和悦,性障微薄,就可再进一步为灭除众生的贪欲,而为他说“欲为不净、上漏为患”——欲界爱是不清净的,而色界与无色界仍然是有漏,不离流转生死的过患。假使闻法者也能信受,才为他解说“出要为上”——应该要出离对三界法的贪爱;然后“敷演开示清净梵行”,告诉他五蕴虚妄的道理,让他证得初果。这就是 世尊度人进入解脱道时的说法次第,也就是先说次法,然后说法,这样的说法次第,在阿含诸经中处处可见。例如在《长阿含经》卷2记载:【时庵婆婆梨女取一小床于佛前坐,佛渐为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大患、秽污不净,上漏为碍,出要为上。尔时世尊知彼女意柔软和悦,荫盖微薄,易可开化;如诸佛法,即为彼女说苦圣谛、苦集、苦灭、苦出要谛。】这就是 世尊度人入佛法的说法次第。
而且不但 释迦世尊说法如是次第,过去诸佛也是如此。《长阿含经》也记载:【毗婆尸佛告守苑人曰:“汝可入城,语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荼:‘宁欲知不?毗婆尸佛今在鹿野苑中,欲见卿等,宜知是时。’”时彼守苑人受教而行,至彼二人所,具宣佛教。二人闻已,即至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佛渐为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恶不净、上漏为患,赞叹出离,为最微妙、清净第一。尔时世尊见此二人心意柔软,欢喜信乐,堪受正法,于是即为说苦圣谛,敷演开解,分布宣释: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谛。尔时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荼,即于座上远离尘垢,得法眼净;犹若素质,易为受染。是时地神即唱斯言:“毗婆尸如来于盘头城鹿野苑中,转无上法轮;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及余世人所不能转。”如是展转,声彻四天王,乃至他化自在天;须臾之顷,声至梵天。】(《长阿含经》卷1)
由此可知,诸佛为度化心意柔软的人入于解脱道清净梵行,不会直接教导四圣谛法,而是以循序渐进的铺陈,先说次法,待闻法者欢喜信乐,已可堪受正法了,才为他们说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谛;这样闻法者就容易远离尘垢,得法眼净,也就是证初果了,这就好比是质地乾净的素面布料,是容易染上颜色的。而人间只要有人证得初果,天人欢喜皆相互传诵,很快地就传遍欲界天,也会传扬至色界天。
因此,行施与持戒是进入佛法中的基本行谊,是修行的基础,一定要好好地作。但是在现今末法时期,行布施还要有一个前提是必须注意的,如 平实导师在《阿含正义》书中的开示:【假使是藏密外道在弘法,那正是破坏正法的场所,不是佛门道场,……不是真实道场,不该护持之。假使是佛门中专门诽谤本识如来藏正法的道场,或狡言诡辩说他们也是以如来藏正法为修证标的,……但他们所证的如来藏就是缘起性空,认为如来藏只是方便说,并无如来藏第八识心可以实证;这一类场所,……一样都是破坏佛教正法的道场,一样是无道可言,同样是破法者,……您若加以护持,……反而是帮助他们共同破坏最胜妙的佛法,……成就破法的共业,非但没有布施的功德,反而是以善心而共同成就破法的大恶业。】(《阿含正义》第七辑,正智出版社,页2131。)这是行布施必须要注意的大前提。
因此,如果对于相应四圣谛法的“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可以接受并愿意去实行,接着也对于“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的道理欢喜信乐,那么再为他宣演四圣谛法,闻法者就容易观行而得到解脱道的实证,证得初果了;如此由于有善知识的教授,可以再进而次第进修证得三果至四果,成为阿罗汉;舍寿一定可以入无余涅槃,“度生老病死”。那么,二乘无学圣人入无余涅槃时,就方便说它叫作“究竟涅槃”,因为进入了无余涅槃以后都一样,没有三乘的差别;假使,我们说假使菩萨入无余涅槃,假使诸佛也入无余涅槃,结果都与阿罗汉所入的境界一样,不会有所差别,所以声闻乘人所证的涅槃,也就方便称为究竟涅槃。
这一集就先为您谈到这里,接着“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就留待下集再为您说明。感谢您的收看!
祝愿您:身心安乐、学法无碍、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