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法華勝會的法眾(三)

第013集
由 正嫺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為諸位觀眾菩薩們準備的「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

我們繼續上一個單元未介紹完整的阿修羅王的法眾有情,上次只介紹到「婆稚阿修羅王」,現在繼續介紹後三位阿修羅王。如下說明:與釋提桓因戰敗的不是只有婆稚阿修羅王,還有「佉羅騫馱阿修羅王」。佉羅騫馱,翻譯過來叫作廣肩,他的肩膀很廣大、寬闊,就是很有力的意思,所以他就幫著「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打仗,他在大海中潑水去淹忉利天宮,所以他又叫作湧水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在佛教史上是很有名氣的,有一傳說是這樣子——因為他有個女兒叫作舍脂,這個女兒長得很漂亮,被釋提桓因看中,結果就娶來當夫人。因為是修羅之女,生性也多疑,何況釋提桓因相貌莊嚴,天上天女眾多,釋提桓因又常常外出。有一次,當釋提桓因外出去聽 佛陀說法時,舍脂疑心不放心地偷偷跟隨,以為他去歡愉處所;當被發現時,不免被釋提桓因訓斥一番。舍脂回去跟父親阿修羅王告狀,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就發動軍隊將領去跟忉利天的釋提桓因打仗,後來當然也是打輸了,所以他一樣也被釋提桓因的五欲繩給綁住了。這兩位阿修羅王也都打敗仗,「佉羅騫馱阿修羅王」就是幫「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潑水去淹忉利天宮的那位阿修羅王。

「羅睺阿修羅王」,他是負責什麼呢?這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發動戰爭的時候,羅睺阿修羅王幫著去把太陽、月亮的光明遮住。因為忉利天宮與四王天都要靠日月來照明,結果他能夠變化手腳很長、很寬,就把日月光明都擋住。日、月天子就去向 佛陀告狀說:「我們要行於日光、行於月光照耀人間,如今沒辦法照耀。」沒辦法照耀,也算失職。日、月天子的光明沒辦法照耀人間,人間可就慘了!不是只有四王天跟忉利天慘,人間也慘,因為五穀不生,所以不能這樣作,他們就向 佛陀告狀。佛陀就說:「你不可以再遮住日光、月光,否則就是破壞了佛法。」這時羅睺阿修羅王一聽到是破壞佛法,這因果可大了。因為如果每天都是晚上,或者好幾個月或者好幾年都是晚上,那該怎麼辦?還能弘法嗎?不行嘛!佛陀一說,他就只好把手腳收回來。毘摩質多羅就質問羅睺阿修羅王,羅睺說:「我不是不想幫你,佛陀說我這樣是在破壞佛法,我不能不遵行。」

結果也因為這樣,他這個戰爭也打輸了,釋提桓因就把阿修羅王宮中的所有女人都搶回天上去。毘摩質多羅王隨後去歸命於釋提桓因而談和說:「您是佛弟子,有受持戒律,不應該把我宮中所有女人都搶去吧?」釋提桓因也就把所有女人都還給毘摩質多羅,毘摩質多羅就把最美的一位女兒嫁給了釋提桓因,釋提桓因也把忉利天中最好的食物,他自己吃的甘露分給毘摩質多羅,兩人也就言歸於好,所以就在一起 佛前聽經了。

這就是四大阿修羅王,可是基本上他們都信受佛法,佛陀說的,他們都願意聽受。所以這個時候他們也在場聽經,雖然阿修羅王們跟釋提桓因有過節,這個時候就先不談戰爭這件事,其實這種事情是很正常的。就像那些大山頭裡面也是一樣,他們裡面平常分派系,二派、三派鬥得不得了,但堂頭和尚講經說法的時候,或是公開說法時,他們表面上也得要和和氣氣坐在一起。天界也是如此,因為他們也是在欲界中。大家要記得他們也是在欲界中,所以不要以為說:「我才不過明心見性而已,這算什麼呢,人家是天界的天主、天人呢!」不要妄自菲薄才行,因為您悟了,他們還不見得有悟呢!所以這些阿修羅王,這時候也把過去的一些恩怨擺在一旁,專心聽法——他們這時候是《無量義經》才剛聽完。

接著再來說,「有四迦樓羅王:大威德迦樓羅王、大身迦樓羅王、大滿迦樓羅王、如意迦樓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迦樓羅就是金翅鳥,金翅鳥的翅膀跟胸前都是金黃色,所以名為金翅鳥。人死後會出生為金翅鳥,都是有牠的因緣;就是因為往世在人間大富大貴時,肯作大布施,也常作;可是大布施的時候心高氣傲,侮辱眾生,或者藉機強奪受施者家裡的寶物或眷屬,使受施的眾生產生極多苦惱;由於作大布施的時候,心中有很大的瞋心與慢心,死後就出生在金翅鳥中。若是化生類的金翅鳥,牠們身上都有如意寶珠,就像瓔珞一樣用來莊嚴自己;還可以用來作種種變化,想要幹什麼都能成功。化生的金翅鳥,身高有四十里,翅膀展開時有八十里寬,身長有四十里。這樣的化身鳥,那個身量是很廣大。

金翅鳥有四種:卵、胎、濕、化。龍也有四種:卵、胎、濕、化。這裡面有層次差別,譬如卵生金翅鳥,可以吃卵生龍,但不能吃濕生龍。凡是大海中出生的、住在大海的龍,卵生金翅鳥不能吃牠。如果是胎生金翅鳥,牠可以吃卵生龍、胎生龍,可是不能吃濕生龍、化生龍,層次不一樣。如果是化生的金翅鳥,牠四種龍都可以吃,但不能吃已受八關戒齋的任何一種龍,有這個限制。所以金翅鳥有四種,龍也有四種,各有卵胎濕化四種。

現在說這四位迦樓羅王——四位金翅鳥王,第一位是大威德金翅鳥王,為什麼他有大威德?因為他是化生金翅鳥,而且是這些化生金翅鳥中的鳥王,所以他具有大威德。對於一切畜生,他都能威懾;因為畜生道之中就是天龍威力最大,但是這位大威德迦樓羅王,對一切龍、對一切金翅鳥,他都有大威德,所以就稱為「大威德迦樓羅王」。

接下來「大身迦樓羅王」,就是說他身體很大。這個迦樓羅王是濕生的金翅鳥,他屬於海生。金翅鳥跟龍一樣,都有四生:卵、胎、濕、化。他屬於海生鳥,身量很廣大,住於海宮,當然不是出生在我們這個太平洋這種海。因為他身量很大,飛翔時範圍很廣,所以稱為大身迦樓羅王。接著談「大滿迦樓羅王」,是因為他飲食常得自在,所以他是在這上面心中大滿,沒有任何的遺憾。還有一說是說他不論想要求什麼樣的龍來吃,隨時可以獲得;也就是說,凡是他想要吃龍時就隨時有,不像有的金翅鳥,要飛很久才能找到,或者不容易找到龍。接下來是「如意迦樓羅王」,這種金翅鳥王他胸前有如意寶珠,所以隨時所求都可以得如意。這樣總共四種金翅鳥,每一位金翅鳥王各有若干百千眷屬同時在法會中。這類是屬於天界的證人,證明這時候正好講完《無量義經》,即將開講《妙法蓮華經》。

那麼接著說人證:「韋提希子阿闍世王,與若干百千眷屬俱。」因為這是在王舍城旁邊的靈鷲山講的。講《無量義經》的時候是在王舍城,王舍城是頻婆娑羅王的,也就是一個宮城,就像日本現在還有個天皇,有個圍牆圍起來;不過考證上所顯示的王舍城沒有那麼大,比較小。王舍城本來是頻婆娑羅王跟王后韋提希所有,後來頻婆娑羅王被太子阿闍世殺害。當然這個殺害是有背後的原因,也就是提婆達多去說服阿闍世王說:「我要把釋迦牟尼佛殺掉,我就當新佛;你把父王殺掉,你同時也當新王;你當新王的時候,我也當新佛。」兩個人就這樣約定好。

約定好了,就請阿闍世王準備了大醉象,等待 佛入城托缽的時候就放出來;當醉象奔騰時,這時阿羅漢們跑光了,有神通的就飛到天上去,在上邊看,沒有一個人跟在 佛陀身邊,只有阿難尊者繼續跟在 佛身邊。然後 佛陀看見大醉象靠近了,就把五指伸出去。大醉象看見了 佛陀化現的五頭雄獅,嚇得腿軟,跪了下來。然後 佛陀為牠開示了幾句話,牠就捨報了。因為牠死前歸依了 佛,所以捨報生到忉利天去了。作惡也會生天,是因為牠遇到了 佛,最終沒有殺害 佛陀成功。此時沒事時,阿羅漢們又回來了,飛到天上去的也下來了。

然後這時阿闍世王也殺害了頻婆娑羅王——他父王。為什麼要殺害父親?難道提婆達多幾句話,他就會接受而殺害父王嗎?那可是五逆罪!是因為:阿闍世王這個名字叫作未生怨,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就有怨了。當然這個名字是有原因的,是因為這個孩子出生的時候,找了相師來看,都說這個孩子是來報仇的,所以這頻婆娑羅王就把他叫作阿闍世,意思就是未生怨,是還沒有出生就已經有怨心了,因為他是為了報仇而來的。後來,他長大就問別人:「為什麼我叫作這個名字?」有人多嘴就跟他說,阿闍世就認定爸爸是個仇家,因此提婆達多來勸說就成功了。

可是他要殺害頻婆娑羅王的時候,是事先把父王關起來,要餓死父王;他的母親就每天偷偷送食物進去牢中,活了一段時間;後來被阿闍世發現了,所以接著他也想害死母親韋提希。那《觀經》是怎麼來的?《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就是因為韋提希被拘禁關著的時候求 佛宣講的。阿闍世王本來堅持要殺害母親,他兩個大臣就按著劍,口裡大聲勸說,可是阿闍世他不聽,大臣恐怕大力勸阻會被他殺害,所以就按著劍,一面退,一面勸他,之後就走了,不再服侍跟隨他了。

阿闍世想要餓死父王,但母親韋提希每天就渾身塗滿了炒麵糊,塗在身上就看不出來;當檢查不出來時,她就以瓔珞挖空裝了葡萄漿,一起拿進牢房去。在韋提希夫人幾次進去以後,把身上的麵糊剝下來提供,就這樣父王可以吃喝沒被餓死。後來,被阿闍世王知道了,非常生氣,連母親也想要殺害,大臣們就各個發起心想離開阿闍世王;這樣阿闍世王當然會更生氣,所以才會放大醉象出來想要害死 佛陀。大臣們都因為阿闍世王想要殺害母親,都心生不滿地棄他而去,由於這個緣故,之後阿闍世王意識到事情嚴重性,心生驚怖不敢殺害母親,但是把母親韋提希關在後宮,不許她外出或接觸任何人;後來韋提希在牢裡面向靈鷲山禮拜,求 佛解救,才會有今天的《觀經》。

阿闍世王後來知道自己罪業很重,因為殺害父親,而又把母親幽閉於後宮,他知道這個罪業深重,死後必下地獄,而且他的身心已經開始有嚴重的現象出現了。後來他很擔憂,就問大臣們求救解答。阿闍世問來問去,大臣們都沒有辦法解決,然後找來好多外道們,那些外道們或外道大師來,各個都表示說:「沒辦法幫你免罪。」

最後是他的一個大臣耆婆,告訴阿闍世王說:「有佛世尊住在靈鷲山,就在我們王舍城旁邊不遠,你可以去拜見。」可是,在路上他也是很猶豫,一會兒又想折回,耆婆勸導他繼續前進;不一會兒他又想折回,反復地前進又想折回王宮,老是覺得 佛陀會害他,因為他曾經害過 佛陀,雖然沒有害成,但他心中害怕。乃至已經到了祇園精舍,進了道場中,一看精舍靜悄悄的,誤以為佛弟子們有埋伏要傷害他。其實是因為比丘大眾都在靜坐修定,沒有人在閒話家常;他誤以為這麼安靜一定有什麼埋伏,他又想要走人。

因為就是造作惡事,疑心病很重,最後在耆婆一面鼓勵他,又有天神鼓勵他,才終於能夠走到 佛面前,然後懺悔。剛開始 佛陀要為他開示,就呼喚說:「大王啊!」他就看來看去,心想:「佛到底在叫誰啊?」因為他想:「我已經沒有資格被佛叫作大王了。」然後 佛陀就說:「我是叫你啊!」他才終於知道 佛陀都沒有跟他記恨,並且 佛還為他說法。照理說他聽聞 佛陀親自為他說法,至少應該要得證初果的;而且是單獨為他說法,那不證初果才怪;可是被惡業所障,因此他只能得到無根信,而無法證初果,但已經可以不必下地獄了。

這就是阿闍世王的故事,他在佛教很有名,是由於母后韋提希的關係,是由於他的母親,才會有因緣接觸佛法。他母親就是被關在後宮中,然後向 佛請求說:「我被這個不孝子關在這裡,請佛憶念我、教導我。」因為 佛感應到,然後就為韋提希作一番化現、說法等。韋提希聽完一席法,斷了五下分結,證得三果阿那含,有了無生忍。《觀經》就是因為她而有的,佛陀是為她才講了《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所以韋提希這個名字,在佛教界也是很有名氣,特別是在淨土宗。韋提希的兒子阿闍世王,後來也已經歸依 佛陀,這些因緣事跡已經是在 世尊弘法第三轉法輪的晚期了。他也有若干百千眷屬俱,這時候他們也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因為時間關係,先介紹到這裡,下一個單元再繼續介紹說明。

祝願觀眾菩薩們:樂聞妙法、精進無礙!

阿彌陀佛!


點擊數: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