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品(一)

第006集
由 正光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的弘法節目,這個主題名為「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的《法華經講義》這本書來加以說明。今天所要講的子題是〈序品〉。

〈序品〉是在顯示這部經的結集的因緣,也就是這部經結集的緣起到底是什麼?由於《妙法蓮華經》是大乘佛法中很重要的一部經,當然也有它的緣起的部分,以此來記錄當時的背景、人物等等,所以結集下來就稱之為〈序品〉。

〈序品〉的經文如下:【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其名曰:阿若憍陳如、摩訶迦葉、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舍利弗、大目揵連、摩訶迦旃延、阿耨樓馱、劫賓那、憍梵波提、離婆多、畢陵伽婆蹉、薄拘羅、摩訶拘絺羅、難陀、孫陀羅難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阿難、羅睺羅,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復有學、無學二千人,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眷屬六千人俱;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亦與眷屬俱。】(《妙法蓮華經》卷1)

說明如下:就像是這個樣子,是我親自聽到的:有一段時間 佛住在王舍城的鷲頭山,與大比丘眾一萬二千人同在一起,這些人都是阿羅漢,他們的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都已經斷盡,不會再有煩惱重新生起,已經抓住自己的利益了,已經斷盡了三界諸有的結使,心中獲得自在,不會受到生死的繫縛。他們的名字叫作:阿若憍陳如、摩訶迦葉、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舍利弗、大目揵連、摩訶迦旃延、阿耨樓馱、劫賓那、憍梵波提、離婆多、畢陵伽婆蹉、薄拘羅、摩訶拘絺羅、難陀、孫陀羅難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阿難、羅睺羅,就像是這一類被大眾所熟知的大阿羅漢等。此外還有已實證有學位、無學位的人,共有二千人,也有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和她的眷屬六千人同在這裡;羅睺羅的母親耶輸陀羅比丘尼,也和她的眷屬同在這裡。

首先談的是「如是我聞」四個字,就是說這是我親耳聽聞到的,並不是道聽塗說的;這代表當時的結集者,包括了口述者及在場校對的人在內,是以負責任的態度,把這部經的內容口述及校對出來的,以此來證實這部經的信賴度以及可信度。為什麼每一部經都是以「如是我聞」為開頭呢?這是有典故的,在《大般涅槃經後分》卷1中,記載阿難尊者在 佛般涅槃前,向 佛稟白:【如來滅後,結集法藏,一切經初,安何等語?】也就是如來般涅槃後,弟子們結集經典時,每一部經的開頭都要安什麼樣的文字?佛開示:【阿難!如汝所問,如來滅後,結集法藏,一切經初,安何等語者?阿難!如來滅後,結集法藏,一切經初,當安「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某方、某處,與諸四眾而說是經」。】也就是說,佛在般涅槃前曾交代阿難,凡是結集出來的經典,開頭都要以「如是我聞」這四個字為開始;這證明了 佛般涅槃以後,弟子們結集經典,一定是親耳聽聞的人才有資格參與結集,以此來證明這部經的確是 佛親口說的。所以凡是結集出的每一部經典,其開頭都有「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它有下列兩種作用:第一種,遵從 佛臨終前的交代,以此來證明這是 佛親口說的,並不是他人偽造的;第二種,作為佛教與外道的區分。

接下來談「一時」這兩個字。經典不會說 佛陀住世的第幾年或者是在哪一國家的第幾年。為什麼?一者,佛陀在世時,那時的天竺有許多國家,如果說是用某甲國家的第幾年作為紀年,某乙等國家就會提出抗議,抗議為什麼只用某甲國家的紀年來記載,而不用某乙[等]國家的紀年來記載?必然會引起很多的紛爭出現。二者,如果是用人間國家的紀年來表示,天人也會抗議。為什麼?對於天上而言,人間的時間那是很短、很短的時間;譬如,四王天的一個晝夜等於人間五十年,人間的一年對四王天而言那是微不足道的。四王天尚且如是,越往上的天界,譬如三十三天,乃至到色界、無色界天,那更是不足道哉!所以說,用人間的時間來記載,那是沒有意義的。三者,佛法不是單單只限制在人間,也並不是只有地球才有,更不是只有娑婆世界才有,其他的地方、其他的佛國世界也有,而且時間也不一樣。譬如,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個晝夜,等於娑婆世界的一個大劫,如果用娑婆世界的時間來記載,對於西方極樂世界的時間而言,那是很短、很短的時間,很可能連一剎那的時間都沒有,所以用娑婆世界的地球時間來記載,那是沒有意義的。基於上面三種所說,佛為了避免大家有所紛爭,所以用「一時」來記載,大家都不會有意見,大家都能夠接受。

接下來談「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王舍城是為阿闍世王所建立的豪華宮殿,故稱之為王舍;它位於現在的印度的比哈爾邦內,它距離古代著名的寺院那爛陀寺南面有10公里遠,也距離 世尊成道的地方菩提伽耶有46公里遠。又耆闍崛是音譯,由於王舍城四周有山,山的整個模樣看起來像一隻老鷹的嘴,其上半部像老鷹的頭,下半部像老鷹的嘴,所以耆闍崛山也翻譯為鷲頭山,在其他經典,有時翻譯為靈鷲山。

接下來談「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這幾句話有兩個重點如下:第一個重點,什麼是比丘?第二個重點,什麼是阿羅漢?為什麼阿羅漢是「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首先談第一個重點,什麼是比丘?那就是有情出家受具足戒成為佛弟子,如果是男眾的話,名為比丘;如果是女眾的話,名為比丘尼。然而,佛所認可的出家,也就是沙門,是於佛法有所證果的人,譬如證得初果的須陀洹,乃至證得四果的阿羅漢,正如 尊者舍利弗在《大集法門經》卷1的開示:【復次,四沙門果,是佛所說,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也就是說,凡是在佛門中證得初果的須陀洹,乃至於證得四果的阿羅漢,統統叫作沙門,是為 佛所認可的出家人,不論他示現的是出家相或者是在家相。所以 佛在《出曜經》卷13曾開示:「所謂沙門,非必除髮也。」他包括了已證得聲聞果的出家人及在家人,或者是已證得菩薩果的出家人及在家人,不論他是男眾或者是女眾,像這樣的沙門,才是 佛所認可的出家人。

在經中曾說明一個在家人證果而成為沙門的真實例子,那就是在《雜阿含經》卷12記載身為在家的阿支羅迦葉,獲得 佛授第一記的阿羅漢。有一天,佛入王舍城乞食,路中碰到身為在家人的阿支羅迦葉,三次纏著 世尊為他開示。後來 佛也為他開示了,阿支羅迦葉證得初果的法眼淨。當時的阿支羅迦葉,如經中所說:【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狐疑,不由他知、不因他度,於正法、律,心得無畏。】並從 佛受三歸依,歡喜離去。不久,就被護小牛的母牛刺死,死的時候,諸根清淨,顏色鮮白。諸比丘問佛:阿支羅迦葉【「彼生何趣?何處受生?彼何所得?」佛告諸比丘:「彼已見法、知法、次法、不受於法,已般涅槃,汝等當往供養其身。」爾時世尊為阿支羅迦葉受第一記。】

佛很清楚開示阿支羅迦葉已獲得 佛的第一記的授記;也就是阿支羅迦葉已證得阿羅漢果,死時入無餘涅槃。佛並吩咐諸比丘為已成為出家人的阿支羅迦葉的遺體荼毘,也就是火化的意思。這證明了阿支羅迦葉雖然示現的是在家相,可是 佛已認可阿支羅迦葉就是佛門的出家人,也就是真正的沙門,而不是在家人。所以 平實導師在《法華經講義》第二十二輯開示如下:【只要證得初果了,從此以後就是沙門,不論你是住在家裡或者出家住於寺院中,因為所證的果位都是沙門果——出家果,那麼證果以後就是「沙門」。】(《法華經講義》第二十二輯,正智出版社,頁205-206。)不僅如此,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雖然在人間示現的是在家相,然而他們都是真正的出家人,不是嗎?

更何況禪門也是以有沒有明心見性來區分黑衣、白衣。如果能夠明心見性,不論他是男眾或者是女眾,統統稱之為黑衣,也就是真正的出家人;如果沒有明心見性,就算已經出家了,仍然是白衣一個,也就是在家人。如果有人以有沒有現出家相來認定他是不是出家人,表示他非常注重身相,不僅於真實佛法沒有實證,而且也是凡夫一個。

又,不論比丘或者比丘尼,它有四個含義,那就是乞士、破煩惱、淨持戒、怖魔,正如《大智度論》卷3所說:【云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清淨活命故,名為乞士。……復次,比名破,丘名煩惱,能破煩惱,故名比丘。復次,出家人名比丘。……復次,受戒時自言:「我某甲比丘,盡形壽持戒,故名比丘。」復次,比名怖,丘名能,能怖魔王及魔人民。當出家剃頭著染衣受戒,是時魔怖。何以故怖?魔王言:「是人必得入涅槃。」】說明如下:什麼是比丘呢?比丘就是以清淨心來活命……又比名破壞,丘名煩惱,所以比丘又名為破煩惱。又出家受戒時,在 佛前宣示:「我某甲比丘盡形壽來持戒」,故名為比丘。比名怖畏,丘名能夠,比丘能夠使魔王及魔民怖畏,所以當有人剃髮、著染衣、受戒時,魔則驚懼、恐怖。為什麼?魔王說:「此出家人未來必定入無餘涅槃故。」

所謂的乞士,就是上乞佛法的真實理,以養慧命;下乞信施所施物,以資色身。以此緣故,一者,出家人是以行乞來活命,所以在佛世,聲聞的出家人僅日中一食,向信施乞食而活。二者,在佛世,佛曾規定出家人要守不捉金銀戒,亦即出家人身上不准有金銀等錢財,只能接受信施的布施來活命。然而佛法東來,其文化、背景等等與當時在天竺大不相同,所以才會有百丈禪師設立清規,將原始佛教不事生產、托缽乞食等等加以變通,以此來適應中土文化背景等等。因而提倡勞作和自食其力,主張「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因而衍生出家人可以接受信施布施金銀等錢財的供養,以此來適應中土的文化、背景等等。

所謂的破煩惱,也就是殺賊,即殺煩惱賊來斷除煩惱,也就是將粗重的煩惱——見惑、思惑——加以斷除,因而成就四果的阿羅漢,未來捨壽時願意將自己的蘊處界及諸法等法滅盡而入無餘涅槃,從此不再[於]三界現身意。其中所謂的見惑,就是將能見聞覺知的意識心當作是真實我,導致眾生不斷地輪迴生死。如果有情能夠勘破意識心不是真實我,就能斷除見惑而成就初果的須陀洹;最差勁的初果人,也能七次人天往返而究竟解脫。成就初果以後繼續修行,就能夠將貪瞋癡漸漸淡薄,成為二果的斯陀含,可以人天一次往返究竟解脫。成為二果以後繼續修行,因而斷除了五下分結——欲界貪、欲界瞋及色界瞋,色界的我見、疑見、戒禁取見——因而發起了初禪,成為三果的阿那含,未來可以往生色界天而究竟解脫。成為三果以後繼續修行,斷除了五上分結——色界貪、無色界貪、掉舉、慢、癡,主要是將無色界微細意識的我慢斷除,因而成就四果的阿羅漢,於捨壽時可以入無餘涅槃,從此不再[於]三界現身意。

所謂的淨持戒,就是聲聞人依 佛所制定的聲聞戒來持戒,是為一生受,行者於死亡時其戒體就消失了。然而,佛陀成道以後十二年間,僅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來作為弟子們的所依循的戒律。後來僧團的人越來越多,發生了很多事,所以 佛就以弟子們所犯的事來制戒,才會有後來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出現。然而,聲聞戒重在身行、口行,才會有「藏六如龜、防意如城」的說法出現,不像菩薩重在心行上。如果聲聞人持戒清淨,未來就可以證得初果、乃至於四果,於捨壽後可以入無餘涅槃。

所謂的怖魔,就是有人發願出三界家而精進修行,魔就會恐怖,因為魔[王]的眷屬未來就會減少;所以魔就會想盡辦法來阻礙,就是不讓有情出家精進修行,魔可以繼續掌控,他的眷屬就不會減少。以此緣故,如果出家人沒有堅決的意志來精進修行,很容易被魔所轉而退失解脫道。

最後綜合這一集所說:如是我聞,是指我親耳聽到的,並不是道聽塗說的。一時,是指有一段時間。王舍城,是為阿闍世王所建立的豪華宮殿。耆闍崛山,是在王舍城四周的山,這座山的形狀像一隻老鷹,所以稱之為靈鷲山。比丘,是指出家人,它有四個含義,那就是乞士、破煩惱(也就是殺賊),以及淨持戒、怖魔。大比丘,是指智慧與威德都很大,而且是真正的出家人。

說到這裡,時間已經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裡。敬請各位菩薩下次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