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品(一)

第006集
由 正光老师开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的弘法节目,这个主题名为“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是依据 平实导师所著的《法华经讲义》这本书来加以说明。今天所要讲的子题是〈序品〉。

〈序品〉是在显示这部经的结集的因缘,也就是这部经结集的缘起到底是什么?由于《妙法莲华经》是大乘佛法中很重要的一部经,当然也有它的缘起的部分,以此来记录当时的背景、人物等等,所以结集下来就称之为〈序品〉。

〈序品〉的经文如下:【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其名曰: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大目揵连、摩诃迦旃延、阿耨楼驮、劫宾那、憍梵波提、离婆多、毕陵伽婆蹉、薄拘罗、摩诃拘絺罗、难陀、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阿难、罗睺罗,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复有学、无学二千人,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眷属六千人俱;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亦与眷属俱。】(《妙法莲华经》卷1)

说明如下:就像是这个样子,是我亲自听到的:有一段时间 佛住在王舍城的鹫头山,与大比丘众一万二千人同在一起,这些人都是阿罗汉,他们的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都已经断尽,不会再有烦恼重新生起,已经抓住自己的利益了,已经断尽了三界诸有的结使,心中获得自在,不会受到生死的系缚。他们的名字叫作: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大目揵连、摩诃迦旃延、阿耨楼驮、劫宾那、憍梵波提、离婆多、毕陵伽婆蹉、薄拘罗、摩诃拘絺罗、难陀、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阿难、罗睺罗,就像是这一类被大众所熟知的大阿罗汉等。此外还有已实证有学位、无学位的人,共有二千人,也有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和她的眷属六千人同在这里;罗睺罗的母亲耶输陀罗比丘尼,也和她的眷属同在这里。

首先谈的是“如是我闻”四个字,就是说这是我亲耳听闻到的,并不是道听涂说的;这代表当时的结集者,包括了口述者及在场校对的人在内,是以负责任的态度,把这部经的内容口述及校对出来的,以此来证实这部经的信赖度以及可信度。为什么每一部经都是以“如是我闻”为开头呢?这是有典故的,在《大般涅槃经后分》卷1中,记载阿难尊者在 佛般涅槃前,向 佛禀白:【如来灭后,结集法藏,一切经初,安何等语?】也就是如来般涅槃后,弟子们结集经典时,每一部经的开头都要安什么样的文字?佛开示:【阿难!如汝所问,如来灭后,结集法藏,一切经初,安何等语者?阿难!如来灭后,结集法藏,一切经初,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某方、某处,与诸四众而说是经”。】也就是说,佛在般涅槃前曾交代阿难,凡是结集出来的经典,开头都要以“如是我闻”这四个字为开始;这证明了 佛般涅槃以后,弟子们结集经典,一定是亲耳听闻的人才有资格参与结集,以此来证明这部经的确是 佛亲口说的。所以凡是结集出的每一部经典,其开头都有“如是我闻”这四个字,它有下列两种作用:第一种,遵从 佛临终前的交代,以此来证明这是 佛亲口说的,并不是他人伪造的;第二种,作为佛教与外道的区分。

接下来谈“一时”这两个字。经典不会说 佛陀住世的第几年或者是在哪一国家的第几年。为什么?一者,佛陀在世时,那时的天竺有许多国家,如果说是用某甲国家的第几年作为纪年,某乙等国家就会提出抗议,抗议为什么只用某甲国家的纪年来记载,而不用某乙〔等〕国家的纪年来记载?必然会引起很多的纷争出现。二者,如果是用人间国家的纪年来表示,天人也会抗议。为什么?对于天上而言,人间的时间那是很短、很短的时间;譬如,四王天的一个昼夜等于人间五十年,人间的一年对四王天而言那是微不足道的。四王天尚且如是,越往上的天界,譬如三十三天,乃至到色界、无色界天,那更是不足道哉!所以说,用人间的时间来记载,那是没有意义的。三者,佛法不是单单只限制在人间,也并不是只有地球才有,更不是只有娑婆世界才有,其他的地方、其他的佛国世界也有,而且时间也不一样。譬如,西方极乐世界的一个昼夜,等于娑婆世界的一个大劫,如果用娑婆世界的时间来记载,对于西方极乐世界的时间而言,那是很短、很短的时间,很可能连一刹那的时间都没有,所以用娑婆世界的地球时间来记载,那是没有意义的。基于上面三种所说,佛为了避免大家有所纷争,所以用“一时”来记载,大家都不会有意见,大家都能够接受。

接下来谈“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王舍城是为阿阇世王所建立的豪华宫殿,故称之为王舍;它位于现在的印度的比哈尔邦内,它距离古代著名的寺院那烂陀寺南面有10公里远,也距离 世尊成道的地方菩提伽耶有46公里远。又耆阇崛是音译,由于王舍城四周有山,山的整个模样看起来像一只老鹰的嘴,其上半部像老鹰的头,下半部像老鹰的嘴,所以耆阇崛山也翻译为鹫头山,在其他经典,有时翻译为灵鹫山。

接下来谈“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这几句话有两个重点如下:第一个重点,什么是比丘?第二个重点,什么是阿罗汉?为什么阿罗汉是“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首先谈第一个重点,什么是比丘?那就是有情出家受具足戒成为佛弟子,如果是男众的话,名为比丘;如果是女众的话,名为比丘尼。然而,佛所认可的出家,也就是沙门,是于佛法有所证果的人,譬如证得初果的须陀洹,乃至证得四果的阿罗汉,正如 尊者舍利弗在《大集法门经》卷1的开示:【复次,四沙门果,是佛所说,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也就是说,凡是在佛门中证得初果的须陀洹,乃至于证得四果的阿罗汉,统统叫作沙门,是为 佛所认可的出家人,不论他示现的是出家相或者是在家相。所以 佛在《出曜经》卷13曾开示:“所谓沙门,非必除发也。”他包括了已证得声闻果的出家人及在家人,或者是已证得菩萨果的出家人及在家人,不论他是男众或者是女众,像这样的沙门,才是 佛所认可的出家人。

在经中曾说明一个在家人证果而成为沙门的真实例子,那就是在《杂阿含经》卷12记载身为在家的阿支罗迦叶,获得 佛授第一记的阿罗汉。有一天,佛入王舍城乞食,路中碰到身为在家人的阿支罗迦叶,三次缠着 世尊为他开示。后来 佛也为他开示了,阿支罗迦叶证得初果的法眼净。当时的阿支罗迦叶,如经中所说:【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诸狐疑,不由他知、不因他度,于正法、律,心得无畏。】并从 佛受三归依,欢喜离去。不久,就被护小牛的母牛刺死,死的时候,诸根清净,颜色鲜白。诸比丘问佛:阿支罗迦叶【“彼生何趣?何处受生?彼何所得?”佛告诸比丘:“彼已见法、知法、次法、不受于法,已般涅槃,汝等当往供养其身。”尔时世尊为阿支罗迦叶受第一记。】

佛很清楚开示阿支罗迦叶已获得 佛的第一记的授记;也就是阿支罗迦叶已证得阿罗汉果,死时入无余涅槃。佛并吩咐诸比丘为已成为出家人的阿支罗迦叶的遗体荼毘,也就是火化的意思。这证明了阿支罗迦叶虽然示现的是在家相,可是 佛已认可阿支罗迦叶就是佛门的出家人,也就是真正的沙门,而不是在家人。所以 平实导师在《法华经讲义》第二十二辑开示如下:【只要证得初果了,从此以后就是沙门,不论你是住在家里或者出家住于寺院中,因为所证的果位都是沙门果——出家果,那么证果以后就是“沙门”。】(《法华经讲义》第二十二辑,正智出版社,页205-206。)不仅如此,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虽然在人间示现的是在家相,然而他们都是真正的出家人,不是吗?

更何况禅门也是以有没有明心见性来区分黑衣、白衣。如果能够明心见性,不论他是男众或者是女众,统统称之为黑衣,也就是真正的出家人;如果没有明心见性,就算已经出家了,仍然是白衣一个,也就是在家人。如果有人以有没有现出家相来认定他是不是出家人,表示他非常注重身相,不仅于真实佛法没有实证,而且也是凡夫一个。

又,不论比丘或者比丘尼,它有四个含义,那就是乞士、破烦恼、净持戒、怖魔,正如《大智度论》卷3所说:【云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名为乞士。……复次,比名破,丘名烦恼,能破烦恼,故名比丘。复次,出家人名比丘。……复次,受戒时自言:“我某甲比丘,尽形寿持戒,故名比丘。”复次,比名怖,丘名能,能怖魔王及魔人民。当出家剃头着染衣受戒,是时魔怖。何以故怖?魔王言:“是人必得入涅槃。”】说明如下:什么是比丘呢?比丘就是以清净心来活命……又比名破坏,丘名烦恼,所以比丘又名为破烦恼。又出家受戒时,在 佛前宣示:“我某甲比丘尽形寿来持戒”,故名为比丘。比名怖畏,丘名能够,比丘能够使魔王及魔民怖畏,所以当有人剃发、着染衣、受戒时,魔则惊惧、恐怖。为什么?魔王说:“此出家人未来必定入无余涅槃故。”

所谓的乞士,就是上乞佛法的真实理,以养慧命;下乞信施所施物,以资色身。以此缘故,一者,出家人是以行乞来活命,所以在佛世,声闻的出家人仅日中一食,向信施乞食而活。二者,在佛世,佛曾规定出家人要守不捉金银戒,亦即出家人身上不准有金银等钱财,只能接受信施的布施来活命。然而佛法东来,其文化、背景等等与当时在天竺大不相同,所以才会有百丈禅师设立清规,将原始佛教不事生产、托钵乞食等等加以变通,以此来适应中土文化背景等等。因而提倡劳作和自食其力,主张“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因而衍生出家人可以接受信施布施金银等钱财的供养,以此来适应中土的文化、背景等等。

所谓的破烦恼,也就是杀贼,即杀烦恼贼来断除烦恼,也就是将粗重的烦恼——见惑、思惑——加以断除,因而成就四果的阿罗汉,未来舍寿时愿意将自己的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灭尽而入无余涅槃,从此不再三界现身意。其中所谓的见惑,就是将能见闻觉知的意识心当作是真实我,导致众生不断地轮回生死。如果有情能够勘破意识心不是真实我,就能断除见惑而成就初果的须陀洹;最差劲的初果人,也能七次人天往返而究竟解脱。成就初果以后继续修行,就能够将贪瞋痴渐渐淡薄,成为二果的斯陀含,可以人天一次往返究竟解脱。成为二果以后继续修行,因而断除了五下分结——欲界贪、欲界瞋及色界瞋,色界的我见、疑见、戒禁取见——因而发起了初禅,成为三果的阿那含,未来可以往生色界天而究竟解脱。成为三果以后继续修行,断除了五上分结——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痴,主要是将无色界微细意识的我慢断除,因而成就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可以入无余涅槃,从此不再三界现身意。

所谓的净持戒,就是声闻人依 佛所制定的声闻戒来持戒,是为一生受,行者于死亡时其戒体就消失了。然而,佛陀成道以后十二年间,仅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来作为弟子们的所依循的戒律。后来僧团的人越来越多,发生了很多事,所以 佛就以弟子们所犯的事来制戒,才会有后来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出现。然而,声闻戒重在身行、口行,才会有“藏六如龟、防意如城”的说法出现,不像菩萨重在心行上。如果声闻人持戒清净,未来就可以证得初果、乃至于四果,于舍寿后可以入无余涅槃。

所谓的怖魔,就是有人发愿出三界家而精进修行,魔就会恐怖,因为魔〔王〕的眷属未来就会减少;所以魔就会想尽办法来阻碍,就是不让有情出家精进修行,魔可以继续掌控,他的眷属就不会减少。以此缘故,如果出家人没有坚决的意志来精进修行,很容易被魔所转而退失解脱道。

最后综合这一集所说:如是我闻,是指我亲耳听到的,并不是道听涂说的。一时,是指有一段时间。王舍城,是为阿阇世王所建立的豪华宫殿。耆阇崛山,是在王舍城四周的山,这座山的形状像一只老鹰,所以称之为灵鹫山。比丘,是指出家人,它有四个含义,那就是乞士、破烦恼(也就是杀贼),以及净持戒、怖魔。大比丘,是指智慧与威德都很大,而且是真正的出家人。

说到这里,时间已经到了,今天就讲到这里。敬请各位菩萨下次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


点击数: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