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品(二)

第007集
由 正光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的弘法節目,這個主題名為「三乘菩提之法華經講義」,主要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的《法華經講義》這本書來加以說明。今天繼續前一集的子題:〈序品〉。

前一集已說明第一個重點,什麼是比丘?那就是有情出家受具足戒成為佛弟子,如果是男眾,名為比丘;如果是女眾,名為比丘尼。又,比丘有四個含義,那就是乞士、破煩惱、淨持戒、怖魔。在佛門中真正的比丘,是指於佛法有所證果的人,始從初果的須陀洹,乃至於證得四果的阿羅漢;像這樣的出家人,才是 佛所認可的出家人,才是真正的出家人。

接下來談第二個重點,什麼是阿羅漢?為什麼阿羅漢是「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妙法蓮華經》卷1)要說明阿羅漢的內容以後,就會知道為什麼阿羅漢是「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在二乘法中,有聲聞乘及緣覺乘兩種菩提法,有聲聞菩提及緣覺菩提。所謂的聲聞菩提,就是聲聞人聞佛音聲的法教開示,悟了四聖諦等理,因而斷了見惑、思惑,死後入無餘涅槃的菩提法。也就是說,聲聞是以四聖諦為主旨,四念處觀為觀行法門,八正道為實行方法;因此,斷了三縛結——我見、疑見、戒禁取見——而成為初果的須陀洹;乃至於斷除了五上分結——色界貪、無色界貪、掉舉、慢、癡——而成為四果的阿羅漢,於捨壽時可以入無餘涅槃,永遠在三界消失不見了。

由於聲聞人是聽聞佛的音聲開示,觀察自他有情的蘊處界,包括了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法,以及覺悟了蘊處界真實虛妄,因而斷了我見、我執、我所執,於捨壽時入無餘涅槃的菩提法,名為聲聞菩提。由此可知,聲聞人聞佛音聲法教,因而斷除了煩惱的現行,也就是聲聞人斷除了粗重的煩惱見惑及思惑,但是沒有斷除微細的煩惱習氣種子隨眠,也不斷無始無明的所知障;由於相信佛語的開示,知道入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還有無餘涅槃的本際存在,不是捨壽以後什麼都沒有的斷滅空,於是此生此世很精進地修行,將自己的我見、我執、我所執斷盡,於捨壽時,於內無恐怖:知道有個無餘涅槃的本際存在;於外無恐懼:願意自我消失、願意將自己的蘊處界滅盡入無餘涅槃,獨處於無餘涅槃的本際極寂靜的境界中。

當中的四聖諦就是苦聖諦、苦集聖諦、苦集滅聖諦、苦集滅道聖諦,亦名為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簡稱為苦、集、滅、道。聲聞人觀察苦聖諦的苦,就是在三界六道輪迴當中所受的種種苦,這些苦可分為三苦、八苦。所謂的三苦,就是苦苦、壞苦、行苦。所謂的八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當中的五陰熾盛苦,就是眾生有五種陰——色陰、識陰、受陰、想陰、行陰聚集在一起,它能遮蓋眾生的智慧,於是眾生有了無明出現,使得眾生領受種種苦以及不斷地在受苦;也就是說,前面七種苦聚集所產生的苦,導致眾生五陰不斷地出生及受苦。這八種苦都是剎那、剎那變異無常之法,都不是常住法。聲聞了知世間有三苦、八苦,能使人在三界六道當中不斷地輪迴、不斷地受苦,這是世間真實的道理,也是世間不變的真理,名為苦聖諦。

苦集聖諦,乃是諸苦聚集的原因的真實道理,也就是聲聞人探討為何會有種種苦的聚集,是因為有了無明的緣故,導致自己在三界六道當中不斷地出生五陰身及受苦。苦集滅聖諦,是讓諸苦聚集的原因消滅的真實理,聲聞人觀察一切苦、一切苦聚集的原因,是因為有了無明導致五陰身不斷地出現在受苦;這個五陰身乃是色識受想行之五陰和合運作所產生的虛妄體,它不是常住法,是生滅法,如果願意將自己五陰身滅盡、願意將自我消失,不在三界現身意,再也沒有未來世五陰身受種種苦;像這樣願意將自己的五陰身滅盡,不再[於]三界出現的真實理,名為苦集滅聖諦。

苦集滅道聖諦,就是使五陰身不再出現的方法,亦即聲聞人讓一切苦、一切苦的聚集以及讓五陰身消滅而入無餘涅槃,必須要有正確的方法、正確的觀行、正確的法道等等才能成就。因此,聲聞人透過四聖諦、四念處觀、八正道等法,去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因而成就初果的須陀洹,乃至成為四果的阿羅漢,於捨壽時可以入無餘涅槃,永遠不再[於]三界出現。

又,聲聞斷除了三縛結——我見、疑見、戒禁取見——成為初果的須陀洹,乃是現觀自己的蘊處界虛妄,尤其是意識我不是真實我,是剎那剎那生滅的法、是虛妄法,不是常住法。譬如這個意識我,在醒時能夠分別諸法,而且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在睡著無夢時斷了、不見了,無法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分別諸法;要等到隔天天亮了以後,意識我才會再度出現,才能再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分別諸法,所以意識我不是常住法,是生滅法。由於聲聞人如實現觀自他有情的蘊處界真實虛妄的結果,所以願意將意識我斷除,不再將意識我當作是真實我,名為斷我見。

由於斷我見的緣故,對於自身有沒有如實斷我見,能夠清楚了知而沒有任何懷疑;乃至於對於諸方大師、大居士們到底有沒有斷我見,也能夠如實了知而沒有任何懷疑,名為斷疑見。如果對自己的意識我還有一絲絲的存在而沒有斷除,表示他的我見還沒有心得決定而澈底斷除,未來還有可能回墮到意識我當中,不名為斷疑見。又因為聲聞人斷了我見、疑見,對諸方所施設的戒律到底能不能讓人得解脫,能夠如實了知及判斷,名為斷戒禁取見。因此能夠如實了知對方所施設的戒律,符不符合斷我見的要求、能不能讓人得解脫而不會被其戒律所束縛,表示他已經如實斷除了戒禁取見。

由於聲聞人斷了我見、疑見、戒禁取見的三縛結,成為初果的須陀洹,名為預流,相對於聲聞三果及四果而言,可以稱之為預入聖人之流,但仍然不是佛所認可的聲聞「聖人」;但是對於凡夫俗子而言,名為聖人。如是斷除三縛結的聲聞初果人,未來捨壽後可以七次欲界天、人間往返究竟解脫,並於最後一次在人間出生證得阿羅漢果,於捨壽後可以入無餘涅槃。

又行者斷了三縛結而成為初果的須陀洹以後,知道意識我的虛妄性,不再將意識我當作真實,於是漸漸地將自己的貪瞋癡加以淡薄,也就是將性障——貪、瞋、睡眠、掉悔、疑——加以降伏,尤其是欲界的男女貪愛降伏得很淡薄,但仍然有一分欲界愛未斷除,仍未發起色界的初禪。像這樣子將性障降伏得很淡薄,但仍未發起初禪的人,名為薄貪瞋癡的二果斯陀含。這樣的聲聞二果,於捨壽後可以欲界天、人間一往返而究竟解脫;也就是二果人捨壽後,可以上生欲界天,並於欲界天捨壽後誕生於人間,於人間取證四果的阿羅漢,最後入無餘涅槃而究竟苦邊。

成為二果的斯陀含以後,再將五下分結——欲界貪、欲界瞋及色界瞋,色界的我見、疑見、戒禁取見——斷除,主要是將欲界最重的男女貪愛斷除,因而發起了色界的初禪,成為三果的阿那含,也就是心解脫的三果人。所以 平實導師在《阿含正義——唯識學探源》書上曾開示:【在阿含解脫道中,有證得初禪的凡夫,沒有不證得初禪的三果人,……。】(《阿含正義——唯識學探源》第四輯,正智出版社,頁1206。)像這樣的三果阿那含,於捨壽後可以上生色界天,於色界天究竟解脫,也就是不再回來欲界而在色界天般涅槃,故名為不還。

又,成為三果阿那含以後,行者再將五上分結——色界貪、無色界貪、掉舉、慢、癡斷除,主要是將無色界微細的意識斷除。因為這個微細意識的我慢在無色界仍然存在,不是不存在,只是很微細而已,眾生很不容易察覺到;譬如在非想非非想天,仍然有微細意識的我慢存在,只是意識沒有反觀自己,仍然樂於自我的存在而不願意消失。行者知道這個道理以後,再將微細的我慢斷除,就可以成就四果的阿羅漢,當然可以自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中阿含經》卷24)這是因為聲聞四果人將最微細的思惑,也就是最微細、不反觀自我的意識我的無明斷除,所以於捨壽後將自己的蘊處界滅盡而入無餘涅槃,永遠不再[於]三界出現。

由於聲聞相信佛語開示,知道入無餘涅槃不是斷滅空,還有無餘涅槃的本際、如如、真實我等存在,也就是 佛在《阿含》隱說一切有情的真心,所以於內無恐怖,相信佛語開示,知道入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還有無餘涅槃的本際存在;於外無恐怖,願意滅盡自己的蘊處界、願意自我消失,於捨壽後入無餘涅槃,永不再[於]三界出現。雖然阿羅漢願意自我消失而滅盡自己的蘊處界入無餘涅槃,可是他根本沒有證涅槃——徹見涅槃寂靜,為什麼?因為阿羅漢將自己的蘊處界滅盡,已無任何一法存在,到底誰證涅槃?到底誰證菩提?根本沒有阿羅漢證涅槃、證菩提!聲聞人於涅槃尚且尚未證得,更何況是徹見涅槃?所以說,阿羅漢根本沒有證涅槃、見涅槃,但是 佛方便說阿羅漢證涅槃。

所謂的緣覺菩提,是指緣覺專精思惟十因緣、十二因緣,了知自他有情的蘊處界虛妄,於是將自己的見惑、思惑斷盡,於捨壽時如同聲聞一樣,願意自我消失、願意滅盡自己的蘊處界入無餘涅槃,永不再[於]三界現身意。由於緣覺覺悟十因緣、十二因緣,證得蘊處界虛妄而入無餘涅槃的菩提法,名為緣覺菩提。緣覺首先觀察十因緣,由老死往上逆推,一直推究到名色,當中經歷了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接著再思惟,是什麼緣故使得名色出生了?推究的結果,因為有一個識出生了名色,不能再超過這個識,知道這個識就是一切有情的真心,祂出生了有情的名色;於是「齊識而還,不能過彼」,一一再退回到老死,簡擇自己所觀察是否正確?簡擇、觀察的結果正確無誤。接著再觀察十二因緣,從老死一直往上逆推,推究到名色,再往上推究到識、行及無明,接著再順推回來到老死,發現十二因緣的一一有支都是可滅之法;其中的識,就是過去世的意識心,祂是生滅法。如果緣覺將十二因緣一一有支滅盡,就可以入無餘涅槃。

由於緣覺是自己覺悟十因緣、十二因緣,知道十因緣的識,就是一切有情的真心,祂出生了有情的名色;十二因緣的識,是意識心,祂是生滅法。由此可知,緣覺人也是聽聞佛的音聲法教,自己觀察十因緣、十二因緣,知道入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還有無餘涅槃的本際存在,並不是捨壽以後什麼都沒有的斷滅空。於是此生此世很精進修行,將自己的我見、我執、我所執斷盡,於捨壽時,於內無恐怖——知道有個無餘涅槃的本際存在;於外無恐怖——願意自我消失、願意將自己的蘊處界滅盡而入無餘涅槃,獨處於無餘涅槃極寂靜的境界中。

緣覺也如聲聞人一樣,斷除了煩惱的現行,也就是斷除了粗重的煩惱,但是沒有斷除煩惱的習氣種子隨眠,也就是沒有斷除三界愛的煩惱習氣,也不斷無始無明的所知障。然而,不論是聲聞所證的四果,還是緣覺所證的四果,他們都是以智慧入涅槃,而不是以定力入涅槃。為什麼?如果以定力入涅槃,慧解脫的阿羅漢就無法入無餘涅槃,可是現見慧解脫阿羅漢,捨壽時如同其他兩種阿羅漢一樣,可以入無餘涅槃,顯然阿羅漢是以智慧入涅槃,而不是以定力入涅槃。綜合上面所說,不論是聲聞四果或者是緣覺四果,都是諸漏已盡,已經沒有粗重的煩惱現行,已經抓住自己的利益了,不會再有未來世「有」的出生了,心得自在了。也因為他們斷盡煩惱現行,所以經中才會開示,他們是自己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中阿含經》卷24)如果自稱是阿羅漢卻無法自作證,表示這個阿羅漢是假的阿羅漢。

最後,綜合這一集所說:一者,二乘人都是聽聞佛的開示,去斷結、證果,但是所用的法道有所不同,聲聞人是觀察四聖諦等理;緣覺是觀察十因緣、十二因緣。二者,二乘人雖然能斷除粗重的煩惱現行,但是沒有斷除煩惱的習氣種子隨眠,但是不妨礙定性的聲聞、緣覺於捨壽時入無餘涅槃。三者,聲聞相信佛的開示,知道無餘涅槃不是斷滅空,還有本際存在;緣覺雖然也是聽聞佛的開示,但是他作觀行時,發現有一個識的存在,知道這個識就是一切有情的真心,也是自己滅盡蘊處界以後,剩下的就是無餘涅槃的本際,他自己知道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由於這個差別,這也是聲聞乘被稱為小乘、緣覺乘被稱為中乘的由來。四者,既然定性的二乘人都知道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還有無餘涅槃的本際存在,所以在還沒有入無餘涅槃前,其心智是灰身泯智的,時時刻刻以入無餘涅槃為標的;並於捨壽時於內無恐怖、於外無恐怖,願意滅盡自己的蘊處界入無餘涅槃,從此不再[於]三界現身意。五者,雖然二乘人都可以入無餘涅槃、證涅槃,其實他們都沒有證涅槃。為什麼?自己的蘊處界都滅盡了,還有誰知道自己證涅槃?沒有人嘛!所以說,二乘人都沒有證涅槃,更何況是徹見涅槃,只是 佛方便說二乘人有證涅槃。只因為二乘人不需要實證無餘涅槃的本際,這也是 佛在阿含時,為二乘人隱說一切有情真心就是本際、如如、真實我的道理。

說到這裡,時間已經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裡。敬請各位菩薩下次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