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05集
由 正潔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針對張志成、琅琊閣一族邪說的破斥,我們這集要破斥的主題是:「正覺名相辨正:次法指施論、戒論、生天之論嗎?」
好,我們看看這篇謗文的內容重點是什麼?【最近很多同修問及「開悟菩薩」張善思居士撰寫、蕭導師私家的(因為私家,因為蕭導師把正智出版社當作他的私人財產,他有去盜用正智出版社的錢;這些是張琅邪見一族,簡稱張琅一族,這些謗佛、謗法、謗師地獄種性人,他們的說法、看法,還有毀謗。)正智出版社出力促銷的《次法》一書。「次法」是蕭平實導師「偽造佛法名詞」的一個新低點,蕭導師不但望文生義、自創佛法名詞、誤導弟子,竟然公然用錯誤「僞造的佛法名詞」做為書名,賣書賺錢。】好,這些愚癡人又說了:【「次法」是正覺同修會其中一個最被廣汎誤用的佛法名詞。「法次法向」(法隨法行)一詞中:法:指「涅槃」,不是正覺所說的解脫道修行——「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法」。次法/隨法:指八聖道,不是「施論、戒論、生天之論」。】他又繼續毀謗:【蕭導師是如何發明他獨家的「次法」解讀呢?蕭導師在《阿含正義第七輯》第十節(2187-2188頁)的一個開始,就提出佈施、持戒等法是大乘和二乘法入門修行的基礎,他(就是平實導師)引用了一段提到「施論、戒論、生天之論…」的《長阿含經》經文,可是請注意,這段經文裏面完全沒有出現過「順法次法」幾個字,也沒有上述dhammānudhammappaṭipanna的(就是順法次法這個巴利文的)任何一個中文翻譯。】這裡我們要先簡單的賞這些毀謗的人一個回應。他這裡說不管是巴利文或是中文,沒有講到順法次法,所以蕭導師他這麼樣去解釋、去定義法與次法,就是錯誤的,是自己創立的。就如同他搜尋不到——這張志成、琅琊閣他們搜尋不到內相分——因為他們只會搜尋,所以他們就毀謗「內相分」這個名詞是 平實導師所發明的。他們在這裡,也因為 平實導師所引用的《長阿含經》這個經文,這個「施論、戒論、生天之論」這一段經文當中,沒有對應這一個所謂的「順法次法、法隨法行」這樣子的巴利文乃至中文,他就毀謗說 平實導師定義錯誤。
那我們看一下,這個《長阿含經》的經文是什麼?【佛漸為說法,示教利喜: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惡不凈、上漏為患、讚歎出離為最微妙、清淨第一。爾時,世尊見此二人心意柔軟、歡喜信樂、堪受正法,於是即為說苦聖諦,敷演開解分布宣釋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出要諦。……】(《長阿含經》卷1)它這底下,張志成、琅琊閣他是點點點,可是這裡有很重要的一段;他故意遺漏掉的一段是什麼呢?那是底下這一些聞法的弟子證得初果的這一段。我們唸一下這一個經文,他們省略掉的經文:【爾時,王子提舍、大臣子騫茶,即於座上(請記得哦!即於座上,馬上就)遠離塵垢,得法眼淨(換句話說,他們聽聞佛這樣的施論、戒論、生天之論,再依之為基礎來講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出要諦,還沒有離座,他就已經得法眼淨證初果了),猶若素質易為受染。】這就是二乘法中的法與次法;先說「次法」,然後說「法」。平實導師認為這就是二乘法中的法與次法,先說「次法」,然後說「法」。
琅琊閣就繼續毀謗說啦:【上面引文裏面的標黑字體,就可知蕭導師在此段經文之後,界定二乘法裏面的「法」是四聖諦等解脫道修行,「次法」是指「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換句話說,琅琊閣的結論是:法,法與次法的這個「法」,指的是「涅槃」,法只能指涅槃;法不能指、也不是正覺所說的解脫道修行,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法。然後,法與次法的次法、或是法隨法向的這個隨法(次法、隨法),指的是八聖道,而不是正覺所說的「施論、戒論、生天之論」。
好,我們就據之來作一些破斥。那要請問這一個張志成、琅琊閣的是,你既然說「法是涅槃,次法是八聖道」,那你後面也有說引用到其他的經文、論文,你說這個法次法向、這個法隨法行,就是四預流支。換句話說,你要證得預流果、初果,所需要具備的四個條件,這一個「法次法向」、還有「法隨法行」就是四預流支中的如法修證。那我要請問您啦,您說涅槃才是法,那請問初果證得之後,還要不要法次法向,也就是如法修證來證得二果呢?那如果要的話,那請問初果有沒有相應,當他聽聞施論、戒論、生天之論的時候,而依之去修身口意行、行善的時候,請問這些施論、戒論、生天之論,算不算你謗為、貶低為只是算次法當中的四聖諦、八正道呢?然後初果人,乃至二果人、三果人,就二乘法來講,他已經證得涅槃了嗎?那難道沒有證得涅槃,他難道不能說是證得涅槃的少分嗎?他不是趣向涅槃了嗎?因為我們也都知道,證得初果就有資格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的我生已盡。因為他雖然不是此生已盡,可是他也有可能是一生已盡;或是最壞最壞的、最鈍根的,當然是人天七度往返也必定有數,可以數到有盡;如果他是定性聲聞人,所以他有資格講「我生已盡」,他也可以講說方便證得涅槃的一分。
那你如果硬要把法與次法的法,只說侷限在這個涅槃,把次法只侷限在四聖諦、八正道,無妨確實一切二乘所相應的法當中,最殊勝的二乘來講是涅槃;而且特別其實是指相應於有餘涅槃、無餘涅槃,而不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無所住涅槃。然而,二乘所證的涅槃,他未必每一個都是阿羅漢,不是一悟(小乘一見道)就成為阿羅漢;那您的意思是小乘人沒有證法嗎?小乘人沒有見道嗎?
好,那底下還有重點,是相對應剛剛所謂的四預流支。我們看看在大乘法中,是怎麼樣講這一個四預流支的?好,【菩提妙果不難成,真善知識實難遇。一切菩薩修勝道,四種法要應當知:親近善友為第一,……。】(《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3)剛剛講過了,若遇善友發大心,親近善友為第一,這裡善友指的是能為你演說法寶當中的佛寶跟僧寶;為了什麼親近佛寶、僧寶,而親近善友為第一,為了是要第二個。記得這裡有四句話剛好跟四預流支相對應,記得這裡的四預流支,算是小乘要證預流果;可是其實要證一切果,都必須有這樣的相應於聞思修證,這樣子的修行過程,相應於法寶所說的教理行果。
好,「親近善友為第一,聽聞正法為第二」,《瑜伽師地論》它定義正法就是佛寶、僧寶所說的法寶當中你聽聞相應的,換句話說就是四種法寶當中「教」、理、行、果——「教」法寶的,你要聽聞的部分。《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定義,叫作聲、名、句文,其實也就是三藏十二部經,經、律、論這個三藏。你親近佛寶、僧寶——善友為第一;你聽聞法寶當中的第一個教法寶——聲、名、句文、三藏十二部經為第二。好,如理思量為第三,這裡的如理思量,其實就是法寶當中教、理、行、果,要聞教、要思理、要修行、要證果的第二個;第一聞教,第二個思理,所以要如理思量。如理思量什麼呢?如理思量教法寶當中所含藏的法義,就是理法寶;理法寶是什麼呢?《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定義叫作「有無諸法」。
還記得我們之前講過嗎?引用《瑜伽師地論》,法有二種,這裡記得,這裡的法有二種是含括這個三自性一切法。這裡的法有二種,不像《中論》所說的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的,主要是破斥遍計執相應的依他起、遍計執揉在一起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些叫作一切生滅諸法——一切現行法是諸法。好,那回來,如理思量為第三,而這裡的理,你要思惟教、理、行、果的理法寶,就是「有無諸法」,也就是三自性。因為《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把這一個理法寶,定義叫作「有無諸法」。而《瑜伽師地論》告訴你,法有二種:謂有、非有——有法還有非有之法。有法是什麼呢?就是圓成實跟依他起,所以它說有為、無為名之為「有」。什麼是非有呢?非有之法就是遍計執,其實就是這裡《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所說的,理法寶當中的「有無諸法」的「無」——無法、非有之法。無法就是指的什麼?遍計執性,本來不存在,眾生依於顛倒無明而虛妄增上建立的這些遍計執性法,就是人我執、法我執,還有它相應的依我執、法執而產生的這些我所,所以叫作「我與我所,名為非有」。好,聽聞正法、如理思量,聞教、思理之後,你就要如法修,然後是如法證,這其實就是四預流支所相應的聞、思、修、證這四個過程。
對於張志成、琅琊閣他們以上所說的,這樣錯誤的解釋的破斥。我們看了一下他自己所說的謗文內容,他引用了 玄奘翻譯的《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81的論文,他說:【「法住法向」不止出現在阿含經裏面,大小乘的論裏面,對此名詞也有清晰明確的確定。……云何法?答:寂滅涅槃。云何隨法?答:八支聖道。云何法隨法行?答:若於此中隨義而行,所謂為求涅槃故,修習八支聖道故,名法隨法行。能安住此,名法隨法行者。問:何故涅槃獨名為法?】就是說為什麼法與次法這個法,只有涅槃獨自在這裡把祂叫作法。其實其他的法,還是可以叫作法,這裡是因為佛法是要修行解脫,解脫是要證得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以二乘來講,這個最後的無學果,以此所要證的最後的一分是證涅槃。
所以在諸法當中,這裡說到了:「何故涅槃獨名為法?」八支聖道名叫作隨法,其實也就是次法。【答(回答說):於諸法中,涅槃勝故,生老病死不能侵故,獨得法名。八支聖道次彼順彼。】換句話說,八支聖道一路一路的修行,一格一格修行,一階一階的去修行,一層一層的修行,一樓一樓的往上;一樓一樓的、一地一地的增上。「次彼」,次就是在順序上是次於彼;「順彼」是隨順地,在次序上隨順著祂;「次彼順彼」,因為八支聖道次彼順彼,就是次彼那個法、順彼那個法,指的就是涅槃。所以如王與大臣的區分,涅槃如王,八支聖道如大臣,所以八支聖道就叫作隨法,也就是次法。
【故契經說:「一切法中涅槃最勝,有為法中聖道最勝。」然《舍利子讚學經》中說言:「具壽!法之隨法。所謂離繫。」彼契經中,聖道名法,涅槃名隨法;以先得聖道,後證涅槃故。】這《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81這一段論文很重要,因為它這裡在《舍利子讚學經》中法與次法與剛剛所說的不同。剛剛的所說,涅槃就是法,法就是涅槃,是王;而次法就是八聖道,就是臣,是隨法;是這樣順序的法與次法。而這裡《舍利子讚學經》中它卻說,聖道(八聖道)就叫作法,而涅槃叫作隨法;因為先證得聖道(先證得八聖道),後面才證得二乘涅槃的原因。
好,《大毘婆沙論》底下的這兩句最主要的論文,要來破斥張志成對於他自己的兒子張善思所寫的《次法》,或是說琅琊閣,反正都是邪見一族,所以是誰都無所謂;竟然說導師、還有他的兒子,寫書賣書是為了中飽私囊,寫的是錯誤的知見,在毒害佛教界。底下兩句論文請菩薩們就注意記得:【前經依「勝劣次第」,顯法、隨法;後經依「證得次第」,顯法、隨法。】我再唸一次,前經依勝劣次第(殊勝還有下劣的這樣的次第)而來顯示誰是法、誰是隨法(就是次法);後經就是依這個證得次第,就是《舍利子讚學經》這部經卻是依於證得的次第,所以最後證得的就叫作次法。所以這裡依證得次第來說的話,那就要以八聖道叫作法;而涅槃是在修八聖道之後,才證得的法,所以叫作隨法。
那請問一下,我們就用一個通俗的、一個經常說的,「法無定法」;那請問一下,您張志成為什麼要執著 導師所說的法跟次法,而要來引用這一些小乘論,而要來說正覺講堂都說錯了呢?請問一下,施論、戒論、生天之論,乃至後面的點點點,還沒有講到施論之前,這難道不是在「勝劣次第」上來講,你必須要修得的次法嗎?平實導師依於所謂的勝劣次第而來說法與次法有什麼不對?你如果要這麼說的話,那二乘法的涅槃根本就是次法了,二乘的涅槃哪來資格叫作是主法、叫作是法呢?
最後我們要依於大乘的經典,我們再來看看大乘經當中,是怎麼樣來講法與次法的?《六十華嚴》卷25,金剛藏菩薩亦為解脫月菩薩說示:【解脫月菩薩問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但七地具足助菩提法?(還是說)一切諸地亦能具足(呢)?」金剛藏(菩薩答)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於諸地中皆悉具足助菩提法,遠行勝故,於此地說,……。」】(《大方廣佛華嚴經》卷25)這裡的道理就是在七地,七地遠行、八地不動。我們知道七地對應的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再來就是方便、願、力、智,七地對應的是方便。方便的意思是什麼呢?根本、方便、成已的「方便」:有什麼方法以便於達到什麼目的。譬如說,方便其實也就是可以講說是一種加行,所以四加行舊的說法,有時候也可以叫作四方便。七地主要修的就是方便波羅蜜,這裡就說到了,菩薩摩訶薩在七地的時候,滿心才能夠具足助菩提法呢?還是一切諸地,譬如說前面的,當然是主要是指前面的六地,還是一切諸地都能具足呢?那金剛藏就回答解脫月菩薩說:「菩薩摩訶薩於諸地中皆須具足助菩提法,只是因為七地遠行地殊勝的關係,在這一地特別注意是方便波羅蜜。」換句話說,方便就是加行,方便就是這裡的助菩提法。
請問助菩提法是要助什麼?就是幫助你證得菩提。就如同剛剛講的次法,是要方便你證得法;或是說你先證得次法,次法說是為比較不重要的,並不是它不重要;好像你要爬到四樓,你要先爬過三樓,對四樓來講,三樓就是其次的、三樓就是次法,因為四樓是你要證得的法。你要是按照走路的順序來講,當然是要先走第三層樓,走過第三層樓才走到第四樓,你要踏過第三個階梯才走到第四個階梯。就比較類似《舍利子讚學經》那一部經所說的,您一步步證上去,依證得次第來說法與次法。當然是「法無定法」,這句話不是用來當作解說的藉口,只是反過來證實這一些張志成、琅琊閣他們是如何咬文嚼句,硬要把這個誹謗栽在 平實導師身上。
最後,我們再引用最後一部經,來成為我們剛剛所說的大小乘通用,乃至《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所說的:【一切菩薩修勝道,四種法要應當知:親近善友為第一,聽聞正法為第二,如理思量為第三,如法修證為第四。】「十方一切大聖主」,都依於這個而證得常住如來身。我們要引用的這一部經是《悲華經》卷5,在同一部經的卷9也說到同樣的道理,我們就以這部經最後經文的解說;可能來不及解說,我們就直接唸過去,而來與菩薩們作為這個單元的終結。
好,經文如下,《悲華經》卷5:【云何菩提?云何助菩提法?云何菩薩修行菩提?云何繫念得於菩提?爾時其師報言:「摩納!如汝所問菩提者,即是菩薩之所修集四無盡藏。何等為四?所謂無盡福德藏、無盡智藏、無盡慧藏、無盡佛法和合藏。善男子!是名菩提。」】菩提就是法,摩納就是如同這年輕的修行人。【如佛所說助菩提法,所謂攝取「助清淨、度生死」法門。】這叫作助菩提法,因為幫助你越來越清淨,從凡夫心性「我執、法執」相應的心性,到菩薩分證「人無我、法無我」一分清淨的心性,到最後佛地的圓滿清淨的心性;助菩提法就是要攝取這些「助清淨、度生死」的法門。
善男子!記得這裡的次法是什麼?菩薩們看看大乘《悲華經》所定義的一個助菩提法,就是所謂的次法是什麼。【善男子!捨財即是助菩提法(捨財就是布施啊),以調伏眾生故。持戒即是助菩提法,隨其所願得成就故。忍辱即是助菩提法,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具足故。精進即是助菩提法,具足一切諸事故。(好,那又說)禪定即是助菩提法,其心當得善調伏故。(又說)智慧(這裡應該就是在講第六度的般若)即是助菩提法,以知一切諸煩惱故。多聞即是助菩提法,得無閡辯故。福德即是助菩提法(也就是次法,也就是隨法,依於次法、隨法才能夠證得你要證的那個主要的菩提法;福德即是助菩提法),一切眾生之所須故。(這裡不要說修行,眾生沒有修學佛法,他要沒有福德的話,可能在三惡道、在地獄道,就如同張志成、琅琊閣這些愚癡學人)思惟即是助菩提法,成就斷疑故。(又說)慈心即是助菩提法,……。】後面經文還有很多,時間的關係,我們就不唸了。
總結如下,故知六度一一度都是助菩提分法,或是助菩提法,都是次法;而六度的一一度,也都可以是你所要證的主法——你要證的菩提、菩提法。
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先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