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资料
第105集
由 正洁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针对张志成、琅琊阁一族邪说的破斥,我们这集要破斥的主题是:“正觉名相辨正:次法指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吗?”
好,我们看看这篇谤文的内容重点是什么?【最近很多同修问及“开悟菩萨”张善思居士撰写、萧导师私家的(因为私家,因为萧导师把正智出版社当作他的私人财产,他有去盗用正智出版社的钱;这些是张琅邪见一族,简称张琅一族,这些谤佛、谤法、谤师地狱种性人,他们的说法、看法,还有毁谤。)正智出版社出力促销的《次法》一书。“次法”是萧平实导师“伪造佛法名词”的一个新低点,萧导师不但望文生义、自创佛法名词、误导弟子,竟然公然用错误“伪造的佛法名词”做为书名,卖书赚钱。】好,这些愚痴人又说了:【“次法”是正觉同修会其中一个最被广泛误用的佛法名词。“法次法向”(法随法行)一词中:法:指“涅槃”,不是正觉所说的解脱道修行——“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法”。次法/随法:指八圣道,不是“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他又继续毁谤:【萧导师是如何发明他独家的“次法”解读呢?萧导师在《阿含正义第七辑》第十节(2187-2188页)的一个开始,就提出布施、持戒等法是大乘和二乘法入门修行的基础,他(就是平实导师)引用了一段提到“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的《长阿含经》经文,可是请注意,这段经文里面完全没有出现过“顺法次法”几个字,也没有上述dhammānudhammappaṭipanna的(就是顺法次法这个巴利文的)任何一个中文翻译。】
这里我们要先简单的赏这些毁谤的人一个回应。他这里说不管是巴利文或是中文,没有讲到顺法次法,所以萧导师他这么样去解释、去定义法与次法,就是错误的,是自己创立的。就如同他搜寻不到——这张志成、琅琊阁他们搜寻不到内相分——因为他们只会搜寻,所以他们就毁谤“内相分”这个名词是 平实导师所发明的。他们在这里,也因为 平实导师所引用的《长阿含经》这个经文,这个“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这一段经文当中,没有对应这一个所谓的“顺法次法、法随法行”这样子的巴利文乃至中文,他就毁谤说 平实导师定义错误。
那我们看一下,这个《长阿含经》的经文是什么?【佛渐为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恶不凈、上漏为患、赞叹出离为最微妙、清净第一。尔时,世尊见此二人心意柔软、欢喜信乐、堪受正法,于是即为说苦圣谛,敷演开解分布宣释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谛。……】(《长阿含经》卷1)它这底下,张志成、琅琊阁他是点点点,可是这里有很重要的一段;他故意遗漏掉的一段是什么呢?那是底下这一些闻法的弟子证得初果的这一段。我们念一下这一个经文,他们省略掉的经文:【尔时,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茶,即于座上(请记得哦!即于座上,马上就)远离尘垢,得法眼净(换句话说,他们听闻佛这样的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再依之为基础来讲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谛,还没有离座,他就已经得法眼净证初果了),犹若素质易为受染。】这就是二乘法中的法与次法;先说“次法”,然后说“法”。平实导师认为这就是二乘法中的法与次法,先说“次法”,然后说“法”。
琅琊阁就继续毁谤说啦:【上面引文里面的标黑字体,就可知萧导师在此段经文之后,界定二乘法里面的“法”是四圣谛等解脱道修行,“次法”是指“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换句话说,琅琊阁的结论是:法,法与次法的这个“法”,指的是“涅槃”,法只能指涅槃;法不能指、也不是正觉所说的解脱道修行,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法。然后,法与次法的次法、或是法随法向的这个随法(次法、随法),指的是八圣道,而不是正觉所说的“施论、戒论、生天之论”。
好,我们就据之来作一些破斥。那要请问这一个张志成、琅琊阁的是,你既然说“法是涅槃,次法是八圣道”,那你后面也有说引用到其他的经文、论文,你说这个法次法向、这个法随法行,就是四预流支。换句话说,你要证得预流果、初果,所需要具备的四个条件,这一个“法次法向”、还有“法随法行”就是四预流支中的如法修证。那我要请问您啦,您说涅槃才是法,那请问初果证得之后,还要不要法次法向,也就是如法修证来证得二果呢?那如果要的话,那请问初果有没有相应,当他听闻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的时候,而依之去修身口意行、行善的时候,请问这些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算不算你谤为、贬低为只是算次法当中的四圣谛、八正道呢?然后初果人,乃至二果人、三果人,就二乘法来讲,他已经证得涅槃了吗?那难道没有证得涅槃,他难道不能说是证得涅槃的少分吗?他不是趣向涅槃了吗?因为我们也都知道,证得初果就有资格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的我生已尽。因为他虽然不是此生已尽,可是他也有可能是一生已尽;或是最坏最坏的、最钝根的,当然是人天七度往返也必定有数,可以数到有尽;如果他是定性声闻人,所以他有资格讲“我生已尽”,他也可以讲说方便证得涅槃的一分。
那你如果硬要把法与次法的法,只说局限在这个涅槃,把次法只局限在四圣谛、八正道,无妨确实一切二乘所相应的法当中,最殊胜的二乘来讲是涅槃;而且特别其实是指相应于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而不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无所住涅槃。然而,二乘所证的涅槃,他未必每一个都是阿罗汉,不是一悟(小乘一见道)就成为阿罗汉;那您的意思是小乘人没有证法吗?小乘人没有见道吗?
好,那底下还有重点,是相对应刚刚所谓的四预流支。我们看看在大乘法中,是怎么样讲这一个四预流支的?好,【菩提妙果不难成,真善知识实难遇。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3)刚刚讲过了,若遇善友发大心,亲近善友为第一,这里善友指的是能为你演说法宝当中的佛宝跟僧宝;为了什么亲近佛宝、僧宝,而亲近善友为第一,为了是要第二个。记得这里有四句话刚好跟四预流支相对应,记得这里的四预流支,算是小乘要证预流果;可是其实要证一切果,都必须有这样的相应于闻思修证,这样子的修行过程,相应于法宝所说的教理行果。
好,“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正法为第二”,《瑜伽师地论》它定义正法就是佛宝、僧宝所说的法宝当中你听闻相应的,换句话说就是四种法宝当中“教”、理、行、果——“教”法宝的,你要听闻的部分。《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定义,叫作声、名、句文,其实也就是三藏十二部经,经、律、论这个三藏。你亲近佛宝、僧宝——善友为第一;你听闻法宝当中的第一个教法宝——声、名、句文、三藏十二部经为第二。好,如理思量为第三,这里的如理思量,其实就是法宝当中教、理、行、果,要闻教、要思理、要修行、要证果的第二个;第一闻教,第二个思理,所以要如理思量。如理思量什么呢?如理思量教法宝当中所含藏的法义,就是理法宝;理法宝是什么呢?《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定义叫作“有无诸法”。
还记得我们之前讲过吗?引用《瑜伽师地论》,法有二种,这里记得,这里的法有二种是含括这个三自性一切法。这里的法有二种,不像《中论》所说的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的,主要是破斥遍计执相应的依他起、遍计执揉在一起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些叫作一切生灭诸法——一切现行法是诸法。好,那回来,如理思量为第三,而这里的理,你要思惟教、理、行、果的理法宝,就是“有无诸法”,也就是三自性。因为《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把这一个理法宝,定义叫作“有无诸法”。而《瑜伽师地论》告诉你,法有二种:谓有、非有——有法还有非有之法。有法是什么呢?就是圆成实跟依他起,所以它说有为、无为名之为“有”。什么是非有呢?非有之法就是遍计执,其实就是这里《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所说的,理法宝当中的“有无诸法”的“无”——无法、非有之法。无法就是指的什么?遍计执性,本来不存在,众生依于颠倒无明而虚妄增上建立的这些遍计执性法,就是人我执、法我执,还有它相应的依我执、法执而产生的这些我所,所以叫作“我与我所,名为非有”。好,听闻正法、如理思量,闻教、思理之后,你就要如法修,然后是如法证,这其实就是四预流支所相应的闻、思、修、证这四个过程。
对于张志成、琅琊阁他们以上所说的,这样错误的解释的破斥。我们看了一下他自己所说的谤文内容,他引用了 玄奘翻译的《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81的论文,他说:【“法住法向”不止出现在阿含经里面,大小乘的论里面,对此名词也有清晰明确的确定。……云何法?答:寂灭涅槃。云何随法?答:八支圣道。云何法随法行?答:若于此中随义而行,所谓为求涅槃故,修习八支圣道故,名法随法行。能安住此,名法随法行者。问:何故涅槃独名为法?】就是说为什么法与次法这个法,只有涅槃独自在这里把祂叫作法。其实其他的法,还是可以叫作法,这里是因为佛法是要修行解脱,解脱是要证得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以二乘来讲,这个最后的无学果,以此所要证的最后的一分是证涅槃。
所以在诸法当中,这里说到了:“何故涅槃独名为法?”八支圣道名叫作随法,其实也就是次法。【答(回答说):于诸法中,涅槃胜故,生老病死不能侵故,独得法名。八支圣道次彼顺彼。】换句话说,八支圣道一路一路的修行,一格一格修行,一阶一阶的去修行,一层一层的修行,一楼一楼的往上;一楼一楼的、一地一地的增上。“次彼”,次就是在顺序上是次于彼;“顺彼”是随顺地,在次序上随顺着祂;“次彼顺彼”,因为八支圣道次彼顺彼,就是次彼那个法、顺彼那个法,指的就是涅槃。所以如王与大臣的区分,涅槃如王,八支圣道如大臣,所以八支圣道就叫作随法,也就是次法。
【故契经说:“一切法中涅槃最胜,有为法中圣道最胜。”然《舍利子赞学经》中说言:“具寿!法之随法。所谓离系。”彼契经中,圣道名法,涅槃名随法;以先得圣道,后证涅槃故。】这《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81这一段论文很重要,因为它这里在《舍利子赞学经》中法与次法与刚刚所说的不同。刚刚的所说,涅槃就是法,法就是涅槃,是王;而次法就是八圣道,就是臣,是随法;是这样顺序的法与次法。而这里《舍利子赞学经》中它却说,圣道(八圣道)就叫作法,而涅槃叫作随法;因为先证得圣道(先证得八圣道),后面才证得二乘涅槃的原因。
好,《大毘婆沙论》底下的这两句最主要的论文,要来破斥张志成对于他自己的儿子张善思所写的《次法》,或是说琅琊阁,反正都是邪见一族,所以是谁都无所谓;竟然说导师、还有他的儿子,写书卖书是为了中饱私囊,写的是错误的知见,在毒害佛教界。底下两句论文请菩萨们就注意记得:【前经依“胜劣次第”,显法、随法;后经依“证得次第”,显法、随法。】我再念一次,前经依胜劣次第(殊胜还有下劣的这样的次第)而来显示谁是法、谁是随法(就是次法);后经就是依这个证得次第,就是《舍利子赞学经》这部经却是依于证得的次第,所以最后证得的就叫作次法。所以这里依证得次第来说的话,那就要以八圣道叫作法;而涅槃是在修八圣道之后,才证得的法,所以叫作随法。
那请问一下,我们就用一个通俗的、一个经常说的,“法无定法”;那请问一下,您张志成为什么要执著 导师所说的法跟次法,而要来引用这一些小乘论,而要来说正觉讲堂都说错了呢?请问一下,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乃至后面的点点点,还没有讲到施论之前,这难道不是在“胜劣次第”上来讲,你必须要修得的次法吗?平实导师依于所谓的胜劣次第而来说法与次法有什么不对?你如果要这么说的话,那二乘法的涅槃根本就是次法了,二乘的涅槃哪来资格叫作是主法、叫作是法呢?
最后我们要依于大乘的经典,我们再来看看大乘经当中,是怎么样来讲法与次法的?《六十华严》卷25,金刚藏菩萨亦为解脱月菩萨说示:【解脱月菩萨问金刚藏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但七地具足助菩提法?(还是说)一切诸地亦能具足(呢)?”金刚藏(菩萨答)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于诸地中皆悉具足助菩提法,远行胜故,于此地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卷25)这里的道理就是在七地,七地远行、八地不动。我们知道七地对应的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再来就是方便、愿、力、智,七地对应的是方便。方便的意思是什么呢?根本、方便、成已的“方便”:有什么方法以便于达到什么目的。譬如说,方便其实也就是可以讲说是一种加行,所以四加行旧的说法,有时候也可以叫作四方便。七地主要修的就是方便波罗蜜,这里就说到了,菩萨摩诃萨在七地的时候,满心才能够具足助菩提法呢?还是一切诸地,譬如说前面的,当然是主要是指前面的六地,还是一切诸地都能具足呢?那金刚藏就回答解脱月菩萨说:“菩萨摩诃萨于诸地中皆须具足助菩提法,只是因为七地远行地殊胜的关系,在这一地特别注意是方便波罗蜜。”换句话说,方便就是加行,方便就是这里的助菩提法。
请问助菩提法是要助什么?就是帮助你证得菩提。就如同刚刚讲的次法,是要方便你证得法;或是说你先证得次法,次法说是为比较不重要的,并不是它不重要;好像你要爬到四楼,你要先爬过三楼,对四楼来讲,三楼就是其次的、三楼就是次法,因为四楼是你要证得的法。你要是按照走路的顺序来讲,当然是要先走第三层楼,走过第三层楼才走到第四楼,你要踏过第三个阶梯才走到第四个阶梯。就比较类似《舍利子赞学经》那一部经所说的,您一步步证上去,依证得次第来说法与次法。当然是“法无定法”,这句话不是用来当作解说的借口,只是反过来证实这一些张志成、琅琊阁他们是如何咬文嚼句,硬要把这个诽谤栽在 平实导师身上。
最后,我们再引用最后一部经,来成为我们刚刚所说的大小乘通用,乃至《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所说的:【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正法为第二,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十方一切大圣主”,都依于这个而证得常住如来身。我们要引用的这一部经是《悲华经》卷5,在同一部经的卷9也说到同样的道理,我们就以这部经最后经文的解说;可能来不及解说,我们就直接念过去,而来与菩萨们作为这个单元的终结。
好,经文如下,《悲华经》卷5:【云何菩提?云何助菩提法?云何菩萨修行菩提?云何系念得于菩提?尔时其师报言:“摩纳!如汝所问菩提者,即是菩萨之所修集四无尽藏。何等为四?所谓无尽福德藏、无尽智藏、无尽慧藏、无尽佛法和合藏。善男子!是名菩提。”】菩提就是法,摩纳就是如同这年轻的修行人。【如佛所说助菩提法,所谓摄取“助清净、度生死”法门。】这叫作助菩提法,因为帮助你越来越清净,从凡夫心性“我执、法执”相应的心性,到菩萨分证“人无我、法无我”一分清净的心性,到最后佛地的圆满清净的心性;助菩提法就是要摄取这些“助清净、度生死”的法门。
善男子!记得这里的次法是什么?菩萨们看看大乘《悲华经》所定义的一个助菩提法,就是所谓的次法是什么。【善男子!舍财即是助菩提法(舍财就是布施啊),以调伏众生故。持戒即是助菩提法,随其所愿得成就故。忍辱即是助菩提法,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具足故。精进即是助菩提法,具足一切诸事故。(好,那又说)禅定即是助菩提法,其心当得善调伏故。(又说)智慧(这里应该就是在讲第六度的般若)即是助菩提法,以知一切诸烦恼故。多闻即是助菩提法,得无阂辩故。福德即是助菩提法(也就是次法,也就是随法,依于次法、随法才能够证得你要证的那个主要的菩提法;福德即是助菩提法),一切众生之所须故。(这里不要说修行,众生没有修学佛法,他要没有福德的话,可能在三恶道、在地狱道,就如同张志成、琅琊阁这些愚痴学人)……思惟即是助菩提法,成就断疑故。(又说)慈心即是助菩提法,……。】后面经文还有很多,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念了。
总结如下,故知六度一一度都是助菩提分法,或是助菩提法,都是次法;而六度的一一度,也都可以是你所要证的主法——你要证的菩提、菩提法。
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