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038集
由 正偉老師開示
各位螢幕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先問候大家:色身康泰否?少病少惱否?遊步輕利否?眾生易度否?各位現在所收看的節目,是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燈下黑之琅琊閣」。
也就是對於原先在正覺講堂修學,後來因為各種原因退轉離開正覺的幾位同修,最初他們延續著在正覺擔任義工工作群時候的合作方式,共同使用以「琅琊閣」的名稱,作為網路上的發文名稱,在各種公共網站平臺,蓄意隱藏真實姓名身分,使用不實的身分化名帳號,以規避世間法律上的責任,使用虛假的身分發表各種誹謗正覺講堂不實的文章。並且還公開地在網路上面得意地互相分享「如何操作以隱藏相關IP資料,避免司法機關的追剿」;例如採用跨國跳動式的IP以發表文章與留言,並且巧妙地利用了兩岸司法難以互助的現狀,在兩岸成立內容農場網站(content farm),目的是讓兩岸相關的主管單位難以追查且疲於溯源。由於在現實世界中,這一類以跨國網路假消息及詐騙案件,目前如天量般地出現,所以主管單位通常難以追求處理。實際的狀況是:若想改善的受害者,得要自行花費巨量的人力與費用,以進行反制。然而那些工作,並不是正覺講堂的弘法內容與目標,正覺也無意將同修菩薩們寶貴的人力資源投入於彼。
好,接下來我們再一起看到:【佛子!若退若進者:十住以前,一切凡夫法中發三菩提心,有恆河沙眾生學行佛法,信想心中行者,是退分善根。】(《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這一段《菩薩瓔珞本業經》的經文是說:「佛子啊!所謂於菩提分退失或前進,在凡夫法中發起三菩提心,正住於十住位之前的菩薩,有恆河沙數那麼多的眾生,雖然學習菩薩行,修習佛法信想心中行者,會成就退分善根。」所以佛弟子在解脫道上未實證三果,菩薩道中未實證初地以前,都並非是不退位階;如果有人會有所退轉,也屬於 世尊早已預記者,不足為奇。
又接著以上的經文,讓我們不禁想到琅琊閣過去一貫的主張之一,是佛經中所說的十住菩薩能以父母所生肉眼而眼見佛性,琅群主張經文中此處的「十住」是指「十地」,而不是字面上面所說的菩薩十住位。如果按照琅琊閣這樣子隨著自己的見解來解經的話,世尊在此段經文中說,正住於十住位之前的菩薩們,有恆河沙數那麼多的菩薩會退失;依照琅群對經典的解釋,說十住位是指十地,那就會變成有恆河沙數的初地到九地的菩薩都會退分失去善根囉!也就是說,於相於土得自在的八地大力菩薩,也有可能會退失善根囉!但八地菩薩不但早已斷了習氣的現行,也已經斷了習氣種子。如果按照琅琊閣所說,經上的十住位是指十地大士,那麼本段經文說,正住於十住位之前的菩薩們,有恆河沙數那麼多的數目會退失,依照他們所說,那就會變成八地、九地的菩薩也會退失。那麼八地、九地的菩薩,要依照何種習氣種子而退失呢?退一萬步來說,各位認為八地、九地的菩薩有可能會退失於善根嗎?所以,從琅琊閣對經文的解釋來看,各位應該能夠看得出來琅群們為了求博得關注,會依照自己的意思去亂解釋經文,甚至不惜扭曲佛經、誣衊 世尊,只是為了求得自己能夠得到別人關注的本質。
我們把問題拉回來,在《琅琊隨筆》第68篇中,一開始就說到:【以前在正覺,你可以説話的時候不能説——不能攀緣、……。】(〈《琅琊隨筆》第(68):正覺同修會還是正覺黑社會?〉,琅琊閣。)這一段文中,顯然又大多是移花接木的編造之語。正覺講堂的門風向來是不能攀緣、不能討論觀行,但是並沒有不能交談、不能討論佛法、不能發表意見。先說不能攀緣,正覺講堂鼓勵同修之間,應該要多多地結下善緣,而不宜去攀緣;也就是修行的道情應該增上,但是非分的私情應該要自我制止。什麼叫作攀緣?就是去攀求那些不屬於自己、不是自己本分的因緣,緣不在我們的身上,而我們卻硬要去攀求,就叫攀緣。例如,同修之間不應有非分之狎近,不應該在講堂之中朋黨營私,不應該有婚外情欲的往來,乃至於不應該在講堂之中拉保險作直銷、拉人投資、借貸金錢等等,這些事情不是佛弟子的本分。緣不在我們的身上,而我們硬要去違背正理去作,這就叫作攀緣;攀緣會損壞我們與眾生的善緣,而且會讓我們的道業退步,那些事情本來就不應該是菩薩弟子所應當為者,所以不攀緣是一個菩薩戒弟子理所當然的操守。
講堂也明文規定,學員「不可以討論個人觀行的內容,有問題應該向自己的親教師提問」,這一個規定的前後兩句話是連在一起的,必須要合在一起看,而不能夠斷章取義,只看取其中的一個部分。觀行是指一位佛弟子在求取果證的過程中,所應當一心依法觀察自己的身口意行,簡稱觀行。在《阿含經》中,也可叫作「諸法增上觀察」,觀察自己身體的十二入、十八界,也就是內六入與外六入,觀行復觀行。特別是解脫道上的全部果證,要依取對於世俗諦的觀察而能了悟諸法空相,依此智慧生起安忍與轉依,這叫作「諸法增上觀察忍」。而能實證人無我,也就是說,初果到四果的證得,都離不開對於自己身口意行的增上觀察之行。
例如,《雜阿含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內六入處。云何為六?謂眼內入處,耳、鼻、舌、身、意內入處。」】(《雜阿含經》卷31)是說那個時候,世尊就告訴了比丘們:「比丘啊!有內六入處這樣的法。是哪六個呢?就是眼內入處、耳內入處、鼻內入處、舌內入處、身內入處以及意的內入處。」如果能夠於此六法觀察忍,意思是說,如果能夠對於這六個內入法詳加觀行,得到了智慧而能安忍,名為信行;這就叫作對於六法有了真實的信的這個行為,這樣的人能夠超昇離生。也就是說,如果對於這樣的六法有了信行,未來就可能離開三界的出生,而超昇進入涅槃,離開了凡夫地,這是超昇於一般的眾生,不再是異生凡夫了,這個修行人他離開了凡夫的智慧。
【未得須陀洹果,乃至未命終,要得須陀洹果。】(《雜阿含經》卷31)如果還沒有證得初果的人,乃至於到自己還沒有命終之前,不斷地對這樣的六外法、六內法去觀行,而能生起智慧、生起安忍,得以轉依的話,則這個人他終究一定會得到初果須陀洹果。也就是正覺講堂教材的基礎核心之一——觀行斷三縛結。
【若此諸法增上觀察忍,名為法行,】(《雜阿含經》卷31)如果對這樣的六個法,能夠增上的觀行,而在觀行後生起了智慧,生起了安忍,止觀雙運而能得轉依,如此則可名為依於正法之行。
【超昇離生,離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乃至未命終,要得須陀洹果。】(《雜阿含經》卷31)這樣的人,能夠超昇於凡夫的境界,離開了三界生,離開了凡夫的境界。還沒有證得初果的人,只要在命終之前不斷地這樣現行觀察,依正見而觀行自己的身口意,如果生起智慧,能夠轉依得隨順忍,那麼他終究會現證得到須陀洹果。
今天時間的關係,就先為各位介紹到這一邊。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