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證與靜默

第039集
由 正偉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螢幕前的觀眾們:阿彌陀佛!

各位現在所收看的節目,是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製作的「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燈下黑之琅琊閣」。

在上一次的節目中我們講到,請各位看看 世尊在這一篇《阿含經》中的交代:【未得須陀洹果,乃至未命終,要得須陀洹果。】(《雜阿含經》卷31)對於斷結證果這一件事,世尊的交代很直接、也很肯定,彷彿是桌子上拿橘子(桌頂拿柑)那樣的簡單與直接。那麼,我想請問各位觀眾:在 世尊走了以後,佛教到現在這兩千多年以來,要證得初果須陀洹容不容易?非常、非常、非常(因為很重要,所以要說三次),非常的不容易!或者說,證果的弟子在全部的佛弟子當中,他的比例高不高呢?不是不高,而是很低、很低!這與 世尊在經中所說的「未得須陀洹果,要得須陀洹果」是不是相差很多?那請問大家,問題出在哪裡呢?明明 世尊說斷結證果是很容易的。但實際上,我們光是想要證得初果,最起碼的沙門果都很難、很難,問題到底在哪裡呢?

先撇開福德、定力那一些附屬條件不論,記不記得 平實導師說:「佛法雖易證,無明成障!」就好像太陽本來就在,一直都在,陽光一直照在我們身上,但是那一些把眼睛閉起來的眾生卻高喊著:「陽光啊!你到底在哪裡啊?救救我吧!永恆處於黑暗這一個可憐的瞎眼人吧!」所以在旁邊的明眼人(善知識)就要告訴他:「你把眼睛睜開就看見陽光了啊!」但由於這個眾生從來就不知道自己有眼睛,自己的眼睛是可以張得開的,他的動眼肌肉也從未使用過,所以眾生還是無法睜開眼睛。這時候,善知識就得一步一步地帶著這個眾生,先告訴他「每位眾生都有自己的眼睛」這樣的道理。但這個眾生因為從來不知道自己有眼睛這種器官,所以善知識還得牽著他的手,去摸自己的眼睛、去摸他的眼睛,引導著告訴他「眼睛是怎麼樣動作」的道理;甚至要帶著這個眾生,一起去按摩眼睛的肌肉、穴道,還得幫著他一次又一次地點眼藥水滋潤;最後終於有一天,這個眾生懂得如何睜開自己的眼睛,那就能夠看到本來就存在的陽光。

也就是說,雖然證得須陀洹果的道理是法爾如是,但是眾生的無明深重,無法與它相應。這中間必須要有著善知識,以親身走過的經歷,再加上曾經侍奉過前面的善知識所習得的智慧,還要再加上自己長久度人所累積的甚深智慧,這樣子才能夠對眾生應病與藥。不同的眾生要施予不同的對治良藥,才能夠一一讓他們打開慧眼,見到佛法的光明;這其中的步驟差一點點,都可能會導致眾生不但見不到陽光,甚至會損害眼根而更難以睜開眼睛。

就好像現代醫學很進步,外科手術的教材早就已經圖片化、影片化,甚至是3D解析化;可是我只問各位一句,我們會讓一個從來沒有開刀經驗,但是卻看過很多教學影片的實習生來幫我們開刀嗎?或者說一個從未下過水,但是看過很多游泳教學影片的人,請問他到底算是會游泳,還是不會游泳?這樣子答案就很清楚了!雖然 世尊已經在經中,盡力地將文字能講清楚的部分,講到非常清楚了,可是無論我們看了再多的經典、看了再多的教學影片,我們終究是旱鴨子,一下水就會被淹死,那些影片的知識無法救得了我們的命。所以,我們需要一位好的教練,他不但自己很會游泳,還得在教學上面很有經驗,才能夠把我們教會如何的游泳;只有在一位好的教練的引導下,配合我們自己的用功,加上教學影片從旁輔佐,才能夠讓我們用最快的速度學會游泳,並且進修更高超的泳技。

所以,兩千年來為何證果的人不多?最實在的原因在於很難找到一個好的教練來引導我們。眾生的天性是一下水就會按照過去的習慣想要大口地吸氣,於是就會溺水;而要游泳則是要閉氣,這兩者是背道而馳的。眾生依著身見、我見而存活,佛法卻要我們丟棄身見、我見,如果沒有善知識的指導,眾生就算是把佛經背得再熟,看過再多的教學影片,一下水的下場就是會溺水。在我們學會游泳後,會覺得游泳很簡單、很現成、很理所當然,好像是自己的本能一般,但回想過去為什麼會怕水?為什麼會溺水?可能自己也會覺得有一點好笑!只能說以前的自己很笨,這麼簡單的事情都怕成這樣子,這就叫作「佛法雖易證,無明成障」。

琅琊閣一向主張 世尊所說的佛法之中,並沒有任何的祕密可言,這句話看似正確,但實在是錯誤!世尊對於佛法本無隱瞞,但眾生無明成障,自己障礙了自己,便會誤解 佛所說的妙法。從凡夫地到成佛,佛已經將一切的道理都已經講清楚了,可是兩千年以來,有誰自己能夠看著經典而成佛?有誰能夠看著經典而入初地、而開悟?可以說一個也無!所以,佛法的實修需要有經驗的善知識教練來引導,他是沒有辦法自修成功的,越是有關於斷結證果的部分就越是如此。世尊也早已經說明了這個道理,也就是眾生會於內有恐怖、於外有恐怖。雖然經典上講得很清楚,但是眾生就是會誤解佛經的道理,會走上叉路而無法斷除身見、我見證得初果。

換個角度來說,如果自己看佛經就可以斷結證果,那麼佛法就不需要三寶,眾生只要有佛寶出世、有法寶住世,就可以自己證得果位而得到解脫了。但佛法流傳了兩千多年,這種事情從未發生。即使是 平實導師,此世為了因應末法時代的特殊狀況,將解脫道的見修行果全部講解清楚,寫成了《阿含正義》這一套書;導師也殷切地期盼能有會外的讀者,能因為熟讀《阿含正義》,依照著書中所教導而身體力行,能夠於「諸法增上觀察」而能夠斷除身見、我見證得聲聞初果。但事實上多年以來,幾乎沒有一個人可以作到這一點;由此可知,眾生無始以來的無明是如何的深重了!所以叫作「佛法雖易證,無明成障」。

因此,世尊在世的時候,弟子能於諸法起增上觀行,這都是依於 世尊,依於僧團中的親教師的指導,才有可能在觀行中斷除三結而證果。那不是兩個凡夫藉著彼此互相討論法義就能夠完成的,從來都不是!這又好像是打高爾夫球,打完第一個洞,再打第二個洞,雖然十八個洞一直在那邊,大家都看得見,但是如果沒有教練的指引與教導,初學者想要靠自己完成十八個洞的課程,沒有這個可能性。明白了以上的道理,就會瞭解為什麼正覺講堂規定,學員不應該討論彼此觀行的內容,而應該要向自己的親教師去請教,如此道業才能夠事半功倍,不會走上歧路與冤枉路。這也是 世尊在世時的教導,應該向自己僧團中的長老阿羅漢求救,而不是師兄弟每天閒聊、閒聊就可以證果的。

我們再從另一個事實來看這一件事。在南傳中部阿含的《法廟經》中說到,有一次波斯匿王在達難伽羅的森林,發現這個地方非常的安靜適意,就好像波斯匿初次去拜見 世尊的情況,所以他決定要立刻前往 世尊現在所在的彌達隆園林拜見 世尊。當車輛到了路的盡頭時,波斯匿王下車徒步進入園林。這時候,一些比丘在空曠的地方行禪;於是波斯匿王走到那些比丘那邊,問他們說:「大德們!現在釋迦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祂在哪裡呢?我想去探望祂。」「大王!就在那個閉著門的房子。你沿著走廊靜靜地、慢慢地走到門前,作聲輕輕地咳嗽和敲門,則世尊、阿羅漢、等正覺便會開門了。」於是,波斯匿王就把佩劍與頭上的莊嚴飾交給迦羅延。迦羅延想著:「哦!大王現在要獨自一個人進去,我就在這邊等他吧。」波斯匿王就這樣沿著走廊,靜靜地、慢慢地走到閉著門的房子,在房子前輕聲地咳嗽、敲門,於是 世尊就幫他開了門。

請問各位:在這一段的經文中,有看到僧團之中的眾僧人在討論觀行內容嗎?在討論佛法嗎?都沒有。因為佛法的實證,如果佛法的實證,是可以依靠彼此的討論而成就,那僧團中就應該像菜市場一樣的吵雜,因為越吵雜就越容易證果啊!但實際上卻是剛好相反的。

又像是在《增壹阿含經》中,說到阿闍世王在御醫耆婆菩薩的引導下,最初拜見 世尊時,在夜晚駕駛著一千頭的象,點著五百個燈光,走到半路的時候,由於 世尊所在的貧聚園非常的安靜,阿闍世王心中因為曾經殺害了父親的不安作祟的原因,所以走到半路,在很安靜的環境下,就生起了大恐怖的心情。國王擔心有人要害他,嚇到汗毛直豎,轉頭去問耆婆:「你該不會是要害我吧?你是不是要領著我去赴仇敵的埋伏呢?」耆婆說:「大王啊!沒這個道理啦!希望大王能夠再稍稍地往前進一點,如來所在之處距離這邊不遠了。」

可是這個時候,阿闍世王心中仍然懷著被害的恐懼心,再一次地問耆婆說:「你該不會是在騙我吧?我明明聽說如來率領著一千兩百五十個弟子,可是為什麼到現在一點都沒有聽到他們的聲音呢?」耆婆回答:「如來的弟子恆常地住於三昧之中,根本就不會有胡亂的意想與語言。唯願大王再往前稍稍前進一些吧,就能夠看到他們了。」阿闍世王隨即下了車,走入大門、走入講堂之前,默然而站立,他仔細地觀察諸位如來弟子聖眾們,然後回頭問耆婆:「如來世尊現在在什麼地方呢?」恰巧就在此時,一切的聖眾弟子都進入了炎光三昧,光明照耀整個講堂四處,靡不周遍。

此時,耆婆就在國王的面前長跪,伸出右手指著 如來所在的方向,說:「那兒便是如來所在的精舍,在最中央的地方,就好像太陽在天空的中央,四周則布滿了各式的雲朵。」此時,阿闍世王告訴耆婆說:「太奇特了!甚奇特啊!現在這個地方的諸位聖眾們,心住於禪定竟然到了如此的程度。以什麼樣特殊的因緣,此處能有這樣的光明周遍呢?」耆婆告訴國王說:「這正是諸聖弟子們的三昧之力,所以會放出這樣周遍的光明。」

阿闍世王說:「正如我現在觀察這裡的聖弟子們,他們真的是非常的安靜、寂然無聲。」此時,阿闍世王雙手互相交叉,自己稱頌著說:「希望世尊您能觀察到並接見我。」於是 世尊回答:「來得好啊!大王!」阿闍世王聽到 如來發出的聲音,滿心懷著歡喜。此時,阿闍世王進入到 佛所在的精舍,五體投地,用自己的雙手輕觸著 如來的雙腳之上以表示恭敬,並且自己稱說:「希望世尊您能垂愍於我,接受我懺悔過失。我的父親頻婆娑羅王並沒有犯罪,而我竟然害死了自己的父親,唯願世尊接受我的懺悔,從今以後我絕對不會再犯,我會自行地修正直到未來永不再犯。」世尊告訴阿闍世王說:「現在正是最適合你懺悔的時刻,你應該把握時機懺悔過去所犯下的過失,不要再讓這一件事更有新的過失。一個人處於世,有了過失懂得自己悔改,這一個人可以叫作是上人。我的佛法極為廣大,能夠包容一切,所以你應當適時地懺悔過失。」這個時候,王頂禮 如來的足下,卻坐一面。

好,從以上兩段《阿含經》的敘述中,請問各位:在佛世的僧團中,是否如同琅琊閣所說的,要能多多地攀緣、多多地討論觀行,多多地交談、多多地討論佛法,乃至於多多地發表意見呢?不但不是,而且是剛好相反的。真正的實修,從來都是來自於自心的內觀與內證;教法的傳承來自於法主,疑惑的解答也是來自於法主與法主所指定的親教師群。特別是實修證果所應該經過的路,這只有法主與僧團中的過來人——親教師,才能夠依著經驗去指導學人。這就是佛世時候的實況,只有證得須陀洹果以後的四雙八輩,他們能夠依著自己親身的經驗,才能夠完全明白 世尊所施設的這一些規矩,是對學人修學最近的一條路。

所以實修的僧團之中,證果的人他現觀於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向上之路唯是能求取法主與親教師的指導,橫在眼前所急待完成的福德、慧力、定力、除性障等等,沒有一件事情是能夠在與同修閒聊之間而完成的,哪有那個時間去討論觀行、去攀緣呢?所以實修僧團所在之處,必然是安靜得令外人為之驚訝;如同阿闍世王他不能夠理解,為什麼 佛的僧團之中沒有什麼聲音,沒有人在討論佛法,沒有人在發表意見,沒有人在討論觀行。因為證果的人,他必然會轉依於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必然會轉依於本來清淨如來藏,所以我們才說「法尚應捨,何況是非法」。

相反的,如果像琅琊閣那樣認為彼此要互相多多交談、要討論佛法,要發表意見、要討論觀行,那一些與修行不恰當、不應時的事情,就叫作非法,那不是證果之人所應用心的事情。那一些非法必然會淪於凡夫之間的清談與閒聊,徒然是彼此之間的攀緣與浪費雙方的時間。所以從琅琊閣的一段話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只能以化名發文的琅群,他不但不是證果的四雙八輩,他也根本不奉行於 世尊所施設的法教。

好,今天時間的關係,我們先為各位介紹到這一邊。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點擊數: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