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024集
由 正才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燈下黑之琅琊閣」。
我們這一集仍然是針對琅琊閣網站上張志成先生的「談正覺同修會」文章裡面的一些錯誤說法來辨正說明。這一集我們要討論的是張先生對般若中觀的看法,他的看法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第一、大乘的觀行內容,就是前六識的內容,就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內容去作觀。第二、般若中觀就是站在阿含的基礎上,去談一切法空、一切法無自性,這樣就是八不中道。第三、般若中觀跟阿含觀行的目標跟原理都是相同的,只是它更深入。大乘或小乘不是方法的問題,而是修習態度的問題;你是用菩提心、大悲心作意去修習,還是用解脫那個聲聞作意去修習,差別是在這裡,它的內容其實是一致的。
對於最後一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覺得似曾相識?跟某位已過世否認有第七、第八識的法師的主張大同小異。那位法師曾經說:「聲聞道與菩薩道的差別,只在重於自利,或者重於利他,從利他中完成自利。」也說:「聲聞乘的主機,是重智證的;菩薩乘的主機,是重悲濟的。」(《學佛三要》卷8)這位法師的種種說法,等同於主張「大乘非佛說」,早就被 平實導師在書中辨正評破了;而琅琊閣等人竟然還無知到說大小乘修習的內容是一樣的,都是蘊處界等法,差別只在於態度。如果是這樣,那 世尊宣講完初轉法輪的內容,讓弟子們可以證得涅槃,不就化緣已畢了嗎?又何必再花那麼多的時間宣講二轉、三轉法輪的般若及唯識諸經呢?顯然之間是有差別,而且是很大的差別。我們就單以修行所需的時間來看,小乘最鈍根的初果人,只要七次人天往返就可以出三界,而大乘成佛卻要三大無量數劫;這差別有多大?太大了!所以不但大乘、小乘的修學內容不同,目標、原理也完全不一樣。
回到這一集的主題「般若中觀」來說,那到底什麼是般若?什麼又是中觀呢?般若是音譯,意思是法界實相的智慧;而為了有別於世間法上的智慧,所以常直接音譯而不作義譯。那什麼是實相智慧?等一下就會說到。至於中觀,平實導師在《狂密與真密》中說:【中觀即是觀察第八識之中道性之觀行,不可外於第八識之中道性而有任何中道性可以觀行也;一切中道性之觀行,皆是直接或間接從第八識心而現而有故,不可外於第八識而有中道之觀行也。】(《狂密與真密》第二輯,正智出版社,頁431。)而在《普門自在》書中,平實導師說:【由親證如來藏故,現觀如來藏之中道性、現觀如來藏之能生能顯世間出世間一切法,故得了知法界體性之真實相;有如是現觀之智慧者,方得名為證得般若智慧者。】(《普門自在》,佛教正覺同修會,頁168。)也就是說,平實導師主張要依於親證第八識如來藏,才有般若智慧,才有中道性的觀行可說;而琅琊閣卻認為般若中觀是以蘊處界的內容來作觀。那麼,到底孰是孰非?我們就依經論來檢視看看。
我們先說什麼是「八不中道」,因為張先生說般若中觀是站在阿含的基礎上,也就是依於蘊處界去談一切法空、一切法無自性,說這樣就是八不中道。而要討論八不中道,當然就一定要以 龍樹菩薩的《中論》來說。在《中論》裡,開宗明義的第一首偈便說:【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中論》卷1)由此可見整部《中論》都是圍繞在不生不滅、不常不斷等等不落二邊又含攝兩邊的法來說的;不能離開這個法來討論《中論》,否則就是戲論。龍樹菩薩除了《中論》之外,還有《大智度論》、《十二門論》等著作,都是在破斥當時的邪見,並闡述中道實相義理及親證實相所發起的般若智慧內涵。譬如在《大智度論》中說:【般若波羅蜜者,是一切諸法實相,不可破,不可壞;……復次,常是一邊,斷滅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道,是為般若波羅蜜。又復常無常、苦樂、空實、我無我等,亦如是。】(《大智度論》卷43)這一段除了說般若波羅蜜是諸法實相外,龍樹菩薩還列舉了常、無常等很多兩邊的說法,最後結論都是離兩邊才是行於中道,才是般若波羅蜜;也就是到達無生無死、不生不滅的彼岸。換句話說,般若波羅蜜就是指證得不生不滅、不斷不常的法所發起的中道實相智慧。
那這個法到底是什麼呢?琅琊閣所說蘊處界的法符合《中論》所說嗎?在《雜阿含經》中 佛告訴阿難說:「色是生滅法,受、想、行、識是生滅法。」(《雜阿含經》卷2)在《中阿含經》中,佛還為摩竭陀王作了譬喻,說:就像下大雨時,水泡的生滅一樣,五陰的生滅也是如此。在《阿含經》中 佛處處說蘊處界法是生滅無常、是緣起緣滅的法;因此單就蘊處界法來說,顯然就不符合《中論》偈中的第一句「不生亦不滅」了。蘊處界法既然有生滅,就是會斷滅的法,不是常法,因此也不符合「不常亦不斷」。蘊處界每一個法都不一樣,各有功能差別,譬如眼根不同於耳、鼻、舌、身、意根,也與色塵跟眼識相異,因此也不符合「不一亦不異」的論文。「不來亦不出」也是不符合的,譬如這一世的五陰出生後就是有來,將來滅了就是有出;或者說意識入於定境、出於定境,也是有入有出。所以,《阿含經》中所說的蘊處界法都是生滅的虛相法,不是不生不滅的實相法,當然不會是《中論》所說的八不中道的法。
平實導師所說的第八識如來藏符合《中論》所說嗎?在《大寶積經》中,當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向 佛請問「云何菩薩摩訶薩信成就」時,佛回答的其中一句話說:【信如來藏不老不死、無量無邊、不生不滅、不常不斷。】(《大寶積經》卷28)是說菩薩修學佛法,如果能夠信受有如來藏是不老不死的常住法,祂具足無量無邊功德,而且是不生不滅、不常不斷等等的中道法性,這樣才是菩薩的「信成就」;換句話說,若不信如來藏是諸法實相的中道心,那信就不成就,之後的修學就更不用說了。那麼經文既然說如來藏有這樣不生不滅、不常不斷等等的中道體性,顯然祂就是 龍樹菩薩在《中論》、《大智度論》中所說的諸法實相;因此菩薩若能證得如來藏,就能發起中道實相的般若智慧。
那第八識如來藏之所以符合八不中道,應該如何的解釋呢?我們先看 佛在《楞伽經》中告訴 大慧菩薩,說如來藏這個法有很多不同名稱;佛說:【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2)其實不只這些名稱而已,有時叫作阿梨耶識或阿賴耶識;在《成唯識論》中又說為心、種子識、異熟識、所知依等等;在《般若經》中有時稱為無心相心、真如;在禪宗,這個第八識心的名稱就更多了,像本來面目等等;在《阿含經》,佛說這個識叫入胎識。也就是說,如來藏這個法很特別,有很多不同名稱,因為如來藏有無量功德體性,為避免眾生因文字表相而生起誤會、執著,也為了使眾生能夠實證諸法實相,使菩薩們的智慧能夠增廣加深,因此 世尊從不同面向、不同角度,藉種種不同名稱為菩薩們開示如來藏法;有時則是依第八識的體、相、性、用而有不同稱呼,有時是單從第八識心體的層面來說,有時又是從整體的角度來看,或者依不同修行階位來命名;但種種看似不同的名稱,其實所指的都是同一個第八識心。
甚至有時同一個名稱在不同情況,所表示的意涵也不相同。譬如「真如」一名,在《般若經》中常指稱第八識心體,有時則是指第八識心體在萬法上所顯示的真如體性;而在《成唯識論》,也是用此來顯示第八識心體的真實性。因此,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要融會貫通才能如實知經論中所言之意。而琅琊閣等人則是常將各種法依名相作切割,譬如切割意根和末那,說意根不能作為末那之用;也說真如是純無為沒有任何作用,而阿賴耶識則是生滅的有為法。如此不但不能會通佛菩薩在經論中所說的真實義理,甚且還將佛法切割得支離破碎誤導學人。
那麼這個第八識心真如,佛在《大般若經》中說:【真如名為無異、無變、無生、無諍,自性真實,……。】又說:【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69)說真如有真實的自性,是有作用可以出生種種法,是諸法的所依身,所以叫法身;可是雖然能出生萬法,祂自己卻仍然無生,因為從來沒有出生過。而在《成唯識論》中,則說第八識是「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而在其他經中也說阿賴耶識是「乃至成佛常所寶持」,所以也不會滅;因此,第八識如來藏正是《中論》所說「不生亦不滅」的法。
而「不常不斷」是說第八識心體永無變異、常住不滅,所以不斷;但是祂所含藏的種子是有變異,是可以透過修行而轉染成淨,所以不常;祂所出生的蘊處界等法是在三界六道不停輪轉,有生有滅,也是不常。「不一不異」是說蘊處界等法都是由第八識心體所出生,也都攝屬於第八識,因此兩者不異;但是蘊處界法的體性是生滅變異,而第八識心體卻是不生滅、不變異的,故說不一。「不來不出」是指第八識心體是超越空間和時間,不攝屬於三界,是無所住的法,所以沒有來去或出入可說,故說不來不出。因此《中論》所說的八不中道,正是在說第八識如來藏的種種中道性。如果離開第八識心而說《中論》,那便是 龍樹菩薩偈裡所說的戲論了。而琅琊閣的主張正好是這樣,因為他們只談蘊處界而說一切法空、一切法無自性,完全不提第八識如來藏;像這樣的主張正是 龍樹菩薩在《中論》中所破的對象,哪有什麼八不中道可說?當然也跟大乘的般若中觀無關。
可是蘊處界的法,難道不是一切法空、一切法無自性嗎?佛菩薩在經論中確實常說蘊處界諸法是無常、苦、空、無我等等聲聞菩提的法。意思是說,蘊處界諸法都是依緣而出生的法,是有生有滅,所以是無常法;離不開三苦、八苦等苦,所以是苦法;不能常住、沒有自體性、不是真實我,所以是無我法;而且沒有真實不壞的本質,終歸於空,所以說一切法空。也因為蘊處界諸法,都沒有自在性、自體性、真實自性,都是虛幻不實,所以說一切法無自性。緣覺菩提所說的則是: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的十二有支,都是現象界中的法,也都是要依緣才生起、緣缺便斷滅的法,沒有自在常住性,沒有真實不壞性,都是緣起緣滅的法,所以說緣起性空。然而,聲聞菩提和緣覺菩提的法,既然是可以使人斷結證果乃至解脫生死的法,因此這樣的一切法空、無自性空或緣起性空的「空」,絕對不是空無所有的空;因為二乘聖人滅盡五蘊十八界法入了無餘涅槃後並不是一無所有。因為佛也不認可、甚至訶責這樣的斷見論者,這部分我們下一集再來說明。
也就是說,一切法空或諸法無自性,一定不能外於實相心如來藏來說,否則就會墮入無因唯緣的斷滅論中。而實證實相心如來藏的菩薩,不但能現觀第八識如來藏本來自在、不生不滅、清淨涅槃等等自性,也能夠現觀第八識如來藏如何藉緣而生起蘊處界諸法的能生萬法自性;此外,還能夠現觀所生起的諸法都是生滅無常、緣起緣滅,因此而說一切法緣起性空都無自性。像這樣的菩薩對現象界、實相界都能具足的現觀,才能說是具有中道實相的般若智慧。
而《中論》所說的道理,就是實證如來藏以後的中道實相法界內涵,絕對不是像琅琊閣所說「只是站在阿含的基礎上去談一切法空、一切法無自性」,絕對不是以現象界、蘊處界的一切法空、緣起性空在闡釋中道。因為現象界的一切法空沒有涉及實相法界的如來藏心,哪有中道可說呢?離開如來藏,又哪有可以行於中道觀行的般若智慧?因此,平實導師所說才符合 龍樹菩薩的《中論》,而琅琊閣、張先生所說則是戲論。
時間的關係,這一集我們就先講到這裡。謝謝您的收看。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