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琅琊阁的般若中观(上)

第024集
由 正才老师开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各位菩萨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灯下黑之琅琊阁”。

我们这一集仍然是针对琅琊阁网站上张志成先生的“谈正觉同修会”文章里面的一些错误说法来辨正说明。这一集我们要讨论的是张先生对般若中观的看法,他的看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大乘的观行内容,就是前六识的内容,就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内容去作观。第二,般若中观就是站在阿含的基础上,去谈一切法空、一切法无自性,这样就是八不中道。第三,般若中观跟阿含观行的目标跟原理都是相同的,只是它更深入。大乘或小乘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修习态度的问题;你是用菩提心、大悲心作意去修习,还是用解脱那个声闻作意去修习,差别是在这里,它的内容其实是一致的。

对于最后一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觉得似曾相识?跟某位已过世否认有第七、第八识的法师的主张大同小异。那位法师曾经说:“声闻道与菩萨道的差别,只在重于自利,或者重于利他,从利他中完成自利。”也说:“声闻乘的主机,是重智证的;菩萨乘的主机,是重悲济的。”(《学佛三要》卷8)这位法师的种种说法,等同于主张“大乘非佛说”,早就被 平实导师在书中辨正评破了;而琅琊阁等人竟然还无知到说大小乘修习的内容是一样的,都是蕴处界等法,差别只在于态度。如果是这样,那 世尊宣讲完初转法轮的内容,让弟子们可以证得涅槃,不就化缘已毕了吗?又何必再花那么多的时间宣讲二转、三转法轮的般若及唯识诸经呢?显然之间是有差别,而且是很大的差别。我们就单以修行所需的时间来看,小乘最钝根的初果人,只要七次人天往返就可以出三界,而大乘成佛却要三大无量数劫;这差别有多大?太大了!所以不但大乘、小乘的修学内容不同,目标、原理也完全不一样。

回到这一集的主题“般若中观”来说,那到底什么是般若?什么又是中观呢?般若是音译,意思是法界实相的智慧;而为了有别于世间法上的智慧,所以常直接音译而不作义译。那什么是实相智慧?等一下就会说到。至于中观,平实导师在《狂密与真密》中说:【中观即是观察第八识之中道性之观行,不可外于第八识之中道性而有任何中道性可以观行也;一切中道性之观行,皆是直接或间接从第八识心而现而有故,不可外于第八识而有中道之观行也。】(《狂密与真密》第二辑,正智出版社,页431。)而在《普门自在》书中,平实导师说:【由亲证如来藏故,现观如来藏之中道性、现观如来藏之能生能显世间出世间一切法,故得了知法界体性之真实相;有如是现观之智慧者,方得名为证得般若智慧者。】(《普门自在》,佛教正觉同修会,页168。)也就是说,平实导师主张要依于亲证第八识如来藏,才有般若智慧,才有中道性的观行可说;而琅琊阁却认为般若中观是以蕴处界的内容来作观。那么,到底孰是孰非?我们就依经论来检视看看。

我们先说什么是“八不中道”,因为张先生说般若中观是站在阿含的基础上,也就是依于蕴处界去谈一切法空、一切法无自性,说这样就是八不中道。而要讨论八不中道,当然就一定要以 龙树菩萨的《中论》来说。在《中论》里,开宗明义的第一首偈便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中论》卷1)由此可见整部《中论》都是围绕在不生不灭、不常不断等等不落二边又含摄两边的法来说的;不能离开这个法来讨论《中论》,否则就是戏论。龙树菩萨除了《中论》之外,还有《大智度论》《十二门论》等著作,都是在破斥当时的邪见,并阐述中道实相义理及亲证实相所发起的般若智慧内涵。譬如在《大智度论》中说:【般若波罗蜜者,是一切诸法实相,不可破,不可坏;……复次,常是一边,断灭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为般若波罗蜜。又复常无常、苦乐、空实、我无我等,亦如是。】(《大智度论》卷43)这一段除了说般若波罗蜜是诸法实相外,龙树菩萨还列举了常、无常等很多两边的说法,最后结论都是离两边才是行于中道,才是般若波罗蜜;也就是到达无生无死、不生不灭的彼岸。换句话说,般若波罗蜜就是指证得不生不灭、不断不常的法所发起的中道实相智慧。

那这个法到底是什么呢?琅琊阁所说蕴处界的法符合《中论》所说吗?在《杂阿含经》中 佛告诉阿难说:“色是生灭法,受、想、行、识是生灭法。”(《杂阿含经》卷2)在《中阿含经》中,佛还为摩竭陀王作了譬喻,说:就像下大雨时,水泡的生灭一样,五阴的生灭也是如此。在《阿含经》中 佛处处说蕴处界法是生灭无常、是缘起缘灭的法;因此单就蕴处界法来说,显然就不符合《中论》偈中的第一句“不生亦不灭”了。蕴处界法既然有生灭,就是会断灭的法,不是常法,因此也不符合“不常亦不断”。蕴处界每一个法都不一样,各有功能差别,譬如眼根不同于耳、鼻、舌、身、意根,也与色尘跟眼识相异,因此也不符合“不一亦不异”的论文。“不来亦不出”也是不符合的,譬如这一世的五阴出生后就是有来,将来灭了就是有出;或者说意识入于定境、出于定境,也是有入有出。所以,《阿含经》中所说的蕴处界法都是生灭的虚相法,不是不生不灭的实相法,当然不会是《中论》所说的八不中道的法。

平实导师所说的第八识如来藏符合《中论》所说吗?在《大宝积经》中,当净无垢宝月王光菩萨向 佛请问“云何菩萨摩诃萨信成就”时,佛回答的其中一句话说:【信如来藏不老不死、无量无边、不生不灭、不常不断。】(《大宝积经》卷28)是说菩萨修学佛法,如果能够信受有如来藏是不老不死的常住法,祂具足无量无边功德,而且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等等的中道法性,这样才是菩萨的“信成就”;换句话说,若不信如来藏是诸法实相的中道心,那信就不成就,之后的修学就更不用说了。那么经文既然说如来藏有这样不生不灭、不常不断等等的中道体性,显然祂就是 龙树菩萨在《中论》《大智度论》中所说的诸法实相;因此菩萨若能证得如来藏,就能发起中道实相的般若智慧。

那第八识如来藏之所以符合八不中道,应该如何的解释呢?我们先看 佛在《楞伽经》中告诉 大慧菩萨,说如来藏这个法有很多不同名称;佛说:【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2)其实不只这些名称而已,有时叫作阿梨耶识或阿赖耶识;在《成唯识论》中又说为心、种子识、异熟识、所知依等等;在《般若经》中有时称为无心相心、真如;在禅宗,这个第八识心的名称就更多了,像本来面目等等;在《阿含经》,佛说这个识叫入胎识。也就是说,如来藏这个法很特别,有很多不同名称,因为如来藏有无量功德体性,为避免众生因文字表相而生起误会、执著,也为了使众生能够实证诸法实相,使菩萨们的智慧能够增广加深,因此 世尊从不同面向、不同角度,借种种不同名称为菩萨们开示如来藏法;有时则是依第八识的体、相、性、用而有不同称呼,有时是单从第八识心体的层面来说,有时又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或者依不同修行阶位来命名;但种种看似不同的名称,其实所指的都是同一个第八识心。

甚至有时同一个名称在不同情况,所表示的意涵也不相同。譬如“真如”一名,在《般若经》中常指称第八识心体,有时则是指第八识心体在万法上所显示的真如体性;而在《成唯识论》,也是用此来显示第八识心体的真实性。因此,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融会贯通才能如实知经论中所言之意。而琅琊阁等人则是常将各种法依名相作切割,譬如切割意根和末那,说意根不能作为末那之用;也说真如是纯无为没有任何作用,而阿赖耶识则是生灭的有为法。如此不但不能会通佛菩萨在经论中所说的真实义理,甚且还将佛法切割得支离破碎误导学人。

那么这个第八识心真如,佛在《大般若经》中说:【真如名为无异、无变、无生、无诤,自性真实,……。】又说:【真如虽生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69)说真如有真实的自性,是有作用可以出生种种法,是诸法的所依身,所以叫法身;可是虽然能出生万法,祂自己却仍然无生,因为从来没有出生过。而在《成唯识论》中,则说第八识是“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而在其他经中也说阿赖耶识是“乃至成佛常所宝持”,所以也不会灭;因此,第八识如来藏正是《中论》所说“不生亦不灭”的法。

而“不常不断”是说第八识心体永无变异、常住不灭,所以不断;但是祂所含藏的种子是有变异,是可以透过修行而转染成净,所以不常;祂所出生的蕴处界等法是在三界六道不停轮转,有生有灭,也是不常。“不一不异”是说蕴处界等法都是由第八识心体所出生,也都摄属于第八识,因此两者不异;但是蕴处界法的体性是生灭变异,而第八识心体却是不生灭、不变异的,故说不一。“不来不出”是指第八识心体是超越空间和时间,不摄属于三界,是无所住的法,所以没有来去或出入可说,故说不来不出。因此《中论》所说的八不中道,正是在说第八识如来藏的种种中道性。如果离开第八识心而说《中论》,那便是 龙树菩萨偈里所说的戏论了。而琅琊阁的主张正好是这样,因为他们只谈蕴处界而说一切法空、一切法无自性,完全不提第八识如来藏;像这样的主张正是 龙树菩萨在《中论》中所破的对象,哪有什么八不中道可说?当然也跟大乘的般若中观无关。

可是蕴处界的法,难道不是一切法空、一切法无自性吗?佛菩萨在经论中确实常说蕴处界诸法是无常、苦、空、无我等等声闻菩提的法。意思是说,蕴处界诸法都是依缘而出生的法,是有生有灭,所以是无常法;离不开三苦、八苦等苦,所以是苦法;不能常住、没有自体性、不是真实我,所以是无我法;而且没有真实不坏的本质,终归于空,所以说一切法空。也因为蕴处界诸法,都没有自在性、自体性、真实自性,都是虚幻不实,所以说一切法无自性。缘觉菩提所说的则是: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的十二有支,都是现象界中的法,也都是要依缘才生起、缘缺便断灭的法,没有自在常住性,没有真实不坏性,都是缘起缘灭的法,所以说缘起性空。然而,声闻菩提和缘觉菩提的法,既然是可以使人断结证果乃至解脱生死的法,因此这样的一切法空、无自性空或缘起性空的“空”,绝对不是空无所有的空;因为二乘圣人灭尽五蕴十八界法入了无余涅槃后并不是一无所有。因为佛也不认可、甚至诃责这样的断见论者,这部分我们下一集再来说明。

也就是说,一切法空或诸法无自性,一定不能外于实相心如来藏来说,否则就会堕入无因唯缘的断灭论中。而实证实相心如来藏的菩萨,不但能现观第八识如来藏本来自在、不生不灭、清净涅槃等等自性,也能够现观第八识如来藏如何借缘而生起蕴处界诸法的能生万法自性;此外,还能够现观所生起的诸法都是生灭无常、缘起缘灭,因此而说一切法缘起性空都无自性。像这样的菩萨对现象界、实相界都能具足的现观,才能说是具有中道实相的般若智慧。

而《中论》所说的道理,就是实证如来藏以后的中道实相法界内涵,绝对不是像琅琊阁所说“只是站在阿含的基础上去谈一切法空、一切法无自性”,绝对不是以现象界、蕴处界的一切法空、缘起性空在阐释中道。因为现象界的一切法空没有涉及实相法界的如来藏心,哪有中道可说呢?离开如来藏,又哪有可以行于中道观行的般若智慧?因此,平实导师所说才符合 龙树菩萨的《中论》,而琅琊阁、张先生所说则是戏论。

时间的关系,这一集我们就先讲到这里。谢谢您的收看。

阿弥陀佛!


点击数: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