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真見道與見道通達

第019集
由 正齡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燈下黑之琅琊閣」節目。

上一次節目中,我們依禪門三關證明大乘般若正觀現在前是在六住位,不遇惡緣、不被惡知識所轉,更有幸者得遇佛菩薩或善知識攝受,可以進入七住位不退。同時也舉《解深密經》,佛對 觀自在菩薩有關波羅蜜多的開示,說明大乘真見道後還須修除性障、長養菩薩性,才能符合 佛說入地菩薩雖然還有煩惱會現行,但可以制伏煩惱,不會被煩惱所伏。因此證明入地前須修伏三界愛煩惱的習氣現行,這正是 平實導師常講的入地菩薩必有的條件之一,永伏性障如阿羅漢;這也可以證明入地進入修道位前,一定已經見到實相心了,才能依著證得實相心的智慧修除性障起聖性,同時也能夠在這階段內熏習唯識一切種智妙法,以臻於見道通達進入初地心中,開啟大乘修道位之門。

今天我們還要依《成唯識論》的開示,來證明大乘般若正觀在六住位,由於不疑所證實相心,且不違拒善知識的攝受,才能名為大乘真見道,從此安住七住成位不退菩薩,自此才能內門廣修六度萬行。《成唯識論》卷9中 玄奘大師提出一個問題說:對於成就「唯識相」與「唯識性」,共有幾個位次?是什麼樣的人,如何修行可以悟入?大師接著解釋說有二種大乘種姓的人可以漸次悟入,請注意這裡講的是「漸次悟入」,不是一次能成就的。所以,六祖慧能大師說一悟即至佛地,真的是方便說。是哪二種人呢?一者是本性住種姓,這是屬於無始以來依附於本識法爾具有無漏法因的人。第二種是習所成種姓,就是不斷聽聞熏習法的功能性,成等流習性了,是屬於聞所成等熏習所成的種姓。是這兩種大乘種姓的人,才能漸次悟入唯識五位。

接著什麼叫作悟入唯識五位?《成唯識論》卷9:【一、資糧位,謂修大乘順解脫分。二、加行位,謂修大乘順決擇分。三、通達位,謂諸菩薩所住見道。四、修習位,謂諸菩薩所住修道。五、究竟位,謂住無上正等菩提。】我們上集說過資糧位從十信位開始到十迴向位滿心間,都列在大乘修道前修集見道、修道所需資糧的範圍內,所以說是修大乘順解脫分。而六住位即將滿心前,為了讓佛子能順利見道般若正觀現前,也因為這個親證如來藏的大乘真見道,對於後面唯識性相的修學非常重要,因此特別將加行列出一位。除了讓佛子知道,大乘見道是親證四加行所立的少物之外,也讓佛子們先證知能取六轉識及所取六塵諸法都無實性,悟時能安忍所證無分別法,悟後才能安住這個智慧境界,所以說「近見道故立加行名」。但這意思並不是在這個資糧位的其他位次中不須要有加行;這是因為此時臨近大乘真見道,將要打破無始無明證得法界實相心,這個關卡非常重要,因此才特別將越過這個關卡前所須的加行列出來,其實各個位階都有加行。所以在加行位修大乘順決擇分煖、頂、忍、世第一法四種善根,決定隨順抉擇大乘見道之法。

第三個是通達位,諸菩薩所住見道。以前有人以及現在的琅琊閣等人,都是因為這句話而認定大乘見道在初地,所以就找了很多經論來佐證他們的說法是正確的。但是我們以《成唯識論》前後論文來看,其實他們真是誤解了!首先我們來看,唯識五位通達位之次一位階為修道位,修道位開始修諸地無生法忍,及依次第修十度波羅蜜多。依此來看,如果初地不包含在修道位內,那麼初地主修布施波羅蜜多及百法明門,要何時修?難道在初地見道前就要修了嗎?不可能嘛!如果他們又說入地心是見道通達位,接著初地住地心就是修道位開始了。那麼這個說法不是與 平實導師及 玄奘大師對唯識五位的定位一樣嗎?可是他們這樣的說法與 玄奘大師及 平實導師的說法表相一樣,內涵精神不一樣,於是就有第二個問題產生了。

既然初地入地心是見道通達位,那麼從初見道到見道通達要不要時間?當然要!但是琅琊閣舉《菩薩瓔珞本業經》解讀的結果是:【依照《菩薩瓔珞本業經》:十住位:(一至十)是修「人空般若」。十行位(一至十):修「法空般若」。十回向位(一至十)修二空平等平等(人空、法空),到了初地才進入中道第一義諦正觀。所以,《菩薩瓔珞本業經》的七住位和十住位菩薩,只是開始修我空,連法空的修行都還沒開始,哪兒來的禪宗開悟?】(〈佛法問答:《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說的六住位「正觀現在前」到底是什麼樣的「正觀」?〉,琅琊閣。)琅琊閣的意思是沒有具足修學人我空及法我空,不可能見道入初地,所以否定七住與十住的見道,也否定禪宗的開悟與見性二關。

琅琊閣到底有沒有誤解 佛所說的意思呢?《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 佛云:【是故佛子!從真實心,入眾生空、無我空,二空平等無別。一觀相、一合相。……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佛說初迴向位是從真實心入眾生空、無我空,二空平等無別。經文已經很清楚寫著從「真實心」入眾生空、無我空。琅琊閣在貼文中不知是有意或無意而沒有舉出這句話,但這是重點所在。這裡要請問琅琊閣諸君:從真實心入眾生空、無我空,這個真實心是指哪個心?難道不是如來藏阿賴耶識嗎?而要從真實心入二空,難道不需要先證得這個真實心,才能在對這個真實心可以現觀之後,再由此心而深入去作人我空與法我空的觀行、修行嗎?能證得這個心而觀察這個心,不是大乘見道,不然要名為什麼呢?

猶如《成唯識論》卷9所說:【初照理故,亦名見道。然此見道略說有二:一、真見道,謂即所說無分別智;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實斷二障分別隨眠;雖多剎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 總說一心……。二、相見道。此復有二:一、觀非安立諦 有三品心:一、內遣有情假緣智,能除軟品分別隨眠;二、內遣諸法假緣智,能除中品分別隨眠;三、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能除一切分別隨眠。……二、緣安立諦,有十六心。】這裡第一句說「初照理故,亦名見道」,意思是剛剛、最初,或第一次照見般若理體的緣故,亦名為見道。先點出親證般若理體真如心了,才是照見真如理、可以體會真如性,即使還不具備琅琊閣說的法無我觀的智慧,或還無法觀行諸法無我,只要觸證到心體,還未通達真如,也叫作「見道」,而這個就是般若正觀現前真見道。

接著論文明白清楚說見道有二種:真見道與相見道。這與 平實導師說的七住位不退真見道後,繼而於十住眼見佛性也是真見道,還得要在三界六道眾生及一切法中觀察真如的種種別相,發起後得無分別智,正是這段論文所說的,相見道須觀非安立諦三品心及安立諦十六品心。所以相見道的修行,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是要照見真如理後,才能依著《楞伽經》、《解深密經》等熏修別相智與道種智,繼而有《楞伽經》說的應該善觀察二種無我相中的法無我相。再說,相見道中所觀有兩部分,其中安立諦十六品心,即使可以如二乘法般以四聖諦法來觀,但是非安立諦三品心,不知或不接受阿賴耶識是大乘真見道所證之心的人,將如何觀這三品心?所以說,見道通達是必須具足真見道與相見道兩個階段的功德,否則就不可能進入見道通達位,但是要到通達位前一定要先見道。

那麼各位菩薩可以自己判斷:琅琊閣是不是誤解真見道與見道通達之間的差距了!而《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說正是 平實導師一向所說:真見道只證得人我空,之後還有相見道要修學,因此是要依這個真見道根本無分別智的智慧,開始熏修別相智及一切種智諸法,當有初分道種智後才有資格入地。就如《大乘入楞伽經》卷2 佛所開示:【如是觀察一切諸法,離心、意、意識、五法、自性,是名菩薩摩訶薩法無我智;得此智已,知無境界,了諸地相,即入初地。】初地發起的法無我智,並非十行或十迴向位佛子所能思議,更非研究經論而沒有實證如來藏者所能想像。

琅琊閣又說:【依《菩薩瓔珞本業經》,六住位、七住位,乃至十住位都沒有唯識所說的「真見道」!為什麼呢?因為《成唯識論》說:真見道,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實斷二障分別隨眠。瓔珞經所說的六住位、七住位乃至十住位,都還在「住」位,還沒有進入「五陰法性空位」,還沒有法空,只有人空,所以距離成唯識論所說的真見道還相差很遠的。】(〈佛法問答:《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說的六住位「正觀現在前」到底是什麼樣的「正觀」?〉,琅琊閣。)琅琊閣所說第二個理由,前面已說就不再說。而第一個理由完整論文內容為:【初照理故,亦名見道。然此見道略說有二:一、真見道,謂即所說無分別智;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實斷二障分別隨眠;雖多剎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總說一心。……二、相見道。】(《成唯識論》卷9)

這裡是在說明大乘真見道時,發起根本無分別智,實證人我空、法我空所顯真實理確實由所證真如心顯現,而且實斷煩惱障、分斷所知障分別所生隨眠;雖然要多剎那才能觀行完畢成就真見道功德,但由於證悟者與未悟者的真如心所顯真如法相平等的緣故,總說為一心。這又證明 平實導師所說與《成唯識論》 玄奘大師所說一致,真見道發起根本無分別智,這可以由《成唯識論》卷9後面會說到:【前真見道,根本智攝;後相見道,後得智攝。】得到印證。而實證二空所顯真理,是不是應該證得真如心了,才能觀察真如心所顯真如性是真實而如如?的確是這樣的,所以名為無分別心。

那麼實斷二障分別隨眠,這二障是指煩惱障與所知障,而這時所斷的二障是指見道所斷分別隨眠。《成唯識論》及《成唯識論述記》是怎麼說的?《成唯識論》卷10云:【此十一障,二障所攝:煩惱障中見所斷種,於極喜地見道初斷;彼障現起,地前已伏。修所斷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一切頓斷。彼障現起,地前漸伏;初地以上能頓伏盡,令永不行如阿羅漢;由故意力,前七地中雖暫現起,而不為失。八地以上,畢竟不行。所知障中見所斷種,於極喜地見道初斷,彼障現起地前已伏。修所斷種,於十地中漸次斷滅,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方永斷盡。】

這裡意思是說共有十種重障,其中第一種異生性障含攝二種障,即煩惱障及所知障;其中煩惱障中所攝見道所斷種,在極喜地見道通達是最初斷的時候,因為煩惱障的現行,在入地前就已經降伏了;而煩惱障中修所斷種,在佛地金剛喻定現在前時一切極細種一時頓斷。由於煩惱障種的現行,已於入地前漸漸降伏,在初地入地後能夠頓時究竟伏盡,令永不現行如阿羅漢;由於故意留惑潤生之力,在七地以前雖然會暫時現起,但沒有過失。八地以上,畢竟不會現行。而所知障中見道所斷種,在極喜地見道通達時初斷,這個所知障見道所斷種,也是在入地前就已降伏。所知障之修所斷種,當於十地中漸漸次第斷滅,成佛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方永斷盡無餘。

《成唯識論》這裡說的異生性障是含攝煩惱障及所知障二類,而二者又都有見所斷與修所斷之內涵。不論二乘或大乘見道,都能夠在見道時斷見所斷之異生性障,也就是二乘見道時能夠斷煩惱障的見所斷異生性障,而大乘見道時則可以斷煩惱障及分斷所知障的見所斷異生性障,這是由於所知障的見所斷異生性障比煩惱障的異生性障寬廣且深細,所以要到初地才能斷盡,不是大乘真見道時一時就能夠斷盡的,與二乘見所斷異生性障差異很大。而這段論文會被很多人誤解的地方,在於「煩惱障中見所斷種,於極喜地見道初斷」,以及「所知障中見所斷種,於極喜地見道初斷」,這兩句話。包括現在的琅琊閣等人都誤解這兩句話的意思,所以認為既然《成唯識論》說煩惱障及所知障的見所斷種,都是「於極喜地見道初斷」,那麼一定是要在初地才是大乘見道;但其實他們真的誤會論文的意思了。

我們來看窺基大師在《成唯識論述記》卷10有一段解釋煩惱障見所斷種的註解如下:【論:煩惱障中至地前已伏。述曰:下文有二:初明二障伏斷位次,後釋妨難。初中先明煩惱障,以體性粗,三乘共斷,易可見故;分別種子不論二乘。說菩薩者,於極喜地見道初斷;以見道位體性稍寬,乃至相見道後得智起位久時猶名見道;今簡於相,唯真見道;真見道中,唯取無間惑滅智生,故說初斷;非相見道,亦能斷故,然此分別煩惱現行。】這段大意是在說明煩惱障及所知障伏、斷的位次。首先說明煩惱障,因為體性粗,是很容易可以觀察到的煩惱,所以是三乘共斷,而這部分說的是分別所生異生性障;二乘因為未證真如心,故所知障中見道所斷分別所生異生性種子,就不說是二乘所斷。至於說到菩薩於極喜地見道初斷,因為見道位體性稍寬,乃至相見道後得智生起位次很久,猶名見道。如今簡略去相見道,只說真見道,由於真見道時打破無始無明,發起根本無分別智了,因此只取無間惑滅智生,所以說是初斷;這無間惑滅智生起時之所斷,並不是相見道時所能斷的,然而在相見道位時煩惱障相應的分別所生異生性障依然會現行。

這裡有三個重點請各位菩薩注意:一、見道位體性稍寬,這是說雖然是初地斷二障分別所生異生性,但是這個大乘見道位所含括的體性稍寬;也就是它函蓋的位次比較寬,不單只是指初地這一個位次,因為相見道位後得智生起很久,也是名為見道。也就是明心真見道,加上之後的相見道,都包含在初地見道通達的範圍內,而相見道位的修行源於真見道的智慧。所以不要看到經論說極喜地見道,就堅持大乘真見道在初地。二、無間惑滅智生,這是說根本無分別智生起,而此根本智生起之智慧所斷的煩惱,並不是在後面相見道位時所能斷的。三、然此分別煩惱現行,顯示相見道位中還有煩惱障分別所生異生性障,須在此位中漸漸修伏,這符合論文「彼障現起,地前已伏」,而在初地通達位時「令永不行如阿羅漢」的說法。

由以上說明,我們作一個結論:大乘真見道位在七住不退初照真如理,乃至十住眼見佛性,這是屬於人無我智的部分;接著是相見道的修行,粗分為別相智,細分還有一切種智,這則屬於法無我智的熏修。所以,不論琅琊閣是用人無我、法無我,生空觀、法空觀,人無我智、法無我智,或者生空真如、法空真如,哪一種名相,大乘真見道與相見道都包含在見道通達所應具足的範圍內。而見道通達在初地入地心,之前必定須有親證真如心、照見真如理的智慧生起,才能有真見道可說,也才有後面相見道的修行,及修伏二障相應的分別所生異生性障,才能入地成就見道通達頓斷二障見所斷種;所以初地見道,是指已經完成真見道與相見道而說見道通達。

時間的關係,說明到這裡。感謝您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一切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