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住位不退不離諸佛菩薩善知識

第020集
由 正齡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燈下黑之琅琊閣」節目。今天我們要講的子題是「七住位不退不離諸佛菩薩善知識」。

會談這個題目是因為琅琊閣在2020年11月15日的一篇貼文名為:〈《正覺法義辨正》:蕭平實如何發明「沒有善知識攝受開悟之後會退轉」這個說法?〉這篇貼文主要在評論 平實導師說的七住真見道位不退,如果沒有善知識攝受會退轉這個說法,是 平實導師「預設立場,附會經論的說法」,也是「偷換概念和嫁接概念」的操作,是 平實導師自己添加上去的;並引用《菩薩瓔珞本業經》三小段經文,說明他們的見解是正確的,而說:【正覺文章書籍裏面舉出的《菩薩瓔珞本業經》,經常只有第三段,少了上面兩段經文,其實是故意斷章取義的操作。】《華嚴經》裡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有出家二眾,有菩薩,也有優婆塞及優婆夷,甚至各種身分的善知識都有,如國王、仙人、鬼神等等;參完這五十三位善知識後成為等覺菩薩,不只是一世入地而已。各位菩薩想想:善知識重不重要?非常重要!我們最後再來說為何善知識對三大無數劫的修行非常重要。

以下先舉琅琊閣所引三段經文,因為其中斷句有誤,我們以正確斷句舉示如下,第一段:【所謂中道第一義諦,般若處中而觀,達一切法而無二;其觀慧轉轉入聖地,故名相似第一義諦觀,而非真中道第一義諦觀。其正觀者,初地已上有三觀心入一切地;三觀者,從假名入空二諦觀,從空入假名平等觀;是二觀方便道。因是二空觀,得入中道第一義諦觀,雙照二諦心心寂滅,進入初地法流水中,名摩訶薩聖種性,無相法中行於中道而無二故。】

第二段:【佛子!若退若進者,十住以前一切凡夫法中發三菩提心,有恒河沙眾生學行佛法,信想心中行者,是退分善根。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為退分】。

第三段:【佛子!若不退者:入第六般若,修行於空、無我、人、主者,畢竟無生,必入定位。佛子!若不值善知識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會眾中有八萬人退,如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惡因緣故,退入凡夫不善惡中,不名習種性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見及五逆,無惡不造,是為退相。】

這三段經文琅琊閣歸納出五個重點:其中【1.經文從未說「正觀現在前」是禪宗開悟或是大乘見道。】及【3.「是人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從第一住到第六住都可以【正觀現在前】,不是進入第七住才【正觀現在前】。】我們前幾集已辨正過就略過不說。而琅琊閣歸納的第2個重點說:【第二段的「正觀現在前」其實是「相似第一義諦觀」,不是初地見道的「真中道第一義諦觀」。】其理由就是上面唸的第一段經文。

這段經文的意思,貼文並沒有解釋,其大意是說:十迴向位的菩薩應當修十種觀心,其中第十種是應該以真如本來自在的智慧度化一切眾生,這個度化眾生的法門,就是中道第一義諦的般若智慧:也就是處於中道而觀察阿賴耶識心體所顯示的一切法相,通達一切法皆從自心阿賴耶識出生,一切法實與阿賴耶識無二。這樣所作觀行都不離阿賴耶識心體的種種法相,就是真見道後相見道位的進修;而觀察所得的智慧,是漸次轉進才能逐漸邁向聖位初地的。在三賢位階段雖然已證實相般若,也能觀察真如心的中道性,但這時中道第一義諦觀還不是真正的通達,所以名為「相似第一義諦觀」,仍然不是真正的中道第一義諦觀。真正的中道第一義諦觀,是說初地以上的真如心有三種現觀,這三種現觀可以使菩薩漸漸地從初地前進,乃至到達等覺地。

所以三觀是:【從假入空名二諦觀,從空入假名平等觀,是二觀方便道;因是二空觀,得入中道第一義諦觀。】(《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從假入空觀,是觀世俗諦的一切法無我故空,同時也觀勝義諦之空性心阿賴耶識;如此從一切法假有而觀入空性勝義諦,將一切法匯歸空性阿賴耶識,名為從假入空觀,名為雙觀二諦。從空入假名平等觀,這是說現觀蘊處界等一切法,都是空性阿賴耶識所含藏之種子所出生而運行不斷,本來就是空性阿賴耶識的部分體性;而阿賴耶識出生蘊處界一切法時,又自住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境界,與世間萬法非一非異。也就是說,其實阿賴耶識所生一切法,與能生之阿賴耶識平等平等。

接著說二諦觀與平等觀,是方便道。這是須依世俗諦蘊處界等萬法,及勝義諦阿賴耶識的現行配合,才能作的觀察;如果離於世俗諦中所觀萬法,就無法作這二種現觀。然而,這二種現觀並非空性心阿賴耶識的自住境界,亦非空性心所能作的現觀,因為阿賴耶識從來是無智亦無得。如此完成現觀時,便真正通達中道第一義諦:通達空性心阿賴耶識的「空、假、中」等三觀,雙照世俗諦與勝義諦,雙照二諦觀與平等觀,了知世間萬法皆唯自心阿賴耶識所出生、所顯現,不須執著攀緣萬法而不捨。從此開始,心心寂滅,絕對不造能引生來世三惡道業行之身口意業,異生性永伏或者消除淨盡,不會再像三賢位中尚會因貪、因瞋、因私心所刺激,而偶然出現之異生性種子現行,所以未來世中永不墮入三惡道;當然也不會像內凡三賢位,有時會有凡夫性、異生性現行。從此正式進入初地法流水中,成為初地之住地心菩薩,轉入修道位中,此後便隨法流水而任運漸進,這就是已經完成摩訶薩的聖種性者;此後永遠都住在無相法中,行於真正之中道,而不再會有落入空有、斷常二邊的現象中了,這就是真正的中道第一義諦觀。

由經文所說來看,與 平實導師從最初弘法到現在所說都完全相符,真見道只是人無我智,法無我智須在相見道位中漸漸修學、觀察而通達才能入地。其實這段經文在2003年時,就有退轉者提出質疑同修會的七住真見道不是真正中道第一義諦觀,平實導師已在《燈影》這本書中詳細說明了相似第一義諦觀,與真正中道第一義諦觀的差別在哪裡。如果琅琊閣諸君曾經確實閱讀,也接受《燈影》這本書所說的法義,應該不會在將近二十年後的現在又提出來質疑了。放著善知識的開示不看,而自己去研讀經論,結果是斷句錯誤,導致錯解經文意思,繼而以錯解之意來質疑、抨擊善知識;更甚的是誤導許多不會閱讀經論的人跟著熏習錯誤知見,未來果報恐怕難以善了,真令人悲愍!

大家應該知道,七住真見道到初地見道通達之間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要如何縮短這個距離呢?就是相見道位的熏修,包含別相智及一切種智的修學與觀察,以及習氣性障的伏除、福德的培植等,而逐步縮短二者之間的差距。所以,七住真見道悟後起修包含很多面向,不只般若慧學別相智、種智,還有異生性障的伏除、心性的調伏等等,要具備這些諸多條件,才能算見道通達,才開始進入修道位。

再說為什麼不是如琅琊閣等人所說的通達二種無我入地了,才是大乘見道?因為要通達人無我及法無我,一定要先找到如來藏阿賴耶識,否則無法有《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說的入地菩薩的三觀;而二諦觀與平等觀,都不離對如來藏阿賴耶識的觀行。問題是:如果沒有找到如來藏,如何對其作觀行?記得曾經有人說要將隱藏在阿賴耶識中的無始無明種子將它搗碎;如果真能搗碎,是不是要先將阿賴耶識找出來,才能確定無始無明種子蘊藏在阿賴耶識裡,才可將其一槌搗碎?但是阿賴耶識是心法,無始無明是一種無知的現象,都不是色法,如何搗碎?可知會對大乘真見道在七住位有質疑的人,其問題有二:一方面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可以在未證如來藏的情況下,修學別相智及一切種智;另一方面,則是低估了見道通達的智慧與功德,認為自己只要透過研讀經論,就能通達《楞伽經》說的五法、三自性、七種性自性及二種無我等法義及功德,就可以準備入地了。假使真的能夠透過經論的研讀而找到如來藏,以他們如此多疑及自視甚高的心態,承擔得下來嗎?會相信嗎?恐怕很難!可見末法時候,如果沒有依止善知識,的確很容易走偏修行路。

接下來琅琊閣貼文說:【4.「第七住常住不退」:「七住以前」都可以退,是「退分」。所以,如果正覺的開悟是七住位,那不可能有退轉,經文很清楚:「欲入第七住」的菩薩會退失菩提心,不是「已入第七住」的菩薩會退失菩提心。】前面第二段經文說: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度,正觀現在前,復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這意思很分明表示:六住般若正觀現在前,又遇到佛菩薩知識攝護,才能夠入第七住不退。所以,如果沒有善知識就不會進到七住,即使能入,也不可能安住於七住位中,這就不是七住位不退,就不是大乘真見道。

而第三段經文則說:「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惡因緣故,退入凡夫不善惡中,不名習種性人。」反之,如果在即將進入第七住時,遇到惡因緣,當然就不可能進入第七住位,而直接退回凡夫不善惡中。這裡重點在於「即將」進入第七住時,沒有遇到好因緣而是惡因緣;為什麼說是惡因緣?因為恐嚇或否定我們的所證,不就讓自己對於親證而現觀的般若實相不能安忍嗎?不能安忍如何能進入第七住位不退?而這個安忍除了自己的因素以外,還有外緣諸佛菩薩、善知識的護持,令其不因疑心,或慧力、福德不足而退轉。所以退或不退在於:能不能接受所證阿賴耶識及有無善知識攝護,與已入或欲入七住無關。說真的,佛都講那麼清楚了,還在糾結到底是已入七住不退,或欲入七住不退。

各位菩薩只要記得:對於新學菩薩來說,在六住位般若正觀現在前,這時如果值遇諸佛菩薩、善知識,必定可以入七住不退;如果是遇到惡因緣,就會退回凡夫外道法中。但是還有一個可能,就是進入七住位後又起了疑心,不論是對自己所證的疑,或是對善知識守護的疑,乃至對經論所說之開悟的疑,都將不可能安住於七住不退,不能安住就是退分。這就是 平實導師弘法多年來同修會法難的原由,這時候收回他們開悟的金剛寶印不也是理所當然的嗎?因為他們或者不能承擔這個實相心,或者不承認現在進入七住位已經開悟、是大乘真見道,或者不信佛菩薩語,那麼為了不讓他們造下謗法、謗佛及善知識的惡業,這是不得不的作為。

從以上說明我們可以知道琅琊閣說《明心與初地》小冊子說的:【明心的部份會自我否定而退轉;不是他自己願意退轉,而是自己無法確認所悟其實無訛,所以會自己退轉掉了。……把所悟的真心又自我否定掉,退回外道常見中。】這段話並不是琅琊閣說的所謂偷換或嫁接概念,也不是什麼話術,更不是 平實導師添加上去的,而是真實情況的表述,在佛世及現代都有這種情況。

琅琊閣又說:【請注意,蕭平實不但將「七住位退失菩提心」附會為「退轉於大乘見道位」,他再嫁接「必須有善知識攝受」這個概念,變成你需要他這個善知識一直攝受才能不退轉於大乘見道位,暗示你開悟之後也要永遠留在正覺,不可以否定他的「明心密意」,反對他質疑他。】(〈《正覺法義辨正》:蕭平實如何發明「沒有善知識攝受開悟之後會退轉」這個說法?〉,琅琊閣。)七住位退失菩提心,此時並不是發心行菩薩道成佛永利眾生的退失,而是退失所證實相心阿賴耶識,是否定剛發起的人無我智、根本無分別智,而退回常見外道法中;也就是不承認、不相信這個阿賴耶識為真實心,甚至還想另外找一個實相心,就只能向此心以外求法了。就如經中 佛說舍利弗等人的情況,退菩提心——退入凡夫不善惡中——一劫乃至十劫。所以須有善知識攝受,這是經中 釋迦世尊親口說的,並不是 平實導師嫁接的概念,也不是 平實導師為了要讓大家留在同修會而說需要 導師的攝受。至於是否怕有人否定明心密意,及反對與質疑 平實導師,就更不是理由了,因為真實的法假不了。這反而是為了要預防有人不信而造下謗菩薩藏的惡業,或者未證言證造下大妄語業,而有的悲愍後進學人的慈悲作為。

韓愈〈師說〉云:【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在世間法,都必從師修學,何況佛法?一般來說,世間法的修學只重一世的成就、一世的受用,而佛法不在於一世的成就,是累世累劫修習種下的法種。每個人都有隔陰之迷,每個人過去世也都結下不少惡緣,世間法修學一段時間,就足夠一世生存之用。而佛法成佛之道的修行須三大無量數劫,即使十信位圓滿也要一劫至一萬劫,連等覺菩薩都還無法了知佛的智慧與境界,都尚且須要佛的教導,新學菩薩能夠在六住位般若正觀現在前時,自行確認而不疑嗎?說句老實話,如果這位新學菩薩信力不夠、福德不夠、慧力不足,根本無法觸證如來藏而般若正觀現前;此時諸佛菩薩、善知識可以給予什麼幫助?幫這位新學菩薩補上不足的信力、慧力及福德,幫助他度過懷疑不信的過程,也會以種種善巧方便讓他體會,同時以經論加強其不足的慧力及信力。但是前提是這位新學菩薩心性調善,願意接受佛菩薩、善知識的攝受,否則也枉然。

善財童子參訪的善知識中有一位婆須蜜多尊者,不論古今,其職業都算是低下的,但是善財童子為了得法,不遠千里參訪,讓善財童子可以成就這個位階的修行。大家想想:善知識不重要嗎?很重要!最後引《大方廣佛華嚴經》卷77一段經文,讓大家更瞭解依止、隨學善知識的重要:【菩薩由善知識任持,不墮惡趣;由善知識攝受,不退大乘;由善知識護念,不毀犯菩薩戒;由善知識守護,不隨逐惡知識;由善知識養育,不缺減菩薩法;由善知識攝取,超越凡夫地。】成佛以前都須要佛菩薩、善知識的攝受、教導,沒因緣遇到無可奈何,有因緣遇到而不知珍惜,就真的很可惜了!

時間的關係,說明到這裡。感謝您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 一切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