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014集
由 正嫺老師開示
各位觀眾:阿彌陀佛!
現在所收看的是正覺教團為您準備的三乘菩提系列弘法節目,今天要介紹的是「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燈下黑之琅琊閣」(二)。
上一階段經過多位親教師在「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一)中,為了琅琊閣寫手所誤解的法義,從各種不同層面為他們解說佛法真實義理,其實是秉承 平實導師仍抱持救護他們的慈悲心念,期盼他們能回頭、能懺悔。所以我們仍再錄製此系列影集,為其解說他們墮處之過患,拔除邪見免入魔障;藉此說明,也讓有心學佛、仍有疑慮的初機學人詳加明白。以下談論「琅琊閣寫手們」就簡稱「琅者」。
在〈琅琊隨筆: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此篇標題就與他們所說的本質根本不符合;從頭到尾,琅者並未愛吾師,所以也就不可能愛真理!說穿了,他們只愛自己研究的佛學知識。為什麼這樣說?裡面這一段就是琅者的表述證明,琅者說:【這裡,不如我分享一下我的經驗給大家參考。最初進入正覺,猶如一張白紙,對佛法理解極度皮毛,所以剛開始上課感覺學了許多佛法知識和實修技巧。但是數年以後,研習導師著作良久,對正覺的「佛法」內容已經大致理解,再重讀導師著作時,感覺他的論述缺乏條理,邏輯混亂,表述重複。】(〈琅琊隨筆(19):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瑯琊閣。)
此段說明因為琅者進入正覺上課只是在比較正覺上課的課程內容,因為與琅者課前的知見不相同,所以他們也承認最初對佛法理解極度皮毛——以六識論理解佛法當然所知有限,琅者接觸後才大致瞭解;當再重讀 導師著作,琅者的感覺是「缺乏條理,邏輯混亂,表述重複」。但是正覺上課的課程課表,也是 平實導師編排的,可是琅者又矛盾說對於佛法有了佛法知識和實修技巧的認知;之後便開始批評 導師的論述。所以琅者上課所學根本沒有真正吸收,他們是帶著看戲的學法態度,不把「見取見」的錯誤知識打包,當然「缺乏條理」。套句俗話,帶著有色的眼光學法,怎麼可能學得深廣,故在佛法名相、世間事相打轉數年,結果換得琅者本身的「學法邏輯混亂」;也難怪他們每次聽 導師說法,專聽名相、人我事相之牛角鑽研,故在真實了義法所聽得的內容無法深入受持,只在皮毛上領受,所以琅者才會認為「表述重複」。故此我們可以看出,對於善知識的教導盡是挑剔、批評攻擊,才會落得多年進入寶窟卻無所獲得,無所獲得這種學法的心態是不可能「愛吾師」的,所以離開 平實導師也是遲早的事。
琅者學法將自己的研究習慣和方式作為至極珍愛,凡於所說,善知識宣演未曾聽聞妙法,在不同理念下就會產生不易分別錙銖善惡;故此緊抱六識論義之相關論述,無法重新思惟領受。佛陀說法四十九年,未曾說過一個字,若是沒有善知識來演述教導勝妙處,一般人怎麼能聽見?就像:【文殊師利言:「如是凡夫不思議,諸佛不思議。若善男子、善女人,久習善根,近善知識,乃能了知。」】(《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佛法是不可思議,若無善根深厚者,無能識得善知識,識得善知識才會親近接受勝妙法。《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亦說:【若菩薩摩訶薩欲修靜慮波羅蜜多,先當親近大善知識,復應遠離諸惡知識。】(《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8)今天你想修靜慮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無一法不靠善知識;若像琅者六識論義所說,生滅變異錯當恆常法來修學,到驢年也不可得證。所以《大雲無想經》云:【未來之世,諸惡眾生,不能親近諸善知識,遠離正道,行於黑闇,修習邪見,常住煩惱重病之中,去菩提道。】(《大雲無想經卷第9》)到末法時期,對於證悟沒有信心,也不相信有善知識說能開悟的法可以幫助開悟,自己的福德信位不具,就會抵制、排斥;就像琅者已閱讀 平實導師著作、聽聞課程,接觸勝妙法,仍然遠離正道,行走趣向漫漫黑闇,常生煩惱重病,遠離菩提。故說琅者是不愛吾師。
再者,琅者說「吾更愛真理」,老實說,他們更不愛「真理」。為什麼這樣說呢?舉述下列琅者所說:【在正覺學佛法,基本上等於搭了光速直通車,吃了個特速食,感覺良好,以為自己是「實證」,以為自己知道一個「密意」。當你在習慣了導師那一套高度「簡化」的「阿賴耶識=如來藏=真如=常住法=第一因」佛法系統,而且從來都是用這一套理解一切佛經,又從來都不讀外面的書,你是不可能讀懂專業佛學書籍和論文的。換句話說,我們跳過了學佛的基礎課和必修課,然後拿著導師的「簡易佛法」去讀專業的東西,那不是如同小學生讀博士論文嗎?怎麼可能懂?】(〈琅琊隨筆(19):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瑯琊閣。)我們回覆說:佛學與琅者所說的學佛基礎立點已經完全不同。首先,他們說以為自己是「實證」,以為自己知道一個「密意」。由此可知,他們根本沒有證悟,因為為其彙整說明的「真理」無法領受,既不識「真理」,無法領受卻沒有虛心求教,反而怪罪 導師為其輕易開解深奧「真理」;實義法的重點說明,竟當勝妙法是小學生程度認知,無明無知至此,真難想像!黃金與黃銅傻傻分不清,如何學習實義法?
現在是末法時期,更需仰賴正法來自淨其心、堅固道業,但是琅者以自己錯誤的知見去批評 導師的教學,再加上莫須有的人身攻擊;只要核對跟自己邪見不同就說 導師錯解,可說是完全無見地。琅者所依據的參考書都是六識論的學說,當然跟 導師解釋一定不同;就算以佛法經論舉證,還是與 佛說的法義不一樣。平實導師是勝義菩薩,用字遣詞格外嚴謹,親證演述實義,無論現量、比量、聖教量精闢妙說,帶領實證弟子能親遊大乘妙慧,法海遨遊。琅者關注跟學多年,對於第八識阿賴耶識體性就已經不認同 導師說法,琅者又推崇說:【知名的學者和有名氣的大師,不是一般業餘佛學愛好者那種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程度,他們厲害在能夠融匯貫通唯識學。……他們熟悉佛法的歷史和辯論議題,以及各宗各派的體系的要領細節。】(〈琅琊隨筆(19):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瑯琊閣。)一般人可能不瞭解唯識修學次第與內涵,容易被琅者所說誆惑,錯誤認知。融會貫通唯識學是靠佛法的歷史和辯論議題討論得知的嗎?若依琅者邏輯,根本不需要佛、菩薩來人間傳法,只要學者接力研究就能成佛,但是經論顯示沒有任何一法來自「靠佛法的歷史和辯論議題討論」來成就佛道。
琅者想學大乘法的基礎方向已經是錯謬不堪。自己聽不懂,就批評 導師不懂法教,是自己邪見、增上慢遮障,也無斷除我見,煩惱殷重,如何為其說理呢?會內多數菩薩已經在道業上精進用功,大多能領受法義精髓;換句話說,還是有許多菩薩領受 導師如實教導受用。所以批評 導師所說的法義和對其人身攻擊,純屬少數琅者行為。《集一切福德三昧經》卷中:【佛告那羅延:「菩薩摩訶薩有四法忘菩提心。何等四?謂增上慢、不敬重法、輕善知識、說不實語。那羅延!菩薩有此四法忘菩提心。」】學世間法都要如此,更何況世出世間法更是要求這四法。琅者增上慢、不敬重法、輕善知識、說不實語,皆已犯重,具足忘失菩提心了。
琅者又說:【對我來說,只要是認真追求真理的人,都是我敬重的善知識。】但是琅者真的懂「真理」嗎?例如文章中琅者說:【首先,念念生滅、因緣所生的阿賴耶識是一切染淨法的所依,是依他起性,不是圓成實性。】以上琅者已經表明把第八識阿賴耶識,研究為念念生滅、是依他起性,這表示琅者否認第八識,又跟第六識重複同功能之依他起性,並說第八識阿賴耶識不是圓成實性。由此說更確認琅者就是十足的六識論外道說,故下列談「圓成實」不變異法,就成為琅者想像的戲論。以下琅者解釋圓成實性的定義是:【一、圓滿:諸法之相僅局限于其自身之法體,不通余處;相對於此,真如之妙理則可周遍一切。】(〈琅琊隨筆(19):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瑯琊閣。)
以上說法,因為時間關係,略舉其一說明。琅者把諸法相與圓成實作切割,諸法相與圓成實不一亦不異,沒有圓成實就沒有諸法相;諸法相變異無自體性,彼彼依附也依緣圓成實,所以諸法相也要依圓成實才能顯示染淨清垢,不是琅者所說的諸法相僅局限于自體。因為只有圓成實能圓滿一切諸法的真實性、清淨性,諸蘊、處、界以及一切諸法都是從這個如來藏——也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心體,以及祂所含藏的一切種子中所出生的。如來藏能出生染淨法、有漏、無漏法,當具足圓滿一切法的真實性才能究竟成佛,這樣才能稱圓成實圓滿。而「真如」非阿賴耶識所變,是阿賴耶識的所顯。識所變的法是指色五根、七轉識、心所法等,能在世間法上的有為作用。然而,真如是「所顯法」,不是識所變生法,就是阿賴耶識體性所顯出,沒有作用;因為沒有作用,所以真如不能夠出生任何一法,只能作為第八識心體性相的顯示,其性真實與如如,因此說真如是阿賴耶識心體藉十八界等法而顯,不是琅者所稱的圓成實與真如是「相對」法。
琅者已否定阿賴耶識,說為念念生滅、因緣所生法,然而阿賴耶識具圓成實性,其體性真實與如如;當琅者談論「真如」時,都是言不及義的戲論。對於圓成實真如阿賴耶識心體,琅者不願意相信善知識的實證演述,因為琅者虛榮崇拜說:【唯識和中觀的哲理高度抽象,邏輯慎密,定義嚴謹,所以很多研究這兩個系統的學者都是哲學系出身。很多業餘的人都是只懂皮毛,一知半解,……。】(〈琅琊隨筆(19):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瑯琊閣。)以上所說,琅者想求出世間法,卻重視世間表相身分,崇尚聞名大師、學者,盲目崇拜學術研究者的報告,輕視他所謂的「業餘的」善知識,不信實義菩薩的正見智,當然把黃金視為糞土。學法信受善知識的態度,原本就是取決是否能入寶山的關鍵,如今空手回還盡是怨言,批評無寶物可取,真是不可理喻!
琅者說:【如果學唯識連如此粗淺的內容(所知障有沒有種子)都搞錯,連最基本的三自性都定義錯誤,我不知道該怎麼學下去,怎麼學都是一團亂。】(〈琅琊隨筆(19):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瑯琊閣。)請問:唯識內容很粗淺嗎?佛都告誡阿羅漢不可輕視世俗諦解脫法道,更何況 佛之三轉法輪,依序解脫、般若、唯識次第說,所學的真實法,就是 平實導師所安排的課程內容;佛陀既然把唯識放置最後來宣演,當然須有前提法教的基礎要求——也就是要實證,才能論及唯識義理。但是琅者佛學基礎、信願力行無一成滿,文中所述也無斷我見,也不信受第八識阿賴耶識體恆清淨;琅者無論談圓成實性或真如性,乃至探討所知障有沒有種子,都是空口白話的名言戲論,當然一團亂。
舉個現成例子,琅者談論說:【平實導師開示:「所知障不能稱為習氣,也不是種子。因為所知障,是為法界的實相沒有了知,也就是對於法界沒有所知,所以成為你想要成佛時的障礙,所以叫作所知障。它沒有種子,也不是習氣,只是一種隨眠,而不是習氣種子的隨眠。它一直存在,你得要把它斷盡才能成佛。」】(〈琅琊隨筆(19):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瑯琊閣。)所知障對於凡夫、愚者、外道是不相應的法,與所知障要相應,首先要先證悟如來藏並且不退轉,而且要有菩薩種性,才能開始相應於所知障;琅者將「所知障」淪為學術研究、名相文字探討,就會誤解、看不懂義理。他們為了批評 導師所解說的法,舉了《成唯識論》作證:【《成唯識論》卷8:「頌中所言諸業習氣,即前所說二業種子。二取習氣即前所說二障種子,俱執著故。」】琅者對此段的二障種子,誤解《成論》有說煩惱障種子和所知障「種子」,與 導師上段解說的「所知障它沒有種子,也不是習氣,只是一種隨眠」等等,琅者對此說「種子」產生錯解,其實這裡說的「二取習氣即前所說二障種子」,應該要從這一段《成論》前頭論文開始說起,也就是:【復次,生死相續,由內因緣,不待外緣,故唯有識。因謂有漏、無漏二業正感生死,故說為因。緣謂煩惱、所知二障,助感生死,故說為緣。】(《成唯識論》卷8)
生死能相續不斷輪轉,是由於內緣,不待外緣,也就是唯阿賴耶識不斷流注業種,種種業習就是前面所說的有漏、無漏二業種子,當業習能、所二取阿賴耶識為有漏、無漏二業種子為因,感召分段生死與不思議變易生死,故說有無漏二業種子為因。促成感召生死相續為緣的是煩惱、所知二障,故成佛斷二障前要先實證阿賴耶識,才能斷除生死相續。又,「所知障障礙大菩提,此障若沒有無漏定是非有」,也就是 導師所說:它(所知障)一直存在,若沒有無漏定即無法趣向大菩提果,也無法趣向成佛之道。就如凡夫、愚人、外道、琅者等眾,是完全與所知障不但不會相應,也不相關的,但是它(所知障)仍然一直存在的。
今天就說到這裡。謝謝收看!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