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法心態重要性——偏執名事相難證菩提(二)

第012集
由 正嫺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觀眾:阿彌陀佛!

現在所收看的是正覺教團為您準備的三乘菩提系列弘法節目,今天要介紹的是「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燈下黑之琅琊閣」(二)。

上階段經過多位親教師在「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一)中,為了琅琊閣寫手所誤解的法義,從各種不同層面為他們解說佛法真實義理,其實是秉承 平實導師仍抱持救護他們的慈悲心念,期盼他們能回頭、能懺悔。所以我們仍再錄製此系列影集,為其解說他們墮處之過患,拔除邪見免入魔障;藉此說明,也讓有心學佛、仍有疑慮的初機學人詳加明白。以下談論「琅琊閣寫手們」就簡稱「琅者」。

這集的〈琅琊隨筆:學習依止,拒絕依賴!〉是與上一集〈誰是佛陀指定的「法主」?〉兩者思維結構如出一轍。因為琅者對正覺已有偏執,而且用自我認定的手法來看待正覺教團所弘法的內容,就像這一篇開頭,就說:【之前有位朋友問《三乘菩提視頻》系列的內容是否正確。我只能說,這套視頻的內容有些或許正確,但是正確的內容裏面參雜了或多或少的錯誤資訊。除了錯誤資訊,大部分都直接或間接地宣揚「正覺立場」:1.佈施給正覺,其他道場和僧眾很可能是「毒田」。2.只有正覺的如來藏法才正確。3.印順、四大山頭、和外面的許多大道場大法師都是附佛外道。4.密宗是邪教。5.蕭平實導師才是真正的大善知識。教授佛法知見的同時不放過推銷正覺是唯一正法的做法,是正覺教團的「弘法方針」。】(〈琅琊隨筆(25): 學習依止,拒絕依賴!〉,琅琊閣。)

以上琅者依「見取」來看熱鬧,就無法分辨「真門道」;若是想要學習正確的佛法知見,各家所說的法本來就可以多方聽聞、比較,尤其現今自由市場,資訊迅速的時代,要想獨攬一方、一手遮天,那是不可能的事,正覺沒有規定聽聞正覺說法,就不能看其他視頻或閱讀他人的書。若是接引進入正覺的各種善友,也是因為已經多方比較,把自己比量的經驗跟他們好友或親眷推薦,這也是人之常情。而琅者一開始就以輕蔑的心態,認知正覺說法是一種推銷;既然抱持推銷戲碼,當然就是看戲態度——所謂看戲心態就是看看就好,別太認真。所以佛法大義之精髓,一定看不見、聽不著,從此處就可以看到學法者的心態。就例如你家裡正好欠缺一台電視,但是你不去比較各種廠牌、廠牌的功能尺寸,是否適合你需求,反而批評為你解說各家廠牌優缺點的服務人員,直指人家一直在作推銷。學佛修學者連重點需求都搞不清楚,怎麼能說是求法的學佛人?選擇道場像世間自由市場一樣,每個人可以自由選擇,無法箝制,故出、入講堂絕對沒有任何強迫。

以下琅者又說:【就拿正覺的「依止善知識」教導為例,……正覺同修會的實際情況是「依賴善知識」,不是「依止善知識」!「依賴善知識」的意思是:不自己閱讀經論,不查證第一手資料,不閱讀其他佛學書籍,導師和親教師說什麼都盲從盲信,不敢質疑也不可以質疑,絕對服從接受聽話、覺得沒有蕭導師就無法學法無法修行。長期高度依賴的結果,就是喪失思考能力、學習能力、批評能力,等人家給福報給印證,凡事求助外力(佛菩薩、護法神、蕭導師)、養成不讀書、不思辨的惰性。】(〈琅琊隨筆(25): 學習依止,拒絕依賴!〉,琅琊閣。)

以上所說是誣衊輕視所有正覺學人。學人是盲從來的嗎?佛陀來人間弘法度無量學眾,故在多部經論中多次提到善知識的重要性,而像琅者自行研讀經論多年,仍然對佛法要義錯謬解釋,抱殘守缺態度。舉他們現成例子來說,琅者上篇與此篇同用《長部》的《大般涅槃經》中誤解 佛說「依賴善知識」,用自己偏執理解來解讀,這是對 平實導師不滿的情緒性扭曲說法,也是對真實學佛的正覺學子詆毀。正覺沒有干預學人看外面書籍,像琅者自己已經是這樣在作名相閱讀比對,正覺有干預閱讀嗎?怎麼干預?再說,若對於一般不接觸佛法大眾,或對佛道混淆不清的學人,你要叫他們自己閱讀經論學習,怎麼可能真實理解?

所以依止善知識,在學佛道路上是非常重要的事。你看: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卷65〈入法界品〉就說:【漸次而行,至大興城,周遍推求明智居士。於善知識心生渴仰,以善知識熏習其心,於善知識志欲堅固,方便求見諸善知識心不退轉,願得承事諸善知識心無懈倦;知由依止善知識故,能滿眾善;知由依止善知識故,能生眾福;知由依止善知識故,能長眾行;知由依止善知識故,不由他教,自能承事一切善友。如是思惟時,長其善根,淨其深心,增其根性,益其德本,加其大願,廣其大悲,近一切智,具普賢道,照明一切諸佛正法,增長如來十力光明。】對於明達智者,不但要大大推廣,還要渴仰善知識,要志欲堅固,心不退轉。因為依止善知識,可以增長其根性、德本、大願,可以增長一切菩提分法;依止善知識後,自己才有能力分辨、承事一切善友。

另在《方廣十輪經》卷8〈智相品〉也說:【若有菩薩不依明師,亦不依止善知識。以是行類相貌,染著世間而自迷惑。】佛對我們教導分明說得很清楚,若不依止明達有智之師、不依止善知識,如此學習,在染著世間則會自我迷失、疑惑道業。一路修學,只要有善知識肯教導,怎麼會有人對教導自己的善知識,作為專題研究「該依止」或者「不該依賴」為主題呢?真正有智學人,是巴不得能緊跟隨善知識學習。從琅者學佛的傲慢態度計較、比較來看,怎麼可能與 世尊的法教相應?他們的邪見當道,怎麼看經論就會怎麼錯想;其實要自己對善知識沒有怨懟偏執妄想,才有可能思惟如理,所以最大的問題還是琅者自己。

再者,琅者喜歡文字比對,用文字研究義理,這會落入以偏概全解釋佛法大意,又因為沒有實證,常用六識論來理解佛法,這種情形產生極大的偏差;再加上對 平實導師和正覺講堂的偏執,琅者就像上一集重複同時舉用《長部》的《大般涅槃經》中〈第二誦品〉裡面,佛陀與阿難互相問答所說的法理,偏執認取產生謬解法義,所以此篇琅者仍然扭曲說 平實導師「支配」著正覺學員。其實 世尊所說的法並未如琅者這般解釋,原文說:阿難!我如來不會這樣思惟:「如來我引導比丘眾」或「比丘眾依靠於我如來」。如來根本沒有用支配著僧團等字句,純屬琅者想像。下列舉經解論,也都是套用琅者的想像曲解手法,如果學法像琅寫手這樣說法,簡直是破壞正法,末法眾生要學正法,被這樣的人來攪亂,難怪正法難遇。

琅者又在此段落《長部》的《大般涅槃經》〈第四誦品〉中說:【世尊住在波伽城的阿難廟,他告誡諸比丘:無論是誰說,即使他是從世尊處親自聽到這樣的教說,即使是從僧團、眾長老、一長老處親自聽到這樣的教說,都應「一依經律,而為勘合」。如果所說與經律相違,就應當捨棄;如果所說與經律相合,就應當受持。】話鋒一轉,琅者又套上臆想 佛說:【初學者應該依止經、律、論三藏聞思修。善知識是學佛路程上的引導者解惑者,學人不應無條件迷信、輕信、隨順善知識的教導。……佛陀不但沒有要求弟子不能質疑任何善知識(法師、大師、禪師、祖師),反而鄭重教導弟子不可隨意相信任何人的說法和宣傳,不管此人聽起來多麼有修為有口碑有證量。】(〈琅琊隨筆(25): 學習依止,拒絕依賴!〉,琅琊閣。)

您看琅者解經為了套說其雜染業想,一直強調說:「無論是誰說法,即使他是從世尊處親自聽到這樣的教說」,或者「不管此人聽起來多麼有修為有口碑有證量」,「初學者應該只依止經、律、論三藏聞思修」,而且「只依經律,而為勘合」。以上研究佛法文字似是而非,套用不倫不類的譬喻,讓人不勝感慨,這樣學法態度,看得出琅者本身完全沒有簡擇能力。經、律、論也是佛菩薩、善知識生生世世來人間弘法護生之所說法理,在剛開始 佛陀教導還未有經律論典文字時,難道那時的佛弟子學眾都沒有人得解脫嗎?沒有人證悟嗎?琅者沒有能力簡擇善知識,因為依錯解邪見批評善知識,依琅者邏輯若此,教外別傳之盛行,禪師傳法不立文字不就成為他們所說的迷信盲從嗎?

我們來看此段 世尊原意為何?在此段經中說:【諸比丘!若有比丘作如是說:「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導師之教義,我親從世尊面前聽、受。」諸比丘!對此比丘之所說,不應讚歎,亦不應排拒。不讚歎、不排拒而善理解其辭句,相比較、相對照經、律。若此等相比較、相對照而不合經、律時,則其結論應為:「此確實非世尊之教言,而是此比丘之誤解。」如是,諸比丘!汝等應拒絕之。若與經、律相比較、相對照而彼與經、律相符合一致者,則其結論應為:「此確實如來之教言,此比丘是善理解。」諸比丘!應受持此為第一大教法。】(《長部經典》卷16)

以上經論是琅者所舉例,因篇幅時間關係,不依序唸完整個大段落,想瞭解此段學者,可以自行上網《長部》的《大般涅槃經》〈第四誦品〉閱讀。剛才所唸的第一大教法是 佛陀告諸比丘:若有比丘說法,若他所說的法義,自稱此法、此律,是我比丘親從 世尊面前聽、受,此是導師之真實教義;對於此比丘之所說,不應讚歎,亦不應排拒。不讚歎、不排拒而善理解其辭句。請聽:這邊的重點來了,琅者跳過未解釋原本佛意;其實此段是說明 世尊教導弟子眾對於聽聞法義後的態度,為了免造謗法、謗佛之惡業,請其弟子聞法之謹慎態度,為了瞭解這位說法比丘說的法義是否如理如實,故聽受完畢後不應讚歎,萬一此比丘未解脫、錯說法義而去隨喜,隨喜者也是謗法、謗佛;另外,也不應排拒,若此比丘有解脫智,是如理如實說法,假若排斥詆毀拒絕也會造成障難學習,乃至解脫未成,地獄先辦。故要嚴謹思惟此比丘之說法,是否真實符合法理,要相比較、對照經、律。若此等不合經、律時,則其結論應為「此確實非世尊之教言,而是此比丘之誤解」,汝等應拒絕接受;若此等符合一致經、律時,其結論應為「此確實如來之教言,此比丘是善理解」。

因為對於未得解脫的比丘眾,其擇法眼未具,故此教導比丘眾,說明如何對於自己沒有能力明辨法義對錯難分之際,應該如何自處、應對的心態。此段更是點出琅者的過失,他們不但不理解真實義理,也就是沒有能力分辨真妄是非,還排斥詆毀、拒絕有法眼的實義菩薩說法,更網傳錯解經律,還到處宣說佛意與他們的邪見是一樣的。假如你們不認同 平實導師的教授,可以像 如來所說的方式「不讚歎、亦不應排拒」,至少此經 如來是這麼交代的,至少等待未來因緣成熟或者實證時再來思惟學習,就如同 如來在此處經論四次叮囑沒有明眼的諸比丘,對他人說:「我親從世尊面前聽、受。」其實是誤解 佛陀聖教的。所以 世尊對比丘宣說四大教法,從頭至尾就是在教導學佛弟子,面對說法者當自己無法辨別其法義真偽而有疑惑所應該面對的態度,至少亦不應排拒;這是琅者應該要看懂學習的重點才對啊!

然而,琅者自舉經論,又常詆毀違背聖教,引用經論排拒 平實導師說法,就像他們自己舉的經論用來恣意妄解說:【上面經文裡面,世尊教導比丘們,對任何人的教導,都要與經律論對比檢驗,不可聽說某人多麼厲害,不加分辨就輕信。】(〈琅琊隨筆(25): 學習依止,拒絕依賴!〉,琅琊閣。)問題是分辨不清、無法辨別真實與虛妄的是你們琅者啊!還是有許多有智學子能分辨清楚、聽取受用啊!同時也接受 平實導師的教導。這樣毀謗佛法,琅者還是否是學人呢?

若有 平實導師教導而當時是能實證,實證者在往後因未能轉依成就,或者信未具足,的確是會退轉——退轉於六識論說;因為邪見言說法義,即會墮於毀謗佛法。平實導師如實教誡,也是依止 世尊所教授的,然而琅者反其道說,正覺說:【「退轉」、「心性不好」、「無法轉依」、「誹謗」,這種做法是民間迷信和邪教的威脅恐嚇,絕對不是佛陀教導的清淨法教。】(〈琅琊隨筆(25): 學習依止,拒絕依賴!〉,琅琊閣。)這樣詆毀,僅依憑文字名相、事相研究佛法,沒有實際的證悟體驗;單靠六識論學術研究思維解經,和比對文字名相研究說論,這樣學法態度是不靠譜,就像以上是他們自舉經論套上自家揣測研究而嚴重誤解經論的錯誤示範。有智者應該引以為鑑,以免斷滅未來證法的因緣。

今天就說到這裡。謝謝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