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聞種姓與菩薩種姓之差別(一)

第121集
由 正村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佛教正覺同修會所為您製作的三乘菩提系列電視弘法節目,這個單元是探討「三乘菩提之法與次法」。今天探討題目子題是「聲聞種姓與菩薩種姓之差別」。

這個題目要分成五集的節目來為大家作論述,這是第一集的節目。在綱要部分,首先在前言,我們要為大家說明「三乘菩提之法與次法的差別法義」。在前面這個主題很多節目當中,諸位親教師已經為大家開示法與次法的種種差別相貌,在整個單元的最後,我們還是為大家作個總結,簡要地來說明何謂法與次法,中間有何差別。

很多有心學法的人,在一開始接觸佛法的時候,會一頭熱地投入一些佛法名相的研究,或者有一些人就經常來往各處法會道場,那麼在法會中非常用心的去參加拜懺消災,乃至誦經祈福;每一位在參加法會之後,都感受到佛法的法喜充滿。可是當他又回到種種世俗的事務的時候,這樣的心中清淨法喜覺受漸漸消失了,也就是又回到世俗種種煩惱想中,只好又趕快找日期回到道場去參加法會,繼續這種懺悔消災的日子;日子就在這樣遊走各法會道場之間一天天過去了,有時候心中覺得法喜清淨,有時候又覺得還是有很多世俗煩惱事纏心,覺得修行總是不得力。

那麼有一些道場師父們,這個時候就會勸請這些在家修的菩薩,告訴他們在家修學不會有得證的因緣,不如你隨師父出家來專修,才有斷除煩惱心真正清淨的因緣。就這樣,早期佛教界很多有心學法的人,最後就走上了出家修道路;只是沒想到出了世俗的家,又踏入了另外一個出家人的「家」——所謂的枷鎖——也就是又被種種道場內煩惱事所繫縛了,心一樣不得解脫自在。諸如這些種種的當代學法者所陷入的困境,當中原因就是因為對佛法內涵有種種誤會,不瞭解 世尊教導我們要實證的佛法,有分成「法」跟「次法」的差別,這也是為什麼這個單元要為大家說明法跟次法的差別法義。因為要實證「佛法」,一定要先修種種的「次法」,種種的次法修學圓滿的時候,那就是佛弟子能夠次第實證「法」因緣成熟的時候。

平實導師曾經在他的《勝鬘經講記》中(因為當時弟子們對「次法」的修學,還有非常多的不足,所以在這個講記中)特別教誡弟子們說:談到佛法修證,一定要先瞭解如何「趣『法、次法』」。也就是要趣向「法跟次法」,不可以只為了想得「法」,卻不努力修次法、不努力培植福德、不修六度菩薩萬行等等種種的「次法」。

那什麼是「法」?什麼又是「次法」呢?世尊演述的「法」,在說三乘菩提佛法的「法」;所謂的三乘菩提,講的就是二乘菩提「解脫道之法」以及大乘佛菩提「成佛之法」,合稱為「三乘菩提佛法」。那麼單單修學二乘菩提的解脫道法,就能夠證解脫、成就阿羅漢出離果位嗎?當然是不行!修學二乘法,一樣要修種種的「次法」,才能夠有因緣實證解脫道法;同樣情形,你修學大乘佛菩提的法,能夠圓滿佛道嗎?當然也是不行!一樣是要配合修學種種大乘的「次法」。所謂大乘次法,主要要發起大乘利他的菩薩性,要修六度菩薩萬行等無量的次法,你才有因緣次第實證大乘佛菩提成佛之法。

修學大乘佛菩提法所修的「次法」內涵非常的多,它的重心主要還是要弟子們去培養福德,開始增廣自己的利他菩薩性;意思就是要發起大乘利他菩薩性,在度化接引大眾趣向「法與次法」當中,去分別增廣自己的福德與智慧。所謂利他菩薩行,就是要努力在有情眾生身上來種福田,不論這個田是貧窮田,是屬於報恩田、功德田,只要眾生有得法的因緣,就是大乘菩薩所應當培植的福德,也就是應當修的「次法」。大乘菩薩應當修的次法,如果分門別類來說,所應當修學的主要在說這個「菩薩六度波羅蜜」,也就是要修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最後第六度是般若波羅蜜。

六度波羅蜜的修學,如果你只是修六度,卻沒有真正的波羅蜜,這樣的次法修學所成就的福德,是無法支持你實證大乘佛菩提成佛之法,也就是無法最後成為一位真正的大乘證悟賢聖菩薩。那要怎麼樣來修學這些六度的種種次法,你才能夠真正具足六度波羅蜜呢?我們在下面幾集節目中,主要就是要分別為大家開演這些次法的修學方法,請大家能夠次第聽完這幾集的節目,就能夠瞭解應當怎麼樣修菩薩六度萬行,未來才有因緣成為一位大乘證悟的賢聖,也就是他所修的六度才真正具足波羅蜜。所謂「波羅蜜」,就是能夠接引你度到生死的彼岸。

本文的第二項綱要要為大家說明「聲聞種姓跟菩薩種姓之間的差別」。世尊教授要實證的佛法,有三乘菩提法的差別,這當中的差別,是因緣於有情眾生相應的種姓有差別,而決定這位修學者會趣向修學二乘聲聞菩提法或者是趣向大乘佛菩提法。也就是有情自身如果屬於聲聞種姓,他就會趣向修學自了、自求解脫的聲聞菩提修學;而具有菩薩利他性的大乘菩薩種姓修學者,這樣的菩薩,他的心性是不樂於只求自己解脫生死,他的心性是趣向於要利樂大眾、要自他皆得利,是具有慈心悲心,能夠不忍眾生苦、不忍自己得安樂,有這樣的心性,所以這兩類的有情的種姓是截然不同的。

當然,聲聞菩提種姓者,一向也是 佛世尊所欲化導、甚至需要呵斥要他們迴小向大的對象;也就是 世尊會經常地來勸請這一類的有情,要捨二乘小法趣向大乘的大法,因為大乘法才是 世尊示現人間所要教授的真實本懷。由於有情都本具真如佛性的關係,都會成佛的緣故,所以應當要來修學大乘佛菩提成佛之法。

第二個綱要的第一小項,為大家來論述「什麼是聲聞種姓」。因為有情種姓有這兩種差別,就是聲聞種姓跟菩薩種姓,這會將導有情趣向實證的法,就會有三乘菩提法的差別;所以為了得證「三乘菩提法」,這兩類有情所修的「次法」當然就有差別。這當中菩薩種姓修學者應當修的「次法」,是本文主要要為大家演述的內涵。

那麼,經中諸佛菩薩是怎麼樣來教導告訴我們「聲聞種姓跟菩薩種姓有何差別」呢?所謂的聲聞種姓,在菩薩根本論的《瑜伽師地論》中,彌勒菩薩有下面這段論文開示說:【善男子!若一向趣寂聲聞種性補特伽羅,雖蒙諸佛施設種種勇猛加行方便化導,終不能令當坐道場,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何以故?由彼本來唯有下劣種性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眾苦故;由彼一向慈悲薄弱,是故一向棄背利益諸眾生事;由彼一向怖畏眾苦,是故一向棄背發起諸行所作。我終不說一向棄背利益眾生事者、一向棄背發起諸行所作者當坐道場,能得無上正等菩提;是故說彼名為一向趣寂聲聞。】(《瑜伽師地論》卷76)

這段論文的開示在說明:有一種有情,他的心性一心是只想趣向自得解脫、自了寂靜。也就是他的心性是只想遠離六塵諸法,雖然諸佛菩薩會施設種種方便善巧跟加行來教化他們,要他們發起利他的菩薩性,但終究沒有辦法令這類有情發起菩薩聖性;也就是沒有辦法讓他們迴心趣向大乘佛道,來實證無上正等菩提。這當中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本來就只是具有聲聞、自利自了的下劣小法種性;他們的心性一向慈悲心很薄弱,而且恐怖畏懼世間種種苦的逼迫。由於這樣的人,一心只想離開世間眾苦的逼迫,想要儘快自己得解脫、儘快趣入無餘涅槃,所以他們是沒有辦法發起願力要續留人世間、具有慈悲利他的菩薩性。所以他們的所行,就是要趣向寂靜、不願沾染六塵,因此對一切利益眾生的事情心不生喜樂,甚至會棄捨背離諸有情;也因為他們恐怖畏懼世間種種苦,所以會棄捨所應行的這些利他菩薩事業。對於這種心性一向棄捨利益眾生,更進而棄捨背離菩薩應當修的慈悲利他行,這一類的有情就是 世尊這個地方所說的不能夠成就佛道,屬於一心趣向自了寂靜的聲聞行者。而這樣的開示也是 彌勒菩薩的開示。

所以,二乘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並不是 世尊示現說法化眾的真實本懷。世尊住世說法的時期可以分成三轉法輪,最先在初轉法輪期,是為了急求解脫生死的二乘聲聞人、緣覺心性人,來宣講二乘菩提的解脫道方便法;那麼時序進入二轉、三轉法輪時期,也就是進入大乘佛法時期,才開始對弟子眾們施與種種加行教化,教化弟子們轉修更上乘的大乘佛菩提法。也就是進入二轉般若期,就由二乘的初期的二乘解脫道法,開始轉入大乘佛菩提法道,為弟子們宣講大乘法,主要是要教導弟子們如何來發起菩薩聖性,來開始修學菩薩道的種種「次法」。

由這個時期開始教導的次法,就是要修菩薩六度波羅蜜這些次法,讓弟子眾在次法修學具足的時候,有因緣可以實證大乘佛菩提成佛之法。首先是悟入本具成佛之性的自心如來第八識如來藏;在大乘菩薩們證悟之後,世尊繼續教導弟子們如何悟後起修,開始轉依所證自心如來,讓他們能夠更具足發起菩薩利他性,也能夠最後究竟轉依初始所證的自心如來;當在三大阿僧祇劫當中所行的身口意都究竟轉依而令身心究竟清淨的時候,就是眾生佛道圓滿的時候,也就是成佛的時候。

所以上述這部根本論中 彌勒菩薩有開示說:【一切聲聞、獨覺、菩薩皆共此一妙清淨道,皆同此一究竟清淨,更無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說言唯有一乘。】(《瑜伽師地論》卷76)這論文的意思在說明:佛宣講三乘菩提的聲聞、獨覺的二乘菩提與大乘菩薩佛菩提,皆是共此大乘佛菩提最勝妙清淨法道。世尊雖分別說有三乘菩提,實則只有唯一的大乘佛菩提道,也就是以大乘佛菩提成佛之道來含攝全部的三乘菩提佛法。世尊開示修法者說:有情眾生都是本來具有真如佛性,有情最後終究會成就佛道。所以只有大乘佛菩提法道,才是 世尊要為這一界的眾生開示悟入的法道;二乘聲聞小法,只是 世尊所施設的善巧方便法,猶如 世尊在《法華經》當中所宣講的二乘法屬於化城,它不是真實法城、不是究竟的法道。

第二個綱要的第二小點,要為大家說明「什麼是菩薩種姓」。那麼要實修實證 世尊所要開示悟入的「唯一佛乘」,應當要怎麼樣來修學呢?修學者如何來發起這菩薩聖性、長養菩薩種姓呢?在開演這如何長養菩薩種姓,如何修這些菩薩次法之前,先為大家說明什麼是經中所開示的「菩薩種姓」。在同樣這一部論中 彌勒菩薩有下面這一段開示:【云何種姓?謂略有二種:一、本性住種姓,二、習所成種姓。本性住種姓者,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相,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是名本性住種姓。習所成種姓者,謂先串習善根所得,是名習所成種姓。此中義意,二種皆取。】(《瑜伽師地論》卷35)

這段論文,彌勒菩薩的開示在說明大乘菩薩種姓約略分成兩種:一種屬於本性住種姓,一種是習所成種姓。本性住種姓者,是這位有情他的利他菩薩性非常勇猛堅固,這樣的菩薩每一世受生再來,並不須要經由學習教導,他的心性就自然具有慈心、悲心,具有利樂眾生的菩薩習性。所以,這樣的菩薩生來六根法相非常的莊嚴殊勝,這是無始世來世世所植福德所成就的緣故,也是因為每一世如法修學菩薩利他法,自然所成法爾所得的法相。另一類菩薩稱為習所成菩薩種姓,這樣的菩薩也具有菩薩種姓,但是是屬於往世經過不斷地熏習長養所成就,他的菩薩善根就沒有如同本性住種姓這樣的勇猛堅固;這樣的菩薩每一世再來,還是需要善知識來攝受作教導,才能夠繼續增廣他的菩薩性。這兩類菩薩都屬於大乘菩薩,都具有菩薩利他的往世種子。

菩薩種姓就文義上來講,所謂的種姓在說:這位菩薩的如來藏識中已經熏習長養有菩薩的利他種子。種子又名界、又名功能差別。「界」講的就是有界限範圍差別,也就是菩薩種姓界是不同於聲聞種姓界者;又叫作功能差別,在說明因為藏識中既然執藏有菩薩種子,即具有菩薩利他的功能勢力,是不用經由意識心的熏習,在遇緣的時候,也就是當眾生有需要的時候,這樣的菩薩他的利他性就會現前,會樂於濟助眾生。這樣具有無私無我、能利他,不以自利行持的菩薩,他的心性迥異於這些聲聞種姓——他們是純自利、不以眾生為念。這二者心性是有大差別的。在人間,每多有一位菩薩種姓者住世,眾生皆同蒙利益,有越多的菩薩種姓住持在人間,世間必定更趨祥和樂利;而如果此界(世界)所住的菩薩都屬於菩薩種姓者,這樣的世界就也可名稱為屬於清淨佛土所成就的莊嚴世界了。

有關於菩薩種姓這些法義,也是出自 彌勒菩薩的教導,這些經文的教授,時間的關係,就留到下一集節目再為大家說明。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點擊數: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