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聖道之心性與智慧(五)

第120集
由 正元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這個單元,我們繼續跟大家介紹「佛法聖道之心性與智慧」(五)。

上一集我們說到禮是行為的軌則,它含有人對德性的追求,對和諧的追求,對人本身的期望,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禮也是對審美情趣的重視和培養,禮能協調、和諧萬物的秩序。生活中的行為能夠有禮儀、有規矩,有分寸、有節制,能自卑而尊人就是禮。禮也是能將仁義道德表現出來最佳的實踐方法,只有通過禮儀的規範,才能養成道德的觀念,藉由守禮來成就人們正當的意志。

總的來說,禮是文明與野蠻的分界,禮是生活的秩序,禮是行為的準則,它是根據仁義道德的要求而制定的規範;禮能夠讓人區別動物跟人的不同,禮也是人與人交往的方式,學禮重禮才能夠有道德仁義。教育端正社會,不能缺少禮教。人們分爭曲直,辨訟是非,若不以禮作準繩,就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現代社會也要依禮來和諧人際關係。供養祭祀,沒有禮儀就不能顯示出真誠和莊重。所以,為人處世要能恭敬待人,能克制自己,能以謙讓的態度來表明禮節。

智,五常德中也有智慧,雖然講的不是佛法中的解脫智和般若智,它講的是理智而不是情感。這個智是一種知識,也是世間的智慧和經驗,是人適應環境的普遍能力。有智慧的人能知時節因緣,能有方便善巧來應對處理世間事物;有智慧的人能夠警戒自己,言行如實而不欺不詐;有智慧的人凡事能求知足,能擺脫物質環境的誘惑;有智慧的人能觀察分析世間萬物的道理,能明辨是非善惡;有智慧的人能夠好善而不厭倦,能樂天知命。有智慧,就不會有迷惑,對事對理懂得分清楚是非黑白,知道什麼事情應該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對人對事,有先見之明,亦有自知之明,不容易受環境影響,也不受別人的引誘。有智慧,思想行為不偏邪,對人對事都能合乎仁義道德,這就是智的品德。

信是誠實,不欺騙,有信用,能信守承諾。為人處世,對人要守信用,處事要有誠信,對善法正道要有信心。「人無信而不立」,這是做人的道理,懂這個道理,能夠遵守,社會才能安定。人不能離群獨居,一切都須互助合作,能以誠信對待他人,他人也能以誠信對待自己,誠信相待,敬業樂群,很少有不成功的。信是誠實不欺,外不欺人,內不自欺。一般人都以為不欺騙他人就是信,不知信也有不自欺的意思。為什麼這樣說呢?只要是人都應該要有一些善良的品德,它是人的本性良心。本性不昧,良心自在,就能內不愧己,外不怍人,能光明正大,為人處事不會有虛假的表現,這就是不自欺的道理。人有至誠的信,自然善惡分明,深信因果,能夠鞭策自己斷惡修善。

信對於仁、義、禮、智而言,就如同土對於金、木、水、火一般。萬物最終要歸於大地土,而仁、義、禮、智的美德也是要以信來成就。有仁而無信是假仁,有義而無信是假義,有禮而無信是虛禮,有智而無信是偽智。信是心口合一,信是言行一致,人如果信不堅固,就如同行舟無舵,盲目航行,不知何時才能到達目的地。佛法中的善士,如果想要早登涅槃的彼岸,就要對於三乘菩提的正道能有誠信,對善知識能有誠信。古來修道之人,若不是至誠至信的人,那是不可能得道證道的。因此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又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說的便是誠信美德在佛法修學中的重要性。

佛法的熏習要能圓滿少遮障,次法的修學是相當重要的。次法包含了世間品德,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修學,也含攝「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上漏為患、出要為上」的修學,也是七聖財「信、戒、聞、施、慧、慚、愧」與五停心觀的修學。次法的修學是佛法三乘菩提聖道的道前基礎,次法是解脫道的涅槃因,次法也是佛菩提道的菩提因。因此緣故,佛弟子應該樂於在次法上用心修學,努力降伏蓋障,調柔心性,培養高尚品德,早日發起安忍的定力。這樣才能安忍於三乘菩提的清淨無為,才能發起廣大慈悲心,受用智慧三昧、一心三昧的殊勝功德。

雖然說是次法,但次法中也有佛法,這是說次法具有與佛法相應相融的道理,它可以令學人明瞭次法是進入佛法寶山不可或缺的階梯,能令學人樂於次法的修學。次法的欠缺或不足都會令學人的心性無法調整轉變,無法發起安忍的定力,無法生起智慧,不能受用法樂。就如同把糞坑裡的小蛆,不加以調整轉變,直接放到一杯清淨的水中,牠會死掉。眾生因為善根福德因緣,遇到正法,聽聞了三乘菩提的正知正見,但因為無始以來眾生在三界六道生死輪迴,染汙熏習了厚重的習性煩惱,我見、我執、我所的貪愛堅固,猶如糞坑裡的小蛆,喜歡汙穢,不喜歡清淨,喜歡世間生死,不樂於出離解脫。

久處塵勞的眾生,心不樂於三乘菩提清淨無為無我之法,心無法安住無所得法,不喜歡離見聞覺知的無分別法,身心無法寂靜。生死輪迴的眾生樂於貪著五欲,喜歡攀緣六塵,喜歡起無明,喜歡打妄想,狂心無法止息,身心停不下來。就像我們的心不調柔、不善順、不溫和、不謙虛、不知足;就像我們的心有貪欲、有瞋恚、有愚癡、有嫉妒、有驕慢、好諍鬥、無忍辱、不調直、輕率不謹慎、貪愛眷屬等等。雖然有善緣能遇到佛法,但若次法修學不具足、不圓滿,則必將無法轉依真如獲得解脫涅槃。

因此說,凡夫眾生的心性是樂於世間的染汙不淨,時時有無明煩惱,處處不離妄想顛倒;就如同糞坑裡的小蛆離不開糞坑,一到清水中,牠就無法安住。眾生如果沒有次法人品道德的修養,則三乘菩提的正法功德雖然猶如清水一般清淨無為,卻是跟眾生的世間心不相應。因為三乘菩提是背離世俗的無名相法,這個是無為法、無我法,眾生心無法安忍,也不能安住這樣的法,不能修學轉依,菩提智慧就沒辦法發起。因此,要有次法的修學來調柔心性,修養品德人格,把心性調整轉變,降伏異生性,降伏自心,降伏五蓋,獲得安忍的定力;眾生能安住於三乘菩提的正法當中,次法就如同能使糞坑裡的小蛆脫胎換骨,讓牠能安住清淨水中的方法。

次法有相似無我的特質,次法有相似無所求、相似無所得、相似無為的功德。三乘菩提的佛法是絕對的無我、無為;因次法是相似的無我、相似的無為,近於三乘菩提,是三乘菩提的前方便,是入於三乘菩提的階梯,是開啟三乘菩提大門的鑰匙。世間的眾生相中,都有我跟我所的繫縛法相,而次法有相似無我的特質,能減低我相,能節制我所,能淡泊我所。我所降伏則能助益無我,無我即是三乘菩提的佛法,因此說次法中有佛法,大眾應該樂於修學次法來圓滿佛法。

三乘菩提的次法修學,乃是世間善法中相似無我的理說跟事行。眾生沉溺於三界,不斷地生死往返,這是受制於善惡業的因緣果報,它雖然是如來藏所幻化變現,只因眾生無明煩惱堅固,妄想不捨,業行不斷,所以眾生漂溺苦海。這裡面善惡業的差別道理,也就是眾生我相理事厚薄輕重相互交涉的道理。三界有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我相最粗重,色界我相較輕,無色界我相最輕;五趣六道中、天人我相輕,畜生、餓鬼、地獄我相重。人中,善人我相輕,惡人我相重;小善之人我相重,大善之人我相輕;行善而執著善的人我相重,行善不執著善的人我相輕;心性調柔的人我相輕,心性剛強的人我相重;樂施之人我相輕,慳吝不捨之人我相重;貪愛五欲的人我相重,淡泊五欲的人我相輕;多求、有求之人我相重,少求、無求之人我相輕;瞋恚之人我相重,忍辱之人我相輕;有智之人我相輕,無智之人我相重;定心之人我相輕,散亂之人我相重。這些便是善惡業與眾生我相厚薄輕重相互交涉的差別道理,我相輕的人天善法即是三乘菩提的次法。有人品、道德(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修養的人我相輕,無道德、人品差的人我相重;能受持三歸五戒的人我相輕,不能受持的人我相重;能修學佛法中七聖財的人我相輕,不能修學的人我相重;能修學五停心觀的人我相輕,不能修學的人我相重;能修學「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上漏為患、出要為上」的人我相輕,不能修學的人我相重。

次法不僅是世間優良品德,善良的人格,它也是具有相似無我的特質。因此,次法不僅能幫助佛法的學人斷除我見,也能成就修學真如轉依的功德。三乘菩提為何獨得世出世間的美名?乃是因為真如無我的緣故,依真如而出生的五陰十八界,森羅萬象的世間萬法也是無我。佛弟子依三乘菩提修學解脫道與佛菩提道,因為斷我見、證真如,自然可以證得一切法無我。依人無我的修證,故有聲聞、緣覺的菩提涅槃;依人、法二無我的修證,故有菩薩與如來的大菩提大涅槃。由這些道理,能知三乘菩提一切殊勝功德,都依真如無我之理而得建立;因為無我,故能令眾生解脫生死煩惱;因為無我,故能令眾生獲得菩提智慧;因為無我,故能令眾生獲得涅槃寂靜;乃至因為無我,故能令眾生圓滿成就如來妙德與莊嚴淨土。相似無我的次法,正是三乘菩提的助道法,能幫助佛子斷我見、轉依真如,能幫助佛子修集福德智慧資糧,能幫助佛子圓滿三學六度,因此說次法中有佛法,相似無我的法能助益、能圓滿無我法的緣故。

此外,中華傳統美德所強調「立命改過之法,積善謙德之方,受侮不答、聞謗不辯、平懷順受、反躬自責,真假善惡、隨緣淡泊」,都隱含著相似無我的道理,與大乘法所說「無我之一切法空、無為無得、中道不二、實相無相、護持正法、破邪顯正、慈悲眾生」,有相似平等之功。人品道德雖然屬於見聞覺知心相應常見的善法,雖不知真心如來藏的轉依,但其克己格物、大公無私、仁慈萬物、相似無我的精神,正與佛法所說我空法空、唯心無境、悲智化眾之事,相順相從。次法修學圓滿的佛弟子,一旦聞熏三乘菩提斷了我見、證悟如來藏,則前面次法中各類世間優良品德、高尚人格的修學與改過,都可以追認為佛法中的修道功德。因此說次法的修學功不唐捐,因此說次法中有佛法,修學次法能令佛子增益善根福德,調柔心性,深厚善緣,能受善知識教化,容易受持佛戒,容易得定力,容易證般若,容易發菩提心,容易圓滿成就佛道。所以說,大乘佛法過去能弘揚於中國,現在當能復興於中國,未來當能廣傳於中國,正是因為中華有五常的傳統美德,能與大乘佛法相順相合,它是佛法前行的善法與助道法,它是佛法中次法的緣故。

佛法的信仰是一種智慧的信仰,要以智慧信仰為前提來修養世間品德,在人類的文化裡面,「修養」一直被看成信仰的實現,它能體現做人的方向、價值跟意義,它是成就善良品德、高尚人格的必然途徑。信仰,是指導人生向著真善美的方向前進,也是解決人生的精神寄託和道德依歸的指引。而修養則是讓自己的信仰保持光亮的方法,也是增強精神真善美的素質和豐富人生正面價值的自覺行為。信仰和修養是人生不可分離的大事,它會呈現每一個人的人生價值和人品人格。因此沒有道德依歸信仰的人,他的修養也會有所不足;一個缺乏修養的人,也很難擁有高尚的信仰。意思就是說,佛弟子若無世間人品道德的基本修養,即使佛法聖道、三乘菩提如何勝妙,恐怕也無法令眾生認同接受,進而修學。

眾生在還沒有遇到三乘菩提之前,或信受佛法聖道之前,要能夠信仰人是萬物之靈,是有道德、有品格的。應自我期許:道德的提昇、人品的修養,是人的高貴心靈之所以不同於其他萬物的地方。能信仰良好的品德修養,是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質跟生命價值。一個有修養的人,能和諧人際關係,面對挫折能反省改過,能保持樂觀進取,能有情緒控制的能力。一個有修養的人,能具有善良樸實、樂於助人、尊敬禮讓、心態平和理智、誠實有信用等種種美德。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簡單作一個結論:佛法聖道的心性,建立在善良的品德和高尚人格的修養上。這個心性是修學佛法的基礎,有這個心性,眾生容易遇到真實善知識;依三乘菩提修學,自然能夠斷惑證真,能夠獲得般若實相智慧,能夠發起廣大慈悲心,容易圓滿佛法大乘五位,成就佛國淨土。眾生如果不具有聖道的心性,修學佛法會障礙重重,無法降伏自心,無法真實斷我見,無法轉依真如。

那這個單元,我們就介紹到這裡。

祝福各位菩薩:身心康泰、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點擊數: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