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三歸依(二)

第097集
由 正鈞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法與次法」,今天要和大家談談「略說三歸依」第二集。

上一集之中說到 世尊的悲心深重,因為既關切學人的道業進展,並且也在兼顧世間法的情況之下,而在《優婆塞戒經》卷第5之中為我們所開示的一段經文。會和大家說這一段經文,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當善知識方便在世間示現的時候,往往很多初機的學人風聞而至,因為信受善知識的緣故,當善知識說:「大家應該要受菩薩戒。」於是就滿心歡喜的受了菩薩戒;可是受了菩薩戒以後,卻還心心念念忘不了曾經供養過的大仙、天帝,甚至是土地公等,遇到有困難的時候,還不忘去求他們的幫助;然而這一些仙、帝、公等等,正是外道、鬼神,這樣子的情況就有可能是落於「受三歸已,造作癡業,受外道法,自在天語,以是因緣失於三歸」。若真的是如此而失卻了「三歸依」,那麼菩薩戒還能清淨嗎?所以對於這樣子的初機學人,應該是要特別警覺的。

「三歸依」在佛法之中,也常常被稱為「三歸依戒」,學人想要後時在佛菩提道能夠有所修證,就一定要對佛法僧三寶有所信受與依止。現在就來略說佛、法、僧三寶的內涵。佛、法、僧三寶其實是三而為一,也是一而方便施設為三,但是這在理與事上是有差別的,不能夠因此就含混其說;為了可以讓大家對於佛寶的內涵,能夠更加地瞭解與敬重,先來說說法寶、次說僧寶。

前一集之中提到,一般而言佛法僧三寶有三類的方便區分,分別叫作出世三寶、世間住持三寶以及同體三寶,或者也說叫作自性三寶。佛所為眾生宣講的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六度、十度、一切種智等,這就是法寶,之後就被集結成三藏十二部。然而,事實上不可能在短短的一二小時之間就把法寶的內涵敘述完成,所以就只能就其總相而略說而已。

佛法有時候從廣義的範圍而施設說有五乘,也就是說,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然而人乘、天乘兩者的法,常常被合稱為人天乘,主要說的就是人天善法。簡而言之,若是行者能夠持五戒,他來世就可以繼續生於人間;若是行者不但能持五戒,又加修十善,他來世就可以有因緣生於天界;而若是不證禪定,所受生的天界範圍就在欲界六天之中;若是證得禪定就隨其所分證,或者為四禪、或者為四空定,來世就可以有因緣而生於色界天,或者是四空天,但這一些境界仍然是三界中的境界。而五戒與十善的內涵,學人早就是耳熟能詳,所以就不在此述說了。除了欲界天以下的善法,四禪八定也是善法,因為其內涵是通於外道法。換句話說,外道法之中也有這些法,只是有具足與否的差別罷了。況且修學這些法的結果,並不能達成了生脫死的目標,雖然受生的境界,有壽量長短、境界殊勝與否的差異,但仍都會使有情繼續在三界之中輪轉生死,故而從另外一個方面的施設,就將其排除在佛法之外。但反過來說,因為修學真正的佛法,一定也要有人天善法之基礎,人天善法之修學就成為未來世修證佛法的前方便。由於這個緣故,就施設佛法有五乘,但真正的佛法指的是三乘菩提,也就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有時候因為修證者所得的智慧深廣的差別,又將此三乘施設為小乘、中乘、大乘。修學人天乘之人天善法不得菩提,而修證後三乘之法能證菩提,故而人天乘之法不施設「菩提」之名相,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才施設「三乘菩提」之名相。如今,在世間有所謂的醫療菩提、環保菩提,充其量只能說是人天乘之中的法,因為沒有世出世間智慧相應的緣故,說不上是真正的菩提。

所以,真正的佛法說的是三乘菩提,就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而前二者的法也可以合稱為解脫道,或者是稱為聲聞道,聲聞乘的法,主要是在修證四聖諦、八正道等;而緣覺乘的法,主要是在修證十二因緣,兩者修證的所緣都在於蘊處界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而兩者修證的結果都可以斷我見、我所執、我執,但其實所觀行的法是有深細的差異的。所以,因為所修證的結果,最後都可以成就出三界的目的,那麼就說這一些是出世間的法;然而雖然說這是出世間的法,但卻是要在三界之中修證之,修證聲聞乘、緣覺乘的聖者還在三界之中的時候,兩者所得的智慧則是有深細不同的差別。

那麼,明明這二者之中還有緣覺乘,而緣覺乘的果證所得的智慧,是比聲聞乘者為深細,那麼為什麼又把這二者的法合稱為聲聞道呢?原來其原因是這裡的「聲聞」二字,不是在指稱聲聞乘的聲聞,而是說「從音聲聽聞」,因為 佛在世的時候,既說四聖諦、八正道等法,也說十二因緣之法,所以佛弟子聽聞 世尊所說的四聖諦、八正道等法而證了阿羅漢果,隨後又聽聞 世尊所說的十二因緣之法,也能證辟支佛果,只是這裡的辟支佛要翻譯為「緣覺」,而不能說是獨覺。佛在世的時候,證聲聞乘、緣覺乘兩者之法,都是因為緣於 世尊說法的音聲,而聽經、聞法、證道的,所以說這叫作「聲聞道」;若是只就聲聞道的內涵而說,其最後的目標則是可以出離三界生死的。

而菩薩乘的法,或者是施設為「佛菩提道」,也可以簡稱為「佛道」,因為最終的目標是要成佛的緣故;而佛菩提道的所依與所緣,都在法界實相的如來藏。不證如來藏之前的修學過程,就稱為「外門修學六度萬行」;六度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布施、持戒等六者,六度之中互有含攝,各有深細廣狹不同的層次,因此所應修學很多很多的內容,就以「萬行」來作為代表。而證如來藏之後,不是就從此事畢,因為於如來藏的功能差別之所知,仍然是有所侷限而無法窮盡,所以為了成就佛道的緣故,當然要繼續修學;而其修學的過程,因為轉依了如來藏,就施設為「內門修學六度萬行」,乃至是入地以後的十度萬行。

一般而言,在三界之中每一個有情都有「我」,因為有「我」的緣故,所以就有「我的生、我的死」,簡單地說,這就是生死輪迴;因為佛法的親證是可以離開生死輪迴的,所以聲聞道與佛菩提道都是要證「無我」的,無我就沒有真正在生死輪迴的我,就說是離開生死輪迴。然而,聲聞道與佛菩提道修證的所依是不相同的,聲聞道的法雖然相信本際的存在,然而卻不能證得,所依止的是蘊處界,證得蘊處界「我」虛妄,而說是證「無我」,進一步遠離五欲的貪著,遠離三界種種法的貪著;而定性聲聞者卻又取著了無我相,因為取著無我相的緣故,所以滅卻了蘊處界諸法而入了無餘依涅槃,這就是定性的二乘人之壞法證解脫,而得證的聲聞菩提。而佛菩提道的修證是要親證本際的,本際就是如來藏、阿賴耶識,親證如來藏的同時,看見祂本來就是「無我性」的,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所以此時此刻開始,菩薩轉依祂的體性而把「我」破除,這也是證「無我」;然而,菩薩又看見蘊處界萬法卻又是由祂直接、間接、輾轉而出生,因此菩薩又不取無我,亦不著無我,因為「我」在的同時,卻是「無我」的祂所生,所以菩薩繼續示現生生世世饒有五欲,卻是離開對五欲之貪著,就這樣子不壞法而證佛菩提,乃至究竟成佛。

事實上,聲聞道的出離三界生死與佛菩提道的成佛,雖說都是要證「無我」的,但因為所依止的法是不一樣的,所以其內涵也是大不相同的。譬如,二乘人與菩薩都證空、無相、無願的三三昧,聲聞道所證的「空」指的是蘊處界虛妄故空的空相,其內涵是能取、所取虛妄;其所證的「無相」是說蘊處界之中的長短、來去、苦樂……等種種之相均是虛妄的,故名無相;其所證的「無願」是說,因為確定了蘊處界之空、無相,所以不再有繼續想要保有三界法的願,而其最終的結果,就是捨離三界諸法而入無餘依涅槃。而佛菩提道所證的「空」,指的是本際、如來藏,祂本來就是空性的,是本體即空、能生萬法的;其所證的「無相」是說如來藏祂本來就是無三界一切法相貌的;其所證的「無願」是說如來藏祂本來就是無出生三界一切法的願,同時又是無捨離三界一切法的願的。

再者,從佛法中的兩種生死來說,兩種生死也就是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二乘人斷了我見、我所執、我執而說能斷分段生死,因為煩惱障的現行斷了,但煩惱障的習氣卻還無法斷除,此時證了出世間法而能出離三界生死,但於無始無明卻始終無法斷除。菩薩當明心之七住位,即斷無始無明的第一分;入初地之時,能伏性障如阿羅漢,然為佛道故不取無餘依涅槃;七地滿心則能斷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遠遠超過阿羅漢之所證;最後斷恆河沙數上煩惱,無始無明斷盡,而得一切種智成就佛道。所以,二乘人只斷分段生死,菩薩入初地之時,亦能斷分段生死,然於變易生死所應斷不盡;諸佛究竟斷了兩種生死,所以稱為諸佛。然而時值末法,佛法的被世俗化,譬如說,只說醫療菩提、環保菩提等;或者是被外道法外道化,譬如說,假藏傳佛教的密宗,所依止的其實是性力派的外道法;故而眾生失去了真實法寶的依靠,無法證解脫的緣故,將只能繼續輪迴流轉生死,所以其結果是多數的信眾只能求感應之法罷了!

法寶略說到此,接下來略說僧寶。佛法僧三寶有三種不同的區分,其中的僧寶就有事與理、所現的身相、大乘二乘的差別。舉例而言,某甲信受佛法,但於三乘菩提俱無所證,然示現剃髮、著染衣之外相,又以聲聞戒為正解脫戒,而不受菩薩戒;或者是受菩薩戒,卻反而以菩薩戒為別解脫戒,那就說是二乘法中名義上的僧寶。若是如同前面的情況,不同的是,某乙以菩薩戒為正解脫戒,而以聲聞戒為別解脫戒,那麼某乙即是說大乘法中名義上的僧寶;在世間住持三寶分類之中,這一個部分的僧寶是較為普遍的。若是某丙亦如同某甲,但於二乘菩提有所分證,而在四雙八輩之中,或者是在四向五果之中(四雙八輩說的是聲聞乘的四向四果,四向五果就是再加上緣覺乘的辟支佛果),然而某丙尚未迴小向大而發大菩提願,就說是二乘法中實義的僧寶。若是某丁亦如同某丙,但卻未示現剃髮、著染衣之相,亦是二乘法中實義的僧寶。所以即使是二乘法中實義的僧寶,就不在其身相上是否示現剃髮、著染衣之差別而認定,而在於是否分證解脫道上而認定。譬如說,在《佛為阿支羅迦葉自化作苦經》之中,阿支羅迦葉本為現在家相的牧牛人,聽 佛說法之後而證果,後因故為護小牛而被母牛所觸殺。經中說:【佛告諸比丘:「彼已見法,知法、次法,不受於法,已般涅槃,汝等當往供養其身。」】所以阿支羅迦葉也是僧,是二乘法中現在家相的實義僧寶。

而對於一般人而言,二乘法中的實義僧寶,即使是只證初果都可以稱為聖僧;然而嚴格而論,得要到三果以上的僧寶,才可以稱為聖僧,因為三果以上才是梵行已立的緣故。而如今在電視、影劇上,也常常聽見此起彼落聖僧的稱呼,不過恐怕多半只是言過其實罷了,這也就是佛法被世俗化、淺化的另外一種情況。在出世三寶的僧寶之中,這個部分的分類是較為普遍的。然而,若某戊已迴小向大,發大菩提願而明心、見性等,雖同樣示現剃髮、著染衣之外相,實質上則是勝義的菩薩僧,如佛世中已迴小向大而於佛菩提道是有分證的一千兩百大阿羅漢,因為《法華經》之中說得很清楚:「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

今天就說到這裡。

祝願大家:幸福、健康、道業猛進!

阿彌陀佛!


點擊數:712